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推进农业现代化背景下云南农业科技创新路径研究

时间:2024-05-24

伏成秀 张庆 杨济达 董云峰 龚发萍

(1.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云南昆明 650205;2.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云南昆明 650205;3. 西南林业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 云南昆明 650233)

推进云南农业现代化,本质是农业产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农业发展由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进程,最终在农业科技创新主导下实现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强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十三五”期间云南奋力实现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进入“十四五”时期新发展阶段,巩固脱贫攻坚战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双重目标,作为我国西南边陲的欠发达省份,云南面临更加复杂、系统和反复的问题。现代化农业是云南实现“十四五”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和基础,农业科技创新是云南农业现代化的首要因素和根本动力,推进云南农业现代化,必须“要把农业科技现代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云南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晰云南农业科技新时期的创新路径,让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云南省农业现代化。

1 云南农业现代化目标与科技创新现状

1.1 云南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根据《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云南省“十四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等,到2025年,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省农业总产值达8 00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5∶1。其中:全省高标准农田面积达266.66万hm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 950万t,高标准糖料蔗生产基地23.33万hm2,天然橡胶面积58万hm2,油料总产量70万t;建设省级绿色化、数字化、品牌化产业基地200个,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省级和州市级30个,培育和发展产业强镇50个;巩固提升全省10个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培育农作物新品种200个以上,遗传材料保存总量达16万份以上;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促进高效农业设施建设;建立云南省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主要品种全产业链数字化覆盖率达到30%,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标准化建设基地农业物联网应用比例达到20%以上;绿色、有机产地监测面积达66.7万hm2,有效认证绿色产品5 000个、有机产品4 000个[1]。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聚焦生物育种、绿色高效生产、农业生物生态安全等领域,强化现代农业关键技术攻关;重点打造科技创新示范县10~20个,科技创新示范村100个[2],到2025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2%。

1.2 云南农业科技创新现状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高度重视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全面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支撑和引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已位于全省农业现代发展的核心位置。顶层设计方面,出台《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云南省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六大行动》等系列政策文件,强化了云南省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保障;创新投入方面,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46亿,R&D投入强度突破1%;重点产业方面,围绕粮食、茶叶、花卉、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生猪等全省重点产业实施了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省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30余项,集成创新2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科研平台方面,围绕农业科技需求,优化重点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强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涉农重点实验室2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2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15个;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全省引进农业领域高端科技人才20人,选拔培养农业领域科技领军人才5人、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57人,农业领域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人、省级“千人计划”“青年人才”专项青年博士入选29名[3]。截止“十三五”末,云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8%,荣获省部以上农业科技成果奖励153项,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773个、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品种553个,同时派出科技特派员22 979人、特派团29个支撑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

2 云南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021年云南省科技贡献超过资本、劳动力和其他所有要素的总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60%,农业发展已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技术创新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迫切需要将科技创新摆在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优先位置。当前农业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发展中的痛点和难点亟待突破[4],现实的制约性因素影响了云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1 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科技研发投入总量低。“十三五”以来,云南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突破1%,但绝对量相对较低,不到全国平均水平2.4%的一半;同时,16个州市中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低于0.6%有10个,县级及以下涉农资金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的经费投入更低,其中与农业行业联系最为紧密的农副食品加工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0.91%。研发投入与经济增长未形成联动机制。全省研发投入整体规模呈上升趋势,但研发投入强度波动下降、弱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部分基础性研究项目缺乏稳定支持的长效机制,科技创新难以持续推进,如种业研发经费碎片化,未能围绕全产业链进行系统性研究。

2.2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

农科教、产学研融合发展联系不紧密。农业科研部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教育机构力量分散,资源配置效率低,与农业生产主体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30个农业种植、畜牧、林业、水产等研究单位 “各做各、各管各”,没有形成集中发力的创新合力。科技创新园区支撑不足。现有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各3个,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11个、省级38个,共55个,且全省各级农业科技园区产值基本在百亿元上下,而山东省以农为主的省级及以上高新区、科技园区分别为20、139个,达到159个,大部分园区产值规模在300亿元以上。农业科技创新园区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规模小、入园企业质量不高,引领发挥作用小,产业带动能力弱。

