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王力荣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河南 450009)
根据《2020 中国果品产业发展报告》(中国果品流通学会编)统计数据,2019 年我国桃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89.0 万hm2和1 599.3 万t,均居世界第1 位。桃产业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建设以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有20 个省的桃种植面积超过1 万hm2,位居前5 位的省份依次为山东、河南、河北、贵州和安徽,总产量位居前5 位的省份依次为山东、河南、山西、河北、安徽;而单产水平位居前5 位的省份依次为山西、山东、辽宁、天津、陕西(表1),呈现出北方显著高于南方的趋势。
表1 2019 年我国各省桃种植面积、产量及单产
1.1.1 华北平原和黄淮为第一大产区
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北京、天津6 个省市桃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约占我国桃栽培总面积和总产量的40%和49%。中熟、晚熟品种优势明显,普通桃、油桃、蟠桃、油蟠桃均有种植,总体栽培技术水平高、产量高。种植面积超过0.67 万hm2的县区有山东省蒙阴县、河北省顺平县、安徽省砀山县、北京市平谷区、河南省西华县等,其中蒙阴县种植面积4.33 万hm2,为我国桃第一大种植县。
1.1.2 长江下游地区为第二大产区
湖北、江苏、浙江、湖南、上海5 个省市桃栽培面积和产量占比分别约为19%和16%,是传统桃效益高的区域,以白肉普通桃为主,鲜食黄桃种植规模也不小;该区域距离消费市场近,种植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重要产区:湖北省枣阳市,桃种植面积超过2 万hm2,以早熟品种为主;湖南省炎陵县黄桃种植面积超过0.67 万hm2,以‘锦绣’为主,成为黄桃品种种植较为集中的县级市。
1.1.3 黄土高原产区为第三大产区
山西、陕西、甘肃3 个省桃种植面积和产量占比分别约为10%和15%,主要集中在山西省运城市(万荣、临猗、平陆等县)、渭南市(大荔县)和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该区域海拔适中,光照充足,土层深厚,果品风味质量好,单产高。传统以白肉普通桃为主,近几年油桃、蟠桃均有所发展。
1.1.4 西南高地成为我国第四大产区
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4 个省市桃栽培面积和产量占比分别约为19%和10%,具有低纬度、高海拔气候特征,极早熟、早熟品种优势明显,其中龙泉驿水蜜桃色泽鲜艳、果皮细腻、风味甘甜浓郁,部分出口东南亚国家。贵州和云南近几年发展迅速,未结果面积占比较大,云南省文山州等地可在4 月底5 月初上市。
1.1.5 华南亚热带为新兴产区
广西、福建和江西3 个省区桃栽培面积和产量占比分别约为5%和3%。该区域桃品种需冷量不足,仅有少量种植。近年来,随着我国桃育成品种需冷量的降低和部分名特优地方品种的开发,桃产业也得到一定程度发展。
1.1.6 辽宁省为设施桃主产区
辽宁省桃栽培面积和产量占比分别约为3%和5%,大连市是辽宁省桃主产区,中油系列品种占其栽培总面积的55.17%,其中‘中农金辉’占总面积的37.5%[1]。2015 年大连市设施桃栽培面积0.78 万hm2、产量14 万t,平均售价6.00~30.00 元/kg,是露地桃的3~6 倍,其中‘中农金辉’占其设施桃的60%[2]。大连瓦房店、普兰店是我国设施桃栽培的第一大产区,也是我国设施桃的一面旗帜。尽管我国桃设施栽培区域不断扩大,但凭借气候优势和技术优势,该区域是20 多年来我国桃设施栽培优势最强、种植最集中的区域。
1.1.7 西北高旱区桃特色明显
该区域包括新疆和宁夏,栽培面积3.1 万hm2,特色明显,主要包括南疆环塔里木盆地“土桃”、北疆乌鲁木齐和石河子匍匐栽培蟠桃以及伊犁逆温带蟠桃,南疆主要集中在喀什和和田,以“土桃”为主,蟠桃、油蟠桃发展迅速,“土桃”种子生产量占我国桃砧木种子的50%以上。宁夏桃栽培主要位于中宁以及以南区域,是桃适宜栽培北线区域。
桃柔软多汁、不耐贮运,市场供应期的调节主要依靠成熟期配套的品种、设施反季节生产及利用丰富多样气候。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环渤海湾反季节桃、长江中下游早熟桃、黄河流域中晚熟桃的大格局,鲜果供应由传统夏季拓展至春、夏、秋三季,可长达8 个月。
