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安康综合试验站“十二五”工作简报

时间:2024-05-24

苏 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陕西杨凌 712100)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安康综合试验站“十二五”工作简报

苏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陕西杨凌 712100)

总结“十二五”期间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安康综合试验站的工作,对照考核指标,介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和石泉蚕桑示范基地,平利县、汉阴县、勉县、绥德县等示范县体系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

蚕桑产业安康综合试验站十二五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安康综合试验站依托单位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示范县包括石泉县、平利县、汉阴县、勉县和绥德县,有站长1人,团队成员4人,技术骨干15人。 “十二五”期间共承担2项体系重点任务、3项功能研究室重点任务和1项自主研发工作。经过团队成员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1 体系重点任务执行情况

1.1省力高效蚕、桑生产技术研发与试验示范(任务编号CARS-22-01A)

1.1.1考核指标

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省力化生产要求的优质高产桑树品种1~2个,筛选出强健优质、耐轻简饲养家蚕品种1~2个,集成创新省力高效栽桑养蚕系列配套技术和装备,总结形成适合陕西主产区的省力高效蚕桑生产技术标准和规程,并在333.33 hm2(5 000亩)桑园和50户养蚕大户进行示范,单位面积综合收入提高15%的预期目标。

1.1.2完成情况

1)新品种筛选和示范:通过在石泉和平利基地分别建立20个桑树新品种试验示范园进行相关性状对比调查和筛选,对连续3年产叶量超过主栽品种10%,且综合性状优良的陕桑402、强桑1号、金十作为主要示范推广新品种,陕桑406、陕桑9312作为示范新品种,示范应用新品种840 hm2。为适应轻简高效养蚕需要,提高夏秋蚕产量收入,近年来以调整夏季和早秋蚕品种为重点,进行了多个品种引进试验示范。连续多年引进苏秀×春丰、川蚕23号、明丰×春玉、鲁菁×华阳、两广二号、HK2等6对家蚕品种分别在石泉、平利和勉县生产试验,试验示范春用蚕新品种3对、夏用蚕新蚕品种3对,确定两广二号、明丰×春玉和HK2为适合陕南蚕区夏季和早秋推广优良蚕品种;推广饲养新品种累计13.82万张,占示范县夏秋饲养量的50%左右。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已经形成了春季、晚秋蚕多丝量菁松×皓月、陕蚕六号和春玉×明丰为主,夏季、早秋蚕强健好养品种两广二号、HK2为主的品种格局。

2)轻简省力高效技术试验示范:总结集成轻简高效蚕桑系列配套技术,并逐步完善和总结形成桑园轻简化管理规范、小蚕共育技术规范、大蚕省力化饲养技术规范以及桑园冬闲季套种地膜洋芋、桑园养鸡等技术规范,并在4个示范基地村和86户养蚕大户试验示范,配套省力化蚕桑新机具和设施设备,覆盖桑园476.33 hm2。十二五期间,4个示范基地村年户均蚕桑综合收入13 889元,比2010年增加57.53%,示范户年均蚕桑综合收入达到28 838元,比2010年增加76.16%;蚕茧张产从2010年的38.94 kg增加到41.9 kg,提高10.76%,667 m2桑园面积产茧量从64.17 kg提高到75.2 kg,增产17.19%;户均养蚕张数增加3张,达到13张,养蚕收入18 908元,比2010年提高22.71%。

3)技术标准和规程:创新了桑园养鸡新技术和新模式。制定了果桑菌核病防治技术规程、桑园养鸡和桑园套种地膜洋芋等3项技术规程,其中果桑菌核病防治技术规程发布为地方标准。

4)技术效果:桑园轻简化管理提出以微耕机和桑枝剪应用为主的轻简技术,劳动工效提高3倍以上。以示范推广小蚕一日二回育、一日一回育等少回育技术,同时配套先进设施设备,减少用工30%左右,增加养蚕收入10%左右。以轻简省力化为方向,试验示范大蚕轻简化蚕台饲养及自动上簇技术,劳动工效提高1倍以上,技术普及率达到45%。以提高桑园综合效益为目的,试验示范冬闲套种地膜洋芋、桑园养鸡和桑枝食用菌栽培为主的复合经营技术,示范基地技术普及率23%,非养蚕收入占蚕桑综合收入40%。示范基地村轻简省力饲养普及率64.5%,自动上簇达到80%,示范户100%。培育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职业蚕农3户。

1.2蚕桑现代生产模式研究与配套技术集成(任务编号CARS-22-03A)

