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朱忠锐,范永申,段福义,陈 震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河南省节水农业重点试验室,河南 新乡 453002;2.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81)
试验时间为2017年3-7月,地点为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朱王堡镇试验基地(北纬38°12′,东经102°36′),属于石羊河流域,平均海拔1 487 m,年平均气温7.8 ℃,年均降水量124 mm,年蒸发量2 000 mm左右,无霜期145 d,年光照时长3 200 h左右。该地区常年种植的农作物有春小麦、春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包括棉花、甜菜、油菜等。试验地土壤质地及理化参数见表1。试验处理期间共降水量为51.4 mm,全生育期共67.9 mm,试验期间最大风速为3.5 m/s,出现在3月22日,灌水期间风速都小于三级。
表1 试验地土壤基本参数指标
试验处理时间段为春小麦苗期至成熟期,试验区采用喷灌进行灌水与施肥,与当地畦灌方式形成对比。供试小麦品种为陇春30号,该品种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培育而成,具有显著高产性状。2016年11月20日试验地进行冬储水,储水量为1 650 m3/hm2,播种时间为3月13日,收获为7月21日。播种前施底肥复合肥和磷酸二铵各375 kg/hm2, 播种行间距、播种量、播种深分别为16 cm、525 kg/hm2、3.5 cm,喷灌处理单个小区面积为28 m×46 m,畦灌小区面积为10 m×128 m。因各处理小区面积较大,且试验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异性较小,故未设重复。试验控制变量为灌水量和施肥量,分别设为高、中、低3个水平(I高、I中、I低:3 300、2 550、1 800 m3/hm2;F高、F中、F低:337.5、225、187.5 kg/hm2),试验设计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裂区设计,整个试验共10个处理,T1~T9为喷灌处理,T10为当地模式,试验处理灌溉施肥制度见表2。试验期间共5次灌水,第一次灌水时进行追肥,肥料为可溶性强的尿素(总氮≥46.0%),根据当地灌水习惯,苗期灌第一次水后,以后每隔15 d左右灌一次水,收获前20 d左右不灌水。
表2 灌溉施肥制度表
试验中喷灌灌水施肥装置采用的是自制轻小型喷灌机组。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并研究轻小型喷灌机组,经过多年发展,轻小型喷灌机组已经发展成为多元化、适应性强、投资水平低的先进机组应用模式[11]。许多专家学者都对轻小型喷灌机组的水力性能、机组配套、机组能耗及优化设计进行了较深研究[12-16]。机组是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制而成,喷灌强度及喷灌均匀度均完全满足《喷灌工程技术规范》和《轻小型喷灌机》所要求的技术规范。装置采用手推车式结构,主要包括轻小型喷灌机、输水软管、喷头(ZY-1型)及竖管等装备,汽油泵(高压泵)作为动力源,压力表控制灌水压力,出水口安装流量表,机组上装有施肥罐。喷灌灌水时从T1开始,轮流灌水,T1~T9处理施肥采用“清水—水肥混合液—清水”的方式进行,灌水量比例为1∶2∶1,当地模式为畦灌,改口成数为0.95,施肥为撒施。
(1)硝态氮。春小麦抽穗期、收获后对土壤硝态氮含量进行测定,方法为紫外分光光度法,取样深度设为20、40、60、80 cm,每个小区设3个重复,每次20 cm深土样充分混合后作为该土层土样,另外,试验用土样都为湿样。
(2)气象参数。用手持式风速仪测定风速、风向,降水量、气温等气象数据从中国气象数据网(永昌县站点)上下载。试验处理期间最大降雨量为9.4 mm,最大降雨强度为4.3 mm/h,由于降雨量及降雨强度都不大,故在考虑对硝态氮淋失影响时没有对降雨进行分析。
使用Excel2007和DPS(Data Processing System)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之间的多重比较方法为LSD(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t)法,显著性差异水平设为5%。
灌水方式、灌水量、施肥量是造成硝态氮分布及含量不同的主要因素。在相同灌水水平下,对不同施肥水平0~8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如图1所示。喷灌条件下,由于灌水量的不同,土壤浸润线下降深度也会不同,造成土壤硝态氮含量峰值深度不一。一般情况下,随灌水量增加,硝态氮含量峰值深度不断下移,从图中可看出,峰值深度由20 cm增加到60 cm,中等灌水水平时,硝态氮峰值深度在40 cm左右。原因分析,喷灌时水分下渗属于无压入渗,土壤中水分运动属于非饱和水运动方式,下渗深度主要受灌水量影响。另外,除个别情况下,同一灌水水平时,高施肥水平硝态氮含量都显著大于中、低施肥水平,中等施肥水平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低施肥水平,说明土壤硝态氮含量主要受施肥量影响,不同施肥水平间显著性差异显著(P<0.05)。当地模式畦灌条件下,0~80 cm土层硝态氮垂直分布特征差别不大,40~80 cm土层含量较高,原因是0~40 cm为春小麦根系主要活动层,对硝态氮需求量较大,另外,畦灌水分入渗属于有压入渗,硝态氮随水下渗也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注:根据LSD法进行多重比较,同一土层中标有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性显著(P<0.05),下同图1 抽穗期不同处理硝态氮垂直分布
对比分析春小麦不同生育期不同处理对硝态氮分布的影响,春小麦收获后相同灌水水平条件下,对不同施肥量0~8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收获后硝态氮分布如图2所示。收获后与抽穗期不同处理下硝态氮分布特征极其相似,不同灌水水平下,0~80 cm土层硝态氮分布趋势线不同,但硝态氮含量最大值都随灌水量的增大不断下移。收获后硝态氮含量与抽穗期相比下降明显(尤其0~40 cm),春小麦根系吸收与灌溉水淋失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低灌水水平时,硝态氮在0~20 cm土层大量聚集,40~80 cm土层硝态氮几乎无变化,0~80 cm土层硝态氮呈现出“S”形变化趋势。另外,当灌水水平为高水平时,硝态氮在40~60 cm土层有明显累积,该部分硝态氮不在根系主要活动内,说明高灌水水平时有硝态氮淋失,并且施肥量越大淋失量也越大。
