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 IUD中国领导决策信息中心·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提出的“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评价指标体系”中,针对“坚持绿色发展,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新目标提出11项评价指标(仅次于共享发展的15项指标)。本文将围绕生态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三个方面,从政策和问题两方面入手,将地方发展现状与国家平均水平、北京发展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提出若干关联指标,为各地制定面向2035年的绿色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2016年,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73.4%。
2016年,我国森林总面积已达到2.5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1.93%,是目前全球森林覆盖率唯一还在增加的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19个省份森林覆盖率超过国家平均水平,其中福建森林覆盖率达65.95%,居全国第一。2016年北京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2.3%,14个省份超过北京。
“十二五”期间,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8亿亩,新增耕地2400多万亩,整治后的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2个等级。
【数据说】到2020年,北京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150万亩,生态控制区积占市域面积的比例为73%(2035年提高到75%),重要江河湖泊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7%(2035年提高到9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4%(到2035年提高到45%)。
2016年末,全国耕地面积为13495.66万公顷(20.24亿亩)。按照《2016最新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测算,2016年,我国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约为10796.53万公顷(16.19亿亩)。目前,已有20个省份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此处为估算值)达到或超过国家下达给地方2020年的分解任务(2016年调整后)。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3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各地在对标北京制定生态绿色发展目标时,应更加注重上述三条红线的划定并纳入指标体系进行监测。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目前,国土资源部联合农业部经过两年努力共划定15.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超过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15.46亿亩保护目标,并全部实现上图入库、落地到户。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2017年初,我国首次开启生态保护红线战略,全国31个省份都已开展了这方面工作。如江苏提出,到2020年末,全省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占全省国土面积比重不得低于20%;天津目前初步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1580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3%。目前全国已有12个省份初步划定,总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早在2014年7月,住建部和国土部共同确定北京、沈阳、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厦门、郑州、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以及贵阳等14个城市开展划定城市开发边界试点工作。《上海总规2040》提出,城市开发边界范围面积到2040年达到2765平方公里,战略留白空间规模达到200平方公里。
山东已划定永久基本农田9587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新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3962万亩;广西共划定永久基本农田366.00万公顷;辽宁省全面完成552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
江苏划定了5880.16万亩,设立保护标志牌及宣传牌1.7万个,全省供地增存量比由2012年的7:3提高为现在的5:5。
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基本农田质量下降”“占补不够到位”两个突出问题,各地也应增加相应的指标加以约束。要严格落实基本农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对“质量相当”可操作的硬性指标无法控制,对基本农田的“占优补劣”已成为一种通病,占补变成了单纯的数量平衡,补划的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不及被占用的基本农田。因此,在评价面向2035年的绿色发展时,应将 “耕地保护率、耕地占补平衡度、永久基本农田占耕地面积比例、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比重”等指标统筹进行监测评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可见,生态修(恢)复也是生态绿色的重要一环。对照梳理各地“十三五”生态环境规划,此类指标可以重点关注矿山恢复面积、沙化治理面积、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受污染耕地治理面积(或受污染土地安全利用率)等。
2016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5.0%。到2020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5%。
《2016年分省(区、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等指标公报》显示,15个省份万元GDP能耗降幅大于北京,甘肃下降9.42%,居全国之首。
2016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3.9%以上。
《BP世界能源展望2017》指出,未来世界经济继续电气化,全球能源增量的近三分之二用于电力行业。在基本情景中,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增速不到过去20年平均增速的三分之一,这反映了能效提高和能源结构的变化。
【数据说】2016年,北京市万元GDP能耗0.2835吨标煤,同比下降4.79%,为全国最低水平;万元GDP水耗为15.8立方米,下降4.79%。“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了30%,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时期下降18%的目标。到2020年,北京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7%,水耗降低15%(到2035年降低40%以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20.5%。