2.3 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发展滞后

现代种业基础研究薄弱。蔬菜、花卉、畜禽良种对外依存度高,主要农作物良种推广率、特色经济作物及畜禽自有良种使用率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生物基因实验室、资源基因库“缺位”,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发挥,如云南省中药材资源种类繁多,但种植品种混杂,引起药材品种退化,严重威胁中药材质量。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成果少。农机装备研发短板突出,原始研发、集成创新少,主要依靠省外输入,缺少适合云南山地农业特点的综合采收机具,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仅5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林产业天然林可持续经营、林下资源开发等领域核心技术没有明显突破。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总量少、布局不合理。云南省国家重点实验室仅7家、省重点实验室115个,其中涉农的分别为1家、21个,而同期河南省涉农的分别为5家、60个。本土高端研发机构和具有科研原创能力的创新平台规模不足,导致一些省内农业龙头企业为保持产业发展和核心技术优势,纷纷到科研人员、创新资源平台丰富的地区建立独立分中心或开展研发外包,挤压了研发投入增长空间。另外,全省90%省级创新平台聚集在昆明,对其余15个州市产业支撑不足。

2.4 农业科技创新活力、动力不足

涉农龙头、高新企业数量少。2021年,全省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仅占全国总数的2%,规模以上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比例仅为10.86%;全省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 055户,但涉农主体仅300余家。企业缺乏核心创新力。全省涉农高新技术企业整体实力较弱,尚无在全国拥有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头部企业,尤其是商业化育种企业小、散、弱,全国AAA级种业企业共111家、云南0家。引大扶强的力度不够,引进落地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较少,在行业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许多本土中小型农业企业、初创企业对创业创新政策知晓度、应用程度不高。

2.5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较低

科技成果总量不足、与产业需求脱节。重大引领性农业科技成果不多,特别是企业迫切需要的实用型技术、种业、设施农业装备等领域成果相对匮乏,重单项技术研究和突破,缺乏围绕产业发展的技术集成和组装配套[5];大量科研活动没有瞄准生产需要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市场经济和拓展市场导向型农业科研意识不强,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研发机构的成果“供给”与企业的生产“需求”各说各话,研究与应用脱节,自主创新成果难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础设施短板明显。云南省州(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6个,覆盖率仅37.5%;全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较为滞后,产业链数字化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因农业大数据、物联网等平台短板未能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省级部门已制定有相关政策鼓励成果转化,但涉农科研院校、研究机构缺乏相关制度配套或配套制度,可操作性不强,难以落地见效,产学研结合机制不健全,科技人员奖励收益难落实、难兑现。

2.6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不足

农业科技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缺乏,云南省现有农业领域院士2人,湖南省8人、山东省25人,差距较大;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正高职称和科技领军人占比较低,引进农业领域高层次科技人才数量较少,选拔培养农业领域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总量不足,整体上高层次领军人才密度低。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农业科技人员,尤其州市级从事传统产业的较多,从事蔬菜、水果、花卉等特色经济作物和林业、畜禽业、渔业的科技人才相比较少,新兴学科农业科技人才匮乏,既掌握生产技术又掌握互联网、物联网的综合型复合人才则更是稀缺。农业科技推广队伍较为薄弱。机构改革后,州(市)、县(市区)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承担职能扩展,人员编制减少,农技推广体系职能弱化,基层农技人员大量抽调从事非技术领域工作,队伍不稳定,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试验、示范和推广的力度不够,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人员配置与职能职责严重不匹配。

