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杨晓荣,黄永春,刘仲齐,王常荣,张长波
(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天津 300191)
镉(Cd)是一种对人体毒性较高的有害重金属元素[1]。由工、农业生产导致的环境污染,已经使我国有大约2.786×105hm2的农用地受到Cd污染[2],耕地Cd污染点位超标率高达7%[3],农田Cd污染已成为重要的农业环境问题。水稻籽粒中的Cd主要来源于土壤[4],土壤轻度Cd污染即可导致稻米Cd含量超过国家食品安全限量标准[5],由食用稻米导致的Cd摄入量占我国人群Cd摄入量的56%[6]。由于土壤Cd污染的隐蔽性、累积性和长期性以及Cd在水稻中累积受其自身形态[7-9]、作物品种及生育期[10-11]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大面积稻田Cd污染治理技术难度大,国内外至今仍缺乏成熟且能被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修复技术[12-14]。因此,研发环境友好、农户可接受且易于大面积推广的农艺生产措施,对保障水稻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Cd向水稻籽粒迁移转运的机制十分复杂。水稻通过木质部从根向茎转运Cd的能力是决定水稻茎秆中Cd积累浓度的主要影响因素[15]。Cd进入水稻茎、叶等组织后则主要通过韧皮部向水稻籽粒中转运,几乎100%的籽粒Cd来源于韧皮部运输[16-17]。在水稻开花期调控Cd经韧皮部向籽粒中转运是一种降低水稻籽粒Cd含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在水稻开花期喷施 Si[18-19]、Se[20]、Zn[21]、Mn[22]等元素,可以显著降低Cd在水稻籽粒中的累积量。此外,在水稻开花期喷施小分子酸类物质也可以显著降低水稻籽粒中的Cd含量[23]。当前,在水稻开花期喷施叶面调理剂已成为一种降低水稻籽粒Cd含量的重要农艺措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重金属螯合剂2,3-二巯基丁二酸(DMSA)分子中含有两个巯基,可以与多种有毒重金属如Cd2+、Pb2+、Hg2+等形成稳定的螯合物[24],在医疗上可以作为重金属中毒的解毒剂。该化合物具有水溶性较好、毒性低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25]。本研究于水稻开花期叶面喷施一次DMSA以探索喷施DMSA调控水稻韧皮部Cd转运降低水稻籽粒中Cd含量的可行性,并探讨DMSA降低水稻籽粒中Cd含量的潜在机制。
在湖南省湘阴县鹤龙湖镇黄花岭村选择土壤和稻米Cd含量均超标的水稻田进行试验。试验田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其基本理化性质为:pH 6.21,有机质40.83 g·kg-1,全氮0.173%,全磷0.019%,全钾1.3%,速效钾83.87 mg·kg-1,速效磷16.2 mg·kg-1,阳离子交换量18.92 cmol·kg-1,Cd 0.71 mg·kg-1,Mn 360.71 mg·kg-1,Zn 172.71 mg·kg-1。
以当地主栽品种黄花占为试验材料,种子购于当地种子公司。2,3-二巯基丁二酸(DMSA)购于国药集团,分析纯。
田间小区面积设定为10 m2(5 m×2 m)。试验小区共分1个对照处理组和3个试验处理组,每个处理组重复4次。将适量DMSA溶于1 mol·L-1的KOH溶液中,用田间灌溉水稀释至2 L,用0.5 mol·L-1的HCl调节pH为8.0~8.5,分别配制成2、3、4、5 mmol·L-1的DMSA水溶液。于水稻开花期向叶面手动均匀喷施处理液1次。对照组喷施2 L pH为8.0~8.5的田间灌溉水。
水稻采用旱育秧方式,于2018年7月18日移栽。施肥方法依照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公顷施用尿素398 kg、钾肥210 kg,其中基肥占总施肥量的62%,分蘖肥占总量的29%,穗粒肥占总量的9%。整个生育期无显著病虫害发生。
于水稻成熟期,选取小区中心长3.0 m、宽1.5 m处喷施较为均匀部分,用铁锹每小区随机连根挖取3株水稻植株,装入网袋。常温自然风干后手动将水稻植株分为籽粒、穗轴、穗颈、旗叶、顶端第一节、顶端第二节、顶端第二叶、顶端第二节间、基部茎叶、根,共计10个部分。用蒸馏水漂洗3次后于70℃烘干72 h,凉却至室温后将各部分磨粉,分别收集到自封袋中,以备消解。
