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贾新平,梅雪莹,罗海蓉,贾俊丽,易 能,,唐 玲,赵英杰,刘华周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休闲农业研究所,南京 210014;2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局,北京 100125)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绿色发展为导向、休闲观光为目的,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接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业、旅游服务业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形态[1-2]。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兴业态[3]。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多种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改善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4]。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休闲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特征、类型模式、评价体系、存在问题及各地发展休闲农业经验等问题上[5-13]。
为了解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2017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推动落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政策的通知》,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及时把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等。笔者全程参与考察调研工作,着眼中国休闲农业的全局发展,论述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以期为全国休闲农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中国休闲农业发展始于20 世纪80年代的农业旅游,从欧美、日本及中国台湾等地引入[14]。经过近40年的发展,休闲农业从单一的农业旅游形式发展成为集休闲、观光、度假、体验、科普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新形态和旅游消费新业态。中国休闲农业发展过程可分为萌芽阶段、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创意阶段4个阶段。
经过10年的改革开放,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农业生产力明显提高,少数农民依靠特色的资源环境,组织举办了形式多样的休闲农业活动。如北京举办的西瓜节、桃花节等农业节庆活动,吸引众多城市游客观光旅游和消费[15]。此时的中国休闲农业处于萌芽阶段,功能单一,以政府宣传、家庭个体经营为主[6]。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和居民经济收入逐步提高,消费结构开始发生转变,城市居民对于休闲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加。城市和景区周边的农村和农户利用特有的农业景观和农产品资源,发展观光和采摘相结合的体验农业,开发了采摘、垂钓、品美食等休闲农业活动。
这一阶段的中国休闲农业发展得风生水起、异彩纷呈,发展速度快、产业规模大、类型模式多,整个产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休闲农业功能已经由观光、采摘体验功能拓展为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科普、康养等综合功能。
休闲农业结合了文化、科技等元素,以科技为先导、创意为核心,逐步向创意农业方向发展。创意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新兴热点领域,成为引领农业功能拓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创新手段。2016—2018年连续3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在政府积极推动和规划引导下,人才、资金、管理、信息等要素加速向农村回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增加、投资金额大幅提高。2017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上规模的经营主体增加到33万个[16],比上年增加3 万多个,增幅达到11.6%。在市场需求拉动下,社会资本投资活跃,政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休闲农业成为旅游投资的新亮点和新热点。据统计,2013年全国休闲农业投资金额为960 亿元[17],2015年达到2600 亿元[18],2017年增长到 3500 亿元 ,年均增速达36.2%(图1)。
图1 2013—2017年中国休闲农业投资金额统计
近年来,中国休闲农业的供给结构更加优化,要素资源更加活跃,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2017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7400 亿元,比2016年增加 1700 亿元,同比增长 29.8%;相比 2013年增加4700 亿元,年均增幅达到28.7%(图2)。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2017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1100万人,比2016年增加255万人,同比增长30.2%;带动750 万户农民受益,比2016年增加78万户,同比增长11.6%。
图2 2013—2017年中国休闲农业营业收入统计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改变,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城市居民希望走进农村体验乡村生活、贴近自然放松心情,休闲农业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中国休闲农业消费动力强劲,2017年接待人数超 28 亿人次,分别比 2013年和2015年增加了 19 亿人次和 6 亿人次[19],年均增速达到32.8%(图3)。其中,仅2017年“五一”小长假期间,乡村旅游人数为0.79 亿人次,约占同期旅游总人次的58.6%。
图3 2013—2017年中国休闲农业年接待人数统计情况
中国休闲农业已从单一的农业旅游,扩展到休闲娱乐、观光体验、文化传承、科普教育、度假康养等内容,注重功能衔接和特色互补,说明人们对休闲农业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各地根据自然特色、生态环境和消费习惯,创建并丰富众多主题鲜明、类型多样,适合不同群体消费的目的地,主要包括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民俗村、农业主题公园、田园综合体等多种类型[20]。在此基础上,充分依托区位优势、产业特色、地域文化等,进一步创新休闲农业类型,精心开发出农业嘉年华、精品民宿、农业特色小镇、农业主题公园、田园综合体、共享农庄等形式多样、特色各异的休闲体验新类型,开辟了产业发展的新途径。
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中国休闲农业产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在发展主体上,从农民自发发展,向农民合作组织以及社会资本和工商企业热情参与转变;在空间布局上,从零星分布、分散经营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在服务设施上,从传统、简陋、功能单一向设施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变;在权益共享上,从“老板乐”向“农家乐”转变,更加注重多方联动发展,建立起农民、政府、企业多方权益联结共享机制;在融资形式上,从以自有资金或直接借贷为主,向对接、登陆资本市场转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了从单一向多元、粗放向精细、无序向有序转变的发展格局。
表1 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区域分布 个
