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徐天
“10岁的神童,20岁的才子,30岁的庸人,40岁的老不死。”在自己的文章里,李书磊不断引用这段话。
1990年,李书磊26岁,博士毕业,刚进入中央党校语文教研室工作半年。在一次小范围的研讨会上,欣赏他的室主任用这段话当众劝勉这个14岁就考上北京大学的公认的“神童”,不要像火柴一样转瞬即灭。
当时,历经人生冷暖的李书磊正在使自己逐渐习惯“平庸而快乐”的日子,这段话如当头一棒,令他自省。从此,“避免庸人的命运”在他之后的人生中如警钟长鸣,不管是在中央党校副校长任上,还是担任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的短短两年,或是2016年初履新中共北京市委常委、纪委书记之时。
神圣、牺牲与浪漫
李书磊常常梦见初中校园。
1964年,李书磊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刘庵村,自小家贫,温饱都勉强。父亲在原阳二中教书,一周回家一次。哥哥大李书磊十多岁,在离家不远的破车庄学校做民办教师,待他如兄如父。
李书磊还未上小学就求哥哥教他识字,未及学龄便进了哥哥任教的学校。他左肩背一个大大的书包装课本,右肩挎一个小小的红色塑料袋装“红宝书”。学校离家二里多路,年幼的他还不能一口气走完这段路,中间得停下来歇脚。上小学时,他就能背36首毛泽东诗词,而且用的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周围人总夸他聪明。
1978年,14岁的李书磊高中毕业,考上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他对这个专业并不了解,只是希望能在图书馆里读遍所有专业的书,成为亚里士多德那样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那年秋天,他坐着北上的列车,觉得整个世界刚刚苏醒,前途未可限量,如同他刚刚开始的人生。
“发扬蹈厉的北大青春”
在班级里,14岁的李书磊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人。北京大学1977级经济系学生、后来成为政治学者的吴稼祥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当时经济系和图书馆学系男生都住37号楼,上课、吃饭常常碰到。很快,圆脸、个子比其他人矮一大截的李书磊引起了大家注意。“我那时想,他为什么不去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呢?”
在80年代的北大中文系,最高理想往往是当作家、发表小说。如果哪个同学在书报上发表了小说,大家就会争相传阅,羡慕不已。甚至,学生还被允许用诗歌、小说等作品代替毕业论文。李书磊也被这种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年纪尚小,不谙情爱,每日往来于图书馆、教室与宿舍,并无具体的阅读计划,只是一点点啃食着庞杂的著作。他还加入了学校五四文学社的诗歌组,最多的时候,一天写一首诗。
大三时,李书磊决定放弃图书馆学,改修文学。1982年,他如愿以偿,在数十名考生中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上北京大学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是谢冕和张钟。
李书磊对当代文学深感兴趣。他觉得,当代文学与现实紧紧贴合,充满挑战,蕴藏着“由冬返春般的勃勃生机”,呈现了“生命与情感日渐温热的真切感受”。
这种思想解放运动和精英意识,很快使李书磊摆脱了中学时代“通过报纸、课本认识世界的偏狭”,他感到自己的思想与心智“在不断的惊愕中进步,归于健全”。
“恰逢其时地成熟起来”
1986年,李书磊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中央党校文史教研室文艺理论组。工作一年多后,他再次考回北大,攻读现代文学博士,师从严家炎。虽转变了研究方向,但他对当代文学的兴趣并未停止。
在攻读博士期间,李书磊展现了不同寻常的社会活动、写作和科研能力。他与当时的多数北大精英一样,关切文学、社会与政治,频繁发表评论文章。他为现代主义风格的文学形式叫好,是“现代和现代化的信仰者”,相信市场经济和民主。
逐渐地,批评家李书磊的名号在北大叫响。这拨文革后进入大学、集体崭露头角的评论家,被称为“青年批评家群体”或“第五代批评家”。据说,这个辈分是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开始排起的。
1989年末,李书磊博士毕业,再次进入中央党校工作。这之后的一两年中,他在北京西郊蓝靛厂附近赁屋而居。
此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时代逐渐远去,不属于文人的市场经济时代即将到来。李书磊话很少,也鲜有朋友来访,总是一个人在窗下读书。
他素来亲近现当代文学和西方文学,而此时开始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自我分析,这是因为面对“多变而陌生”的时代,人会本能地要从祖先的传统中寻找应对的力量和智慧。
入仕与读书
魏天祥仍然记得自己把李书磊招进党校的情形。
1984年,中央党校文史教研室文艺理论组分到了两个进人名额,党校组织部让副组长魏天祥去北大中文系招人。
北大中文系给魏天祥准备了几个被推荐者的档案,以及一本优秀作文选。优秀作文选的第一篇文章,作者便是李书磊。
