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4-05-24

莫广刚 周雪松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和关键,这就离不开基层一线的农技推广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在促进农业进步、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农技推广队伍现状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本文从加强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拓展发展空间、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切实提高收入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针对性举措,以期激发农技人员活力,充分发挥基层农技人员在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强农;科教兴农;农业技术推广;农技人员

中图分类号:S-3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jas2021-0037

The Construction of Agro-technical Extension Tea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Overall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Mo Guanggang, Zhou Xuesong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China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Societies, Beijing 100125, China)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a major decision deployed at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and a key step in serving the Sannong goals, namely agriculture, rural community and farmers, in the new era. To revitalize the countryside,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foundation and the key, which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efforts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technicians at the grass roots. Agricultural extension technicians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promoting agricultural progress, rural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farmers’income, but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agro-technical extension team still needs to be more adaptable to the tasks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requirements,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argeted initiatives from strengthening top- level design, foster a favorable social atmosphere, expanding the development space, improving the talent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effectively raising the income level, etc. , aiming to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agricultural technicians and give a full play to their role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countryside building, and provide strong talent support fo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e Through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Promoting Agriculture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Agricultural Technician

0引言

基層农技推广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以及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生产安全水平,对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等方面也具有重要影响[1]。推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应用,除科研人员贯彻“四个面向”要求开展科研攻关外,还应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人员作用。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管理者、研究学者以及农技人员等,从不同角度对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进行了许多思考,对不断完善农技人员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和管理等方面提出许多政策建议。2012年以来,随着“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的落实,农技推广体系硬件建设得到加强,基本解决了“网破线断人散”的问题,如何激发农技人员活力、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成为现阶段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又一重大课题。为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在明晰当前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现状基础上,分析农技推广工作面临的新使命、新要求和新挑战,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农技人员活力,为乡村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不竭动力和人才支撑。

1全国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现状

1.1制度体系建设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以下简称《农技推广法》),农业技术推广实行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等相结合的推广体系[2]。经过多年发展和完善,截至2019年底,中央、省、地、县、乡五级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共有3万多个,在编人员近40万人。与此同时涉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以及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也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农技推广供给主体呈现“一主多元”的发展态势,农技推广服务逐步走向多元化、社会化。本研究主要考察國家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及其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

在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方面,2006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对农技人员的考评、分配和职称评聘等予以明确,2012年修订的《农技推广法》对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编制、条件和管理等从法律层面做出规定,随后国家有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2013年原农业部、人社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设岗位计划的意见》,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2017年人社部、中组部等5部门共同启动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支持毕业生到基层创新创业;原农业部实施了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和学历提升计划,基层农技人员专业知识结构不断优化、学历层次提高、综合能力持续提升。

1.2人员情况

1.2.1人员编制情况全国农业系统国有单位人事劳动统计数据(港澳台除外)显示,2000—2019年全国农技推广机构核定人员编制呈逐年下降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年度公报,2000—2019年粮食种植面积相对稳定且处于缓慢上升态势,2010—2019年生猪养殖规模相对稳定(2019年受非洲猪瘟影响是下降的)。按照《农技推广法》关于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编制应根据种养规模、工作任务等合理确定的要求,可以得出农技人员编制逐年减少的趋势与农业生产情况变化不相一致(见图1)。这可能与单位种养规模扩大、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以及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增加等因素有关。

1.2.2在岗人员数和工资情况全国农业系统国有单位人事劳动统计数据(港澳台除外)显示,2000—2019年全国农技推广人员总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平均工资呈上升态势(图2)。2010年全国农技人员年平均工资为24340元,与同年度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37147元相比,相差12807元(52.6%);到2015年全国农技人员年平均工资提高到51760元,与同年度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62029元相比,两者仍相差10269元(19.8%);2019年全国农技人员年平均工资提高到80920元,同期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90501元,两者相差9581元(11.8%)。可见农技人员与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比较,差距在不断缩小,但每年仍少收入达万元。农技人员年平均工资水平偏低,与其他行业收入有一定差距,对发挥工作主观能动性、调动工作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

1.2.3年龄结构情况对全国农业系统国有单位人事劳动统计数据分析,2014、2019年农技推广人员36~50岁中间年龄段人员分别为60.4%和53.1%,年度均超过一半;两头年龄段的35岁以下、51岁以上人员占比不大,但51岁以上人员所占比例在逐年增加(图3)。总体来讲,全国农技推广人员年龄结构比较合理。

1.2.4层级分布情况对2000—2019年全国农业系统国有单位人事劳动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地市级以上农技推广机构农技人员在缓慢增加,而在乡镇工作的农技推广人员在逐年减少(图4)。可见,这与乡镇一线需要增加人员充实力量的发展要求不符合。