1.2.1考核指标

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陕北生态桑栽植的桑树品种2~3个,提出生态桑饲料化利用技术1~2项,建立试验示范基地1个,总结形成生态桑生产模式,示范推广桑草间作生态桑133.33 hm2(2 000亩),平均每亩经济收益比非基地提高20%的预期目标。

1.2.2完成情况

1)对陕北梯田埂桑、沙漠桑、桑草间作桑和乔木桑等生态桑类型、分布和现状等进行了系统调研,完成了《陕北生态桑考察调研报告》,提出了发展建议和思路。

2)筛选生态桑品种:收集保存抗旱耐瘠生态桑种质资源35份。建立了子长县黄土丘陵区、榆阳风沙区两个陕北生态类型桑品种试验园,试验抗旱耐瘠桑品种28个,初选出新一之濑、选792、辽鲁11号、U 11号、吴堡桑等适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桑品种5个,这些品种表现良好,生长量大,叶片多,叶大小中等,树形成型快。初选出冀桑3号、大花桑、策沙1号等适宜沙漠区生态桑品种,其表现突出,发条数多,枝条柔韧性好,生长势强,耐剪伐,生物产量高,而且落叶迟。

3)试验示范基地建立:分别在绥德县西贺家石建立桑草间作示范基地133.33 hm2(2000亩)、子长现代生态蚕桑示范基地20 hm2(300亩)、榆阳风沙区治理生态桑基地26.67 hm2(400亩),桑叶和间作物养羊,每667 m2经济效益比单纯的退耕还林提高600元左右。

4)生态桑栽培剪伐技术试验示范:初步总结出生态桑以灌木化养型为主的剪伐技术和饲料化利用一年两次平茬收获技术。试验表明在陕北地区生态桑春季齐地平茬桑树生长旺盛,发条数是乔木形的1倍左右,桑叶产量高出52%,亩桑叶产量可达1 000 kg,比较传统乔木式栽培有更多的生长量,而且收获方便。为进一步探索生态桑饲料化利用和机械化收获,2014—2015年在绥德县坡地桑园和榆阳区沙地桑园,进行了 “一年两次平茬收获”技术试验,即春季发芽前对桑树近地平茬处理,7月中旬平茬收获条桑1次,9月中下旬再平茬收获条桑1次。试验结果表明,两次平茬收获桑叶产量增加21.22%,枝条木质化程度降低,桑叶老化推迟,更适合饲料化利用。同时连续多年定点定时进行生态桑园水分变化规律调查。

5)生态桑快速育苗技术试验:试验表明采用硬枝短枝扦插和以苗育苗压条繁殖方法效果比较理想。以苗育苗压条繁殖方法第一年每亩出成品苗8 604株,比不处理增加76.71%,第二年每667 m2出苗量在12 000株以上,而且以后靠压埋的老条发芽继续生产新苗,比较嫁接育苗省工且节省繁殖材料,甚至可以机械化作业,有望成为生态桑快速繁殖新技术。选择容易生根品种和促进新条生根是技术关键。

6)生态桑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①通过对桑叶加工过程中的鲜叶摊放、杀青、烘干等不同处理后产品的感官品质比较,找出了最适合桑叶超微粉加工的工艺,为桑叶食品化应用打下基础;②研究出桑树木醋液生产工艺,并对桑树5种来源的木醋液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组成成分在生长年限、品种、倍数体等存在明显差异,同时试验证明桑树木醋液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抑菌活性,具有潜在的生物防治应用价值;③研究了桑树乳汁中1-DNJ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并对其分别在体内、体外进行药物释放和降血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桑树乳汁具有抑制餐后血糖升高和缓慢释放作用,可直接作为降血糖药物加以收集、保存和利用;④通过实验室分离培养金花菌,并分别以绿茶、红茶、黑茶工艺制作桑叶毛茶,进行手筑茯砖茶制作,发花成功且效果良好,初步探索了桑叶茯茶制作工艺,为解决桑叶绿茶青草味重、适口性差,不利于推广开辟了新的途径;⑤开展了桑叶蛋白粉制备工艺、茶菜桑栽培技术等试验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⑥完成了桑叶添加育肥牛、羊试验,在肉牛育肥过程中添加适量的干桑叶能明显提高牛肉以及高档肉的产量,在肉羊育肥过程中添加适量的鲜桑叶和干桑叶对山羊适口性好,育肥效果明显。此外,帮助企业建立了66.67 hm2(1 000亩)沙地生态桑园。

2 功能研究室重点任务

2.1规模化养蚕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CARS-22-07B)

2.1.1考核指标

通过试验示范,实现小蚕共育规模化、大蚕饲育省力化、熟蚕上蔟自动化等技术创新,提出适合陕西的小蚕共育专用设备和蚕具3~4种、大蚕饲育省力化设施2~3种及其应用配套技术规程,建立3个示范点的预期目标。

