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向上级提建议要讲这些技巧

时间:2024-04-24

尹立成

向上级提建议,对实现工作目标和推动事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俗话说,“方法不对、努力白费,方法找对、事半功倍。”那么,向上级提建议时需要注意什么?采取何种方式、方法合适呢?笔者认为,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从长计议,有备无患。一位同事有一次负责组织区县科级干部专项的培训,开班前两天,原定的培训地点被临时用作开其他的重要会议了。他立即向上级领导建议,重新找地方。领导反应十分冷淡,问了他两个问题:那个重要会议什么时候结束?你打算再找什么地方?他顿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领导最后没有让他再负责组织这个培训班,到后来他才知道,那个重要会议只开两天,并不会影响培训班的正常开课。因此,下级向上级提建议一定要严谨慎重,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准备工作提前做好,力求充分、扎實,确保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要反复推敲、仔细论证自己的建议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自己的建议是否有理有据、有血有肉;上级听后会提什么问题,自己又该如何应答;与你的建议相左的观点,你能否一一将其驳倒等等。同时,还要准备不止一套的建议方案,留有一定余地,以备上级领导“多项选择”,这样更能提高上级接受建议的概率。此外,还要揣摩准上级领导的个性特征、心理活动和思维方式。没有彼此相容的心理基础,双方之间就很难展开有效沟通。所以,可以考虑采取请教的方式,让上级领导真切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进而增加彼此的信任度,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以便于在提建议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换位思考,伺机而动。人常说,“打铁看火候,穿衣看气候。”给上级提意见时,如果时机选择得当,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成效。相反,如果时机不对,非但会招致上级反感,甚至可能丧失再次沟通的机会,使自己陷入孤立无援、进退两难的窘境。所以,跟领导提意见之前,首先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计话题,要找一个领导关心的话题做契机。所提建议正好是其近期重点关注或关心的工作时,就容易被上级所接受、采纳。相反,如果选择上级领导正忙于其他事务的时候,很可能的结果就是遭白眼和吃闭门羹。 春秋时期,鲁隐公听说捕鱼时有许多渔具很有趣,便要到现场看看。而在一旁的臧僖伯听后,为了鲁隐公的安全,便谏言他不要去。相反,鲁隐公说:自己正要去基层体察民情。结果鲁隐公还是到海边去观渔具。从这个故事看,臧僖伯讲话是有道理,但为什么鲁隐公听不进呢?显然,臧僖伯在进谏时只顾按着自己的想法说,并没有注意鲁隐公的感受和兴趣。抓住破绽,顺势利导。即准确抓住对方的逻辑漏洞和思维破绽,采取循序渐进的铺陈手法,适当地让其观点中的短处、短板显现,促使其认识到自身观点的片面性、局限性,从而让对方自觉顿悟。此时顺势将自己的建议推介出去,进而最大限度争取上级认可。这是一种比较冒险的方法,但如果拿捏得当、恰到好处,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理想效果。一次,唐太宗违反他制定的18岁成年男子才须服兵役的规定,决定征召16岁以上18岁以下的男子从军。命令发出以后,魏征极力反对,唐太宗十分生气,派人把他叫来,大加训斥。魏征毫不畏惧,他十分严肃地说:“您现在把强壮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么,田由谁来种?工由谁来做?您常常讲,‘我当国君,首先要讲信用。可是国家的法律明明规定,男丁中的强壮者才需要服兵役,您为什么不遵守呢?您这样做,在老百姓面前不是失去信用吗?”

魏征的这一番话,让唐太宗心悦诚服,他对魏征说:“先生真是我和国家的一面镜子啊!”于是,唐太宗立刻下令停止征召中男服役,还奖赏了魏征。 古往今来,很多人提意见的时候不注意场合和方法,凭着热诚和良好的愿望上来就说,这种情况往往会引发冲突。在中国历史上,宰相魏征以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著称,即使唐太宗因此大发脾气,他也毫不畏惧,照旧慷慨陈词。仁君贤臣的二人组合被传为佳话,其中,除了魏征能审时度势、顺势利导,恐怕跟唐太宗的度量大也有关系吧。(摘自《廉政瞭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