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胡文君
(宁阳县万丰种业有限公司,山东 宁阳 271400)
玉米具有光合作用强度高、干物质积累量大、单株产量高、生长条件简单、耕作难度小等特征,能够作为主食和主要的饲料来源。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玉米还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化工等行业生产中,作为燃料酒精生产原料,为缓解能源安全起到积极作用。多元化的发展,使得玉米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升,研究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对玉米产业保持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绿色防控是指以农田生态系统良好运行为出发点,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充分利用自然天敌,恶化病虫的生存环境,在必要情形下,合理选用化学农药,以有效提升农作物抗虫能力,有效控制病虫害损失,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的防控措施[1]。绿色防控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病虫害防治能力,降低病虫害防治的成本投入,提升农业产业经济效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适应现代农业绿色发展要求,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近年来,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在品种开发和改善种植环境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为确保玉米病虫害控制效果提供了良好基础。但是由于玉米病虫害类型不断复杂,每年由此带来的产量损失已经达到20%左右,不仅成为制约玉米生产质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同时对市场价格和库存储备也造成较为明显的影响。相关统计显示,常见的真菌和细菌类致病性威胁已经达到70 多种,害虫种类也达到30多种[2]。单纯采用传统的化学防控措施,不仅使得病虫害抗性增加,防治效果逐渐变差,并且会污染土壤和水资源使得区域范围内生态环境受到影响,造成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明显影响。
2.1.1 真菌性病害及其危害
真菌性病害类型较为常见,具体病害类型及表征见表1。
2.1.2 细菌性病害及其危害
玉米细菌性病害在多个生长地区及生长阶段,同样是较为常见的病害类型。具体病害类型及表征见表2。
表2 玉米细菌性病害类型及危害Tab.2 The types and hazards of maize bacterial diseases
2.1.3 病毒性病害及其危害
病毒性病害分为粗缩病和矮花叶病2种类型。前者主要出现于玉米苗期,在发病时,叶片绿色加深,密集丛生,根部稀疏,固着能力变差,株高仅为1 m 左右,使得果穗产粒数量明显减低,产量大幅缩减甚至是出现绝收情况。矮花叶病害主要集中在叶片部位,由蚜虫等刺吸式口器昆虫传播,苗期为防控重点时期,贯穿植株生长期。发病期叶脉间叶肉由绿色逐渐转变为黄色,两侧叶脉变化不明显。在发病后,植株生命力明显变弱,即便能完成抽穗,籽粒也不饱满。
当前我国相关研究统计显示,玉米虫害类型多达250 多种,以鞘翅目和鳞翅目害虫最多。常发性虫害达20 多种,50%类型会造成较大损失。玉米螟是主要虫害类型之一,呈规模性爆发特征,在初期较难以发现,后期防控难度大,常会引起较大产量损失。螟虫主要是以取食茎叶为主,使得玉米组织受到破坏,植株内营养成分无法传输,植株生长过慢,严重时会出现枯死情况。玉米蚜是较为常见的虫害类型,蚜虫主要是以刺吸玉米叶片的汁液为主,使叶片变黄直至枯萎。玉米蚜防治主要集中于叶背和心叶位置,会出现黑色霉状物,对植株正常生长造成影响。同时,由于蚜虫的散播性较强,还会造成多种病虫害并发现象。玉米叶螨也会造成严重的虫害现象,通常会在叶面出现失绿性斑点或条斑现象,造成叶片干枯。在受害较为严重情形下,会出现籽粒变小或干秕现象,最终出现严重减产。
2.3.1 耕作方式转变
近年来,我国玉米种植范围不断扩大,多数地区开始采用免耕及秸秆还田等新型耕作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缩短玉米播种及收获时间,提升土壤肥力,有效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现象。但是免耕和浅耕方式,使得病虫害传播途径更加便利,在越冬季节较容易为病虫害提供良好生存条件。同时,免耕技术则会造成病原菌、小麦残体和田间杂草病害转移,对玉米健康生长造成危害。
2.3.2 玉米品种变化
玉米种业质量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不同地区玉米播种面积不断增加背景下,使得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产生明显变化,部分次要害虫会出现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形,还出现多种类型的新型病虫危害,给防控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农业防治技术是绿色防控技术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其他防控技术实施的基础。农业防治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如下流程:第一是要做好秸秆处理,通过秸秆粉碎还田处理,杀死部分害虫,减少越冬虫口密度,还能够将带病植株叶片混入土壤内,通过腐烂作用使病斑无法越冬,有效降低次年病菌发生率,同时在小麦耕作中,进行灭茬处理,能够有效降低田间菌源数量;二是做好土地翻耕和清除杂草工作,通过破坏虫害的栖息地,尤其是越冬寄生条件,减少害虫食物来源,有效确保虫害现象得以控制[3];三是要合理调整玉米播种期,根据不同地区生产情况,提升玉米在低温季节的生长稳定性,适当早播或晚播,有效避免苗期病虫害的发生,确保生长期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四是采用合理施肥措施,通过控制钾肥施用量,有效提升细胞结构稳定性,增加玉米内酚类物质含量,提升植株的抗病性。
物理防治是当前玉米绿色防控技术的主要类型,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措施:一是采用种子药剂拌种法,根据种子特性选择合适的包衣剂和包衣工艺,有效预防蚜虫及黑穗病的发生,有效控制病毒性疾病;二是设置频振式杀虫灯,利用部分害虫的趋波及趋光特性,配合高压电压措施,实现低成本、高效节能的虫害防治[4];三是采用性诱剂杀虫法,在玉米螟、棉铃虫等多发季节,采用性诱剂将所有成虫诱杀,并能够有效减少产卵数量,达到良好的虫害防治效果,有效节省劳动力成本,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现象。
生物防治是基于有益生物或生物代谢物进行病虫害防控的措施。生物防治是当前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综合效益最好的方式,但是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还无法得以有效推广。由于生物防治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无抗药性方面的优势,使得其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空间。以蛴螬为例,可以利用寄生蜂、步行甲等天敌进行防控;玉米螟、棉铃虫和桃蛀螟等害虫,则可以在幼虫低龄期喷洒白僵菌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茎腐病则可以在播种前混合复合肥与木霉菌进行防治[5]。
智能防治技术是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和智能化技术为支撑,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特征的新型防治技术。目前我国这方面技术研究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利用智能化技术构建玉米叶片病虫害智能识别系统,基于服务器和客户端,有效提升病虫害识别效率,为相关防控措施实施提供精准参考;二是以玉米病虫害防治资源体系为研究对象,搭建网络信息资源系统,满足农民群体病虫害防治知识学习需求,促进农民病虫害防治应用能力,促进现代化新型农民培养水平[6];三是基于机器视觉学习方法,实现对病虫害发生的实时监测,提升病虫害识别效率,提升防治精准度。
我国玉米病虫害防控技术应用水平还较为低下,无法为玉米产业发展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在做好现有成熟技术推广基础上,强化新型技术研究力度,构建完善的绿色防控工作体系,将各种技术类型有效结合,在区域范围内不断加大推广力度,有效提升整体防控水平,为玉米产业健康发展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为我国农业生产和能源供给种类多元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