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烯啶虫胺对椰心叶甲的生物活性

时间:2024-05-24

温海波+候华民++金启安++张善学++陈利标

摘 要 为探索椰心叶甲防治的新方法,室内测定了烯啶虫胺对椰心叶甲的胃毒、杀卵和触杀作用。结果表明:烯啶虫胺对椰心叶甲5龄幼虫具有很强的胃毒作用,24和48 h的LC50值分别为1.25和0.52 mg/L;对椰心叶甲也有显著的杀卵作用,在供试浓度为0.5~5 mg/L时,对椰心叶甲卵孵化率和幼虫存活率均在50%以下;烯啶虫胺对椰心叶甲5龄幼虫也有一定的触杀作用,其24和48 h的LC50值分别为0.188和0.178 mg/L。烯啶虫胺具有防治椰心叶甲的潜力。

关键词 烯啶虫胺 ;椰心叶甲 ;生物活性

分类号 S481.1

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Gestro)]为鞘翅目(Coleoptera)铁甲科(Hispidae)害虫,是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害虫之一[1]。该虫为印度尼西亚和新几内亚的本地害虫,但由于其传播的快速性,目前已入侵到亚洲东南部。该虫于2002年首次入侵海南,目前已遍及海南省18个市县[2],对海南的“椰岛”自然风光及棕榈科植物的绿化苗木产业带来严重损失[3-4]。目前,为了防治椰心叶甲的危害,国内外已展开大量的化学防治[5-7]和生物防治[8-11],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烯啶虫胺属新型烟酰亚胺类杀虫剂,是日本继吡虫啉和啶虫脒之后开发的替代产品,于1995年在日本获登记。烯啶虫胺作用于昆虫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干扰害虫运动神经系统使化学信号传递失灵,最终导致害虫死亡。该药作用方式独特,害虫不易产生抗性,有卓越的内吸和渗透作用。有关烯啶虫胺对椰心叶甲的杀虫作用经文献检索少有报道。因此,就烯啶虫胺对椰心叶甲幼虫的胃毒、杀卵和触杀活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药剂

烯啶虫胺原药(>95%),由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准确称取烯啶虫胺原药10 mg,用丙酮定容至10 mg/L,置于0℃冰箱保存。

1.1.2 供试昆虫

椰心叶甲,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入侵害虫课题组提供,试验时挑取大小一致,健康活泼的5龄中期幼虫和1日龄卵供试。

1.2 方法

1.2.1 胃毒作用

试验采用浸叶法[13]。将椰子叶分别放入各供试药液中浸渍3 s后取出,放吸水纸上晾干,然后将个体大小一致的椰心叶甲幼虫放入装有处理叶片的培养皿中,培养皿底铺有滤纸保湿。将培养皿置于培养箱[温度(25±1)℃,RH=70%~80%]培养。以丙酮作对照,每浓度重复3次,每重复20头虫。定时检查试虫死亡情况,以毛笔轻触虫体,以完全不动者视为死亡。分别于24和48 h统计死虫数,计算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

1.2.2 杀卵作用

采用浸卵法[14],用细毛笔将1日龄卵挑出,并用0.5%聚乙烯醇将卵粘到准备好的叶片上,每个叶片不少于50粒,待聚乙烯醇干燥后分别在不同浓度的烯啶虫胺丙酮溶液中浸5 s,取出置滤纸上,待丙酮挥发干后,放入内垫湿滤纸的培养皿(d=9 cm)中,置养虫室内让其自然发育。以丙醇处理为对照。每处理重复4次,每重复不少于50粒卵。卵将孵化时,放入新鲜椰子叶片供孵化的幼虫取食;统计各处理卵孵化及2龄末幼虫存活数,计算孵化率及幼虫存活率。

1.2.3 触杀作用

采用微量点滴法[5],将椰心叶甲5龄幼虫单头饲养在直径为6 cm的培养皿中。用微量注射器将各处理(2、1、0.5、0.25和0.125 mg/L)点滴于幼虫的胸背部,每虫药量1 μL;以丙酮为对照,每处理重复3次,重复20头试虫,分别于处理后48和72 h调查死亡情况。

1.2.4 数据分析

利用SPSS软件中ANOVA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数据之间的差异显著性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比较,直线回归方程采用机值分析法估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毒杀作用

结果显示,烯啶虫胺对椰心叶甲5龄幼虫具有很强的胃毒作用(表1)。处理后24 h,试虫由于饥饿取食部分叶片,引起部分死亡,在供试浓度为0.25~1 mg/L时,校正死亡率介于15%~45%;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烯啶虫胺同时具有内吸和渗透作用,致使试虫取食的药剂量逐渐增加,导致大量死亡。此时在相同供试浓度下,校正死亡率可高达30.45%~65.07%。经机率值分析法拟合其24 h和48 h的毒力曲线,得其LC50值分别为1.25和0.52 mg/L。

2.2 杀卵作用

烯啶虫胺对椰心叶甲具有很好的杀卵作用(表2),结果表明,在最大供试浓度(5 mg/L)处理下,椰心叶甲卵孵化率和幼虫存活率分别仅为4.42%和2.44%,显著低于对照及其它处理;当供试浓度降为2、1、0.5和0.25 mg/L时,对椰心叶甲卵孵化率和幼虫存活率分别为13.00%、27.86%、44.08%、53.96%和9.50%、24.03%、37.65%、46.02%。

