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在新形势下,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围绕公众关于形式主义的评价,于近期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发放问卷开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公众对形式主义的第一感觉,能否正确认识其内涵,有哪些新的突出表现,公众最厌恶的形式主义有哪些、存在的根源是什么以及如何治理当前的形式主义问题等。
多数公众对形式主义的内涵认知清晰准确,首要认知是重视形象工程,态度多“反感”“冷漠”
公众对形式主义的第一感觉和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反映出日常生活中其对待形式主义的真实态度以及形式主义对其工作、生活的影响程度。调查结果显示,44.9%的受访公众对形式主义的第一感觉是“反感”,说明近半数公众对形式主义这件事情深恶痛绝;23.4%的受访公众表示“冷漠”,说明部分受访者对形式主义的存在见怪不怪,甚或无力吐槽选择冷漠;有15.3%的受访者表示“愤怒”,说明部分公众对形式主义有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
在调查公众对形式主义内涵的认知时,我们按照形式主义对“程序与结果”“形象与民众”和“短期与长期”的重视程度将其确定为是否明确认知形式主义的内涵;如果程序、形象和短期的选项占比高,说明公众对形式主义内涵的认知清晰准确,反之,则理解模糊有偏差。调查结果显示,公众选择占比高的选项依次为“重形象工程”(81.1%)、“重短期显绩”(71.7%)和“重程序控制”(52.8%),表明多数公众对其内涵的认知清晰准确,在日常生活中能准确分辨何为形式主义。其中,公众选择最多的选项是“重形象工程”,这在侧面反映出公众对其多是“不顾实际情况、只搞面子工程”的固有认知。
调查还显示,部分公众对其内涵的理解存在模糊和偏差,认为形式主义重视结果导向、民众意愿和长远潜绩,这对日常生活中正确区分形式主义会产生负面影响。若群众认知模糊,有可能把政府做得好的事情都当作“面子或形象工程”;若党政干部认识模糊,就会不自觉“兴伪事”而浑然不知,甚或部分有“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嫌疑,严重影响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另外,虽然日常生活中一切社会活动的进行都需要一定的程序,但形式主义过分侧重程序形式却忽视最终结果,使得公众易对合理的程序产生误解与反感。有些党员干部歪曲解读规定精神,将规定作泛化、僵化、绝对化、教条化理解。
八成公众认为形式主义问题普遍存在,最反感会议形式主义,其中公职人员是多发群体,领导检查、汇报总结、基层调研是多发领域
形式主义流弊已久,在党的执政工作和社会生活中惯性存在。新形势下又不断流变、翻新,如主题活动用方案创新,总结汇报用拍照创新,班级文化用口号创新等,形式主义问题愈演愈烈。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地区或者工作环境中普遍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只是存在的普遍性有差异。其中,36.2%的受访者认为“非常普遍”,44.6%的受访者认为“比较普遍”。另外,有14.6%的受访者认为“不太普遍”,还有4.6%的受访者认为本地区或者工作环境中基本不存在形式主义问题,侧面反映出还有未受形式主义“感染”的社会空间。
当问到“日常生活中,您最反感的形式主义是哪些”时,结果显示,公众最反感的是“只关心开会、发文、做姿态、表决心,不关注有效性和是否管用”的会议形式主义(82.3%),其次是“调查热衷于造声势、走过场、搞花架子、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调研形式主义(76.2%),紧随其后的是“避重就轻、回避矛盾、不敢也不愿意讲真话实话”的具体实践活动中的形式主义(60.0%),然后是“只图学习形式和宣传,大搞‘精致的形式主义,没下功夫研究文件,不深入认真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形式主义(48.5%),最后是“用形式主义来反对形式主义”的极端表现(39.2%)。通过与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2013年8~9月开展的“最令人反感的十种形式主义”专项调查研究结果对比,我们发现,公众对“只关心开会、发文、做姿态、表决心,不关注有效性和是否管用”的“会议形式主义”的反感程度提升,对形式主义问题具有“上瘾”“复发”等“痼疾”病性的特性认识更为深刻。
在调查“当前形式主义的突出表现有哪些”时,受访公众认为“说一套、做一套,言之凿凿,实则我行我素,打折扣、搞变通”(73.1%)是当前形式主义的突出表现。“扎扎实实走程序,认认真真走过场,只要轟动,不去行动”(63.1%),“查摆问题避重就轻,开展批评隔靴搔痒,敷衍塞责、得过且过”(56.9%),“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满足于召开多少场座谈会、发放多少张问卷”(46.9%),“整改缺诚意,方案挂满墙,问题不解决”(36.2%),“学习教育浅尝辄止,听取意见表面虚心诚恳,实则不在乎不伤心”(34.6%)等其他表现与新华社指出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的部分有重合、有雷同。
