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宋桂全(潍坊学院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 山东 潍坊 261061)
五脉地椒属唇形科小灌木,多分枝,叶较厚,略肉质,茎叶含挥发性芳香油。花果期6~9月,花呈粉红色,气味芳香,可作为蜜源植物。五脉地椒全株入药,具有祛风湿、降血压、助消化、驱虫等功效,对糖尿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五脉地椒茎直立或匍匐,多分枝,基部常木质化,幼枝常带紫红色,茎枝少毛。叶片长圆状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8~17mm、宽3~5mm,侧脉2对,多在中脉以下发出,在叶背突出,与中脉一起略呈五出状。叶两面无毛,有腺点。花序长15~25mm,小苞片边缘有毛;花萼长约5mm,上唇3齿,下唇2齿,齿缘有长毛;花冠粉红色,比萼稍长;雄蕊伸出花冠外。小坚果黑褐色,花果期6~9月。
五脉地椒喜光和干燥的环境,喜生于山坡等向阳地。在疏松且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中生长良好,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克隆生长,可生出含有多数不定根的分株。
五脉地椒的克隆生长性和良好的生态延展性,对于水土流失、生态脆弱区的防治、整治方面都将起到重要的生态作用。
栽培用地尽量选择阳光充足、排水良好、质地疏松的沙壤土为佳,或选用自制的栽培基质,壤土与沙按1:2混合即可。
整地时,将栽培土壤耙细,除净杂草,起畦,畦间距离可根据栽培习惯设置或1~2m,畦面略高,且平整,以利于排水,不致积水淹苗。五脉地椒生长较缓慢,整地时施入适量有机肥做底肥。
3.2.1 分株栽培 分株栽培宜在3~4月五脉地椒茎叶芽萌动前进行。选择生长健壮、具较多不定根分株的植株,剪断母株与子株之间的匍匐茎,连同部分基质一起移取子株,以提高子株的栽培成活率。取得的子株连同基质栽培于整好的栽培畦地中。栽培株、行距均为20cm。栽植初期给予适当遮阳。
3.2.2 种子繁殖 种子繁殖宜在春季进行。可采用撒播的方式,播种于备好的栽培畦或专用播种畦,覆以细土,以刚刚覆盖种子为佳。播种后遮阳,发芽以前要保持栽培基质有充足的水分,或覆膜保持水分。发芽后,适时减少浇水量,待长出4~5对真叶时,可进行移栽或间苗,移栽方法同分株栽培。
五脉地椒耐粗放管理,抗旱性较强,极少有病虫害的发生。适宜的生长季节为春、秋两季,夏季生长相对较弱,因此田间管理方面除及时除杂草外,还要注意水肥管理,特别是高温的夏季。
五脉地椒浇水不宜过勤、过多,要保持栽培基质表面呈稍干燥状态,不可使栽培基质过于潮湿,否则通气性差会影响五脉地椒根系的发育,进而影响到其地上的生物量。
五脉地椒生长较慢,对肥料要求不高。五脉地椒生长旺盛期可每月进行追肥,按50kg/hm2的施肥量随水布施尿素;而生长虚弱时要减量施肥,甚至停止施肥,否则会引起五脉地椒茎叶枯黄,地下烂根。
五脉地椒植株矮小,株高20~50cm,茎匍匐生长,极易铺满栽培畦地,且易进行生殖生长,因此要根据五脉地椒的生长状况及时收获。收获时,从匍匐茎基部4~5节处剪断,以促进五脉地椒匍匐茎的分枝,提高五脉地椒的分枝数量和生物量。
收获的五脉地椒洗净,沥干水分可直接利用。作为调味料、食品添加剂使用,如烹调海鲜和肉、鱼类等食物时加入五脉地椒可去腥味;加到泡菜与腌菜中,可增添菜品的清香味。可入药,以改善消化不良等症状;五脉地椒新鲜枝叶可直接生食,也可晒干入茶饮,或作为香料,提取精油。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