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
(1.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成都 611130; 2.四川华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成都 610100)
随着水稻种植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的发展,水稻品种需要具备优质、抗逆性强、丰产稳产、生育期适中等性状。选育综合农艺性状优良、败育彻底且育性稳定、配合力强、品质优、抗(耐)逆性好、易繁易制的不育系是杂交水稻发展的趋势[1]。因此,从2007年开始对川华A进行选育,其选育过程及初步应用情况如下。
2007年在成都以中浙A群体中发现的具有保持能力可育株ZZB-28-1为母本,以优质中间材料丝苗2-7为父本进行杂交, 同年冬季在三亚种植F1,2008年春在三亚种植F2,选择株型紧凑、叶片直立、开花集中且粉量足、高结实率且籽粒饱满、谷壳呈金黄色、成熟期杆青籽黄等性状的单株,2008年夏在成都种植F3,继续选择具有以上优势性状且外观品质优良的单株,同年秋在三亚种植F4,并选择优势单株与野败型胞质不育系中浙A杂交,2009年春在三亚种植测交F1,其中编号为09537、09541、09543、09547等不育株系经花粉育性镜检败育彻底、并套袋自交结实为0%,选择外观性状趋向父本且败育彻底的不育株与相应的优势保持材料成对回交,经2008—2010年在海南和四川连续回交,并结合品质分析、抗稻瘟病鉴定等方法,2010年夏在成都种植B5C3,编号为2533/2534的性状整齐度较一致、败育性彻底,随后在南繁中进行少量扩繁和优势测定组配,配制的组合于2011—2017年在南方稻区进行组合比较和多点试验。依据测配组合的优势表现、镜检和套袋自交鉴定及相关优势农艺性状观察结果,将2533 A定名为川华A。用其组配出的“川华优320(川华A/成恢3203)”2015—2016年参加四川省中籼中熟组区试,2017年参加生产试验 ,2017年夏种植的川华A已为B5C14代,其保持系川华B为F19代,川华A和川华B的遗传性状稳定一致 (见图1)。
川华A株高为85 cm左右,株型紧凑适中,分蘖力强,平均单株成穗为10~12个。叶片浅绿,剑叶大小中等,微披。叶缘、叶鞘、稃尖及柱头秆黄色。
川华A穗长为23 cm左右,每穗总粒数为170粒左右,包颈粒率为10%,千粒重为22 g,谷粒长宽比3.5,谷粒金黄色,无顶芒。
川华A在成都春播,播种至抽穗历期82 d左右,与冈46 A基本同期。
川华A在成都地区春—夏播,主茎叶片数14.2叶,比冈46 A多0.2叶左右。
年份季节地点代次技术措施2007夏成都ZZB-28-1×丝苗2-7配制组合。↓2007秋三亚F1混收。↓2008春三亚F2选择株叶型好,结实率高的单株30株。↓2008夏成都F3选择优势单株,室内分析品质。↓2008秋三亚中浙A ×F4选优势单株与中浙A测交。 ↙↓2009春三亚F1×F5花粉育性镜检,选花粉育性败育彻底的不育株系09537等作母本与相应的优势保持材料成对回交。↙↓2009夏成都BC1F1×F6继续选优势单株成对回交,同步抗性鉴定及品质分析。↙↓2009秋三亚BC2F1×F7继续选优良单株成对回交,同步抗性鉴定及品质分析。↙↓2010春三亚BC3F1×F8继续选优良单株成对回交,同步抗性鉴定及品质分析。↙↓2010夏成都BC4F1×F92533A/2534B的不育系和保持系稳定一致。↙↓2010冬三亚BC5F1×F10继续回交。↙↓2011夏成都BC6F1×F11继续回交并试繁。与成恢177、明恢63、蜀恢527、绵恢527、成恢3203等测配。↙↓2011冬三亚BC7F1×F12继续回交,组合观察试验。↙↓2012夏成都BC8F1×F13继续回交,试繁试制,观察优势组合。↙↓2012冬三亚BC9F1×F14继续回交。↙↓2013夏成都BC10F1×F15继续回交,试繁试制和品比试验。↙↓2014夏成都BC11F1×F16继续回交,试繁试制和多点试验。↙↓2015夏成都BC12F1×F17川华A/成恢3203参加省区试中熟组,不育系繁殖、组合制种。↙↓2016夏成都BC13F1×F18川华A/成恢3203继续参加省区试中熟组。↙↓2017夏成都BC14F1×F19川华A 川华B川华A/成恢3203继续参加省生产试验中熟组。图1 川华A、川华B的选育过程
