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尹秀茶
(衡水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乡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不同于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拥有明显的地域性、社会性、民俗性等特征,这种特征反映到乡土文化的内容上,主要指乡村的生态观、村民的生活方式,及与乡村生活、历史紧密相关的情感、文化、民间故事等。因此,乡土文化是以地域特征和乡村生活为媒介的地域文化,拥有清晰的血缘与地缘范围,是乡村意识形态、人文生产、历史哲理的具体表征。而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发展并传承乡土文化,不仅是乡土文化得以发展的关键,也是乡村振兴得以建设的重点。
乡村振兴战略是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抓手的农村发展战略,能够坚持农业优先、农民主体、城乡融合及全面振兴的基本原则,完善和巩固乡村经济制度,确保土地关系稳定不变,切实提升基层工作效率,推动农村的健康发展。战略目标涉及生态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等多方面内容,是全面推动乡村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
乡土文化是农民在农业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准则、民风民俗、行为习惯、思想意识的统称,具体包括古树名木、传统技艺、家族族谱、村规民约、名人传记、古建遗存、民间故事、风俗节庆等内容。但这种文化意识又与地域有紧密的联系,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乡土文化和意识形态。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能够切实解决乡村问题,推动乡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品质,使乡民拥有获得感和幸福感。而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构建文化强国、汇聚文化力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乡土文化传承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设内容,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内在力量[1]。
2.1.1 自然村落与传统村庄的消失
自然村落与传统村庄是文化萌发与孕育的重要载体。理论上,乡村村落是以地域联系、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治理体系,拥有特定的聚居形式,能够有效应对生态环境、历史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切实处理村庄管理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在长期的磨炼与洗礼的过程中,自然村落或传统村庄逐渐形成独特的礼法风俗、行为准则、伦理道德、家族家规、村规民约。但在工业文明进程的推动下,我国逐渐进入城市化、工业化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不科学的农村改造、城镇建设、撤村并乡,使自然村落和传统村庄逐渐消失,进而使乡土文化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传统习俗、技艺、特色民居、宗族祠堂被破坏,又导致乡村振兴的文化内涵受到影响。
2.1.2 乡土文化失去传承动力与活力
由于城乡的不均衡发展,导致乡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经济收入受到影响,进而出现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使仅存的乡土文化失去了传承动力与活力[2]。
2.2.1 民间艺人的减少
民间工艺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背景下,乡村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深刻的转变,进一步影响到乡村社会较为传统的价值观、择业观及世界观,使民间工艺人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受到影响,导致手工艺人后继无人,手艺消失的问题频频出现。
2.2.2 传承主体的流逝
传承主体的消失是导致乡土文化传承后继无人的根本原因。其具体原因主要包括以下2 个方面:一是乡村学生因教育体系、教育理念的不完善忽视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致使文化创新受到影响和制约;二是城市经济对乡民的吸引,致使农村出现人口外流、劳动力减少、乡村空心化等问题,导致乡村的文化结构受到破坏,进一步使乡土文化传承受到影响。由此可见,在某种层面上,乡土文化传承主体的缺失与恶化的文化传承环境存在明显的关联[3]。
在理论研究层面上,乡土文化具体包括物质、非物质2种表现形式,主要有行为习惯、节日礼法、手工工艺、民风民俗等形式,譬如元宵节、中元节、乞巧节、清明节、重阳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现代节庆日还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惯或节日礼法。然而也有很多乡土文化的载体在不断地消失,譬如乡土纪念、加冠行礼、追思祖先、婚丧嫁娶等。此外民间技艺如皮影、唱腔、剪纸等技艺也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危机;艺术文化如唢呐、评书、舞狮、地方戏、庙会等文化载体也出现衰弱的迹象。这些乡土文化载体是推动新时代乡村文化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是提升乡村振兴建设的内在力量。在现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乡土文化载体面临严峻的传承危机,逐渐变成带有经济意味的表演或形式,少了乡村人所独有的人情、人文、理念。
3.1.1 加大对自然村落与传统村庄的保护力度
使自然村落与传统村庄发挥乡土文化的传承功能和作用,凸显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价值。而在推进新农村与城镇化构建过程中,需要保留乡村的文化特色,注重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在乡村保护中,可通过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民俗旅游等方式,发挥自然村落与传统村庄的经济价值。
3.1.2 解决乡村空心化问题
在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切实解决乡村空心化的问题,将乡土文化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抓手,通过提供就业机会的方式规避劳动力的外流,使村民能够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发展农村的农业经济、实体经济及生态经济,留在农村,巩固并完善乡村独有的文化传承环境。
3.1.3 提高完善乡土文化环境质量
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文化环境改善的抓手,将共同富裕、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作为破解农村空心问题的关键,进而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提高乡土文化环境的保护力度,进而提高乡土文化环境质量[4]。
3.2.1 明确农村居民在文化传承中的功能和作用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文化能够有效地提升乡村振兴的建设质量和效率,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产业兴旺的精神指引。而在乡村振兴制度和政策的建设上,着重提升乡村主体的地位,注重乡土文化对农民精神理念的功能和作用,可以帮助文化传承主体更好地认清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做好乡土文化传承的工作。
3.2.2 培育非遗传承人
加大对文化传承者或继承人的培训,发扬切合社会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精神,倡导向美向真向善的乡土文化,构建走实际、苦专研、精技艺、崇科学、明礼貌、树新风、讲文明的农村风貌,革新传统教育理念,创新现代教育方式,进而在构建传统技艺培训班或邀请民间手工艺人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乡民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提供帮助。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只有着重发展乡土文化的传承客体,才能有效地发挥乡土文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功能和作用”,使乡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氛围得到有效提升,使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的内在动力。首先,要支持并发展“群众性活动”,推动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在政府工作上,各级主管部门应在重传统、树新风的前提下,发挥村干部、乡贤、德高望重者的引领作用,为农民群众开展民间艺术或节庆活动提供支持和保障。其次,要大力保护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制定管理制度或行政法规的方式,提高乡土文化的保护质量。此外,也可加大文化宣传的力度,切实发挥民间监督在乡土文化保护中的监督作用。最后,要加强对外交流。通过文化活动、经验借鉴等方式,将乡土文化与乡村振兴建设有机地联系起来,让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文化引领、精神指引的作用。
在新时代背景下,乡土文化传承对于推动我国“乡村振兴建设”而言具有难以替代的文化价值作用,应用乡土文化可以切实地提高乡村居民参与乡村振兴活动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因此,在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将乡土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地结合起来,唯有如此,才能更好、更有效、更科学地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