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旅行,敲叩不同的历史之门

时间:2024-04-24

陈文茜

一个即将毕业的女孩问我:如果她想多看世界、茁壮自己,毕业前后该做什么?

我为她开了一个旅行清单,共四站。

第一站,刚果

我建议年轻人参加国际“女人救援女人”(Women For Women)组织,跟着她们到非洲刚果,看大屠杀后的人们怎么活下来。

许多当地女子在大屠杀中被强暴,之后要么被杀害,要么被施暴者以刀活生生割下阴蒂,作为战利品——施暴者们相信没有阴蒂的女子,从此不再有性高潮。这些女人虽活了下来,表面伤口愈合,但往往因为身体内部受伤而终生不能生育。

战争结束了,伤痛却永远留了下来。国际女性救援组织来到刚果,教当地女性编织、制作衣袋,而她们最常编织的图案,是“花”。我的朋友赞尼娅布是“Women for Women”的创办人,她第一次抵达时曾好奇地问,为什么如此钟爱花?刚果女子回答:“只有沉浸于美的事物,我们才能在无比的绝望中,仍然感到美好,找到力量。”

从世间最苦最悲惨的地方出发,看到幸存者仍然充满生命力。年轻旅人敲开了残酷的一扇门后,开始成长之路。

第二站,纽约

纽约1895年已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文化、经济中心。走到帝国大厦,这座当时人类最高的摩天大楼于1931年建造完成。当时正值大萧条,美国总统胡佛为它剪彩。但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之前,它一直空着。因此它的本名Empire State Building被谑称为Empty State Building。大楼只以410天完工,但仍是当年耗费建筑材料之最,它是人类以钢骨结构建造的第二栋大楼,创造了“不可能中的可能”。

忍受嘲笑十余载,“二战”后帝国大厦终于成为世界地标,被列入“七大奇迹工程”之一,顶楼则是“最靠近天堂的地方”。惊人的装饰与设计,使它在交出“世界第一高楼”宝座后,至今仍是最美的建筑之一。而关于它的一切,皆是在大萧条的绝望及嘲弄中开始的。

到纽约要过布鲁克林桥,徒步、骑自行车皆可。站在布鲁克林岸边,对望华尔街——1929年它制造了大萧条,1937年股市又二次衰退于“二战”开始,2001年“9·11事件”永久毁了它的地标“双子星”,而2008年它又制造了金融海啸。

人性是贪婪的。华尔街代表成功,也代表欲望腐败的极致。它的夜景很美,但站在它背后的历史,曾经于世界各地掀起灾难:战争、饥荒、屠杀、极端主义……布鲁克林桥是伍迪·艾伦电影中最喜欢使用的场景:它连接天堂与地狱,渴望与离弃。但无论多少悲愤、多少感慨,桥下流水不会停歇,历史也不会休止。

在纽约,每日尽量于中央公园散步或者跑步。中央公园附近是世界富豪的置产之地,也是历史轮转的见证之地。中央公园内跑步的、遛狗的,不同口音,不同衣着,是个观察大千世界的好地方。俄罗斯人、波兰人、法国人、意大利人、南非人……我甚至碰到过来自西伯利亚的富豪。和他们打招呼,话点家常,带一本当年林语堂以英文撰写的《生活的艺术》。想象没有飞机的年代,贫穷的年轻人林语堂,搭船越过万里,向这里的洋人说着来自东方的文化。相较他的勇敢独立,现在年轻人怕什么?犹豫什么?

每个人都有机会在纽约大展身手,纽约不拒绝人才,她屹立不摇的秘密便是:吸纳一切。当这个城市初兴建时,它的高楼已保证了格局与视野。包容、创新与自信,是纽约永远不会被取代的原因。

年轻人到纽约别只贪玩。找一个短期课程,纽约大学即有各种不给学位的短期课程,在那里学英文交朋友。纽约附近常有短期出租公寓,只租一个小房间,一两个月皆可。房东可能是当地艺术家,和他们聊天,看他们追求艺术梦,白天创作,晚上当苦力工作至深夜。没有人会在黑夜里哭泣,因为他们满载梦想,他们清楚地知道一切辛苦是为了圆自己的梦。

繁华似锦的城市,形形色色的人。纽约,从来不只是一个城市。

第三站:北京,圆明园

圆明园的修建始于清康熙皇帝时期,前后共修建了150年。康熙四十年(1701年),紫禁城的炎热,让康熙之子雍正动念筑江南之园。初始以苏州园林之美,复制于干旱的北京城,后期一步 步发展为中国历史上中西园林工艺极致的“万园之园”。

