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明城市创建既要护根更要铸魂

时间:2024-04-24

■ IUD中国政务舆情监测中心

文明城市创建既要护根更要铸魂

■ IUD中国政务舆情监测中心

IUD政务舆情监测·年终特别报告

全国文明城市是全国所有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的一个,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文明城市创建,文化是根,精神是魂,要以德润城、以文化城,更要凝聚市民爱心,传递城市温度,为我们的城市“铸魂”。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高度,真正推动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

■ 济南——20年长跑,始终不忘“以市民为中心”的创建初心

济南市经过20多年不懈努力,终于在今年评选中取得突破,位列省会城市榜首,同海口、石家庄、乌鲁木齐、西宁等四个省会城市一道,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自上世纪90年代启动文明城市创建以来,济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抓好理想信念的大事、群众身边的小事、城市发展的实事、社会治理的难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不忘为民情怀,矢志不渝抓创建。济南始终不忘“以市民为中心”的创建初心,始终坚持把“为民靠民不扰民”创建理念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到工作中。构建“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创建格局,推行“精准施策、精细作业”创建方法,建立“上下联动、全域创建”长效机制,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街一巷抓起,从一行一业管起,持续用力,推动城市文明环境不断改善,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社会文明水平不断进步。

创新城市治理,提升品质抓创建。济南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省会城市现代化治理模式,既提升城市颜值,也涵养城市气质。通过运用四位一体城市管理机制,累计拆除违法建筑6万多处。利用泉城的独特禀赋,在“显山露水”上做文章,泉水连续14年喷涌。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好治霾攻坚战,“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城市品质的提升,优化了发展环境、增添了发展后劲。

《济南日报》系列专题回顾“文明城市”创建历程

以人文关怀守护城市“温度”,为城市“铸魂”。济南以打造“温馨泉城、温度城市”为目标,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项目化,全市涌现出5600多支志愿服务队、63万多名志愿者。这些普通市民用他们奉献他人、提升自我的文明行为,传递正能量,温暖一座城。

“绣花”为功,精雕细琢抓创建。和济南一样,海口、石家庄等省会城市,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同样实现了城市的华丽蝶变。海口在创建工程中以“绣花”为功,打造精细城市。通过严格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对城市文明创建制定的220多项测评指标,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让城市管理像绣花一样精细,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石家庄在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创新工作、规范管理,制定长效常态创建工作机制。交通方面,推出了最严交规和重点举措“双20条”。管理机制方面,实行网格化管理。环境治理方面,建立“以克论净”管理模式。建立诚信“红黑榜”制度,将恪守诚信、遵纪守法者列入红榜名单,将失信违法者列入黑榜名单。

■ 成都——以德润城、以文化城,抓住了“根与魂”

成都市蝉联四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成为全国仅有的获此殊荣的两个省会城市之一,背后是这座城市深耕厚植的文明土壤。正是把培育城市的灵魂置于战略的高度,成都的精神文明建设全域开花,成为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一招”。

着力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铸造“文明之魂”。成都始终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贯穿文明城市创建全过程。通过强化有效宣传,不断增强价值认同。通过创新方式方法,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推动共同践行,让践行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切实推动城市科学发展,夯实“文明之基”。成都始终将增强城市功能品质作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基础。推动城市空间形态从单中心向双中心、从圈层状向网络化战略转型。实施“宜居水岸”“增花添彩”工程,打造1000平方公里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构建“两山两环、两网六片”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生态宜人、绿色发展的“美丽成都”。深化“平安成都”建设,确保城市安全、社会安定。构建“大数据+”城市智慧治理新模式,推进城市服务网、民生网、安全网“三网融合”。

大力传承繁荣城市文化,厚植“文明之根”。成都始终将传承繁荣城市文化作为坚定文化自信和涵养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加快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世界文化名城。完善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延续千年的文化痕迹和文化记忆。加强优秀历史文化传承弘扬,让优秀历史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深度挖掘大熊猫文化、古蜀文化、诗歌文化、三国文化、丝路文化、水利文化,建设“人文成都”。

不断改善城市民生,打牢“文明之本”。成都始终坚持高标准打赢扶贫攻坚战。以“绣花”功夫,实施“百村万户”精准扶贫。全面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十八大以来,成都新增城乡就业166.5万人,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年均增长17%、44.8%,新建、扩建幼儿园460余所,成为全国首个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市。

全民共同参与,收获“文明果实”。与成都一样,南宁能够蝉联文明城市“四连冠”,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全民共同参与的结果。南宁市主要领导亲自担任创城总指挥部总指挥长,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责任部门联动、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同时,制定出台《南宁市志愿服务条例》《南宁市城市管理领域失信联合惩戒办法》等协同创建的制度体系。制定实施一系列文明创建工作方案,各有关部门强化措施、齐抓共管,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实行月度考评激励约束机制,避免突击式、运动式迎检。每个市民都是文创参与者,把对幸福家园、美好生活的憧憬,转化为创建活动的巨大动力,转化为人人争当文明使者的动人实践。文明,成为城市管理者的主动追求,也成为城市生活者的自觉意识。

■ 厦门——参透了“为民、惠民、靠民”这个根本

厦门市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文明创建的奋斗目标,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不断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和文明素养,如今再次通过复查,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与宁波、大连一起成为全国仅有的三个连续五届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副省级城市,实现了文明城市与文明市民共同成长、共同提升。