1.2.1 早、中、晚熟期配套品种供应期可达150 d
我国桃品种果实发育期从50 多d 至200 d,每7~10 d 都有1~2 个栽培品种实现成熟期的无缝对接。例如极早熟品种‘春瑞’和极晚熟品种‘映霜红’,在同一地点果实成熟期可从5 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
1.2.2 已形成南方早桃、北方晚桃大格局
利用气候多样性,我国已形成南方早熟桃、北方晚熟桃区域化格局;低纬度热区云南西双版纳果实可在4 月中下旬成熟,湖北枣阳、四川龙泉驿等桃主产区5 月中旬可大量上市,山东、河北极晚熟品种果实成熟期至10 月中下旬;同时,云南丽江等利用高海拔(2 300~2 500 m 区域)特点,雪桃可在10 月成熟。市场鲜果供应期由传统夏季时令水果到春、夏、秋三季。
1.2.3 桃设施促早栽培成为春季市场主流
我国桃设施栽培有近30 年的发展历史,是果树高效栽培的典范之一。根据初步统计,全国桃设施种植面积为3.33 万hm2,其中环渤海湾区域为主要栽培区。该地区秋季桃树体进入自然休眠早,可以更早满足品种需冷量,更早扣棚升温,达到提早开花、提早成熟、提早上市的目的;该区域同一品种设施成熟期可比露地成熟期提早90 d 以上,生态条件优势明显。同时该地区种植果树的群众基础好,技术优势明显。
1.3.1 白肉普通桃占主导地位
从传统名特优地方品种‘奉化雨露’‘白花水蜜’‘五月鲜’‘六月白’‘肥城桃’和‘深州蜜桃’为主,到日本品种‘砂子早生’‘仓方早生’‘大久保’‘春雪’等占据市场重要位置,到我国自主培育品种‘春蕾’‘雨花露’‘京玉’‘中华寿桃’‘春美’‘霞脆’‘映霜红’等不断取代,我国白肉桃鲜食品种已叠加式更新3~5 代,形成了以自主品种为主、日本品种为辅、名特优地方品种为补充的格局。
1.3.2 鲜食黄肉桃快速增加
‘锦绣’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1985 年培育的加工鲜食兼用品种,2010 年前后伴随着我国桃品种结构调整,‘锦绣’成为鲜食黄桃的代名词,引领我国鲜食黄桃发展,“锦”字辈‘锦香’等、黄金蜜系列的‘黄金蜜1 号’等以及中桃金系列的‘中桃金甜’等品种不断推陈出新,为黄肉鲜食市场不断注入新活力。
1.3.3 油桃成产业重要组成部分
1998 年育成‘曙光’‘华光’和‘艳光’甜油桃品种,实现了我国油桃规模化生产,其中‘曙光’成为我国第1 个大面积推广的油桃品种;随后中油、瑞光、沪油和紫金红等系列品种不断推出,改变了桃鲜食市场格局,目前油桃种植面积占桃总面积的20%以上,其中‘中油4 号’‘中农金辉’‘中油8 号’等为主要栽培品种。油桃市场已彻底改变了以前酸、小、裂的不良局面,被消费者认可。
1.3.4 蟠桃、油蟠桃为新热点
蟠桃自古就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但由于蟠桃果顶不闭合,其裂顶、裂核、裂果严重成为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油蟠桃更是桃中稀缺品,我国唯一的一份地方油蟠桃品种单果重仅有30 多g,裂果极为严重[3]。20 世纪90 年代,‘早露蟠桃’‘早黄蟠桃’‘农神蟠桃’‘英热尔蟠桃’等成为我国蟠桃主要栽培品种,但种植面积不大;2010 年以来,‘中蟠桃11 号’引领蟠桃产业规模化高质量发展;‘中油蟠7 号’‘中油蟠9 号’和‘金霞油蟠’等黄肉品种油蟠桃问世,成为改变桃产业结构的转折点。以山东省蒙阴县为例,迅速发展近0.67 万hm2,价格是同期白肉普通桃的2~3 倍[4]。黄桃好卖、蟠桃好卖、油桃好卖,黄肉油蟠桃最好卖,成为这个时代的桃产业最典型的特征。丰富蟠桃文化内涵,成为我国蟠桃产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新品种和套袋技术的应用,市场外观品质显著提升,果实大小显著增加,果面光洁度明显提升。目前,市场的桃色可谓争奇斗艳,白肉桃果面白里透红,全红型成为流行色,黄肉桃由加工专用变成鲜食消费热点,尤其是套袋栽培后,“满树尽披黄金甲”成为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红肉桃由地方特色变为富营养代名词,红、粉、白、紫、黄果实颜色争奇斗艳。
生产品种由传统以软溶质桃为主,变为肉质硬溶质为主;半不溶质鲜食品种走向市场,如‘中蟠桃11 号’;慢溶质‘中桃红玉’正在代替‘春雪’;硬质桃‘中油15 号’和‘霞脆’等也受到种植者青睐。果实挂树期延长,具有良好的贮运性,是近年来市场发生变化的一典型特征。