由于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差,休闲农业区域发展水平差异显著,经济发达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明显要高于经济落后地区。截至2017年,按照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名单,除北京、天津、上海、重庆4个直辖市外,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分别有144 个、111 个、113个,占总数的39.1%、30.2%、30.7%(表1)。其中浙江最多(24 个),其次是江苏(20 个)和山东(20 个),西藏(7个)、青海(8个)和内蒙古(9个)较少。
按照农业农村部公布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除北京、天津、上海、重庆4 个直辖市外,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分别有185个、136个、159个,占总数的38.5%、28.3%、33.2%(表2)。其中浙江最多(28个),其次是福建(26 个),西藏(9 个)和宁夏(10 个)较少。从表1~2 可以看出,中国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格局,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经济基础强、区位条件好、公共基础设施完善,为当地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休闲农业增长实力相对滞后。
表2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区域分布 个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和消费需求的升级,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旺盛需求,仍将处于黄金发展期[21]。由于休闲农业发展时间不长,总体发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中高端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发展模式功能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项目缺乏科学规划、用地难、管理服务规范性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耕文化挖掘开发不够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亟需提档升级。
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建设存在着一定无序性和盲目,缺乏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与特色营销,缺乏对农村景观的提升改造。产品特色不明显、经营方式单一、产品结构单一,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简单仿效,粗放经营,无法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以及健康体验等综合一体化的消费需求。
休闲农业项目缺乏中长期发展规划[22],没有体现规划优先的原则,盲目发展休闲农业,设计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创新意识不强,特色发掘不够,丰富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难以满足现代乡村休闲旅游市场发展的需求。
休闲农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资金投入,且回报周期长。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面临用地难和资金不足的突出问题。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土地越来越少,可以说是“寸土寸金”,农民意识到土地的潜在价值,不愿流转,部分存在观望、漫天要价的情况。另一方面,休闲农业项目前期投入和运行成本较高,短期无法实现盈利,资金压力较大。
休闲农业主体多数位于城市郊区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公共卫生、道路交通、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休闲辅助设施、信息网络和消防安全、医疗卫生、餐饮住宿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与消费者对休闲体验的需求不适应。如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用地严重不足。
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结构与产业发展要求差距很大,难以满足行业快速发展需要。其一,休闲农业经营人员既是投资者又是管理者,缺乏休闲农业专业知识储备,存在重硬件建设、轻服务管理的现象。其二,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专业培训。其三,行业服务机构及相应人才发展培育不够,如休闲农业规划机构参差不齐和职业经理人严重不足。
管理服务比较粗放,没有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对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力度不够,导致企业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较低。如饮食卫生、住宿环境、产品品质等环节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很难实现让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没有把农耕文化、农业历史、民俗文化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没有文化支柱的支撑,各环节衔接不顺畅、精细度不够、乡土气息与文化韵味体现不足,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高。
中国休闲农业产业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23]。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将呈现出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形态向更高层次发展、贡献日益凸显的发展趋势。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休闲农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应用更加广泛,配套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农产品质量更加优良,农村文化资源深入挖掘,经营场所创意设计不断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越来越强,日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为不断满足消费者对优质、绿色、生态、安全、健康农产品以及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度假等需求,休闲农业将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信息等产业进一步深度融合[24],推进产业形态向更高层次发展,形成新业态,增添新动能,为社会提供品种多样、质优品高的休闲农业产品,食品保障功能、游憩保健功能、环保功能、教育功能等更加凸显,满足广大城乡居民对休闲农业的更多需求。
休闲农业产业贡献将日益凸显,各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休闲农业合作社,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延伸,拓宽了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创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25-26],进一步促进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使休闲农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城乡居民提供看山望水忆乡愁的好去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