3 云南农业科技创新的路径

3.1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投入规模和强度

当前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已成为影响全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6]。在科技项目、财政安排方面,给予农业领域科技研发更多政策偏向,坚持重点扶持与全面推动相结合,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财政支持力度,创新多种资金投入方式,如省级农业科研部门与地州农业科技部门、技术推广部门、农业企业等协同创新、整合资源,撬动各类资本投入,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换资金投入的增加。建立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稳定支持机制,对战略性、前沿性、基础性同时又具备较强公共性的研究领域建立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特别是对支撑全省低纬度高海拔山地农业发展的种业自主研发、绿色有机产业关键技术、农机装备等基础性科研提供基础保障。持续提升农业科研院校支持力度,加大固定科研经费投入,加强农业科技项目公共资金绩效管理,推动农业科研院所和相关高校对公共资金进行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2 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根据全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构建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校、产业龙头与新型经营主体协同创新的系统多元农业科技创新体系[7],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有力、布局合理、区域分工明确、资源优势互补、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相衔接,实现滇中、滇东、滇南、滇西协调发展。加强全省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和联动,建立农业产学研一体化项目管理平台,鼓励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以及经营主体联合申报项目、组织项目实施,将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生产主体有机衔接,建设政府主导、需求导向、任务牵引、动态开放的“省-州市-县”农业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完善创新平台体系,围绕全省农业科技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布局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构建完善的全省农业科技园区统筹服务体系,提升全省各级、各类农业科技园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3.3 强化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核心技术攻关

落实新时期全省现代化农业发展规划要求,发挥农业行业主管部门和农业科研院所熟悉省内农业领域需求的优势,聚焦全省农业现代化重点领域和特色农业重点产业的瓶颈关节,优化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集中力量重点技术攻关,获得一批支撑全省农业产业发展的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破解全省重点产业种业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联合国家队、省队、地方队等多层次、多类别的生物育种创新主体,完善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发挥好云南生物多样性地位优势,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凝聚一流种业创新人才,构建具有云南特色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孵化一批种业企业,将其打造成为西南乃至国家种业战略科技力量。以全省高原特色农业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环节和领域为重点,科学规划、系统组织、集中力量实施一批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专项、重点研发项目,实施一批突破影响和制约农林牧渔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的关键技术问题[8],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标志性创新成果。推进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增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投入,围绕全省及地州农业发展需求强化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团队以及不同层次、类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省农科院对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力量的统筹协调作用,充分发挥各州市农科院(所)、驻州市高校的区位优势,科学、合理布局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构筑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平台支撑体系。

3.4 培育发展农业创新型市场主体

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创新型企业,引导、支持省内涉农国有、股份企业并重组,优化行业布局;实施领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国有企业创新能力跃升行动、高新技术企业“三倍增”行动计划,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创新联合体建设,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9]。支持各级农业龙头企业与省级农业科研院校联合申报科技创新平台[10],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共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机制,开展具体产业、关键环节、核心要素等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产业提质增效,推动云南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强化政策扶持本土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云南本土的企业对云南本土更有感情,善于挖掘、发现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大力创新和完善财税制度。给予中小型企业财政资金和政策上的精准扶持[11],加强政策宣讲与激励力度,加大科技创新券推广和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支持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3.5 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农业生产经营趋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农业科技创新需求有着更精准、更系统的要求[12],建立产业需求导向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13],针对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遴选一批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瓶颈,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服务区域农业产业发展。构建、完善高质量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尤其是建立健全中缅、中老、中越边境地区平台机制,推动全省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落地难、评估难、确权难、激励难等问题,搭建科技与产业沟通互动平台,畅通成果转化渠道,跑好科技创新“接力赛”。完善和落实成果转化相关政策和措施,打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推动科技成果完成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跃”。统筹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性的科研激励办法,强化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的激励,鼓励重大创新成果产出与转化应用,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活力。

3.6 强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培养

强化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发挥好“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坚持“竞争择优、重点培养、宁缺毋滥”,培养一批成果显著、贡献突出、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强化青年人才培养,对具备较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潜力,涉及农业领域核心、关键、前沿技术项目研究,具有成为所从事科研领域学术或者技术带头人的发展潜力,符合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青年人才进行系统支持;支持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对从事领域符合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要、能够领衔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开展产业创新并发挥技术骨干和引领作用的产业创新人才给予更多政策财政趋向;加强高端外国农业领域专家引进和服务管理工作,推动国际领先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关键技术投入云南农业创新和产业领域,服务云南区域经济社会效益。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鼓励引导高层次人才到产业领域和基层一线开展服务,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培育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强化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落实“岗编统一”。鼓励专家深入服务基层,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从退休农技人员、种养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农业乡土专家、科研人员吸纳补充力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