1.2.5学历和专技职称情况通过对2000—2019年全国农业系统国有单位人事劳动统计数据及相关问卷调查分析,全国农技推广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在快速提升,所占比例从2000年的9.9%,至2019年增长到48%,新进人员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在逐年稳步增多,从2000年占比3.4%增加到2019年的22.8%,专业技术结构问题得到逐步改善。

1.3激发活力的探索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各地在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农技推广人员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多种有益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

1.3.1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试点自2017年开始,全国12个省份36个县市区,围绕建立农技推广增值服务机制、探索农技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组织融合发展、鼓励农技人员离岗创新创业、完善农技人员考评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试点,试点单位农技人员收入水平、工作积极性和服务效能都得到进一步提升,农技推广活力得到增强。浙江、安徽等省出台了鼓励农技人员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规定,四川、宁夏等地农技人员通过领办专业合作社、技术入股等方式,既助推了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技人员收入[3]。

1.3.2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针对贫困地区基层农技人员严重短缺问题,自2017年开始在全国贫困地区以及其他有需求的地区,面向农业乡土专家、种养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当中的技术骨干,以及涉农教学科研单位中长期在生产一线从事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的科技人员,遴选、招聘农技员充实到农技推广队伍之中,有效突破了编制管理的限制、农技人员来源的局限性和现有农技推广队伍管理的束缚,增强了农技推广服务供给能力[3],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实现了以人才和科技助力脱贫攻坚。

1.3.3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2018年以来,在8个省份试点开展了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主要内容有三:一是“对症下药”,根据农业经营主体或农民发展需求提供技术咨询指导,即需要什么提供什么;二是“按需组团”,根据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发展或经营情况需要什么样的专家,就将符合条件的专家组织起来建立产业技术团队,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服务;三是“样板引领”,就是建立示范展示基地,集成示范先进技术、新品种,通过现场展示和实地演练,实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推广模式,有力提升了农技推广的服务能力,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提升[3]。

2农技推廣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2.1职责任务日益加大——新使命

农技推广内容不仅包括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方面的技术,而且还有种养管理经验、市场营销、农业政策普及、提高农民科学素养等多种内容[3]。农技推广人员除了履行《农技推广法》规定的职责外,面对新形势还要承担当前“三农”工作许多重大任务,在乡村振兴第一线履职尽责。

2.1.1肩扛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政治责任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人口大国,吃饭始终是头等大事。基层农技人员在做好日常技术指导服务的同时,要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工作首位,着力抓好涉及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和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确保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把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压实压牢。

2.1.2推进中央有关政策落地***总书记指出,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要一丝不苟、毫不走样的落实好。中央关于农业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防止耕地非农化、农地非粮化等多项政策规定,都是关系长远和永续发展的重大政策。基层农技人员工作在农业生产一线,与农民朝夕相处,对农村情况熟悉,各项政策能不能落到实处并见效发挥作用,其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基层农技人员对落实好中央政策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1.3履行农产品质量监管责任步入新阶段,农技推广工作从原来注重生产技术咨询指导,拓展到当前对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和全方位服务,特别是要把加大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检验、检测、监测、咨询技术等作为服务重要内容,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品质,确保人民舌尖上的安全。此外,要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安全监测服务,着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做出应有贡献。

2.2发展需求日益多样化——新要求

2.2.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量涌现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和扶持力度的加大,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越来越高,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随之快速增长,2018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7万家、农民合作社217万家、家庭农场60万个,这些比小农户对科技的需求更加迫切。随着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政策陆续出台,吸引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等到乡村创新创业,截至2018年累计达780万,“土专家”“乡创客”等本乡创新创业人员更是超过3100万[5]。这个庞大的群体中非农专业人士占有相当大比例,他们更需要农业科技支撑和先进技术的指导。

2.2.2多功能农业的快速发展各地依托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随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中央厨房、直供直销等延伸型农业,以及各类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业深入推进;特别是近年来“农业+”文化、教育、旅游、康养、信息等多业态渐成趋势[5];国家统计局2020年发布统计分类,将农业及相关产业扩展到农林牧渔业生产、加工、制造、流通、服务等环节形成的全部经济活动,对农业领域进行全新的界定[6]。农业多功能的开发,涵盖产业领域多、业态新颖,对农技推广工作需求必将是多样化多类型,且要求更高更加迫切。

2.2.3科技成果转化的迫切需要中国涉农科研院所、高校众多,高科技型农业企业也快速发展,农业科研投入逐年增加,每年科技成果源源不断涌现。但据资料显示2014—2018年,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从54.8%下降到46.57%[7],每年数千项农业科技成果有大部分没有转化为生产力,与基层农技推广力量薄弱不无关系[8]。大量科研成果留在抽屉里不能到生产一线,造成巨大的浪费。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插上科技的翅膀,一刻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迫切需要农技人员承担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任,助力打通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最后一公里”,使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真正写在大地上留在农民家。

