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吴军
智能革命的冲击
智能革命将要走的路和历史上历次技术革命的路会有很多相似之处。大数据和机器智能的趋势一旦形成,就不是人力可以阻挡的。虽然一些有识之士,包括霍金、盖茨和马斯克等人担忧机器智能将会对人类社会造成方方面面的冲击,并且呼吁有节制地发展机器智能,但是智能革命的速度不会因此而放慢。甚至就连他们自己在利益面前可能也是口是心非——马斯克的特斯拉本身就是大量使用机器人的公司,而盖茨的微软也是在机器智能领域投入最多的公司之一。与之前的三次重大技术革命一样,智能革命对社会的冲击将是巨大的,它会影响上至国家、中到企业、下至个人的命运。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智能革命对社会的冲击甚至有可能超过过去几次技术革命。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其中的原因。
首先,信息革命本身带来的影响还没有消化完。全球信息化带来的效率已经使得很多人无事可做,很少人制造出来的东西就足够全球人口消费。在美国,将近一半的人是不上税甚至从政府拿补贴的。单纯从经济的角度看,他们每天所提供的劳动仅仅是让自己生存下去而已,甚至还不够,他们对社会继续发展的贡献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这些人最大的用途就是手中的那张选票,以至于政客们为了选票可以轻易许诺,然后把国家的债务和赤字越堆越高。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都花了半个世纪以上的时间来消除,而摩尔定律从1965年提出距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它带来的影响至今还没有消化掉。这时,智能革命又开始了,因此这一次的冲击力度将是双重叠加的结果。
其次,今天的世界和200年前已经不同了,消化掉技术革命的影响要比工业革命时难得多。由于全球化,全世界已经没有空白的市场可以开拓了。英国人在19世纪中期能够过上相对富裕而从容的生活,是因为他们只需要解决几百万产业工人的生活和工作问题就可以了。整个19世纪,是用全球的市场解决当时只占世界人口很小一部分的产业工人的生活问题,相对要比今天容易得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智能革命所要替代的是人类最值得自豪的部分——大脑。过去机器只是替代人的手,因此在农机和化肥出现后,农村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可以变成需要动脑筋的工匠;在流水线出现之后,工匠们没有了市场,但是蓝领工人可以从事白领的差事。由于机械毕竟不能完成智能的工作,因此人们最终还是找到了谋生的手段。不过,智能革命的结果是让计算机代替人去思考,或者说靠计算能够得到比人类思考更好的结果,能够更好地解决各种智能问题。这时,人类会突然发现,自己还能做得比计算机更好的事情已经所剩不多了。
争当2%的人
在历次技术革命中,一个人、一家企业甚至一个国家,可以选择的道路只有两条:要么进入前2%的行列,要么被淘汰。抱怨是没有用的。至于当下怎么才能成为这2%,其实很简单,就是踏上智能革命的浪潮。
每当我谈到机器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冲击时,听众总是要问:未来的时代是人的时代,还是机器的时代?我们是否会被机器控制?我的回答是:未来依然是人的时代,我们不会被机器控制,机器在完成任务时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比如谷歌的AlphaGo,其实它并不知道自己是在下棋。但是,制造智能机器的人就不同了,他们可能只占人口的不到2%甚至更少,却在某种程度上控制着世界。
这个说法不是危言耸听,实际上今天已经发生了。大家不妨想想自己每天有多少时间挂在微信上,有多少商品是从淘宝或者京东购买的,有多少次出行是靠滴滴打车。这些公司没改变一点产品的形态,亿万用户的生活就被它们左右了。更重要的是,这些公司完全掌握了我们衣食住行的生活细节,它们可能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既然做到了对我们如此精确的把控,他们挣我们的钱,便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在销售商品的时代,我们认为越便宜越合算。到了提供服务的时代,我们发现忽然有了很多免费的服务,我们为此欢呼,但是不久我们发现,看似免费的东西才是最贵的,因为我们在获得这些服务的同时,交出了自己的自由。而只有当我们失去自由、利益受到损失时,才会体会到自由的可贵。
我并非要表达这些控制着我们、占人口不到2%的人要做坏事。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他们对我们的帮助比给我们带来的危害要大得多。我想说的是,他们的成功其实给予我們一个启示,那就是,如果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被那2%的人通过大数据和机器智能控制,与其抱怨,不如干脆加入他们的行列。如果你现在已经在其中了,那么恭喜你;如果还不在,那么你应该加入进去。
讲到这里,我想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我们怎样才能加入他们的行列?我想说的不是每个人都要到上述公司去找工作,而是希望大家接受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利用好大数据和机器智能。回顾从工业革命开始后的前三次重大技术革命,首先受益的是和那些产业相关的人、善于利用新技术的人。虽然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够去开发大数据和机器智能产品,但是应用这些技术远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
我有一位在生意上还算成功的学员,在全国各地开了几百家茶叶店。这个行业有一个特点,就是利润高,但是每天的交易量小,平均每家店每天只有几单生意。这位老板多少有点苦恼,因为如果要想把生意做得更大,就需要多建店面,但是店面太多他管不过来。在我们讨论他如何转型时,我问了他几个问题:
1.每家店每天都有多少人进门来转一转?又有多少人完成了茶叶购买?
2.这些客人是谁?他们是什么时候来到店里的?什么时候更可能达成交易?
3.如果有些客人是回头客,他们是谁?如果客人买了一次不再回来,又是因为什么?
4.常客每年消费掉多少茶叶?每个人经常消费的是哪种茶叶?价位在哪个档次?
5.店面外每天的人流情况如何?
这些问题,除了每天有多少人达成交易他已经知道外,剩下的他一无所知。如果这位老板能够在茶叶店门口装一个传感器,请人做一个手机App,并且通过给予一些优惠券的形式鼓励到访的顾客安装,就能准确地了解上述信息,包括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接下来,他就可以找人分析一下如何改进他的生意、如何做推广等。
当然,更彻底的改变是利用所获得的大数据信息找到那些经常买茶叶的人,和他们建立起长期的供货关系。这样不仅能有比较稳定的收入,还能因为流通渠道成本的降低而提高利润率。其实美国的一些葡萄酒厂已经尝试这种做法好几年了。一些品质较好的葡萄酒庄已经不再依赖批发商和零售店这样的销售渠道,而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向订户直销。
如果大家觉得茶叶店的生意太小,不具有代表性,那我们不妨再看看现在冰箱公司在考虑什么事情。一些冰箱公司开始考虑将冰箱看成商场里货架的扩展,通过摄像头和传感器,可以收集顾客购买食物的习惯,以及顾客对食品消耗的程度,通过移动互联网提示用户补充食物。这种冰箱装有可以上网的触摸屏,顾客可以通过冰箱上的触摸屏直接从电子商务公司购买食品。这样,耐用电子产品又具有了商场货柜和电商入口的功能。虽然上述功能还没有完全实现,但三星等公司已经在销售可以直接购物的智能冰箱雏形了。
那些从事所谓传统行业的人,距离大数据和机器智能其实远比他们想象的要近得多。如果说有距离,可能心理上和观念上的距离比技术上和商业上的要远得多。
在每一个重大技术革命开始的时候,真正勇敢地投身技术革命大潮中的人毕竟是少数,受益者更少,大部分人则会犹豫和观望。在智能革命到来之际,每一个人也有两个选择:要么加入到这一次浪潮中,要么观望徘徊,最后被淘汰。当然,大多数人的观望、犹豫和徘徊,给了2%的人机会,使得愿意吃螃蟹的人在奋斗的道路上少了很多竞争对手。
(摘自《智能时代:大时代与智能革命重新定义未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