参照Liu等[10]的方法,分别称取磨碎后的植株样品约0.25 g于消解管中,加入7 mL浓硝酸,摇匀,室温下静置12 h。将消解管放入电热消解仪上进行消解,110℃加热2.5 h后冷却至室温,再向消解管中加入1 mL H2O2摇匀,110℃继续加热1.5 h。将消解管内的液体于170℃下赶酸至0.5 mL以内,再将消解液稀释并转移至25 mL容量瓶内定容,用ICP-MS测定样品中Cd、K、Ca、Mg、Fe、Mn、Zn含量。本方法对7种元素的回收率为95%~105%,检出限为0.3~5.5g·kg-1。
采用Microsoft Excel进行相关数据的计算、统计与处理。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新复极差法(Ducan′s)进行多重比较、差异显著性检验。利用Origin 2018作图。
由图1A可见,籽粒中Cd含量随着DMSA喷施浓度增加表现出显著的降低趋势,与对照相比籽粒中Cd含量降低幅度为15.84%~46.09%。但当DMSA使用浓度高于4 mol·L-1时,籽粒中Cd含量未表现出持续下降,表明继续增加DMSA用量已不能起到持续降低籽粒Cd含量的效果。穗轴Cd含量也表现出显著下降趋势,不同处理Cd降低幅度为10.03%~41.41%,同样当DMSA喷施浓度高于4 mol·L-1时穗轴中Cd含量也未出现持续降低现象。
由图1B可见,喷施DMSA后不同处理间旗叶中Cd含量与对照相比未出现显著差异,但是穗颈和顶端第一节中Cd含量出现显著降低,两种器官中Cd含量与对照相比的降低幅度为9.13%~28.46%和18.30~38.32%。
图1 喷施DMSA对水稻各器官中Cd含量的影响Figure 1 Effects of foliar application of DMSA on Cd content in rice organs
由图1C可见,喷施DMSA后不同处理间顶端第二叶和顶端第二节中Cd含量与对照相比未出现显著差异,但是顶端第二节间Cd含量则呈现出随DMSA喷施浓度增加而显著降低的趋势,降低幅度为11.00%~34.76%。
由图1D可见,喷施DMSA后不同处理间基部茎叶和根中Cd含量无显著差异。
Cd在水稻不同器官中的浓度分布反应了其在水稻器官间的迁移能力,一般用转移系数来表示。转移系数为相邻器官间Cd含量的比值:
转移系数(TFa/b)=a器官Cd含量/b器官Cd含量。
由图2A可见,在水稻开花期叶面喷施一次DMSA后,Cd由穗颈向穗轴的转移系数(TF穗轴/穗颈)随着DMSA喷施浓度的增加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但不同处理间转移系数的差异尚未达到显著水平。由图2B可见,当喷施DMSA后,Cd由旗叶向顶端第一节的转移系数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DMSA喷施浓度的增加,Cd由旗叶向顶端第一节的转移系数(TF顶端第一节/旗叶)呈显著降低趋势,表明喷施DMSA减少了Cd由旗叶向顶端第一节的转运。开花期喷施DMSA对Cd在其他器官间的转移系数没有显著改变,表明喷施DMSA对Cd在其他器官间的迁移转运没有显著影响。
水稻开花期叶面喷施一次DMSA对水稻籽粒和穗轴中的矿质元素含量影响如图3所示。由图3A至图3E可见,喷施DMSA对水稻籽粒和穗轴中的K、Mg、Ca、Fe、Zn含量的影响不大,4个处理中矿质元素含量与对照相比未形成显著差异。但是,喷施高浓度DMSA对籽粒和穗轴中的Mn含量造成显著影响(图3F),与对照组相比喷施DMSA导致籽粒和穗轴中Mn含量分别降低5.79%~17.87%和13.51%~24.21%,表明水稻开花期叶面喷施DMSA影响了Mn向水稻籽粒中的转运。
图2 喷施DMSA对水稻各器官间转移系数的影响Figure 2 Effects of foliar application of DMSA on the transfer factors between rice organs
图3 喷施DMSA对水稻籽粒和穗轴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Figure 3 Effects of foliar application of DMSA on mineral elements concentration in grains and rachises
