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晒晒古代“年终奖”

时间:2024-04-24

◎鲁超国 杜彩霞

晒晒古代“年终奖”

◎鲁超国 杜彩霞

古代也有年终奖,根据官职大小分三六九等,最多的奖金超过一年工资。

大官小吏,天壤之别

古代的“公务员”和今天一样,是读书人挤破头也要挤进去的。而“公务员”的年终奖,根据官职大小也分三六九等。

东汉时,大将军、三公,每人发钱20万枚、牛肉200斤、大米200斛;九卿每人发钱10万枚;校尉每人发钱5万枚;尚书每人发钱3万枚;侍中每人发钱2万枚。

大将军和三公每人能领到的年终奖,根据购买力折合成人民币大概有10万元左右,而当时大将军和三公的月薪折合成人民币不过7000元。领一回年终奖超过一年工资,所以,大官小官都盼快快过年。

北宋是中国古代的“高薪时代”,工资高年终奖少。皇帝发给宰相等高级干部的年终奖只有5只羊、5石面、2石米、2坛黄酒而已。这些过年福利对于他们的工资而言简直不值一提,像开封府尹包拯的工资加上各种补贴,每年折合成人民币高达600多万元。

对于年终奖羡慕嫉妒恨的情绪,自古就有。南宋大诗人陆游说过一句顺口溜:“吏勋封考,笔头不倒;户度金仓,日夜穷忙;礼祠主膳,不识判砚;兵职驾库,典了祓裤。”意思是,吏部和户部一个管官员升迁,一个管工资发放,红包多得收不完;而礼部主管文教,兵部在太平时期用处不大,都没人理会,所以这两个衙门的官吏就没有多少红包,穷得要去当裤子。

为筹红包,放贷卖废品

朝廷高官的年终奖由中央财政出,对于地方小官来说,指望不上皇帝给他们发年终奖,只能另辟蹊径。他们自筹年终奖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三种:卖废品、放高利贷、拿公款做生意。

秦汉魏晋时期,公文写在竹简上,在传送过程中用袋子密封盖上公章装运。那时口袋有皮质、有丝织,攒到年底卖掉,一个部门就有年终奖了。

南北朝以后,公文主要用纸张,公文往来靠驿马运送。装公文的封套主要用布做成,史称“书囊”。有些穷衙门,旧书囊攒得多了,让裁缝改成衣服或被单,过年时发给诸位同僚,虽然微薄寒酸,也算一项“年终奖”。

至于写公文用的纸张,每过一年半载,一定能攒下一大批,等过了保密期限就能卖废品,卖得的钱也能发年终奖。

唐肃宗时期和宋神宗时期,朝廷允许放高利贷,主要对象是各衙门辖区内的商人。放贷期限短则几天长则一年,月息最低3%,而且是“驴打滚”的利滚利。获得的利润,国家财政抽小头,大头进了衙门的“小金库”,供“一把手”调剂使用,一些用来吃喝玩乐,一些用来在岁尾发年货、发红包。

还有的拿公款做生意。酒、醋、盐在大多数朝代都是朝廷专卖品,垄断经营,利润惊人。这些利润都进了当地官吏的腰包,他们再发给下面人红包,这也算抵充年终奖了。

还有古代的房地产,就是在繁华地段买一块地皮(或者动用职权霸占一块地皮),然后在上面盖门面房,对外出售或出租。宋朝名将岳飞在江西九江和浙江杭州都经营过房地产,只是经营所得主要拿来补贴军用和兴办教育。但是别的文官武将可不像他这样高风亮节,赔了,用公款冲账;赚了,自个儿笑纳,再给同僚和下属发点儿红包。

民间年终奖,老板说了算

民国时期,商店的伙计、作坊的工匠、公司的职员、当铺的朝奉,一般都能拿到年终奖。他们的奖金是和“单位”效益及个人表现挂钩。

民国时期的作坊或商铺有许多学徒,这些学徒没有工资,但到了岁末年终奖是少不了的,多则二三十块大洋,少则老板会请他们吃一顿。这种以浮动奖金和红包为主的形式和今天类似。

至于公司的员工,要看受奖人的级别和发奖人的器量,更要看当年单位的效益和大伙的工作表现。同在一个工厂,经理能拿上千块大洋的年终奖,小职员和普通工人则只能拿到几十块或几块大洋。

(摘自《齐鲁晚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