根据对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数据统计,我国桃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包括辽宁省金州黄桃、北京平谷大桃、河北省顺平桃、山东省青州蜜桃、山东省肥城桃、山东省蒙阴蜜桃、河南桐柏朱砂红桃、江苏省张家港凤凰水蜜桃、江苏省无锡阳山水蜜桃、上海奉贤黄桃、浙江奉化水蜜桃、四川龙泉驿水蜜桃、甘肃省秦安蜜桃等74 个,其中蒙阴蜜桃、平谷大桃和龙泉驿水蜜桃位居2018 年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前100 名。
桃原产于我国,文化内涵丰富,以桃花文化为媒,各地桃花节异常火爆,春节期间珠江三角洲的桃花市场有100 万株(枝)的销量;北京、上海、成都等诸多城市有盛大的桃花节,西藏林芝的野生光核桃桃花节更是蔚为壮观。观赏、鲜食于一体的品种在观光果园中更受重视。观赏桃花主要栽培品种由传统地方品种‘红花碧桃’‘人面桃’‘红叶桃’‘洒红桃’等晚花品红,到育成品种‘满天红’‘探春’‘迎春’‘元春’等,花期提早近1 个月。南方气候湿润,花色艳丽、开花时间长,如福建省古田县,由于独特的气候条件,低需冷量品种1 月即可开花,高需冷量品种4 月开花,花期长达100 d。
种植密度从大冠稀植到适度密植,整形方式从开心形到主干形、两主枝形、三主枝形、多主枝瓶状形并存;修剪方式从短截为主到长放修剪;施肥时间从冬施基肥到秋施基肥,土壤管理由清耕到生草;花果管理从无袋栽培到套袋栽培;病虫害防控由化学防控为主到综合防控。
根据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的统计数据,我国桃农约有130 万户,平均每户面积0.67 hm2,参与合作社的农户占53.40%,参与农业协会的占7.04%,与企业签订合同的仅有0.50%,没有参加组织的农户占35.07%[5]。同时,桃农老龄化程度加大,生产效率低,阻碍了现代桃产业发展。
首先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造成我国桃产量总量饱和,阶段性、区域性过剩成为常态,供求关系处于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关键节点。鲜食桃比例大、加工桃比例低,白肉桃比例大、黄肉桃比例低。桃成熟季节中间多、两头少,5 月成熟品种内在品质不高,9—10 月成熟品种栽培难度大、外观品质不高,不好卖问题日益严重。
70 年来,我国育成桃新品种623 个,其中超过40%是通过芽变、实生、偶然发现或不详育成的[6],杂交育种亲本遗传背景狭窄问题突出[2],造成品种同质化严重。桃品种多、无性繁殖、育苗周期短、门槛低,造成苗木企业多而小。根据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统计,2014 年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调查110个育苗企业,年出圃苗木4 335 万株,无采穗圃的企业占73.2%[5];苗木企业无序推广新品种,同物异名、同名异物问题突出。育苗密度过大,苗木细高、不充实,整形带饱满芽不足是质量的主要问题。
不同桃生态产区,与之匹配的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尚不完善。即使主产区,不同地块的种植密度、整形方式、病虫害防控、肥水管理等技术差异很大。种植密度大、树体郁闭、病虫害严重、肥水过量是主要问题,造成管理成本增加、产品一致性差、市场竞争力不足。
桃生产成本构成中,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50%~70%,其中冬剪、套袋、采摘最费工。冬剪工作量大的原因在于桃生长量大、树体标准化程度低;果实套袋刚开始仅针对极晚熟、裂果重的品种,后来发展到晚熟、中熟品种,目前黄肉品种从早熟到晚熟基本全部套袋,部分设施栽培桃也套袋。
我国桃主产区,果实发育成熟期,正是夏季高温高湿季节,为病虫害发生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同时桃园密植栽培,通风透光不良,加重了病虫害的发生;除草剂不正确的使用,导致树体黄化等问题;90%产区土壤有机质含量1.5%以下[7],土壤瘠薄;为追求产量,每667 m2化肥正常使用量40~60 kg,利用率低,其结果是造成树体旺长、果实品质下降、环境污染。在此方面,虽然国家下了大力气,但根本改变仍需时间和技术支撑。
采后基本为感官手工挑选、分级,包装材料以10~15 kg 的塑料筐为主,以混装为主,缺乏相应包装,卖不出应有价格。有采后冷藏条件的不足10%,加上夏季高温多湿,采后果品损失在10%以上。