动物实验表明,DMSA在体内通过分子中含有的两个巯基与Cd形成稳定的螯合物,最终以螯合态排出体外从而达到降低Cd毒性的目的[24-25]。有研究表明,Cd在水稻韧皮部伤流液中大部分与蛋白类、植物螯合素等物质以结合态存在,小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26]。蛋白螯合态的Cd并非一种稳定形态,当遇到蛋白激酶后又会重新释放出Cd2+。当DMSA进入水稻体内后可与Cd2+竞争性结合形成螯合物。植物自身也可合成多种含有巯基的解毒化合物如PCs[27]、谷胱甘肽等[28],它们都可以与Cd2+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并储存在植物液泡等器官中[29],不仅降低了Cd对植物的胁迫效应,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Cd向地上部的转运。据此推断,在水稻开花期叶面喷施DMSA主要是通过与水稻叶片等组织中的Cd2+形成螯合物来降低Cd向籽粒中的转运。可见,喷施DMSA降低籽粒中Cd含量的机制与喷施Zn2+[21]、Mn2+[22]等通过离子拮抗降低Cd向水稻籽粒中转运导致籽粒中Cd含量降低的机制有所不同,也与喷施Si[18]增加水稻茎和叶片细胞壁固持Cd能力从而降低Cd向籽粒转运的机制不同。为降低水稻籽粒中Cd含量,育种学家引入了基因编辑技术。当敲除负责调控水稻转运Cd和Mn的Nramp5基因[30]后,无论是粳稻还是籼稻籽粒中Cd和Mn的浓度都出现大幅度降低,其中Mn浓度可下降80%以上[31-32]。在本研究中,喷施DMSA对水稻籽粒和穗轴中必需营养元素K、Mg、Ca、Fe、Zn的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在降低籽粒中Cd含量的同时也显著降低了籽粒中Mn的浓度。喷施DMSA是否影响了Nramp5等基因的表达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于水稻籽粒中Cd的来源日本学者给出了相互矛盾的结论。Fujimaki等[33]利用107Cd同位素示踪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灌浆期水稻从土壤中吸收的Cd被运送到籽粒;Kashiwagi等[34]的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籽粒中Cd主要来自于抽穗前累积在叶片和茎秆中的Cd,抽穗后从根运送到茎秆和穗部的Cd不影响糙米中Cd的累积。喻华等[11]进一步研究表明,在田间水稻齐穗后土壤中有效Cd含量较低时,籽粒中的Cd同时来自于土壤和水稻体内在齐穗前累积的Cd。叶片是向籽粒净转移Cd的主要器官,叶片衰老期Cd通过韧皮部向籽粒转移是Cd再分配的主要过程[35]。在本研究中,随着DMSA喷施浓度增加水稻籽粒中Cd含量呈现出显著降低趋势,最高降幅达到46.09%(图1A),而旗叶中Cd含量则未出现显著降低(图1B),表明喷施DMSA降低了旗叶中Cd经顶端第一节向籽粒的转运,对水稻籽粒Cd含量的降低具有较大贡献。Feng等[36]的研究表明,水稻的根和节是Cd进入水稻地上部的主要障碍,这两个部位的Cd含量最高,当外界有效Cd含量较低时,进入水稻体内的大部分Cd被固定到这两个部位,这时水稻器官中Cd的再转运成为籽粒中Cd的主要来源。在本研究中开花期喷施DMSA显著降低了顶端第一节中Cd的含量(图1B),此现象与喷施纳米硅[19]降低籽粒Cd含量的现象一致,表明顶端第一节中Cd含量的降低对籽粒Cd降低也具有较大贡献。
当开花期叶面喷施DMSA后,显著降低了Cd由旗叶向顶端第一节的转移系数(图2B)。同时Cd由穗颈向穗轴的转移系数(图2A)也出现降低趋势但并未达到显著程度,其他器官中Cd的转移系数并未见发生显著变化。此结果与喷施DMSA后水稻叶片中Cd含量未见显著变化相互印证。说明喷施DMSA影响籽粒中Cd含量降低的主要因素是降低了叶片Cd向籽粒的输送。
DMSA对人体的毒性较低,可以在医疗上作为人体Cd、As、Pb、Hg等[24-25]重金属中毒后的解毒剂,因此其对人体的安全性很高。目前,利用DMSA阻控Cd向水稻籽粒中转运的研究鲜有报道,同时也未见DMSA是否对植物生长有负面影响的报道。本研究中同时开展了喷施DMSA对水稻产量影响的研究,稻谷产量与对照相比未见显著差异(本文未提供具体数据)。当DMSA的喷施浓度超过4 mmol·L-1时水稻籽粒和穗轴中Cd含量并未出现持续降低(图1A),此结果为农业生产实践中DMSA的实际用量提供了指导。
(1)在水稻开花期叶面喷施DMSA可以显著降低籽粒中Cd含量。田间试验表明,喷施一次DMSA使籽粒中Cd最高降幅可达46.09%。
(2)旗叶Cd向顶端第一节中的迁移率降低对籽粒Cd含量降低有较大贡献。喷施DMSA显著降低了Cd由旗叶向顶端第一节中的迁移系数,表明与对照相比旗叶中Cd向籽粒中转运量显著减少。
(3)巯基化合物DMSA是一种潜在的降Cd叶面调理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