川华A晴天开花主要集中在10:10—11:40时,花时早而集中,午前花比例80%左右。柱头外露率73%,其中双外露率45%左右。
川华A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在蒲江试验点进行大田连续多年的自然透发鉴定,苗叶瘟3~5级、穗颈瘟5~7级,抗性较稳定。
川华B经送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武汉),出糙率81.2%,精米率70.7%,整精米率53.0%,粒长6.9 mm,长宽比3.5,垩白粒率23%,垩白度1.8%,胶稠度82 mm,直链淀粉含量14.6%[2],透明度2级,具有较好的食味品质及低垩白的优点。
经观察,川华A在完全隔离条件下进行育种鉴定,自交结实率为0.00%。花粉镜检鉴定,典败和圆败占据99.2%,染败占0.8%,不育度为100%,花药呈水渍状,套袋自交结实率为0[3]。
川华A经与成恢177、明恢63、蜀恢527、绵恢527、成恢3203等多个恢复系测配,杂种F1的结实率72%~90%,平均为82%。测配的杂种F1与对照相比,产量优势平均为3.0%。
4.2.1 川华优320(川华A/成恢3203)
产量:2015—2016年2年参加四川省区试,平均产量8.5 t/hm2,比对照增产6.08%,2年共18个试点,16点增产,增产点率89%;2017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75.28 kg/667 m2,比对照增产6.5%,共7个试点,7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品质测定结果:出糙率80.2%,整精米率59.3%,长宽比3.3,垩白粒率22%,垩白度2.7,胶稠度68 mm,直链淀粉16.1%,蛋白质7.4%,米质达国颁二级。
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2015年叶稻瘟5、6、6、5级,颈稻瘟5、5、5、5级;2016年叶稻瘟3、5、4、3级,颈稻瘟5、5、3、5级。
田间抗性表现:纹枯病6点轻;叶瘟1点感,颈瘟1点感;稻曲病1点感,倒伏2点。
主要农艺性状:四川省2年区试平均全生育期144 d,比对照辐优838长1.6 d。有效穗14.6万/667 m2,株高106.3 cm,穗长25.1 cm,每穗着粒数167.7粒,结实率88.1%,千粒重29.0 g。
4.2.2 川华优71(川华A/绵恢71)
2017年品比试验平均产量9.6 t/hm2,较对照宜香优2115增产5.2%,米质达国标三级,2018年参加四川省迟熟组预试。川华优6346(川华A/乐恢6346)2017年品比试验平均产量8.5 t/hm2,较对照辐优838增产6.6%,米质较优,2018年参加四川省中熟组预试。
川华A熟期较短,与不同熟期的恢复系组配,其生育期皆短于恢复系,具有早显效应,在四川地区适宜组配中熟组合,在长江中下游及华南稻区适宜组配早晚稻组合。川华A自身品质较优,分蘖能力强,叶片微披,宜选择品质较优且株型紧凑、剑叶挻直的恢复系组配,以便选育出优质、广适性强的组合。
5.1川华A在成都地区繁殖,不育系安排在4月20日左右播种,川华B播种,时差相应推迟6~8 d,叶差在母本1叶1心。
5.2移栽及种植规格。秧龄一般控制在25~30 d,父母本行比1∶5,母本种植规格穴距15 cm,行距22 cm,每穴插2~3苗;父本每穴插3苗,间距25 cm,赶粉道50 cm,父母本间距22 cm。施复合肥(氮、磷、钾含量分别为15%)450 kg/hm2作底肥,移栽7~10 d后施氮含量达25%的复合肥225 kg。赶粉结束后必须防治纹枯病和稻粒黑粉病。
5.3“920”的喷施及用量。由于川华A对“920”较敏感,用上海十八厂生产的水剂(4 g/瓶)用量控制在240~270 g/hm2。始穗约35%时喷施第1次,喷施120 g/hm2,间隔1 d再施1次,喷施120~150 g/hm2。
5.4及时去杂去劣,保证种子质量。确保不育系繁殖田的空间或时差隔离安全,确保苗床里无其它类型杂株,抽穗前重点去除对大田的野生株、再生株,成熟80%后根据天气情况及时收割,严禁长时间堆放,防止种子堆内产生热量,降低种子芽率,要适时翻晒、散热散水分,应做到单收单贮,防止机械混杂。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