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蔡金福 尤有利 曾经得 董明花
(1.泉州市农业农村局 福建 泉州 362000;2.永春县农业农村局 福建 泉州 362000;3.安溪县农业农村局 福建 泉州 362000)
泉州市地处福建东南部,依山面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泉州产茶历史悠久,是我国乌龙茶的主产区、乌龙茶制作工艺发源地及铁观音原产地。安溪铁观音茶文化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茶叶十大区域公共品牌,品牌价值1425.43亿元,连续5年位列全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一[1]。永春县是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县、福建省十大产茶大县、“中国名茶之乡”,是全国著名的闽南水仙、佛手茶生产出口基地。
据统计,泉州市茶叶种植面积5.24万公顷,毛茶年产量9010万千克,面积和产量均居福建省前列,毛茶产值74.3亿元,茶业全产业链产值超200亿元。泉州市乌龙茶产量约占全国乌龙茶产量的31.87%。茶叶品种资源丰富,素有“茶树品种宝库”的美誉,全市三品认证81家,通过SC认证企业有376家,安溪铁观音、永春佛手、南安石亭绿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全市现有中国驰名商标产品8个、国家级名牌农产品1个、省级名牌农产品7个,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1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276个、家庭农场602家;全市涉茶农户约22.8万户,茶业从业人员94万人;茶叶年出口量1200万千克,主要销往日本,以及东南亚、欧洲等40多个国家与地区,年创外汇2.21亿美元。
21世纪初,在泉州市各种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茶叶良好效益的驱动,泉州市茶叶种植面积和年产量保持20年快速增长,至2020年泉州市茶叶种植面积5.24万公顷,较2000年面积增长2.48倍,2020年产量9010万千克,较2000年产量增长4.59倍。但国内茶叶消费市场增量不足,供大于求,茶叶产销矛盾日益凸显,低端铁观音出现滞销现象。
茶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茶园施肥、病虫害防治、除草、采制等环节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第二、三产业转移,茶业劳动力日益紧缺。茶叶采制技术要求高、需求量大、工期短、季节性强,造成采制工人供不应求,劳动工资逐年上涨。此外,农资价格逐年攀升,造成茶叶生产比较效益下降。
泉州市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化,扶持茶叶加工厂清洁化改造,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大大提高。但是茶叶质量安全包含因素多,涉及茶园土壤、病虫害防治、施肥、加工、包装、运输等多环节,小加工厂应用茶叶标准体系的比例不高,高标准清洁化、连续化、标准化的生产线比例不高,茶叶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泉州市以乌龙茶为主,红绿茶占比小,全年采摘以春秋茶为主,夏暑茶采制成本高,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
目前我市执行茶叶标准多为企业标准,国家品质标准、方法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执行不到位;市场端与消费端的国家标准少,没有标准的多元化就会导致行业的无序化,茶叶品质标准应该恢复“茶叶实物标准样”。
近年来,泉州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升装备为手段,以品牌精品为战略,以培植龙头为载体,以提高效益为目标,加快“四化”步伐,打通茶业发展的“七大通道”,推动泉州市茶产业创新转型升级。
泉州市从全域生态、茶园小生态、土壤微生态和绿色防控等四个维度推进茶园生态建设,通过财政资金奖补的方式累计建设生态茶园3920.67 hm2,示范带动3.76万公顷的生态茶园建设;推广绿色安全的病虫防控,积极推广绿色发展新模式;建立茶园基地备案制、农药配送制、县域农资监管全程追溯,推行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智能防治等“绿色植保”技术,构建从茶园到茶杯的茶叶质量全程保障体系;建设有机、绿色茶叶生产基地和出口备案基地。
深入实施“茶业万人培训工程”“茶商培训工程”和“茶叶技能鉴定”,壮大茶产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大科技创新,研发乌龙茶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加工装备,实现茶叶高产、优质、安全、低耗,突破了乌龙茶生产瓶颈,大大降低人工成本和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构建产学研平台、检验检测平台、企业创新创业平台、茶叶全价利用和深加工孵化平台等[2]。
推动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培育龙头企业集群、提升安溪铁观音区域公共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举办了中国茶都(安溪)国际茶业博览会、安溪铁观音大师赛,不断提升泉州茶叶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安溪铁观音成为厦门金砖会议、青岛峰会和中英、中印、中朝领导人会晤等重大外交活动用茶,成为世界中国茶的代表符号和“海丝文化”的亮丽元素。
泉州市依托线上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格局,全市茶叶电商交易额达46.41亿元。泉州市依托“茶酒对话”“闽茶海丝行”“中法文化论坛”等载体,积极开拓欧美、东南亚、非洲等国际市场,大力构建安溪铁观音“一带一路”茶香通道,市场格局由传统市场向“线上线下融合”加速转变。
泉州市重点加快茶山茶园资源资本化步伐,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上市,打造茶企“航母”编队,“八马”“三和”“日春”“泉岩”等4家上市后备企业;开展财政支农资金股权量化的新型农民利益联结机制试点,带动茶农更多分享二、三产增值收益[3]。
开发夏暑茶延伸产品,提高夏秋茶资源利用率,如提升红茶、紧压茶等特色茶类的比重,改变“一季茶叶吃一年”的现状;拓展深加工之路,如研制成超细粉末、萃取茶多酚、茶保健枕头、汽车空气清新剂、茶食品等,实现茶产业效益最大化。泉州市依托茶园自然风光、茶叶加工作坊、茶文化特色,突出生态旅游、茶事体验、休闲观光,创建一批集生产加工、采制体验、文化传播、旅游观光、品牌营销、形象展示为一体的茶叶庄园,每年接待游客156万人次,茶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打响,促进茶叶与旅游、文化、健康、养老、金融等结合,大大增加茶叶附加值。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