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马兰,李晓波,马舒坦
(1.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山东 烟台 264002;2.安徽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3.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08;4.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广东省普通高校农业产地污染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 510225;5.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 510650)
20 世纪末以来,由于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变暖问题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氧化亚氮(N2O)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不仅导致全球变暖,而且破坏平流层中的臭氧层[1−2]。在百年尺度内,N2O 的相对增温潜势是CO2的310 倍,大气中的N2O 浓度已由工业革命前的0.27µg·L−1增加到了0.32µg·L−1[3]。农业土壤N2O 排放量约占全球人为活动排放总量的60%[4]。因此,减少农业源N2O排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目前,大量研究报道硝化抑制剂的施用可以有效减少N2O 排放。AKIYAMA 等[5]通过荟萃分析表明硝化抑制剂施用可显著减少N2O 排放达38%。双氰胺(DCD)是最常用的一种硝化抑制剂,具有挥发性小、可降解、无毒性残留等优点。前期针对潮土的研究发现,DCD 通过抑制氮肥施用后的大量累积来减少N2O 的排放[6]。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是土壤N2O 的主要产生过程[7]。不仅是硝化和反硝化过程的中间产物[8],同时也是化学反硝化、硝化细菌反硝化和异养反硝化的底物[9]。在华北平原典型玉米−小麦轮作的潮土中,氮肥施用后N2O 主要通过硝化作用产生[10]。前期通过高压灭菌试验证明了化学反硝化对潮土中N2O 排放的贡献仅为1.1%[6]。HUANG 等[11]的研究发现氨氧化过程是石灰性潮土中N2O 产生的引擎。硝化过程产生N2O 包括的氨氧化和硝化细菌反硝化两个途径,均由氨氧化细菌完成[9]。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硝化抑制剂减少N2O 排放的主要机制是其抑制了亚硝化单胞菌属的活性,同时延迟转化,从而减少了硝化反硝化的底物[12−13]。DCD 在抑制氨氧化细菌活性的同时,是否会间接影响相关的生物转化过程,从而影响N2O的排放还未可知。
为此,本文选取典型旱地潮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好氧培养方法,分别以氯化铵(NH4Cl)和亚硝酸钠(NaNO2)作为的氮源,研究DCD 对转化过程中N2O 排放和无机氮含量的影响;同时设置不同添加量,模拟累积对土壤CO2和N2O 排放的影响,深化对DCD 减少农田土壤N2O排放机理的认识,以期为硝化抑制剂的推广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供试土壤采自河南省封丘县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试验站(35°00′N,114°24′E)的旱地土壤,土壤类型为黄河冲积物发育而成的砂质潮土,采样深度为0~20 cm。土样采集后于室温下风干,压碎过2 mm筛,剔除微小根系,于室温下保存。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见表1。
表1 供试土壤基本理化性状Table 1 Basic properties of the soils used in the experiment
称取相当于20 g 烘干土的风干土于250 mL 三角瓶中,加入蒸馏水调节土壤水分含量至最大持水量(WHC)的40%,盖上封口膜,于30 ℃恒温培养箱中预培养一周,以激活土壤微生物。预培养后,不同形态氮肥和DCD 均以溶液的形式加入到土壤中,加入量为2 mL,其中含氮量均为100 mg·kg−1(以干土计),DCD的用量为施氮量的4%。同时加入蒸馏水调节水分含量至65%WHC,盖上封口膜,扎3 个小孔保证通气,继续于30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0 d,每隔2~3 d称质量补充一次水分。
气体样品于培养后的2 h 和1、2、3、5、7、10、15、22、30 d采集。每次采集气样前先去掉三角瓶的封口膜,盖紧硅橡胶塞,于固定装置上抽真空1 min后充入室内空气1 min,反复3 次,每次2 min,使N2O 和CO2浓度与大气浓度平衡,并采集培养瓶上部空气气体样本,作为初始气体浓度,记录采样时间。将培养样品置于30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 h 后用连有三通阀的10 mL 一次性螺口式注射器采集第二针气体,并再次记录采样时间。每次抽取气样前用注射器反复抽提瓶内气体3次以混匀气体。
土壤样品于培养后的2 h 和1、2、3、5、7、30 d 采集,破坏性取样,随机从各处理中取出3 个培养瓶(作为3 次重复),按水土比5∶1 加入2 mol·L−1KCl 溶液(已将加水量考虑在内),并于25 ℃、250 r·min−1恒温振荡1 h,定量滤纸过滤,收集滤液于塑料瓶中,以备测定含量。
