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黄珊
职场之外,谁还没有几个朋友圈?车友圈、麻友圈、球友圈、驴友圈……什么是圈子?圈子是一种精神奢侈品,它会使人的情感得到释放,精神得到满足。简言之,就是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或者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经常在一起联系的人群。
看似全线飘红,实则虚假繁荣
销售员孙冬有一个雅号——“好使哥”,这是同事送给他的称谓。因为“好使哥”平时如花蝴蝶一样,“飞舞”于各大饭局,号称朋友无数。孙冬的同事姜阳闲暇时在养老院做义工,重阳节快到了,姜阳看见这些孤独的老人甚是可怜,就想为他们做点什么。于是姜阳求孙冬帮忙找一批爱心使者,希望能在重阳节那天和自己一起去养老院陪陪这些老人。孙冬心想,自己平时朋友那么多,找十几个朋友算什么,而且当义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尤其是对一些企业老总来说,正是提升企业形象的大好机会,自己若是能找来一些企业的老板,肯定倍儿有面子。他便一口答应姜阳,拍胸脯说:“包在哥身上了。”当天上午孙冬就开始在微信群、QQ群里发信息,大意是“是我的朋友你就来”之类的。可是到了重阳节那天,去养老院的人寥寥无几。至于他拍胸脯保证会来当义工而且“跟他很铁”的牛人,一个都没来。
朋友云云,不外如是。真正跟你“铁”的就那么几个老兄弟。而让很多人引以为荣的在饭局、KTV、桑拿房等等社交场所开拓的各种“朋友圈”,一般都是不靠谱的。在没有感情基础的前提下,想在某个朋友圈里混,全拼综合实力。对于弱者来说,一些所谓的朋友,看似全线飘红,实则虚假繁荣。圈子内外不重要,实力高低才重要。即便我们和“大腕儿”处于同一个具备某种特质的圈子——IT圈、娱乐圈、投资圈、学术圈等等,经常一起开会、出席活动,我们还是没有机会跟他们形成真正的友谊,建立稳定的联系,原因就是“大腕儿”只看得到同一高度的“大腕儿”,我们还处于“大腕儿”的俯瞰视线之下。
当然,朋友之间的友谊并不一定要以实力为基础,毕竟友谊是由不同的原因形成的。但是,刻意去经营朋友圈,以功利性为目的,一定是以实力为基础的。你想跟大家成为相互照应的“一家人”,那得先走进“一个门”,前提是得有能力跨过“门槛”。
人与人相处,总要有那么一个触动的点,才能看得到性情,彼此成为朋友。一些所谓的交际能带来利益,却带不来真正的朋友。只要不断进步,自然就能结识一批志同道合的真朋友,会拓展聚集一些可以发挥实际作用的朋友圈。那些为了炫耀、为了某种目的而刻意装饰朋友圈的人,结局只有一个——没朋友。
别被微信朋友圈圈住
如果说人们还热衷于奔赴一个又一个朋友圈的交际,整日觥筹交错间还能面对面地侃一侃明星八卦、聊一聊国家大事、评一评时政新闻,那么微信朋友圈的出现无疑为朋友们的聚会节省了很多车费和餐费。朋友圈延续了微信的双向好友关系,你在微信中无论是聊天还是晒图,都是没有任何压力的。
汪天娇是某化工厂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平时与男同事也没有太多的共同语言,本来就沉默寡言的她干脆做了一个刷屏族。早上起床眼睛还没睁开,就开始摸起手机,打开微信朋友圈刷一遍;晚上睡觉前抱着手机久久不舍得入睡,白天上班时也无法专心工作,每隔几分钟就要刷一遍朋友圈。为了刷“存在感”,汪天娇成了名副其实的“点赞党”、 “晒图党”。还是心理专家说得一针见血:像汪天娇这样的年轻人,其实是患上了“微信依赖症”,这种现象是网瘾的一个变种,只不过是电脑换成了智能手机,大屏幕换成了小屏幕。
不可否认,微信朋友圈的出现,的确为人们之间的交际提供了诸多的方便,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往往感觉孤独,渴望关注和存在感,希望获得观众和反响,这些愿望都在微信朋友圈里得到了实现。同时,通过微信和朋友聊聊天、打打游戏、看看心灵鸡汤,都不失为一种排遣负面情绪、主动减压的方式。但是心理学家强调,凡事都需要有个“度”,如果一味沉溺于网络社交,影响到现实中的工作和学习,那就不可取了。
微信只是一种交流工具,朋友圈里的很多知识并不靠谱,我们应该合理地利用它,而不是被它圈住。
别把朋友圈当作经营圈
最近一项关于领导干部朋友圈的调查显示,当受访者被问到“如果您是一位领导干部,您是否也会搞自己的小圈子”时,一半左右的受访者选择会,初衷则各不相同。有了小圈子政治,仕途才有保障;小圈子能够提供种种好处和收益;小圈子有多大表示能力有多大……朋友圈带来的好处,让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组织参加各种同学会、老乡会、战友会,只要能扯上一丝一缕的联系,就开始拉拢关系、编织圈子。
也许有一些人进入一个朋友圈,刚开始只是单纯地为了扩展人脉,多一些交友圈。殊不知,之所以有人愿意花时间、精力、钱财和一些领导或者老板扯上关系,多半是因为他们可以从这些人的身上获取某种利益。高明是一个设计员,大学毕业后就结婚生子,三点一线的生活倒也悠然自得,也没有太多社会上的朋友。一天他接到老同学的电话: “老同学,今晚有个饭局,几个朋友坐一起聊一聊,其中有一个医生和一个律师,你和我一起去吧,你看你的朋友圈里除了同事就是同学,你多交些朋友,谁知道什么时候就用得上了。咱们这个年龄的人,交际面得宽一些,孩子上学,家人看病,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得求别人了。多认识点人,没坏处。”高明也觉得有道理,晚上就出席了这个饭局。可事后,当高明真正想找一个知心朋友出来坐一坐时,拿出手机,划来划去,竟找不到几个可以出来聊天的朋友,那些曾经在饭局上认识的朋友的姓名“无声无息”地躺在电话薄里,从未被点过。
在大家找圈子、入圈子、织圈子时,人际关系就已经开始变得庸俗,昔日纯洁的朋友感情、同志情义逐渐消退,剩下的多是利益交换。于是,在人情的掩护下,一些领导在做决策前先在“小圈子”中形成共识,少数人说了算;在选人用人上拉山头,为圈内人谋业绩、造业绩,只用“圈内人”;在权力行使上,不遵守规则,暗箱操作,照顾“自己人”。其实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企业员工,作为社会的一员,有自己的生活圈、社交圈,本无可非议。但是,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应当加强自律,谨慎交友,毕竟“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搞结党营私、拉帮结派,不搞“小圈子”,更不能以感情换原则,进行利益交换。
不管是现实中的朋友圈,还是微信中的朋友圈,其目的都是为了在一起分享生活中的悲伤和快乐。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既然能成为朋友,就应该好好珍惜,少一些功利,多一些关心。进出朋友圈,不论你热处理,还是冷处理,最该规避的是“无奈之伪”。
(摘自《人力资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