2.3体系建设短板弱项——新挑战

2.3.1工作条件近年来,尽管农技推广体系不再“网破线断人散”,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硬件条件仍相对较差,特别是《农技推广法》规定的技术推广必需的试验示范场所、办公场所、推广和培训设施设备等还不足,有的地方近一半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没有技术推广必备的仪器设备[9]。大部分农技人员还是依靠“一张嘴两条腿”,采用现场指导、咨询培训、发放资料等服务方式[10],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和讲给农民听相融合的推广方式还难以做到。传统的技术推广方式显然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科技发展的需要。

2.3.2农技推广机构设置与管理乡镇农技站是推广体系的神经末梢,作用大、地位重要。目前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设置有两种:在每个乡镇均设置、按照区域设置。前一类机构农技人员对产业发展、农民需求等各方面情况熟悉,便于提供有针对性服务,但有的乡镇对人员统一调配使用,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推广工作中;后一类机构避免了乡镇随意抽调人员使用,但有的服务范围过大,精力不够,只能进行浅层次的技术指导,服务跟不上去,效果大打折扣。如河南方城县共设立农技推广机构18个,其中县级9个,在15个乡镇中设立9个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11]。在管理上,乡镇推广机构多数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推广业务由县级农业部门负责实行条条管理,农技推广任务一旦没有经费保障就难以落实;人财物实行块块管理由所在乡镇政府负责,乡镇政府可以随意调动使用农技人员,从而对推广主业工作造成影响。

2.3.3农技人员编制在《农技推广法》第13条中规定,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编制应当根据所服务的种养规模、服务范围和工作任务等合理确定[2],但受各地事业编制紧张的影响,中国目前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编制数量与法律规定的要求还有差距。河南方城县县乡农技推广机构实有人数198人,而核定编制168人,编制缺口大;在现有人员中专技人员只有47人、仅占24.7%[11]。若按2000年全国粮食种植面积和核定农技人员编制推算,2019年全国粮食种植面积相当(实际上还略有增加)但农技人员编制少了58%。尽管这一推算没有考虑技术进步和工作条件改善的因素,但编制减少数量和速度也很惊人。编制不足,人员工作负荷大、压力大,常常疲于应付,对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会产生很大影响。

除了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问题,还有推广体制机制不活,农技人员学历、职称等偏低等问题,从而导致农技人员积极性不高、推广队伍活力还不足,这给新形势下农技推广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3激发农技推广人员活力对策与建议

发展乡村产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农技推广人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针对当前农技推广人员总量不足、收入水平低、综合服务能力不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适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农技推广工作的新要求,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进一步激发农技推广人员活力。

3.1加强顶层设计

一是科学确定人员编制。各地要结合当地农作物、养殖种类,播种面积、养殖数量,村庄和农户数量,地理条件和交通状况,以及经营主体状况等情况,科学测算、合理确定基层农技人员编制,确保人与事相匹配[12]。二是编制基层农技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坚持以用为本、能力为本的原则,在“三农”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研究10~15年基层农技推广人才的总量规模和层次结构等,提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具体步骤、改革对策和保障措施[1]。三是改变人员招聘方式。把目前各地人员“统招统分”改为“专招专用”招用模式,确保乡镇补充人员应全部为涉农专技人员。四是完善人员管理。乡镇农技人员应专岗专用,不能随意被抽调到其他岗位工作;大力推广乡镇农技人员由县级统管统用模式。

3.2大力营造尊重农技推广人员氛围

贯彻中央关于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要求,全社会都应关心关爱扎根基层一线的农技人员。各有关部门应广泛宣传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农技人员的先进典型,树标兵立榜样,增强农技人员的自豪感。组织开展寻找“最美农技员”“十佳农技推广标兵”和遴选“互联网+农技推广”之星等活动,并且积极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寻找“最美科技工作者”活动;有关部门可对扎根在乡镇一线工作20、30年以上的农技人员颁发荣誉证书、授予荣誉称号等,增强农技人员的职业荣誉感。通過多种手段,吸引更多学农、懂农、爱农的年轻学子和专业技术人员投身到基层农技推广事业中来,不断壮大队伍和完善结构[13]。

3.3大力拓展农技推广人员发展空间

强化一线培养人才、干部出自一线的意识,打破基层农技人员上升的“天花板”,为他们创造更多上升渠道。农技推广队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不断增加,应大幅度增加县、乡农技推广机构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数量,比例可高于当地专业技术岗位平均水平的50%以上[14],对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凡符合聘用时间期限并考核合格都应聘任到相应岗位。在乡镇党委、政府换届,以及日常人员补充中,应优先面向在乡村振兴一线工作的农技人员选拔;在县级农业农村行政管理部门、农技推广部门人员招聘中,应向在乡镇长期工作的农技人员倾斜。通过多种渠道,让优秀的基层农技人员有奔头、有发展空间,切实解决他们在基层一干就是一辈子的问题。

