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宋冬艳 (辽宁省沈阳市乡村振兴发展中心 辽宁 沈阳 110200)
1.1 选地
由于马铃薯根系不是特别发达,须根穿透力差,其根系主要分布在耕作层内,且在耕层结薯,这就要求土壤疏松肥沃,耕层深厚。马铃薯怕旱、怕涝,应选地势平坦,旱能灌,涝能排,通透性好,pH值在4.8~7.0之间,微酸性砂壤土或壤土。马铃薯不能连作,且前茬避免种植大白菜、茄科类、番茄、姜等作物,前茬作物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杂粮等为最好。
1.2 整地和施肥
前茬作物秋收后应及时清除秸秆、杂草,进行机械深耕,如秋季没有及时耕翻,一定要在翌年春季及早翻土,耕翻是栽培马铃薯必做的前期准备工作。要求耕深25~30 cm,随翻地随施入有机肥,有机肥包括粪尿肥、秸秆肥和堆沤肥,在施肥前要充分腐熟肥料,可杀死大部分杂草种子、虫卵和病菌,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保水保肥能力。整地时每亩(约667 m2,下同)施入1000~2000 kg腐熟的有机肥,以保证马铃薯整个生长期充足的营养。机械耕翻要达到深松、耙碎、耙平、起垄并压实。
2.1 选择优良种薯
根据不同的生育期选用优良品种,生育期是指从出苗到成熟收获的总天数,马铃薯按照不同生育期可分为:极早熟品种,生育期在60 d以内,有“富金”和“东农303”等;早熟品种,生育期为61~70 d,有“中薯5号”“早大白”“辽薯6号”“沈薯5号”“尤金”“黄麻子”“克新4号”等;中早熟品种,生育期为71~85 d,有“东农304”“克新1号”“兴佳2号”等;中熟品种,生育期在86~105 d之间,有“夏波蒂”“大西洋”等。
2.1.1 早大白早熟品种,由辽宁省本溪市马铃薯研究所培育而成。株高50 cm左右,株型矮小直立,分枝中等,芽眼较浅,薯块扁圆,大且整齐,白皮白肉,淀粉含量11%~13%,休眠期适中,亩栽培密度5000~6000株,亩产3500 kg左右,适合辽宁地区二季作和间套作栽培。
2.1.2 沈薯5号属于早熟品种,由沈阳市农业科学院选育而成。株高55 cm左右,株型直立分枝少,结薯集中,薯形椭圆,皮黄肉黄品质好,休眠期短,亩产3000 kg左右,适合辽宁地区二季作种植。
2.1.3 克新1号属于中熟品种,是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培育而成。株高70 cm左右,株型直立,分枝中等,茎粗叶肥,花粉不育,雌蕊败育,不能作杂交亲本,皮白肉白,薯大椭圆,品质中等,亩产2100 kg左右,每亩栽培3500株,适合辽宁地区种植。
2.2 催芽在栽培前,对休眠的种薯进行困种催芽,先去除病薯、坏薯,将挑选好的种薯放在室内有阳光处晒种,温度控制在15℃以上,催芽15 d,每3~5 d翻动1次,催出紫芽。当顶芽长到1 cm时,继续晒种,促进侧芽发育,使薯块上各个部位的芽发育一致。
2.3 切芽
首先准备两把切刀,将切刀用75%酒精或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将刀口靠近种薯芽眼,切成立体三角形芽块。当切到烂薯或病薯时,应立即将切刀浸泡在消毒液中消毒,同时更换另一把切刀。由于顶芽密集,且具有顶端优势,要尽量多切顶芽,芽块重量要求在25~35 g之间,每个芽块带1~2个芽眼,并将切好的薯块放在阳光下晾晒,再用草木灰加入4%~8%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均匀拌种,没有草木灰可用百菌清800倍液喷雾,用来消毒并促进切口愈合,预防苗期病虫害,保证苗齐、苗壮。
2.4 育苗
常采用沙床进行育苗,在宽阔的室内或大棚内,地面上平铺约10 cm厚的秸秆碎,铺一层10 cm厚的细沙土,将切好的薯块芽向上平铺在床土上,再铺一层2 cm细沙土,再摆放一层薯块,这样下来把薯块全部摆好,最上面铺一层2 cm细沙土。沙床做好后,把温度控制在18~20℃之间,浇水次数要根据沙床内水分含量确定。待幼芽长到2 cm露出绿色,可以进行栽培。
3.1 栽培时间
春季栽培马铃薯,要在10 cm深的土层,温度稳定在7℃以上时进行,辽宁省一季作地区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进行栽培,二季作地区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栽培。
3.2 栽培方法
辽宁地区一般采用马铃薯地膜覆盖进行栽培,覆膜栽培可以使土壤温度提高2~6℃,栽培时间可以提前10~15 d,提早成熟收获,上市早,卖价高;可以减少土壤中水分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降低由于缺水导致的出苗不齐和断垄情况发生;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加速有机质分解,抑制杂草生长和病虫害发生。总之,地膜覆盖比露地栽培优势明显,增产增收显著。
3.3 移栽
先起垄,再施基肥,然后移栽,之后覆膜,覆膜时如果土壤墒情不好,在起垄覆膜前浇1次水。