调查还显示,半数多公众认为身边的形式主义多发生在“吃公家饭”的群体身上,“党政干部”群体(64.6%)是多发群体的“首选”,“事业单位人员”(60.0%)和“基层公务员”(59.2%)群体次之,再次是“普通党员”(34.6%)和“教职人员”(33.1%)。受访公众认为银行证劵、销售和媒体等从业人员身上也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同时,公众认为“领导检查”(67.7%)“汇报总结”(56.2)“基层调研”(54.6%)是自己身边形式主义的多发领域,“扶贫工作”“反腐工作”“理论学习”“工作作风”“评比活动”“学习实践活动”等领域也是形式主义的多发地带。
六成公众认为官僚主义作风、封建官僚文化和习惯势力的长期负面影响是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
在调查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时,公众认为“封建官僚文化和习惯势力的长期负面影响”(65.4%)和“领导和机关官僚主义作风推动产生和发展”(62.3%)是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多名专家也指出,“形式主义产生的重要支撑是官僚主义和功利主义”。传统文化、习惯势力的影响是形式主义的温床,以狭隘的功利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是形式主义恶性膨胀的催化剂。
“老旧思维模式的习惯性延续的负面效应”(54.6%)和“思想上陷入主观、懒汉和个人主义的误区”(54.6%)等个人主观认识和思维方式,以及“个人私利、小集团利益等各种利益的驱动”(46.9%)和“体制上缺乏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41.5%)等利益驱动和制度环境也会促成形式主义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公众认为“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公信力”是形式主义泛滥产生的最严重后果
在调查形式主义泛滥会产生哪些影响或危害时,首先,受访公众认为形式主义泛滥会“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公信力”(66.9%)和“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62.3%)。
其次,受访公众认为形式主义泛滥会“阻碍改革发展良机、抑制创新”(58.5%)和“浪费社会资源、滞缓经济建设”(55.4%)。
最后,受访者认为形式主义泛滥会“助长奢侈糜烂等不良风气”(53.1%)和“影响社会团结和整合”(42.3%)。
总之,此风盛行将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削弱群众对改革的拥护支持,消解稀释社会大众的改革共识和凝聚合力,动摇全面深化改革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根基。
多维路径预防和治理形式主义问题
“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反对形式主义重点在“务实”,关键在党员干部,各级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层层带动,转作风改作风;必须标本兼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坚决防止不良风气反弹回潮。
第一,严肃政治纪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的歪风邪气,一个重要的举措还是要严肃政治纪律,62.3%的受访公众表示“严肃政治纪律,树立正确的名利观、思想观念”可以预防和治理形式主义问题。
第二,加强诚信建设,优化社會风气、人际环境。调研结果显示,公众认为“力推诚信教育,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57.7%)可以治理和预防形式主义问题。
第三,加强思想和理论教育,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此次调查中,半数的受访公众认为“加强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可以预防和治理形式主义问题。
第四,完善监督考核制度体系,加强全社会的多元监督制约。在调查如何预防和治理形式主义的问题时,公众认为“完善权力运行等制度,加强全方位监督制约”(57.7%)和“上下联动,鼓励社会力量等参与来共同推进”(57.7%)是预防和治理形式主义问题的主要措施。
(摘自《人民论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