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循环海水养殖系统中生物膜快速形成的模拟试验

时间:2024-05-24

王 硕,刘万鑫,杜荣斌,由翠荣,付学军,梁丽琨

( 1.烟台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2.烟台大学 海洋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

循环海水养殖系统中生物膜快速形成的模拟试验

王 硕1,刘万鑫1,杜荣斌2,由翠荣1,付学军1,梁丽琨1

( 1.烟台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2.烟台大学 海洋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

生物膜;快速形成;循环海水养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类生活水平的提升,仅从海洋捕捞获得海产食品已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大规模工厂化海水养殖业,具有较高的经济利益和潜在价值。但是,大规模养殖业需消耗大量海水,污水中的有机物、氨氮和硝态氮,对养殖生物有害,直接排放使自然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破坏环境,浪费巨大的水资源[1]。

目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多采用生物法去除养殖污水中的氨氮、硝态氮及其他胁迫因子。一般是在养殖池外另安置生物滤池,生物滤池主要是应用优势微生物附着在特定的载体上生长,通过自身的营养代谢来处理污水[2-5]。但生物除污法目前尚不成熟,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如微生物在载体上的附着生长周期较长、处理效率不稳定等[6],亟需发展高效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污水处理技术。

本试验通过优势菌种挂膜法模拟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中污水处理过程,以确定加快生物膜形成的试验室工作条件。

1 材料与方法

1.1 生物膜优势菌种

试验所用菌种均为本实验室保存,包括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芽孢菌属(Bacillus)和动胶菌(Zoogloeaitzigsohn)。

1.2 生物膜载体

市售塑料弹性滤材、生化环。

1.3 人工污水配方

1.4 水质指标测定

1.5 试验装置和基本条件

用市售20 L淘宝箱作为水箱模拟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生物滤池,在其中安置循环泵和曝气泵模拟工厂中的循环和充氧条件。向1个水箱中加入15 L人工污水,装入体积约4.8 L的滤材作为生物膜载体[10],置于平均温度为21 ℃的室温下运行,水力停留时间为1 h,曝气量为3.0 L/min,每5 d检测水质pH,用碳酸氢钠调节pH保持在7.0以上[11]。循环培养21 d,以自然挂膜试验为对照。

1.6 生物膜优势菌接种

分别培养生物膜优势菌株,向试验水箱中接种0.45%生物膜优势菌株的混合菌液。混合菌液由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芽孢菌和动胶菌的菌液按照一定比例组成,稀释10倍后,在600 nm波长下其平均吸光度值为0.6。每次接种后静置24 h,然后启动循环泵和曝气泵[12]。

1.7 生物膜载体的选择

向试验水箱中分别加入生化环或塑料弹性滤材,每 5 d接种1次生物膜优势菌种的混合菌液,添加比例为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芽孢菌∶动胶菌1∶1∶1∶1,每3 d测定水箱中人工污水的水质指标。

1.8 菌液混合比例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以塑料弹性滤材为生物膜载体,分别以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芽孢菌∶动胶菌1∶1∶1∶1,2∶1∶1∶1,3∶1∶1∶1及4∶1∶1∶1的混合比例接种,每5 d接种1次,每3 d测定人工污水的水质指标。

1.9 接种频率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以塑料弹性滤材为生物膜载体,每5、7、10 d和15 d接种1次,优势菌混合比例为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芽孢菌∶动胶菌2∶1∶1∶1,每3 d测定人工污水的水质指标。

1.10 成熟生物膜污水处理性能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最佳生物膜载体的选择

图2 采用不同生物膜载体水体的变化

图3 采用不同生物膜载体水体的变化

2.2 接种比例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图4 不同接种比例时水体的变化

图5 不同接种比例时水体的变化

图6 不同接种比例时水体的变化

2.3 接种频率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图7 不同接种频率下水体的变化

图8 不同接种频率下水体的变化

图9 不同接种频率下水体的变化

2.4 优势菌种挂膜与自然挂膜挂膜速度对比

条件优化后的优势菌挂膜在第7 d已经开始形成生物膜,第14 d生物膜基本形成,第21 d形成均匀的成熟生物膜(图13);而同时期进行的自然挂膜生物膜生长缓慢,在21 d内无法形成完整成熟的生物膜。