图2 收获后不同处理硝态氮垂直分布
利用差值法(抽穗期硝态氮含量与收获后的差值),分析春小麦不同生育期、不同处理0~8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进而可得出喷灌条件下适宜的灌水施肥水平。抽穗期与收获后硝态氮含量差值分布见图3。喷灌条件下,当灌水水平为中、低水平时,0~4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差值较大(抽穗期>收获后),40~80 cm土层差值不大。原因是当低水平灌水时,收获后0~4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较小,氮素反硝化作用强烈,收获后硝态氮含量较低;当灌水水平为中等灌水水平时,春小麦生育期内土壤含水率较适宜,根系对硝态氮的吸收顺畅,春小麦灌浆期需要大量水分及硝态氮,这使得中等灌水水平下硝态氮含量差值与低灌水水平类似。灌水水平为高水平时,收获后0~4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较抽穗期为低,但4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较抽穗期为高,随后又出现低值,呈“S”形。灌溉水淋洗、浸润线带动、根系吸收等因素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当地灌水施肥模式下,抽穗期与收获后硝态氮含量不同土层差值不大,收获后0~8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都小于抽穗期,灌溉水有压入渗与深层渗漏是主要原因。总结得出,灌水水平及灌水方式是造成不同土层硝态氮分布不同的原因。
图3 抽穗期与收获后硝态氮含量差值分布
河西走廊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常年干旱少雨,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对缓解水危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利。本文将轻小型喷灌机组应用于该地区进行喷灌灌水施肥试验,该机组在通过与当地畦灌对比分析得出:喷灌条件下土壤硝态氮淋失较少,对春小麦根系吸收氮素有利;硝态氮淋失是否发生主要与灌水量有关,当灌水量过大时,喷灌灌水方式也会引起硝态氮淋失;春小麦不同生育期0~8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不同,收获后硝态氮含量处于较低水平,0~40 cm土层尤其明显。试验过程中,该机组的轻便性、灵活性得到充分体现,通过对比试验研究表明,喷灌灌水技术对控制硝态氮淋失,提高肥料利用率有利,同时,该研究也为该地区发展农业经济、保障水资源安全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宝睿,杨克绳,刘东艳.论河西走廊陆盆的演化和最终形成期[J]. 地质论评, 2009,(1):25-31.
[2]王军,黄冠华,郑建华.西北内陆旱区不同沟灌水肥对甜瓜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15):3 168-3 175.
[3]赵敏丽,刘普幸,朱小娟,等.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研究----以河西走廊绿洲为例[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3,(2):203-208.
[4]苏涛,王朝辉,李生秀.黄土高原地区农田土壤的硝态氮残留及其生态效应[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4,(2):411-414.
[5]陈效民,吴华山,孙静红.太湖地区农田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时空变异[J]. 环境科学, 2006,(6):1 217-1 222.
[6]Zhu Z L Chen D. L. Nitrogen fertilizer use in China-contribution to food production,impact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best management strategies[J]. 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 2002,63:117-127.
[7]张维理,田哲旭,张宁,等.我国北方农用氮肥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调查[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5,(2):82-89.
[8]张国梁,章申.农田氮素淋失研究进展[J]. 土壤,1998,(6):291-297.
[9]高亚军,李生秀,李世清,等.施肥与灌水对硝态氮在土壤中残留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05,(6):63-66.
[10]王琦,李锋瑞,张智慧.灌溉与施氮对黑河中游新垦沙地农田土壤硝态氮动态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08,(7):2 037-2 045.
[11]李红,陈超,袁寿其,等.中国轻小型喷灌机组现状及发展建议[J].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2015,(4):356-361.
[12]袁寿其,胡斌,王新坤,等.轻小型喷滴灌两用机组管路的优化配置及性能试验[J]. 农业工程学报, 2014,(3):56-62.
[13]朱兴业,蔡彬,涂琴.轻小型喷灌机组逐级阻力损失水力计算[J].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2011,(2):180-184.
[14]范永申,黄修桥,仵峰,等.喷灌和软管灌溉两用机组水量分布特性与试验[J]. 农业机械学报, 2009,(11):74-77,123.
[15]涂琴.低能耗多功能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D]. 江苏镇江:江苏大学,2014.
[16]侯永胜.多喷头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优化配套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200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