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田 勇 石永芳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院 湖南 吉首 416000)
湘西州(全称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辖7县1市,面积1.7万平方千米,人口260万。境内地貌复杂多样, 以山林为主,耕地较少,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5℃,年降雨量1350 mm;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300 h,非常适宜桃树的种植。
近年来桃产业在湘西州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全州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至2020年底,全州桃园面积约2200 hm2,分布在全州8县市的47个乡镇,其中面积较大的是永顺县 950 hm2、花垣县340 hm2、凤凰县270 hm2。全州涉及桃产业的专业合作社127个,注册商标63个。
由于湘西州地处云贵高原东侧,武陵山脉自西向东蜿蜒境内,山多山大,耕地少(耕地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8.6%),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现有桃园大多数建在交通不太便利,且地块小、坡度较大、土壤肥力较差的地方。
农业生产方式的先进与否,决定着整体生产中劳动成本、生产效率与质量的高低[1]。湘西州曾是“精准扶贫”首倡地,传统大农业的生产方式相对落后,桃产业规模化程度低,基本上是零星种植。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机械化程度普遍很低,加之从业者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不高,种植技术难统一,粗放管理是常态。
品牌产品附带一种信誉保障,为消费者的选择提供参考[2]。虽然部分桃农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收到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但是种植户基本上是各自为营,单打独斗,缺少产业规划,缺乏相关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参与,缺乏品牌观念,现全州尚无一个叫得响的桃品牌,
当前湘西州的桃子主要销售途径为果农线下销售,占80%左右,通过线上平台对外销售的不多。由于没有正规和畅通的销售渠道,桃农的销售处于被动地位,加上品种布局不够合理,上市集中在7~8月份,因此,常导致大量果实滞销,或低价处理,有时甚至烂在树上,严重影响果农的生产积极性和经济效益。
科技兴果是现阶段发展桃产业的前提[3]。组建科研和技术推广团队,加大对桃产业研究的投入,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广泛引进优良新品种、新技术,高起点、高标准的搞好中心精品园示范基地建设,使其在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制、新模式等方面发挥典型带动和示范辐射作用,把精品园示范基地打造成集良种繁育、科技推广、生产示范、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经济实体。同时,以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为依托,大力开展整形修剪、疏花疏果、套袋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肥水管理及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栽培技术培训和送科技下乡活动。参照省级和国家级桃生产标准体系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栽培技术规程,加强果园精细化管理和监督,建立可检索的生产档案,加大有机桃产品生产,提高桃产品的 质量。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人才和市场等扶持力度,采取集中投入、连续扶持的方式对桃产业化项目倾斜。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促进桃生产销售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实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模式。支持和鼓励开展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认证,申请产品地理标志,打造高山优质桃品牌[4]。
目前湘西州的桃有“十八洞”“老司城”“八面山”等众多小品牌,建议由政府主导和牵头,由合作社和相关技术部门参与,对老品牌进行适当整合,加强优质有机桃的标准化生产标准的制定和销售管理,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生产标准、统一质量要求和统一品牌进入市场,避免恶性竞争、低价贱卖,维护产品的市场价值,提升市场竞争力。
一是通过建立专业销售市场与生产基地联结机制,将桃农纳入到市场体系网络之中,使桃农得以快捷地接受市场信息,迅速作出反应,从而带动桃产业蓬勃发展。二是建立健全线上电商等销售平台,确保给予果农更大、更好、更畅的销售渠道。三是结合现阶段广大消费者精神需求特点,利用互联网在桃花盛开、硕果压树、熟果采摘等时节直播田间地头务农现场,举办“线上农博会”,成立“农产品销售联盟”,广泛开展“果树认领”等活动,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来农村体验农趣,进一步提升本地民宿入住率和各类消费收入,大幅提高农村共享经济“二次性收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