而几乎同一时代,西方正一步步全面超越中国。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修建凡尔赛宫,他渴望意大利的镜子,也创造了法国的时尚文化。凡尔赛宫的镜厅是人类对“镜子”——当年高科技最大的敬意。路易十四派出无数商业间谍收买来自威尼斯的工匠, 一个又一个禁不住诱惑的工匠在边界被意大利政府发现后杀害。但路易十四始终未曾放弃。最终, 法国成功获悉了制造镜子的秘 密,然后,为了展现路易十四美丽的腿部线条,人类有了全面由顶至地的镜子。

清朝皇帝盖圆明园的时候, 只能透過铜板的反光或湖水端看自己的模样。他想象的敌人只来自北方,于是修长城,派军平回乱;从未意识到自郑和下西洋后,欧洲海上强权正一步步茁壮。

康熙死后(1722年)不过54年,工业革命彻底改写了东西方的差距。那一年,在苏格兰的亚当·斯密完成《国富论》,在伦敦的吉本完成《罗马帝国衰亡史》。西方从经济到历史理论,重塑着自己的世界观与发展论。然后,1776年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接着纺织机械化,资本主义全面推动英国成长,每年经济增长率几乎接近25%,而同一时期,乾隆皇帝还在品赏他的书画爱好,甚至不屑来自英国女皇的特使。

火烧圆明园时,英法联军粗鲁掠夺,但同时也赫然发现当年英国特使送给乾隆的加农炮,被当成破铜烂铁放在一间仓库角落。

历史的过渡,蓦然回首,已越重山。圆明园中游坐,是历史但也不仅仅是历史,废墟中得以悟透一件事:骄傲自满及眼光短浅足以灭国,遑论个人。

第四站:澳大利亚或新西兰

现在到澳新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但多数挤在悉尼、奥克兰,咖啡馆或餐厅,非常可惜。如果今年我才二十出头,我会找一个新西兰农场打工,克服“少年维特”必然的烦恼,学会更踏实的生活态度。

新西兰是一块从南极分离出来的土地,她的自然风貌与动植物生态,充分显示了极地风景;她的风景及文化都像一个从苦难战争中逃出来的孩子。当地的子民没有过度的欲望,生活简朴,崇尚自然,宁静而且感恩。一个年轻人来到此地,而且从事农场工作,锻炼的将不只是体魄,还有心志。

在工业革命前,农业社会的GDP如果一年增长1%,就是不得了的盛世;即使为零,表示那一年没有天灾人祸,也会举国欢腾。新西兰的许多农庄主人,至今还保持着这种态度。种植奇异果的农场,以科技身份证追踪每一颗奇异果的成长、收成。诚实,使得新西兰的奇异果通过自由贸易行销世界。即使使用了高科技,农民仍然每日小心翼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他们而言,那种敬天的古老文明从未离开。

一颗种子植入土里,土不能挖太浅,也不能太深,一丝都马虎不得;雨多了,不浇水;阳光强了,可能一天要喷水两次。你偷懒一点点,明天它就以枯萎的模样回答你,前功尽弃。

在和大自然的相处中,你会越来越喜欢这样的人生:不诉苦,不煽情,不靠苦难博取同情。世间万难中,每个人都在按部就班地生活。或许平凡漫长的一生充满辛苦,却被农人们当成游乐场,一点点丰收,即是上天莫大的赐予。这大概才是人生应习得的意义,无论如何只要还能生活,就值得欢喜。

《小王子》中有段名言:“用心才能看见真实。真正重要的事,用眼睛是看不见的。”我曾在新西兰的农庄里和当地工作的女孩聊天,她说:经营一个农场,你只能向大地臣服。你对所有努力的结果没有把握,只能相信上天不会辜负有心人。她在农场工作二十年,养殖山羊,也整理庄园。同一时间种下同一品种的树,有的茂盛,有的枯萎。你看不清土地为何如此区分了它们的命运。但是当你用心感受叶片的变化、日照的差异,你会渐渐明白什么状况下,植物会活得更好。她常常在月光下唱歌给植物听,她相信它们感受了她的心跳。那时,虚荣不存在,每日只知道太阳、温度、雨水、月亮。那时觉得身体承受很大的压力,精神上却清楚感受:自己活得多么清醒而饱满。

(摘自《愉悦哲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