2.1.2完成情况

1)开展小蚕人工饲料育试验:连续多年进行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试验,摸索总结出试验条件和方法,筛选出适宜品种广食1号,示范饲养300余张,效果良好,可达到规模化饲养。

2)试验研究出适合陕西的桑叶省力化收获技术:研究总结出“春伐——春季重剪——春伐”的轮伐式省力化桑树剪伐收获技术,实现全年约80%条桑育,提高桑叶收获效率30%,桑叶产量提高10%,符合多批次省力化养蚕的要求;研究试验了桑树自动脱叶省力收获技术,中秋蚕期脱叶率达到50%~60%,晚秋脱落率可以达到90%以上,提高收获工效5倍以上。

3)小蚕共育省力化技术:开展小蚕少回育等先进技术引进试验,采用小蚕一日二回育技术能减少用工28%,每工增加养蚕张数50%,增加养蚕收入10%左右,在各县示范推广3 000多张。

4)集成了小蚕少回育共育专用设备,如高压消毒机、切桑机、温湿度自控器、喷粉器、饲育箱等,劳动工效提高30%以上。集成筛选出微耕机、省力桑枝剪等桑园轻简化管理机械,工效提高3倍以上。筛选集成了简易蚕台、自动上蔟等设施技术,工效提高1倍,取得良好效果,已大范围示范应用。上述省力设施技术已在5个蚕桑基地示范应用。

5)开展了蚕室屋顶自压水雾降温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蚕室温度降低1~1.5℃左右,节约成本50%。实施了冬闲季桑园早熟地膜洋芋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早熟品种费沃德667 m2产775 kg,比当地红皮洋芋增产335 kg,早熟10 d,比当地白皮洋芋增产更显著。

2.2蚕、桑生产省力化设施研发、选型与试验示范(CARS-22-09B)

2.2.1考核指标

通过试验示范,实现应用新型省力化机械和综合开发机械设备3种以上,提高劳动效率3~4倍的预期目的。

2.2.2完成情况

1)叠式小蚕饲育框研制与应用:为了达到省力节本,提高空间利用率等目标,经多次试验示范明确了了叠式小蚕饲育木框制作标准,即蚕框标准 100cm×85cm,或90cm×70cm,蚕框高5 cm,脚垫高2.5 cm,木框总高度7.5 cm;叠放时木框与空间比为2∶1。使用时在底脚架上叠放木蚕框,每撂1龄蚕放10个,2龄蚕放15个,撂与撂间隔20 cm,用一块大的塑料薄膜包围。配合使用电加温自动控制设备调节温湿度。按照常规小蚕饲育技术规范(一日一回育、一日二回育)操作。劳动工效提高50%。

2)木(竹)制大蚕简易蚕台研制与应用:针对陕西蚕桑主产区地域特点和经济发展现状,达到增加蚕室利用效率和养蚕轻简省力化目的,在反复试验基础上,优化了木(竹)制蚕台的制作标准和应用技术。即蚕台架用木料制作,由梯形架和横杆组成。梯形架为4层,立柱高190 cm;第1层蚕台距离地面高50 cm,第1、2、3、4层间距各45 cm;梯形架宽度120 cm,两立柱间在层高处用横杆固定,架脚用短木做成三角形稳定。蚕台横杆用竹竿或木杆,长度随蚕室而定。蚕台(竹帘或竹笆)用直径0.6~0.8 cm的小圆竹、尼龙绳编制,长200~300 cm、宽120 cm。或用长120 cm、宽2 cm的竹片编制,制作规格120cm×120cm。根据蚕房大小安排蚕台搭建位置,将蚕台架和蚕台(竹帘或竹笆)搭建成4层立体蚕台,固定,垫好隔沙编织布。每1张蚕五龄32~35 m2,条桑育略少。简易蚕台比传统蚕匾养蚕成本降低3/4,比固定式水泥蚕台节省空间,提高劳动效率1倍。

3)桑园轻简化管理设施试验示范:试验比较了桑园防治病虫害电动喷雾器、省力施肥器、桑树剪伐机具、微耕机等,并明确了型号和使用方法,提高功效3倍以上。轻简省力设施设备和技术已在示范县全面示范应用。

2.3蚕桑产业经济分析与跟踪调研(CARS-22-11B)

2.3.1考核指标

1)配合产业经济研究室完成相关调研布点与调研问卷工作,及时汇总并上报本试验站相关调研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2)积极配合技术负责人工作,监测分析本试验站石泉示范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按时完成并上报本试验站蚕桑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2.3.2完成情况