马铃薯的栽培有条播和穴播。栽培密度以“早熟品种宜密,晚熟品种宜稀”为原则,一般早熟的种薯株距在20 cm左右,中熟品种则在25 cm左右,行距为40~50 cm,每亩保苗5000株。栽培时芽眼朝下,有利于培育壮苗,在畦中开沟深约10 cm,施入尿素15 kg,磷酸二铵15~20 kg,硫酸钾10~15 kg,把3种肥混合均匀,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不能与种薯接触,移栽后覆盖一层6~8 cm的细土,用石磙子压实表土。
3.4 覆膜
移栽后由于气温较低,为避免冻伤种薯,需要覆盖一层地膜,在覆膜前先施用除草剂,每亩用50%乙草胺乳油0.15~0.2 L,兑水40 kg均匀喷雾于地表,喷药后不可破坏封闭层;然后及时覆膜,根据栽培行距宽度调整地膜大小,要求地膜摆平、伸直、勒紧,使地膜紧贴地表,用细土压实地膜边缘,压到土里深达5~8 cm,为防止大风揭膜,在垄面每隔3~5 m压一条“土腰带”[1]。
3.5 破膜放苗
当薯苗出土长到2~3片叶时,在没有寒潮情况下,为防止烧苗,选晴天上午或阴天全天开始放苗,用小刀抠开地膜,露出幼苗,并在苗眼处盖一把土,这样防止破膜失墒。放苗要以“放大不放小,放绿不放黄”为原则。
4.1 追肥
马铃薯追肥要趁早,幼苗期要结合中耕培土追施氮肥,每亩施5~8 kg,马铃薯开花期,叶面喷施磷、钾肥,每亩喷施0.3%~0.5%的磷酸二氢钾30 kg,土壤中有缺硼、缺锌现象,可用0.01%~0.3%的硼砂或硫酸锌溶液根外喷施,连喷2次,隔7 d喷1次,增产效果明显。
4.2 中耕除草
马铃薯整个生育期最少需要中耕培土2次,以培土为重点,配合着清除杂草。第1次在苗出齐后的15 d,进行1次铲趟,要深耕,浅培土,消灭杂草,提高地温,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生长。第2次是齐苗后的25 d,铲趟1遍,要多培土,做到垄沟窄,垄顶宽,垄沟深松25~30 cm,保墒松土,利于块茎膨大生长,多结薯。
4.3 水分控制
破膜放苗后,根据天气和土壤情况及时进行灌溉,马铃薯现蕾开花期(图1)是需水量最大的时期,要保证土壤充足的水分,正常要浇水2次,遇旱要及时浇水,每次浇水高度不超过垄高的一半,保持土壤潮湿疏松的状态,利于薯块膨大生长。遇洪涝及时排水,如果开花期雨水多,可喷撒多效唑控上促下,每亩用15%粉剂24~32 g兑水40 kg,均匀喷在马铃薯植株上。
图1 马铃薯花期
马铃薯主要病害有晚疫病、病毒病、早疫病等;主要害虫有瓢虫、蝼姑、蚜虫、蛴螬、地老虎等。防治马铃薯病虫害,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辅,因地制宜,经济高效。要根据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特点,综合应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农业防治。尽可能减少病虫害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合格的农药,如克露、杀毒矾、菌毒清、代森锰锌、甲霜灵等。
5.1 晚疫病
晚疫病是马铃薯重要病害,一般在6月中下旬发生,雨水偏多和开花前后比较严重。发病时,叶缘和叶尖出现浅褐色病斑,病斑随着空气湿度增大而扩大,叶柄和颈部也同样染病,病叶逐渐枯萎。可用72%克露500倍液,或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在发病初期喷施,连续喷洒2~3次,每次间隔5~7 d。
5.2 病毒病
病毒病对马铃薯危害较重,减产可达20%~50%。病毒病具有传染性,通过蚜虫、切刀、农机具等载体传播。高温高旱天气容易发病,主要危害马铃薯的叶片、茎部、叶柄和叶脉,表现为植株矮小、叶面卷曲,生长缓慢等。防治病毒病首先要防治蚜虫,并选用抗病品种,药剂防治用5%菌毒清500倍液喷雾,每隔7 d喷1次,连喷2~3次。
5.3 早疫病
早疫病又名夏疫病、轮纹病或干斑病,在7~8月马铃薯生长后期发病。主要危害叶片,表现为叶片黄化、上卷、发脆、早衰,高温高湿环境下易发生,通过空气传播,危害较大。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 d喷1次,连喷3次。还可选用早熟抗病品种,适时早收。
5.4 虫害防治
5.4.1 蚜虫蚜虫具有趋黄色特点,使用凡士林涂在黄板表面,每亩适当放些黄板来诱杀蚜虫。
5.4.2 蛴螬采用黑光灯诱杀,避免施用未腐熟肥料。
5.4.3 瓢虫由于瓢虫产卵集中、颜色鲜艳,容易被发现,可以人工摘除卵块。
药剂防治蚜虫、瓢虫、蛴螬、蝼姑、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可每亩用1%敌百虫3 kg,细土10 kg,制成毒土,顺着垄沟均匀撒到沟内[2]。
当植株下部叶片枯萎,叶片变黄后,选晴朗的天气进行收挖。要及早收获出售,早上市,卖价高。为了防止高温高湿烂薯,将挖出的马铃薯晾晒半天,淘汰机械损伤,腐烂,虫蛀的薯块。大小薯要分选包装,分选时尽量避免损伤薯皮,放入窖里贮藏,温度保持在1~4℃。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残膜、杂草和植株,避免污染土壤和影响下茬作物生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