图10 优势菌种挂膜与自然挂膜水体的变化

图11 优势菌种挂膜与自然挂膜水体的变化

图12 优势菌种挂膜与自然挂膜挂膜水体的变化

图13 优势菌种挂膜与自然挂膜挂膜生物膜生长情况

2.5 成熟生物膜污水处理性能

图14 成熟生物膜对不同初始水体的处理效果

图15 成熟生物膜对水体的处理效果

图16 成熟生物膜对水体的处理效果

3 讨 论

3.1 接种量与接种比例的选择

3.2 成熟生物膜的污水处理效果

本试验显示,用塑料弹性滤材为生物膜载体时,生物膜形成速度,污水处理效果优于生化环的结论一致:在生物滤池滤料挂膜及水处理中,弹性滤材的挂膜效果好于非弹性滤材[7]。

每7 d接种1次优势菌液时,水处理效果最好,优势微生物的混合菌液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芽孢菌∶动胶菌接种比例为2∶1∶1∶1时,第7 d开始形成生物膜,第14 d生物膜基本形成,第21 d形成均匀完整的生物膜,此结论与王威等[19]在生物滤料的微生物挂膜研究中的塑料弹性滤材可以在28 d内完成人工干预挂膜相似。

3.3 展望

本试验结果适用于试验室条件下的模拟试验,为生物膜快速形成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实际海水养殖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 李俊龙,郑炳辉,刘永,等.中国河口富营养化对营养盐负荷的敏感性分类[J].中国科学,2015,45(4):455-467.

[2] 曹竞,王琨.海洋硝化菌特性及其在海参养殖循环水处理中应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3] 楼洪森,杨云龙,方明亮.高效低温硝化细菌培养方法的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3,33(2):42-44.

[4] 曾地刚,雷爱莹,彭敏,等.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离和净化水质的研究[J].水利渔业,2007,27(6):55-56.

[5] 潘晓宏.动胶菌与其他微生态制剂对水质改善的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4,6(2):135-137.

[6] 张海耿,马绍赛.生物滤池及人工湿地净化工厂化海水养殖废水效果研究[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11.

[7] 曹涵,宋协法.循环水养殖生物滤池滤料挂膜及其水处理效果的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8] 许颖,高从堦.膜生物反应器工艺中膜污染因素及控制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9] 国家海洋局.GB 12763.4-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4部分:海水化学要素调查[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10] 马绍赛,曲克明,朱建新,等.海水工厂化循环水工程化技术与高效养殖[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65-99.

[11] 王峰.半滑舌鳎循环水养殖系统优化与养殖效果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12] 傅雪军,马绍赛,曲克明,等.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自然微生物生物膜形成过程试验[J].海洋环境科学,2011,29(5):713-717.

[13] 余敦耀,邱雁临,朱影.高效硝化细菌的分离与鉴定[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8,25(4):60-63.

[14] 岑世宏.影响硝化细菌养殖水污染处理的因素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40(3):82-85.

[15] Shan H,Obbard J P.Ammonia removal from prawn aquaculture water using immobilized nitrifying bacteria [J].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1,57(5):791-798.

[16] 蔡昌凤,梁磊.高效好氧反硝化细菌的筛选及脱氮特性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1):41-44.

[17] 王晓翠.乳酸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菌制剂制备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2.

[18] 刘天华,李乐乐,乔梦,等.一株海洋动胶菌D21的分离与鉴定[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6):3276-3278.

[19] 王威,王海增,曲克明.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生物滤料的微生物挂膜与水处理效果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20] 张正,王印庚,曹磊.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膜快速挂膜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 (15):157-162.

SimulationTestofRapidBiofilmFormationinaRecyclingAquacultureSysteminaLab

WANG Shuo1,LIU Wanxin1,DU Rongbin2,YOU Cuirong1, FU Xuejun1, LIANG Likun1

(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Yantai University,Yantai 264005,China; 2.School of Ocean,Yantai University,Yantai 264005,China )

biofilm;rapid formation;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10.16378/j.cnki.1003-1111.2016.03.009

S969.38

A

1003-1111(2016)03-0244-06

2015-08-06;

2015-09-21.

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创新团队项目(SDAIT-14-011-02);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3GNC11037,2013YD15011).

王硕(198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微生物学.E-mail:1191820151@qq.com.通讯作者:梁丽琨(1966-),女,副教授;研究方向:微生物资源和应用.E-mail:liang6903103@sina.co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