始终坚持创建为民,着力激发群众认同感。近年来,厦门把创建为民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全面展开地铁、机场、路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便民出行。创造了分级诊疗厦门模式,破题就医难。加大公租房建设力度,解决住房难。着力做好城市建设管理的“加减法”,腾出更多空间为群众修建绿地、社区公园等。从群众房前屋后的小事实事入手,扎实办好与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实事。

始终坚持创建惠民,着力提高群众获得感。厦门把明行为。注重学校教育,编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教育丛书》,作为中小学德育教育必修课。发挥全国道德模范何祥美、时代楷模陈清洲等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大力倡导志愿服务,全市50多万名志愿者经常性开展活动。

■ 张家港——文明创建把握好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1995年10月18日,中宣部、国务院办公厅在张家港市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向全国推广“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硬”的张家港经验。22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张家港持之以恒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成为全国唯一荣获“五连冠”的县级市。在具体工作中,张家港牢牢坚持着“四个始终不变”。

领导班子在变,但“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硬”的工作理念始终 不 变。1995年至今,张家港市委主要领导更换了8任。无论领导班子怎么变化,党委、顺应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贯穿于创建工作全过程。生态建设投入达GDP的3.67%,居全国领先水平。以打造最具安全感的城市为目标,推行立体化防控、多元化调解、网格化服务。注重通过立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在现行96部地方法规中,涉及社会文明建设的达81部。深入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窗口等创建活动,“多规合一”改革成为全国样板。率先实现大病医保城乡全覆盖、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认定、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全市统一、居家养老服务全面覆盖。

始终坚持创建靠民,着力增强群众参与感。厦门在文创过程中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市民在自觉参与中提高文明素质。创建工作的市民参与率达98.8%。注重媒体宣传,开设《文明创建在行动》专栏,倡导文政府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把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一棒接着一棒传,一任接着一任干。

社会环境在变,但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工作目标始终不变。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张家港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力弘扬张家港精神相结合,着力提升全民素质,不断彰显城市文明。不断赋予“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始终成为城市之魂、力量之源。

发展阶段在变,但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的工作导向始终不变。无论处在哪个发展阶段,张家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动摇,把为民惠民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张家港市连续9年实施3轮环保行动计划,努力推进城乡一体文明,让城乡居民拥有一样优美的居住环境,致力让“美丽乡愁”永驻港城。

形式手段在变,但常抓常新、常态长效的工作要求始终不变。随着时代发展,文明城市创建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创建的形式手段也日渐多样化。无论形式和手段如何变化,张家港始终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在常抓常新、常态长效上下功夫、求突破。突出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推动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村规民约、行业规范,成为人们言行的内在自觉,有力促进了政府善治、社会共治、厉行法治,连续12年荣获江苏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

■ 关注与反思:“五不要”坚守底线

文明城市创建已经开展了20多年。在创建过程中,绝大多数城市能认真扎实将工作向着落细落小落实深化,但仍然有许多城市在评比中落选。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地方急功近利,重形式轻内容、重速度轻质量、重材料轻实地、重面子轻里子,等等。这样的创建过程背离了创建初衷、忘记了文明初心,必须杜绝。

要坚持问题导向,不要“一刀切”。作为创建者,只有坚持问题导向,看到问题、找准问题,才能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力戒“一刀切”的形式主义做法。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真正走到一线、深入群众,了解问题症结,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

要坚持利民惠民,不要“扰民”。作为创建者,心中要有一个目标,能够把城乡发展好,让每个人都受益,拿不拿牌子其实不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应该主动承担起创建的主体责任,用实干创造佳绩。让群众从创建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而不要把创建任务转嫁到基层、转嫁给群众,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

要坚持不断创新,不要“硬摊派”。创建活动如果靠生拉硬拽,让群众现场摆拍,靠派单下任务要表面数据,只怕是“有一绝没有二”。看上去完成了任务,但是参与的是“固定人群”且“只减不增”,形式主义的一阵风过后,必然是让创建离群众越来越远。

要坚持注重实效,不要“突击式”。文明创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想要在这件事上搞突击战、闪电战,是大错而特错的。为迎检突击搞建设、为充实创建材料弄虚作假、为渲染创城气氛生拉硬拽等,这些重形式、轻实效的急功近利式创建,走不长也走不远。只有做到常态化、长效化,创建工作才能真正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要坚持久久为功,不能喘气、歇一歇。87个在届全国文明城市此次复查有4座城市被撤销称号或者被停止资格。一旦获评全国文明城市,一些城市不免有“歇一歇”的心态。心情好了,步子慢了,标准也降低了。骄傲自满的情绪要不得,甚至是喘气、歇一歇的心态都要不得。文明城市创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决策与建议:从文明城市出发建设城市文明

我们要打造的文明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的城市,同时也是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要求,着力增强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的城市。

文明创建要增强解难题的能力。创建文明城市,总是在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中前行。城市文明的问题越来越少,文明程度就会越来越高;反之,城市文明的问题越来越多,也就离城市文明越来越远。而解决难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文明城市创建成功与否。所以说,创建文明城市,必须牢固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增强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文明创建启迪“善治”新智慧。随着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不断深化,“善治”思维愈发显得更加重要。文明创建,需要时刻关注民意的温度和风向,在从培养民众崇德向善之心开始,打造心灵善良的风景线。同时,以真诚维护群众利益赢得民心,在良性互动中促进社会共识、完善公共治理,培育出崭新的文明之花。

文明城市创建永远在路上。没有最完美的城市,只有更好的城市。群众满意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而不断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没有终点,一旦开始,就要一往无前,它始终会呈现一个良性的动态平衡。因此,创建时要有“赶考精神”,创建成功后更要保持追求文明的常态温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