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山西省阳城县发展蚕桑产业的启示

时间:2024-05-24

畅晋钢 琚新丰 苗春淼 田小雪

(1.山西省果业工作总站,太原 030001;2.阳城县蚕桑服务中心,山西阳城 048000;3.山西省生态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太原 030001;4.山西省农牧业技术综合服务培训中心,太原 030002)



山西省阳城县发展蚕桑产业的启示

畅晋钢1琚新丰2苗春淼3田小雪4

(1.山西省果业工作总站,太原 030001;2.阳城县蚕桑服务中心,山西阳城 048000;3.山西省生态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太原 030001;4.山西省农牧业技术综合服务培训中心,太原 030002)

回顾阳城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历史,分析阳城县蚕桑产业的发展路径,总结阳城县蚕桑产业的发展经验,以促进当前蚕桑生产的发展。

阳城县蚕桑产业启示

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国土面积19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4万hm2。辖10镇7乡1个办事处,总人口4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万人。该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是著名的蚕桑之乡。据业务部门统计,阳城县现有桑园面积7 200 hm2及地埂桑408万株,2013年发种76 021张,产茧3 655.46 t,占全省蚕茧产量的56.16%,是山西省乃至华北地区的蚕桑生产第一大县,“阳城蚕茧”为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当前山西省大多地方蚕桑生产止步不前、甚至萎缩的形势下,阳城县为什么能逆势而上,继续保持发展的势头,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一些启示。

1 栽桑养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阳城栽桑养蚕有史记载的可上溯到商周时代,距今已有3 700多年的历史。《穆天子传》载:“天子四日休于获泽,以观桑者,乃饮于桑林”。获泽即现在的阳城县。桑林在今阳城县的蟒河镇,曾是桑林乡政府所在地,也是当时蚕桑生产集中的地方,至今,这里的大山里还有成片的古野桑树林及国内稀有的桑树品种——漆叶桑。清同治《阳城县志》载:“缫户虽多,邑中不织绸缎,皆鬻于外”。清宣统《阳城乡土志》载:“挽手、黄丝皆系外商驻买,黄丝约二万余斤,挽手六七千有奇”。《中国实业志.山西省》载:“民国十二年,阳城化源街有个体经营的丝织作坊,年产丝织35匹”。从上述史志的记载,足以看出阳城县栽桑养蚕的悠久历史。

2 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

蚕桑生产最基础的产业链包括:蚕种生产、栽桑、养蚕、缫丝等。目前,阳城县已建成集蚕种生产、栽桑养蚕、物资供应、技术培训、缫丝生产、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2.1蚕种生产

蚕种生产是蚕桑生产的基础。早在1958—1960年,阳城县就在献义村试制蚕种,并选派有养蚕经验的青年到山西省蚕种场学习制种技术,到1970年全县在24个点上进行蚕种繁育,当年生产一代杂交种5 239张,并随着养蚕生产的扩大,制种量逐年增加。1981年,阳城县蚕种场开始筹建,由山西省农业厅投资,分3年拨款72万元。设计年生产蚕种10万张。从1983年起,边建设边生产,到1985年全县蚕种实现本县供给。阳城县的蚕种生产实行的是蚕种场、原蚕基地村、原蚕户三级合作育种制度,并严格执行种茧调查和微粒子病镜检制度。1988年建成机制冷库,2003年改为更先进的冷库机组。1994年土法烧火浸酸改为蚕种电热浸酸自动装置。1989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蚕种生产先进单位”,1999年制种量达到5万张的规模。2001年阳城蚕种在国家工商局商标局注册了“蟒河”牌商标。2005年投资165万元建成微机自控加密催青系统[1]。至此形成了完整的较先进的蚕种生产及检验体系。

2.2栽桑养蚕

历史上桑树遍及阳城全县。1949年有桑树78.53万株,蚕茧产量达到210 t。从1955年始,在山西省蚕桑工作队的帮助指导下,开始改良桑树,总结推广桑树“出扦”管理法,不断扩大优种桑种植面积,到1977年全县地埂桑树达到1 400多万株,3.33万 hm2耕地基本实现了地埂桑树化,全县蚕茧产量达到600 t,成为我国北方蚕区第一个“万担县”[2]。俗话说,在阳城户户有桑、家家养蚕。采桑、养蚕、缫丝是阳城县广大农民的传统产业,素有“一亩一株桑,种地不纳粮”的说法。2006年,阳城县被商务部列为“东桑西移”蚕桑基地县,蚕种场被列为蚕桑基地配套蚕种场,2011年,被山西省农业厅列为“一县一业”蚕桑基地县,2012年,被晋城市列为全市七大产业之一。

到2014年,全县有17个乡镇、315个村、21 443户从事蚕桑生产,产茧量在50 t以上的乡镇有12个、5 t以上的村有168个、桑园面积0.33 hm2以上的户有2171户。栽桑养蚕收入1.55亿元。如今,蚕桑产业已成为阳城县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2.3缫丝