2016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7.2%和7.6%。近日,水利部发布的《2016年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结果》显示,全国31个省份2016年度考核等级均为合格以上。其中江苏、浙江、山东、北京、重庆5个省市考核等级为优秀。
节能、减排、降耗、可再生(或可替代)是生产绿色发展的四个方面,也是实现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四个途径。北京新总规提出的3个指标偏向于减排、降耗,对节能和可再生(或可替代)能源方面的指标监测不足。
从政策导向看,推动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是中国绿色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十九大报告将降低资源消耗进一步明确为降低能耗、物耗,而且特别提出要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此前,无论是党代会文件,还是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物耗”“链接”这样的说法都很少出现。
在世界能源革命的背景下,我国《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为突出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增加了一个必须要完成的硬指标,即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因此,各地在对标北京制定发展目标时,“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也应作为必选项进行考核。
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方面,我国存在和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我国能源利用率不高。2013年数据显示,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为5.30美元/千克油当量,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5%;另一方面是可再生能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近年来,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 年,全部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7.3 亿吨标准煤。其中,商品化可再生能源利用量5.8 亿吨标准煤,商品化率达到79%。欧美等国每年60%以上的新增发电装机来自可再生能源。201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容量首次超过常规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表明全球电力系统建设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反观国内省市,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弃风现象严重,新疆、吉林、甘肃3地弃风率近40%;甘肃和新疆两地弃光率也超30%。因此,各地在谋划面向2035年的发展时,应参照《可再生能源“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要求,将“能源利用效率、全社会用电量中消纳可再生能源电力比重、可再生能源消纳率、规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可再生能源利用商品化率”等指标纳入目标体系进行评价。
另外,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16年度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监测评价报告》披露了31省(市区)可再生能源消纳情况。西藏、四川、云南三省是可再生能源消纳比重最多的省份,可再生能源消纳比重分别为84.9%、83.1%、81.3%;广东、四川、云南则是可再生能源消纳量最多的三个省份,分别消纳可再生能源电量为1902亿千瓦时、1745亿千瓦时、1147亿千瓦时。
各地区绿色生活环境指标现状(单位:微克/立方米、%)
【数据说】 2016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但是这一数值依旧超出国家标准109%; 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到2020年,以上两项指标分别达到56微克/立方米左右、95%,到2035年实现大气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城乡污水处理率到2035年提高到99%以上。
2016年,全国PM2.5平均浓度为4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14个省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河南、河北、新疆PM2.5年均浓度高于70微克/立方米。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93.44%,比上年增加1.54个百分点。9个省份城市污水处理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1个省份超过北京90%的水平。
住建部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75万亩,有1/3以上的城市正饱受着“垃圾之困”。而随着垃圾数量的不断增加,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北京新总规的指标体系对“生活环境”的评估侧重于对空气治理、污水处理方面的监测,但缺少对垃圾处理的监测指标。目前,住建部已提出,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在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另外,在全国先行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46个城市均已启动垃圾分类工作,有12个城市已有垃圾分类地方法规或政府规章,有24个城市已出台垃圾分类工作方案。因此,各地在对标北京制定相关目标时,可参照《“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对生活垃圾分类提出的要求,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等指标列入目标体系进行评价。
【数据说】2016年,北京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为67.2%。到2020年,这两项指标将分别达到16.5平方米、85%,到2035年提高到17平方米、95%。
部分地区绿色生活方式指标现状(单位:%、平方米)
国家发改委《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绿色生活”评价指标
各省份“生态绿色”相关指标现状与控制目标
各省份“生产绿色”相关指标现状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衡量一个城市公园拥有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城市不断扩大,大城市人口的激增,各大城市人均公园绿地普遍偏低。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为36.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5m2。12个省份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内蒙古(19.77m2)、山东(17.91 m2)、广东(17.87 m2)、重庆(16.86m2)4省市超过北京。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北京新总规的指标体系对“生活方式”的关注侧重绿化建设,而对绿色出行、绿色产品、绿色建筑等方面的缺少指标评价,因此各地在对标北京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时,应更加关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关于“绿色生活”部分的8项评价指标(见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