李书磊的文章叫《我的生存空间》,大意是,读大学时他住上铺,生存空间有限,但发展前景却是无限的。“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新意,这个年轻人很有头脑、有眼光。”魏天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党校招人有一条不成文的标准:能写、能说。还没见到李书磊本人,魏天祥已决定要他。
1989年,李书磊博士毕业前,主动联系中央党校,想回来工作。
因党校系统调整,他原先所在的文艺理论组已并入语文教研室。语文教研室的领导之前便赏识李书磊,立刻联系学校组织部门。经过审查,李书磊回到党校,成为讲师。
在北大受到的学科训练和扎实的阅读基础使李书磊很快脱颖而出,被当作培养对象。党校教师均要参加挂职锻炼,确定李书磊的挂职地时,相关部门征求李书磊所在室领导的意见,对方表示,地方越偏远,越能锻炼他,越好。
1992年1月,李书磊赴河北省秦皇岛,在该市最贫困的青龙县挂职,任县委副书记。
李书磊带着古书下乡,白天处理村中的大小杂事,晚上在农家炕头上阅读经史子集。人声、犬吠、鸡鸣,声声入耳。他想,孔子听到的,应该也是这些声音吧。
这种生活,恰恰是他在书斋时向往的。他不赞同读书人一味面对青灯故纸,汲汲于茶杯里的风波,而认为应作“观世音”,倾听众生苦乐。别人眼里,做官是俗,读书是雅,他却觉得,“大俗对大雅有一种成就,大雅对大俗则有一种拯救”。比如唐宋八大家,既是官员,也是文人,是他眼中难得的文化样本。在他看来,做官大概是入世最深、阅人最多的职业,“既从此业而又能够博览古今中外的经史子集,该会有怎样的会心和觉悟啊”。
1993年5月,李书磊结束挂职,回到党校,被提拔为语文教研室主任。这一年,他刚满29岁。
据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语文教研室教师透露,李书磊没有做副主任,是直接提为主任的。教研室内有人不服气,室领导直言:“他业务好,一心向学,品行也好,唯一的问题就是年纪小,但年龄不应是提职的障碍。”
此时的李书磊已是副教授,他在后记中提到了领导对他的寄语,他写道:“逃避庸人命运成了我生活的主题。”他希望自己能永远拥有旺盛的求知和思想欲望,拥有经历并且表达人生的强烈的内心驱动,“一如少年时代”。
仕途快车道
1995年,31岁的李书磊被评为教授。早于这一年,已有人建议破格升他为教授,但一位领导认为年轻人应踏实做学问,不应在乎虚名,没有同意。
1997年,李书磊被任命为文史教研部(语文教研室属于文史教研部)副主任。两年后,升任主任。
1999年春天,李书磊远赴美国哈佛大学,进入肯尼迪政治学院的“高级行政人员班”学习。这个班后来以“中国高级官员训练营”闻名。
班上共74名学员,3名中国人、1名巴拿马人,其余皆是美国联邦政府官员,年龄从30岁到60岁不等。李书磊坐在阶梯教室的高处,眼前是一片秃顶。这个班每天上8小时的课,连午餐时间都安排了一小时讲座。
李书磊觉得美国同学有一种“盛气凌人的优越感”,对不同文化、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的制度安排缺少了解、理解和同情。“他们以美国为标准去衡量世界,头脑也称得上是僵化了。”
2001年年中,37岁的李书磊成为中央党校的校委委员。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在“中管干部”序列,由中组部任免,人数在3到7人,参与党校事务的决定和投票。
2002年,李书磊从文史教研室主任调任培训部主任。培训部主要负责包括中青班在内的干部培训工作。不难看出,校领导已有意往管理方向培养他了。
2003年,李书磊出版了1998—2002年的文集《说什么激进》,自我鞭策仍在。他说:“但愿,30年后我自己还能坦然阅读这书,不被其中的种种纯洁所刺痛,不会心如刀搅。”
2004年2月,根据中组部安排,李书磊赴陕西,挂职西安市委副书记两年。回京两年后,2008年6月,他出任教务部主任。当年12月,出任中央党校副校长。
国家图书馆开办珍贵书籍文物展,李书磊约老主任一起去看。老主任问他还有时间读书吗,他说,有,晚上。老主任劝勉他,你是读书人,不要把本分丢掉。他说,请你放心,我不会丢掉的。
彻底转身
2014年1月,李书磊调任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2016年1月,李书磊上任北京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早在2013年,他就以中央党校副校长的身份,担任了中纪委委员。
吴稼祥认为,李书磊调任北京市纪委书记,是培养他书生气之外的“尚武精神”,了解社会阴暗面。
李书磊曾说,要守其黑而知其白,怀着坦然的心态应对商业化时代,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改善工作。书生李书磊已和不属于文人的市场经济时代和解,能以更宽容的心态视之。因为,这不是异己的时代、别人的时代,而是自己的时代,“实际上正是这个时代解放了我们大家的愿望和能量”。
他要求自己,对于不良世风,应怀有智者和痴者的双重态度。智者的态度是指对于人性必有的缺陷、历史必经的过程要了悟,要坦然;痴者的态度是指对于自己所遇见的具体的不平要有拍案而起的勇气,要坚定地捍卫社会正义和自己的正当权益,不做犬儒和懦夫。
李书磊推崇鲁迅的一句话:“革命有血,有污秽,但有婴孩。”他说,这“婴孩”是内心的期待与依恃,而如果这也算理想的话,“我们仍可自称为理想主义者”。
熟悉李书磊的老同事以为他会做一个大学问家,没想到他最终走上了仕途。“仕途也很好,书磊这样的人走上仕途,对我们党来说是个好事情。”
2003年之后,李书磊没有再出版著述,只参与了《雁塔乡村治理》(雁塔位于他曾挂职的西安市)的写作。
至此,他完成了学者到官员的转身。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