“鲜”是桃最关键的品质之一。口感不甜、香气不足、“萝卜桃”的问题突出,成为消费者普遍反映的问题。不好吃的主要原因是:过分追求品种耐贮运性,致使品种风味不足;果实采收成熟度不够,风味品质不能充分表现;化肥用量大,灌水量多;片面追求产量,也是影响风味的主要因素。
我国74 个桃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属于区域性公共品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同区域品牌下的产品分化度高,缺乏品牌个性,缺乏影响力和竞争力。
控制全国种植总规模,提倡适度规模发展,淘汰低质、低产、低值果园,建立高颜值、高品质、高价值桃产业新模式。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桃不耐贮运,企业种植规模在6.67~33.33 hm2为宜,家庭农场以2.00~6.67 hm2为好,农户以0.67~2.00 hm2较合适。
强化桃新品种保护制度落地。执行国家标准GB 19175—2010(桃苗木)、农业行业标准NY/T 3642—2020(桃品种SSR 分子标记法)和NY/T 3763—2020(桃苗木生产技术规程)等相关制度的落地,遏制苗木市场混乱局面。加强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宣传,加强新品种授权制度监管执法力度,建立苗木推广追溯制,保证推向市场苗木身份证和市场准入证两证俱全,最大程度保护种植者利益。
我国桃产业生态优势北方高于南方、西部高于东部;市场优势南方高于北方、东部高于西部。建议华北平原和黄淮产区可全面发展;西南高地产区可适当提高早熟普通桃和蟠桃比例,低纬度地区控制盲目规模化生产,以发展特色品种为主;黄土高原产区适当提高油桃、油蟠桃发展比例;长江下游区域可发展些优质早熟蟠桃;环渤海湾以设施促早栽培提质增效为主。特别提醒,蟠桃、油蟠桃对环境和技术要求高,要考虑种植者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的消费水平,不能种滥了。
向黄肉桃、油桃、蟠桃、油蟠桃、红肉桃、小果型等优质化、多样化、营养化方向调整。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和南疆可发展部分不溶质或半不溶质鲜食加工兼用黄肉桃。城市周边,结合观光采摘园,适当种植观赏桃花品种。成熟期上首先是向两头调整,利用设施栽培和低纬度高原优势,种植早中熟高品质品种,弥补早熟品种风味品质不高的问题。随着育种的不断进步,种植免套袋的全红型、纯黄色、纯白色、纯绿色品种,向省力化方向调整。
提倡大苗建园、起垄覆膜、宽行密株、多主枝整形、长枝修剪、肥水一体化等建园技术,开展行内覆盖、行间生草、枝条还田、种养结合,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微环境。应用袋控缓释肥、小分子肥等,减施化肥,提升施肥效率。提倡小型农机具与农艺结合,节省劳动力成本。优化果袋类型,改善外观品质。增施有机肥,合理负载,适时采收,提升果实内在品质。使用昆虫迷向素、释放天敌、生物农药等,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减少多效唑和除草剂用量,践行绿色生产。
桃最好选用平层包装,电商最好单个包装。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减少产后损失,延长供应时间,提高质量效益,重点发展预冷、分级、包装等贮藏设施和商品化处理,实现减损增效。企业主动闯市场,合作社与社区对接,提升电商销售能力。
传统罐头、果汁等要提升产品的色卡等级,更要符合国际橙黄色的流行色。要重视冷冻桃片、桃酒、桃花茶等新产品的开发力度,符合现代营养、方便的消费需求。加大知名品牌的创建力度。丰富桃文化乡村旅游业态内容。发掘桃文化内涵,建立桃文化博物馆。利用我国丰富的野生资源,商业化种植,与不同作物搭配,不断创新桃花节休闲游新模式。
以蒙阴县为例,“蒙阴蜜桃”位列2019 我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十强,政府主导的赛桃会、产业交易大会、桃花旅游节等轮番举办。新大地、鲜达果园、桃农帮、桃小蒙、桃夫人等80 多个蜜桃品牌全国宣传推介。2020 年全县电商4 000 多家,占总销量的20%以上,销售均价比线下翻了1番。以‘中蟠桃11 号’和‘中油蟠7 号’等品种创建的蒙阴蟠桃产品,引领了全国蟠桃产业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