1)配合经济研究室完成了蚕业风险及其防范、基地县农户蚕桑生产效益情况、基地县(乡、镇)蚕桑生产情况、基地县蚕桑组织化程度等调查问卷并提交;完成5个示范县蚕桑生产情况(2013—2015年)调查表,并提交分析报告。完成小蚕共育和大蚕不同饲养形式的人工成本调查以及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有关的蚕桑生产要素的投入、病虫害的监测等相关数据与资料的收集等。

2)完成并提交了岗位专家李龙研究员要求的示范县桑园间作调查表;完成并提交了蚕桑生产规范和标准调查。

3)每年给病虫研究室提交蚕病调查表、桑树病虫害普查表、桑园用药普查表,蚕药生产销售情况调查等调查数据。

4)完成了蚕桑综合利用情况调查表并提交综合利用研究室。

5)先后为相关部门撰写提交产业建议和发展报告等7篇次。

3 基础性工作

3.1考核指标

按照首席科学家办公室要求提供相关数据。配合该数据库牵头人开展数据库建设工作,协助提供区域性数据,完成数据库建设任务。

3.2完成情况

3.2.1完成了280份桑品种资源、200份家蚕品种资源基础数据采集整理,并上报育种研究室。整理完成陕西蚕、桑选育品种和实用品种信息和图片,并提交给相关岗位专家。及时完成国家资源基础条件平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桑树种质资源圃”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家蚕种质资源库”信息更新。

3.2.2完成并提交了本试验站5个示范县蚕病和桑树病虫害检测、发生情况、蚕药、桑树用药情况调查等,提交蚕桑病虫害研究室。

3.2.3完成5个示范县桑园土壤抽样调查和采样分析,并提交给栽培专家。

3.2.4完成示范县桑园间作调查表、蚕桑生产规范和标准情况调查等。

3.2.5完成陕西蚕桑综合利用企业和加工生产情况调查,并提交综合利用研究室。

4 前瞻性任务(自主研发任务)

4.1果桑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

4.1.1考核指标

1)选育出果桑优良新品种1~2个。

2)研究提出桑椹“两虫一病”防治技术规范,桑果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范,并示范66.67 hm2(1000亩),亩产桑椹1500 kg以上。

4.1.2完成情况

1)果桑品种选育:收集鉴定果桑品种和资源23个,并在周至基地重点扩繁了红果1号、红果2号、北方红、陕玉1号、白玉王、长江1号、台湾果桑、北京白椹等品种母本园。完成了红果1号、红果2号、北方红品种多年多点试验鉴定,提请审定。批量嫁接繁殖了果桑苗木。

2)果桑栽培技术试验:开展了果桑栽植密度、树形速成、树形养成、剪伐方式、水肥管理等试验研究,总结出果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3)果桑病虫害防治技术试验研究:对果桑菌核病流行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不同防治方法试验,研究出菌核病有效防治技术;对果桑椹瘿蚊和果蝇进行了不同防治方法试验,总结出较佳的防治方法。总结提出以综合防控为主的桑果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范。

4)果桑示范园建设:在周至县马召镇和千阳县南寨镇分别建设6.67 hm2(100亩)和13.33 hm2(200亩)的果桑标准化示范园,在杨凌建立了0.67 hm2(10亩)果桑展示园。在临潼、千阳和周至指导200余hm2果桑示范基地,辐射带动陕西1330余hm2果桑生产。

5)为5家果桑种植和加工企业提供种植技术和桑果加工技术支持。

4.2其他试验研究工作

收集引进抗逆桑树资源15份,特殊资源8份。开展桑树抗逆育种、家蚕食用和丝绵用品种选育、桑树抗逆生理系统研究、桑树抗逆蛋白筛查、桑叶超微粉和蛋白粉研发、桑枝木醋液和桑叶茯茶生产工艺研发、桑树乳汁利用试验以及桑叶作为饲料饲养牛羊等试验研究,均取得阶段性成果。

5 应急性任务

5.1考核指标

监测本产业生产和市场的异常变化,及时向农业部上报情况;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及时制订分区域的应急预案与技术指导方案;组织开展应急性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完成农业部各相关司局临时交办的任务。

5.2完成情况

每年监测气候气象情况,预测菌核病发生趋势,及时建议果桑种植区桑椹菌核病防控,示范基地发病率大大降低。针对多次主产区早春倒春寒和夏季暴雨引发的桑树冻害和水淹等情况,及时实地调查了解灾情,提出防灾减灾和灾后桑树管理等措施,减少灾害对桑树生长影响。及时完成体系交办的临时性任务。

苏超(1966—),男,大学本科,研究员,从事蚕桑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

* 资助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2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