3.4不断完善农技推广人才评价机制

职称评审是“风向标”“指挥棒”,贯彻中央关于人才分类评价以及人社部、农业农村部关于深化农技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等意见,发挥好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面向长期在基层特别是乡镇工作的农技人员应大力推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职称制度[15],并且凡是在岗职称即长期有效,离开岗位即失效。单独设置申报条件,降低乡镇农技人员申报职称条件,同时凡是在乡镇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单独组建评审委员会,聘任熟悉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特点和要求的专家担任评委。科学设置评价标准,贯彻农技推广法关于以考核推广工作的业务技术水平和实绩为主的规定,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把技术咨询、生产指导、业务培训等服务对象满意度,以及产量、产值、收益等服务成效作为主要考评内容,建立以品德、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标准体系,激励他们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3.5着力提高农技推广人员收入水平

劳动报酬是对工作者劳动付出、努力工作的认可,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价值体现。基层农技人员工资收入水平普遍不高,不仅低于基层公务员,也低于乡镇中小学教师和卫生院医护人员[1]。农技推广人员长期奋战在乡村振兴基层一线,工作条件差、环境恶劣,应解放思想、破除现有体制机制束缚,创新农技推广人员利益分配机制,使他们获得与其他岗位工作人员相当的回报。一是建立与岗位职责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确保同等情况下农技人员的收入与当地公务员收入水平相当;落实乡镇工作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制度,并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业绩贡献决定分配的原则;建立基层农技人员岗位津贴制度,对在基层工作一定时间以上的农技人员每月给予一定的津贴[16]。二是提倡开展有偿服务。在编的农技推广人员在履行好公益性服务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可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技术承包、技术咨询等形式提供有偿技术服务。基层农技人员专业水平高,可以积极探索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加入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在提升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农民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也提高自身收入水平。

3.6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

对基层农技人员要制定专门的培养使用激励制度,吸引和鼓励他们扎根在基层奉献在乡村振兴第一线[16-17]。健全基层农技人员招聘选用机制,扩大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实施范围和期限,有力支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没有设置农技推广机构的乡镇至少应单独设农技推广专岗,建立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动态聘用机制。中央关于“三支一扶”计划等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政策,要向基层农技推广岗位倾斜。各类人才工程和表彰奖励向基层农技人员倾斜,激励农技人员在基层留得住、扎下根且能发挥作用。建立人才交流培养机制,在一个行政区域内上下级之间人才流动常态化,在国家层面实施东中西部之间基层一线人才常态化交流或挂职锻炼等制度。

4结论

农技推广人员是连接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产出者与科研成果使用者的桥梁和纽带,是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主角,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适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赋予农技推广体系的新使命新要求,应围绕着激发农技推广人员活力这条主线,多措并举,不断完善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参考文献

[1]王涛,朱光明,方华.关于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EB/OL]. [2020- 07- 10].http://www.guayunfan.com/baike/246377. 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EB/OL]. [2012-11-12].http:// www.npc.gov.cn/wxzl/gongbao/2012-11/12/content_1745243.htm.

[3]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18年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2-3.

[4]李博,左停.农业新常态背景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改革路径选择——基于全国10个省区的调研[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7):492-497.

[5国务院关于乡村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EB/OL].[2019-04-21]. 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1904/1e30cb31a2a242cdb8c5 510f756d.shtml.

[6]國家统计局,农业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20)[EB/OL].[2020-12-14].http://www.stats.gov.cn/tjgz/tzgb/202012/t20201214_1809096. html.

[7]丁琳琳.打通农业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N].光明日报,2021-01-(11版).

[8]谭用发.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J].中国人才,2018(10):33-35.

[9]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第三届科协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9[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240-244.

[10]顾君,王红玉,顾建革,侯李云.全国基层农技人员能力提升需求个人调研[J].基层农技推广,2016,4(4):1-6.

[11]陆玉楠.方城县农技推广人才队伍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0(5):38-39.

[12]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的意见[EB/OL]. [2009- 08- 20].http://www.moa.gov.cn/nybgb/ 2009/dbaq/201806/t20180608_6151407.htm.

[13]莫广刚.以乡村人才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J].农学学报,2019,9(12):87-91.

[14]莫广刚.加快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研究[J].农学学报,2019,9(1):1-6.

[15]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深化农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J].中国人事科学,2020(2):2.

[16]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全面加强基层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19-07-14].https://hnrb.voc.com.cn/article/201907/20190714073337195200 2.html.

[1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EB/OL].[2021-02-23].http://www.gov.cn/zhengce/2021-02/23/content_5588496.ht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