2.3 触杀作用

烯啶虫胺对椰心叶甲5龄幼虫具有强烈的触杀作用,处理10 min内就有试虫开始开始死亡,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试虫死亡情况显著。在处理后24 h,供试浓度仅为0.25 mg/L,其校正死亡率就可达到51.85%,而在最大供试浓度分别为2和1 mg/L时,其校正死亡率均在84%以上;在处理后48 h,最大供试浓度(2 mg/L)中的试虫已全部致死;在供试浓度为0.5~1 mg/L时,对椰心叶甲5龄幼虫48 h的校正死亡率均在80%以上;当供试浓度降为0.25和0.125 mg/L时,死亡情况呈下降趋势,48 h的校正死亡率介于48%~65%。以机值分析法对其回归方程进行拟合,求得其24和48 h的LC50值分别为0.188和0.178 mg/L。见表3。endprint

3 讨论

烯啶虫胺是日本继吡虫啉和啶虫脒之后开发的替代产品,其作用机制仍是作用于昆虫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且该药比吡虫啉与啶虫脒等烟酰亚胺类杀虫剂具有更好的内吸和渗透作用。用该药来防治椰心叶甲,一方面,由于其高效的毒力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另一方面,由于烯啶虫胺易溶于水,其制剂多以水基化剂型为主,防治方法将更为环保,可作为啶虫脒的替代药剂防治椰心叶甲。目前,对椰心叶甲的防治工作主要有挂包法[6]和寄主天敌防治法[1,8]。挂包法的防治药剂为华南农业大学和南海绿宝生化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发的“椰甲清淋溶性粉剂(45%啶虫脒·杀虫单)”,利用海南潮湿多雨等特点,通过雨水将药剂渗入到植物内部而起到直接和持续杀虫的目的[6],但海南只在5月以后才有持续的降雨,在此之前降雨较少,因此,挂包法防治椰心叶甲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限制。生物防治方法主要是利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引进两种椰心叶甲寄生性天敌椰心叶甲啮小蜂和椰甲截脉姬小蜂,通过野外放蜂寄生椰心叶甲幼虫和蛹,从而控制该虫的危害[1,8]。但海南高温高湿的气候对寄生性天敌椰心叶甲啮小蜂和椰甲截脉姬小蜂的生存和寄生率影响较大。本研究结果表明,烯啶虫胺对椰心叶甲5龄幼虫具有很强的触杀、胃毒和杀卵作用,这说明利用烯啶虫胺防治椰心叶甲,不但可以持续控制本代害虫的危害,还可控制下一代害虫的危害暴发,在药剂开发中只需改进施药方法,将注干法[15]、挂包法[6]和寄主天敌生物防治[1,8]等方法结合起来,在椰心叶甲的防治中将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吕宝乾,彭正强,唐 超,等. 椰心叶甲寄生蜂——椰甲截脉姬小蜂的生物学特性[J]. 昆虫学报,2005,48(6):943-948.

[2] 陆永跃,曾 玲,王 琳,等. 棕榈科植物有害生物椰心叶甲的风险性分析[J]. 华东昆虫学报,2004,13(2):17-20.

[3] 张志祥,程东美,江定心,等. 椰心叶甲的传播、危害及防治方法[J]. 昆虫知识,2004,41(6):522-526.

[4] 万方浩,郑小波,郭建英. 重要农林外来入侵物种的生物学与控制.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76-387.

[5] 肖广江,陆永跃,曾 玲. 阿维菌素对椰心叶甲的毒力和防治效果[J]. 昆虫知识,2007,44(4):530-533.

[6] 张志祥,徐汉虹,江定心. 椰甲清淋溶性粉剂挂袋法防治椰心叶甲技术的研究与推广[J]. 广东农业科学,2008(2):65-68.

[7] Jing Z, Yingqian L, Yang L, et al. Podophyllotoxin deriveatives shows activity against Brontispa longissima Larvae[J]. Natural Product communications, 2010, 5(8): 1 247-1 250.

[8] 吕宝乾,彭正强,许春霭,等. 椰心叶甲蛹寄生蜂椰心叶甲啮小蜂的生物学特性[J]. 昆虫学报,2006,49(4):643-649.

[9] 秦长生,徐金柱,谢鹏辉,等. 绿僵菌相容性杀虫剂筛选及混用防治椰心叶甲[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2):44-46.

[10] 张 静,冯 岗. 软枝黄蝉提取物对椰心叶甲幼虫的杀虫活性[J]. 热带作物学报,2010,31(7):1 152-1 156.

[11] 冯 岗,张 静,金启安,等. 鱼藤酮对椰心叶甲的生物活性[J]. 热带作物学报,2010,31(4):636-639.

[12] 孙 慧,杨春河. 新型杀虫剂烯啶虫胺[J].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9,17(11):16-18.

[13] Minyi L, Jing Z, Gang F, et al. Khayasin and 2'S-methylbutanoylproceranolide:Promising candidate insecticide for the control of the coconut leaf beetle, Brontispa longissima[J]. Journal of Pesticide Science, 2011, 36(1): 22-26.

[14] 罗都强,冯俊涛,胡 瓒,等. 雷公藤总生物碱分离及杀虫活性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9(2):61-64.

[15] 唐光辉,江志利,张文峰,等. 树干注药防治椰心叶甲药效试验[J]. 中国森林病虫,2006,25(4):39-41.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