土壤pH 值(水土比2.5∶1)采用pH 计(Sartorius,PB−10)测定。土壤全氮、全碳含量采用元素分析仪(Vario MAX)测定。土壤质地采用激光粒度仪(Beck⁃man Coulter)测定。土壤浸提液中的和含量采用全自动间断化学分析仪(Smart⁃chem 200S/N1104238,WESTCO,France)测定。气体样品中N2O 和CO2浓度用带电子捕获(ECD)和氢火焰离子化(FID)检测器的气相色谱(安捷伦7890A)测定。
N2O 和CO2排放通量根据密闭4 h 前后三角瓶内N2O和CO2浓度差值计算。计算公式为:
式中:F为N2O−N 或CO2的排放速率,µg·kg−1·h−1或mg·kg−1·h−1;dc/dt为单位时间内培养瓶内N2O−N 或CO2浓度增加量,µg·L−1·h−1或mg·L−1·h−1;Vm为气体的摩尔体积,22.4 L·mol−1;M为N2O 中N 或CO2的摩尔质量,28 g·mol−1或44 g·mol−1;V为培养瓶中气体的有效空间体积,L;T为培养时的温度,℃;m为培养瓶中烘干土质量,kg。
培养期间N2O 和CO2累积排放量为前后2次采样测定的排放通量平均值与时间间隔乘积的累加,计算公式为:
式中:S为N2O−N 或CO2累积排放量,µg·kg−1或mg·kg−1;F为N2O−N 或CO2的排放速率,µg·kg−1·h−1或mg·kg−1·h−1;t为培养后的天数,d;i为采样次数。
净硝化速率(Net nitrification rate)为单位培养天数内的净硝化量,计算公式为:
式中:Nt为净硝化速率,mg·kg−1·d−1;[]为土壤中含量,mg·kg−1;t为培养时间,d;t0为培养初始时间,d。
试验所得的数据采用Excel整理计算,数据结果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及多重比较,采用LSD 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α=0.05),用Origin 9.0制图。
表2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的N2O累积排放量(µg·kg−1)Table 2 Cumulative N2O emissions in soil under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µg·kg−1)
培养7 d 和30 d 后土壤净硝化速率如图2 所示。培养后第7 d,处理中土壤净硝化速率极显著低于处理(P<0.01),而处理中土壤净硝化速率显著高于处理(P<0.05),处理与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培养30 d 后,DCD 添加对于处理的净硝化速率影响均不显著(P>0.05),但是施用处理中的净硝化速率显著低于处理(P<0.05)。
不同培养时间CO2排放通量见图3b,在培养2 h时,添加的处理同不添加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但培养1 d后,添加的处理CO2排放通量显著高于不添加处理。培养5 d 后250 mg·kg−1处理的CO2排放通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培养第5~10 d,添加处理的CO2排放通量显著低于不添加处理(P<0.05)。但在培养结束时,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从整个培养期间CO2累积排放量来看,施用50、100、150 mg·kg−1处理下CO2累积排放量同不添加处理差异不显著(表3),但是施用200、250 mg·kg−1处理显著降低了CO2排放量,较不添加处理分别减少了13.23%和26.41%(表3)。
表3 添加不同量−N处理的土壤CO2和N2O累积排放量Table 3 Cumulative CO2 and N2O emissions in different −N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表3 添加不同量−N处理的土壤CO2和N2O累积排放量Table 3 Cumulative CO2 and N2O emissions in different −N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NH4Cl 施用于土壤后,随着硝化作用的不断进行含量逐渐下降(P<0.01),而硝化反应过程的中间产物()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这可能与高铵、高pH 值条件有利于累积有关[6]。施用DCD 后,在培养初期,排放通量的峰值显著低于处理(图1a),同SHEN 等[17]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在本研究中,培养后第7 d,DCD 仅降低了施用土壤中的净硝化速率,而对施用土壤没有影响(图2),说明DCD 对硝化反应的第一步有抑制作用[18],从而推迟了的氧化,使得土壤中的氮以形式存在,促进了的累积。虽然高铵有利于的积累,但由于参与硝化反应的底物减少,致使产生的减少。施用于土壤中的铵态氮肥,除作物吸收和损失以外,最终都应被硝化和反硝化。培养30 d 后,处理中土壤净硝化速率与处理没有显著差异(图2),说明DCD 施入土壤后会被逐步降解,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9]。在培养后期,不同处理间含量差异不显著,均达到相对稳定的最大值,而且也降到最低,说明土壤中的最终都转化为的产生量在培养后期并没有显著增加,原因可能是随着硝化反应的进行,不断消耗,高转化的抑制作用逐渐下降甚至消失,生成的很快转化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