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董文英
(人祖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山西 临汾 042200)
人祖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植物资源较为丰富,有94科,约230属,400余种。其中,菌类植物有8科8属10种;蕨类植物有2科2属2种;裸子植物有3科9属10种;被子植物中单子叶植物有7科43属57种,双子叶植物有70科170属321种,木本植物有160种,其余均为草本。
在整个植物区系中,种类最多的前10科依次为蔷薇科、禾本科、菊科、豆科、杨柳科、百合科、葫芦科、十字花科、毛莨科和唇形科。
保护区内野生动物有132种,其中,两栖类 1目、2科、3种,占保护区总数的2%;爬行类 2目、4科、8种,占保护区总数的6%;鸟类10目、33科、98种,占保护区总数的75%;哺乳类6目、14科、23种,占保护区总数的17%。
动物种类以古北界动物物种为主,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7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分别为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金钱豹(Panthera pardus);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种,其中鸟类13种,主要是猛禽类,兽 类1种,为青鼬(Martes flavigula)。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分别为牛头伯劳(Lanius bucephalus)、 黑枕黄鹂(Oriolus chinensis)、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和北小麝鼩(Crocidura suaveolens)。
褐马鸡是我国特产鸟类,属鸟纲,鸡形目,雉科,马鸡属。褐马鸡是一个比较古老的物种,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比较严格,由于经济开发活动对其栖息环境的破坏,褐马鸡的生存形势十分严峻。选择适宜褐马鸡生存的区域,开展引种散放,重建褐马鸡种群,扩大其自然分布区,使野生种群数量得到有效恢复,逐步摆脱濒危状态。
2.1.1 编制营林方案根据褐马鸡对栖息环境的特殊要求,在褐马鸡分布区,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针对性地编制实施新的森林经营方案,通过林分改造、封山育林、恢复植被等措施,扩大褐马鸡适宜生境面积,提高褐马鸡的环境容纳量,使适宜生境面积增加2%左右。
2.1.2 改造生境通过生境改造工程的实施,扩大适宜褐马鸡野生种群栖息的森林环境。一方面保护现有生存环境,通过加强征用林地管理和森林经营管理,避免褐马鸡分布区的缩小及生境的进一步破碎化,保证现分布区的适宜生境的稳定;另一方面,在褐马鸡分布断裂区,采取人工造林和森林经营措施,将褐马鸡各分布点连接起来,形成连续的分布区,扩大褐马鸡分布范围。
2.1.3 建设驯养中心建立褐马鸡驯养繁殖中心,进一步完善人工饲养繁殖技术,完成从试验性驯养繁殖向规模化、科学化养殖的转化。为褐马鸡异地散放和驯养繁殖提供种源,为有序开发利用提供原料,减轻野生褐马鸡种群的压力。
2.1.4 建立监测档案以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建立2处褐马鸡定位监测站,配套必要的仪器设备,开展褐马鸡种群数量及环境监测。在褐马鸡分布区的主要路口处建立永久性宣传标志牌(碑)、标志门等8处。建立资源监测网络,准确掌握资源消长变化,建立褐马鸡资源管理 档案。
保护好原麝现有的栖息环境,在保护区基础上,对栖息环境进行改善,扩大栖息范围,保证原麝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研究影响该区域内原麝种群生存的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从而找到最佳生存因子,因此,保护区在开展保护工作的同时,注重这种最佳生存环境的保护与培养。加强原麝的人工繁育,减少对野生原麝的猎取,保护野生原麝资源。
以自然保护区实际资源量为基础,野外实地调查保护区内现有珍稀禽类的数量、种类及其生活习性、栖息环境、迁徙特点等基础性资料。
加强禽类繁殖期的保护。在繁殖期,巢和卵易受天敌破坏和人为干扰,此时要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保证禽类繁殖活动的正常进行。如控制天敌对禽类巢和卵的破坏,避免人为干扰,创造适于禽类繁殖的环境。
在当地推广生态农业,提倡施用有机肥,喷洒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减少农药对禽类的毒害。
为使保护区救助的野生动物有一个较好的栖息环境,需配置动物救护笼舍及围网。
2.4.1 笼舍笼舍是为保护被救动物安全越冬、躲避风雨和日晒的场所,应设置于地势较高或悬空处,防止积水、积尿,保持底部干燥。规划新建笼舍3处。
2.4.2 围网围网是用来救护鸟类动物安全越冬、躲避风雨和日晒的场所。设置围网2000 m2,为钢丝结构,长、宽各10 m,高5 m,孔径4 cm×4 cm。
3.1.1 功能区划分严格划分保护区功能区界线,对不同功能区执行不同管理规定。
3.1.2 分类制定标准制定标本采集、野生经济植物开发、经营、利用的有关规定。
3.1.3 防控牲畜破坏严禁自然保护区内的居民在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内放牧,以积极的政策鼓励农户对牲畜实行圈养,并逐步控制保护区内畜牧业的养殖规模。
3.1.4 减少人为采伐积极引导保护区内居民使用清洁燃料,或建立四位一体的沼气池以解决燃料问题,减少人为采伐行为。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森林资源保护以及动物栖息地生存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规划,保障防治措施的落实,才能有效地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
3.2.1 加强组织领导自然保护区应成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领导小组,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工作制度及工作措施。
3.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在自然保护区内建立防治站,购置设备、仪器,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规范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3.2.3 设立防治监测站点设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站点,配备必要的科学仪器,进行监测并及时发现危害情况,制定防治措施,保护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安全。
3.2.4 开展科研活动积极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科研活动,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研究力度,自然保护区可与各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开展多样性科研活动。
通过有效的保护措施,不仅为本保护区内的重点野生动物及植物提供了较为适宜的生存环境,也使保护区成为风景优美、空气清新、负氧离子高的天然氧吧和中国森林体验基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