新中国成立前,阳城县的缫丝生产多为农家养蚕,自养自缫。20世纪50年代末,山西省开始建设机械化缫丝企业,1958年7—8月,先后建成沁水县地方国营端氏缫丝厂、高平县地方国营唐安缫丝厂。1966年6月,晋东南地区阳城缫丝厂筹建、设计为GD201型立缫机(2240绪/112台/4组),1970年建成投产,生丝平均等级3A级以上,1979年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的全国缫丝质量经验交流会上被纺织工业部提名,报请全国优质产品审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梅花牌SE桑蚕丝”全国优质产品金奖。1980年,规模扩大为668绪,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缫丝厂。1985年晋城市建市后,更名为晋城市阳城缫丝厂。2002年后,由于体制不顺,该厂一直处于停产状态,2008年进入破产程序。与此同时,2007年,阳城县华燕制丝有限公司、阳城县仙桐丝业有限公司相继成立,加之1981年成立的阳城县佳美茧丝有限责任公司(原阳城坪头丝厂),目前,阳城县共有三家缫丝企业,生产能力1000 t。这些缫丝企业与广大蚕农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对阳城县蚕桑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2104年缫丝收入1.29亿元。

2.4综合利用

在积极发展蚕桑生产的同时,阳城县还积极开展蚕桑副产品的开发利用。1997年5月,阳城县帅源饮品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是华北地区唯一的加工桑葚系列饮料的厂家,年生产系列桑葚饮品500余t。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全县7 200 hm2桑园所产桑葚有了出路、增加蚕农的收益。随着近年来养蚕大棚的兴起,到2014年,全县累计有大棚4 289栋,其中固定大棚1970栋、活动大棚2 319栋,这些大棚在秋季养蚕结束后,作为桑枝食用菌用房,增加其利用率,2013年,桑枝加工食用菌1 100万袋,产值6 500万元。丝绵被加工也是近年来在蚕桑产区兴起的一项产业,阳城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有丝绵及丝绵被的加工,到2014年全县有加工企业10余 家,年产优质丝绵被12 000余床。除此之外还有蚕沙枕、桑叶茶等的加工。这些副产品的综合利用都与蚕桑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3 地方支持的主导产业

阳城县的蚕桑产业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当地政府持续的扶持、引导和广大蚕桑科技工作者对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

早在1965年6月,农业部在与其相邻的沁水县召开了八省(市)栽桑养蚕现场会后,对阳城县震动较大,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发出了“1967年实现户均百株桑,1972年户养一张蚕”的号召。1968年,县委主要领导孙文龙同志提出了“二年实现桑树地埂化,三年蚕茧翻一番”的宏伟目标[2]。经过几年的发展,到1977年,全县蚕茧产量达到600 t,1980年达到1020 t。

2000年秋,县蚕桑中心技术员通过到山东、江苏射阳县参观学习后经试验创新,在全县大面积推广了固定大棚、庭院大棚等养蚕模式,目前全县养蚕大棚达到4 289栋。2002年2月,阳城县委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蚕桑、食用菌、药材、大麻等特色产业的意见》,将蚕桑列为农村第一主抓产业,当年新发展桑园2180.4 hm2,桑园总面积增至1.05万hm2。2002—2008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十万亩优质蚕桑基地建设”发展方略,在全县大力推广丰产密植桑园栽培技术,并引进陕桑305、特山一号、农桑等桑树新品种。期间,县政府出台了新建桑园每667 m2(亩)补助200元的扶持政策。

2004年,投资165万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和南京大学明学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进了蚕种自动催青系统,建成了现代化的催青室。2005年在全县大面积推广方格蔟上簇技术,目前,方格蔟普及率达到60%以上。2006年从江苏省引进了小蚕电子温控饲养箱小蚕共育技术,解决了小蚕饲育控温难的问题,并在全县推广,同年2月,阳城蚕药厂通过了农业部GMP专家组的检查验收[2]。

近年来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及效果:“十二五”期间,阳城县财政单列1亿元专项资金用本县蚕桑产业发展基金和茧丝储备基金,仅2012和2013年间,县政府对蚕桑产业发展的扶持资金达到近3 500万元,扶持资金主要用于蚕桑产业的基础建设,新建优质丰产桑园每株扶持0.5元,新建标准化养蚕固定大棚每栋扶持5 200元,养蚕每张扶持25元,新建标准化小蚕共育示范基地每点扶持5万元等。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县财政资金的有效注入,阳城县蚕桑产业在全国蚕桑都在走下坡路时却逆流而上,据统计,截止2014年底,全县桑园面积由2010年的5666.67 hm2(8.5万亩)增长到现在的7666.67 hm2(11.5万亩),增长了近2000 hm2,养蚕张数由2010年的7.2万张增长到现在的7.6万张,增加0.4万张,蚕茧产量由2010年的3370 t增长到现在的3680 t,增长310 t,蚕农收入由2010年的11 939万元增长到现在的15 494万元,增长3 555万元。与此同时,“阳城蚕茧”品牌价值也赿来赿高,2012年“阳城蚕茧”在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市值高达9.87亿元人民币,2013年又提高到9.95亿元,标志着“阳城蚕茧”真正成为全国名牌,对提升农民发展蚕桑产业的信心,促进蚕桑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发挥品牌价值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3年“阳城桑葚”被农业部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阳城蚕桑副产品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品牌基础。

[1]畅晋钢.山西省蚕桑生产回顾及发展规划[J].中国蚕业,2008,29(4):17.

[2]闫和健,武怀庆.山西蚕业志[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30-31.

畅晋钢(1964—),男,硕士,高级农艺师,从事蚕业及果业生产管理工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