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云南江川星云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措施

时间:2024-05-24

●李眉慧 王 坤 郭万力※ 李 模

(1.云南森林自然中心 云南 昆明 650224;2.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生态分院 云南 昆明 650031)

湿地作为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 系统[1]。自2005年西溪湿地公园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以来,截止到2021年11月,全国湿地公园数已达1693处,一定程度上抢救性地保护了一批在全国或区域具有代表性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由于不同湿地公园所保护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物种不同,所处社会区位也不同,如何科学有效、客观地评价湿地公园保护和恢复存在的问题,是湿地公园制定和实施保护与恢复措施的重点。

1 星云湖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云南江川星云湖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星云湖湿地公园)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由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于2016年批复试点建设,地理 坐 标 为 东 经102°45′10″~102°48′52″,北 纬24°17′17″~24°23′03″,总面积 3752.60 hm2,其中湿地面积 3623.28 hm2,湿地率96.55%。星云湖湿地公园包括整个湖面和湖滩地,以及环湖公路外侧30 m范围内的环湖生态调蓄带[2]。星云湖湿地公园主要依托星云湖湖体和湖滨带进行建设。星云湖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湿地资源异常珍贵,作为中国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节点[3],为迁徙鸟类提供了中转驿站及食源。星云湖流域范围内共有12条主要入湖河流,河道总长132.3 km,均为季节性河流。星云湖径流区干湿季节分明,枯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16%左右,汛期降水量占84%左右。

2 星云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存在的问题

2.1 水质提升治理压力巨大

2000 年以前,星云湖水质为Ⅲ类,2001 年为Ⅳ类,2002 年为Ⅴ类,2003年至2019年水质为劣Ⅴ类[2],2020年星云湖全湖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Ⅴ类。但是全湖仍然处在中度—重度富营养状态,湖水基本丧失了饮用功能。目前,影响星云湖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为总磷(TP)、总氮(TN)、化学需氧量(CODcr)。其中TP、TN污染因子浓度高是造成湖体营养化程度不断加剧的主要原因。

2.2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星云湖为高原半封闭型内陆湖,流域范围内及星云湖湿地公园湖体周围遍布村镇和农田,人为活动剧烈,面源污染相对严重。居民生活污水、残留农药化肥、废菜叶残体等为星云湖水质污染埋下隐患,增加湖体水质恶化的风险。

2.3 外来入侵植物危害严重

星云湖流域范围内的植被和物种组成、湖滨带对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平衡和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调查显示,星云湖湿地公园主要外来入侵植物包括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大薸(Pistia stratiotes)、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a)等。随着星云湖水位的不断上升和水生植物的收割打捞,隐藏在其间的凤眼莲、大薸、喜旱莲子草等外来入侵物种逐渐露出水面,在充足的阳光雨露下快速增长,如不及时打捞,能够迅速繁殖,甚至威胁其他生物的生存。

2.4 周边社区群众对土地依赖程度高

星云湖湿地公园所在地江川是传统蔬菜产业县,尽管在星云湖一级保护区内实施“退人、退田、退塘、还湖、还水、还湿地”方针,但由于沿湖土地交通、水利条件便利,土地精耕细作程度高,产出比相对较高,造成周边居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种植行为不减反增,增加了星云湖湿地公园汇水河流的水质保护压力。

3 星云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措施

3.1 水系保护和恢复措施

3.1.1 入湖河道清淤对星云湖的大龙潭河、大街河、大庄河、旧州河、大寨河等12条主要入湖河流实施疏浚工程。入湖河道清淤疏浚应结合河岸湿地缓冲带建设,将河床里的淤泥通过机械抽吸、开挖或人工清淤等方式进行清除。因枯季水流量小,在维护防洪护岸堤的同时,将河道逐段用围堰断流、岸边明渠导流方式排开水流,然后采用车载吸泥机将浮泥、黑泥抽吸入车载浓缩脱水机,同步浓缩脱水,最后将泥饼运至垃圾填埋场处理。结合清淤情况,根据地形、水文特征及植被类型营建人工小微湿地,采取多塘工艺措施可更好地滞留、 吸纳污染物,保证入湖水体的健康。

3.1.2 提升污水处理水平改善湿地公园周边村庄污水处理设施,改变生活污水的排放形式。根据各村的自然地形、水质情况,建立以水生植物为主体的塘库系统,通过种植漂浮植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等对入河污水和初期暴雨径流进行沉淀、植物吸收、微生物净化等处理。

3.2 调整产业结构,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对星云湖流域范围内的基本农田种植方式进行调整,改变传统种植高耗肥耗水农作物种类的习惯,发展有机农业及湿地蔬菜种植,积极推广种养结合的立体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并通过测土配方、杀虫灯、生物制剂杀虫等生态农业技术及田间小微湿地净化等措施降低农田面源污染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形成湿地公园内有机作物与生态环保的良性循环。

3.3 保护和恢复典型野生动物栖息地类型

保护和恢复星云湖湿地公园浅水区、滩地、植被等适合不同生态习性野生动物的栖息生境,满足各种野生动物对水面、水深及植物群落等不同指标的要求。近年来,地方政府对围垦地采取了退垦还湖、退耕还湿等措施,星云湖的典型栖息地生态环境得到逐渐恢复,但部分区域仍有待消除人工园林化痕迹,需要营建近自然的栖息环境。近自然恢复旨在针对人为园林化痕迹较重而周边土壤种子库丰富的区域,以及对保护对象的栖息地影响较轻,解除影响因素即可得到改善的区域,采取自然恢复技术,即对湿地修复区域内的灌丛、沼泽、疏林等区域,通过封禁育草和封禁育湿的手段,恢复湿地生态。浅水区和湖滩地植被以自然恢复为主,不进行人工干预,由其自然形成草本湿生植物群落和疏林灌丛植物群落。

3.4 外来入侵物种清理和控制

根据星云湖湿地公园及流域范围内主要外来入侵物种分布特点,对外来入侵物种凤眼莲、大薸、喜旱莲子草、福寿螺等进行清理和控制。对凤眼莲、大薸于生长期采用机械切割后人工打捞,清运后用作饲料或绿肥。对于在星云湖发现但分布不多的其他外来物种,如喜旱莲子草、粉绿狐尾藻,需要保持实时监控,一旦其数量有大量上升趋势,应立即人工清除。对于湖体中的福寿螺,主要采用人工打捞方式,清运后集中处理;对于星云湖周边农田中的福寿螺,可在粮食收割后,通过翻耕、晒田的方式,杀死福寿螺卵,减少其种群数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