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盐城市特种经济作物生产之现状及对策建议

时间:2024-05-24

●孙天曙 曹丽 周日明 董升(盐城市经济作物技术指导站 江苏 盐城 224002)

盐城市特种经济作物生产之现状及对策建议

●孙天曙 曹丽 周日明 董升(盐城市经济作物技术指导站 江苏 盐城 224002)

江苏省盐城市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中药材、甜料、香料、麻类等特种经济作物种植。此后,盐城市特种经济作物种植规模不断拓展,品种不断增加,效益不断提升。至2016年底,全市种植特种经济作物面积近30万亩,总产达到18.36万吨,涉及80多个品种,9个县(市区)40多个镇建立了150多个生产基地,特种经济作物的直接产值达到16.5亿元,涌现了“中药材之乡”、“甜叶菊之乡”、“何首乌之乡”、“瓜蒌之乡”等一批全国知名的特种经济作物品牌。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大宗粮、棉、油、菜价格全面下滑,农民增收压力加大。如何破解农民增收面临压力,因地制宜,独辟蹊径发展经济作物,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提高农民的收入,盐城市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1 盐城特种经济作物生产现状

1.1 作物品种资源多样

一是种植面积全省最大。2015年全市特种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为29.76万亩,占全省特种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60%以上;特种经济作物总产量18.36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近80%。二是特种经济作物品种多。目前已经在本地大面积栽种的品种多达53个,其中根及地下茎类药用植物有17种,全草类12种,花类8种,果实及种子类12种,根及及树皮类4种。三是滩涂野生植物资源蕴藏量大。茵陈蒿、罗布麻、菊芋、蛇床子等,其资源蕴藏量均在50万千克以上,资源蕴藏量在20万千克以上的品种达35个。四是水生、湿生药用植物品种多。全市水生、湿生药用植物多达20个,芡实、茭白、泽兰、薏苡、红花、银花等产品质量好。

1.2 特种经济栽培历史悠久

50年代初、中期,特种经济作物在沿海一带有较大面积的种植,主要有蓖麻、大麻、苎麻、茵陈蒿、罗布麻、蛇床子等滩涂药用植物。60年代初、中期以后,里下河地区的盐都、建湖等地陆续开始引进了泽兰、薏苡、莲藕、慈菇、水芹、荸荠、芡实等水生植物种植。80年代中期,薄荷、留兰香等香料作物在大丰、东台种植面积较大,1985年种植面积增加到18.5万亩。中药材种植主要集中在射阳、大丰、东台等沿海乡镇。1983~1995年基本为零星分散种植,面积一直徘徊在3~5万亩。9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较为迅速,面积也相对集中。自1997年突破5万亩以后,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0万亩以上,品种以菊花、丹参为主,白术、黄芪、瓜蒌等为辅的20多个品种。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特种经济作物逐渐发展壮大,面积最高达30万亩,成为区域明显、致富一方的特色产业。

1.3 区域布局特色鲜明

近几年来,盐城市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地方特色鲜明、区域集中、促进农民增收和地方财税收入的优势特种经济作物,初步形成了射阳的“药材之乡”、东台的“甜叶菊之乡”、阜宁的“瓜蒌之乡”、滨海的“首乌之乡”等四个区域特色鲜明、在全省和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优势特色产业。

射阳县洋马镇是“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授予的全国唯一的“中国药材之乡”,特种经济作物面积已达6万多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70%以上,其中菊花3.5万亩,年产量占全国总产的2/5强,常年药农亩收入均在6000元以上。菊花产业带动了射阳县特庸、盘湾、兴桥、长荡、黄沙港以及海通、四明、海河等乡镇,辐射了临近亭湖区的盐东、黄尖、步风,大丰的方强、三龙等乡镇。

东台市甜叶菊生产现已初具规模,常年种植面积在5万亩以上,其中头灶镇2.2万亩,弶港镇1.4万亩,三仓镇1.2万亩,围绕这3个乡镇甜叶菊种植,建成了全省最大的甜叶菊和罗布麻生产企业——晋佳药业有限公司和全省最大的甜叶菊出口企业——江苏华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滨海的何首乌产业、阜宁的瓜蒌产业已初具规模,产业链条逐步拉长。大丰南阳镇的辣根、大中镇的贝母、东台南沈灶和滨海天场的秋葵等产业也崭露头角,逐步成为当地农业增收的新亮点。

1.4 产业发展格局初现

近年来,盐城市积极加大农业结构的调整力度,特种经济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菊花、何首乌、甜叶菊、瓜蒌、秋葵等5大产业,特种经济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已成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增加地方财税收入的新亮点。

1.4.1 菊花产业 射阳县洋马镇是华东地区最大的中药材生产基地,1997年被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授予“中国药材之乡”称号,1998年白菊花繁育基地被科技部指定为“白菊花种苗优选繁育基地”,1999年通过省中药材GAP验收,2001年被确认为江苏省五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之一,2002年洋马菊花及其制品通过ISO国际质量体系论证,并通过国家科技部专家组的中药材GAP论证,是全国中药材GAP生产基地之一。该镇现有菊花等中药材加工企业102家,1个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药农3.5万人,年产各类中药材2万余吨,中药材单项收入超过10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位居全市之首。

1.4.2 何首乌产业 滨海何首乌是全国唯一的白首乌集中产地、江苏省省级白首乌标准化示范区,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5%以上。自80年代中期以来,大力实施“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无公害农产品——白首乌生产技术规程》,围绕首乌产业建成了18个白首乌加工企业,累计创产值5.5亿元、利税1.5亿元,创建了“爱生”、“果老”、“东王乌宝”等国家和省级品牌。目前,首乌产品已由单一的首乌粉发展到首乌速溶粉、首乌饮片、首乌超细破壁粉、首乌干条、首乌粉丝、首乌晶、首乌茶、首乌保健酒、首乌口服液、首乌饴糖、首乌延寿膏、首乌豆乳粉等十多个首乌系列新品种,远销东南亚、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滨海县白首乌产业以其资源的垄断性、产品的首创性和巨大的综合开发潜力,已成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

1.4.3 瓜蒌产业 阜宁围绕瓜蒌产业开发,建立了市级瓜蒌产业园,新建了厂房、研发中心,购置了筛选机、烘干线和包装设备,成功注册“阜之味”、“99牌”2个商标,目前本地种植、本地加工的第一批特色瓜蒌产品已经全面上市,标志着阜宁瓜蒌产业已向深加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另外,东台甜叶菊,滨海和东台的秋葵、大丰的辣根、贝母等围绕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储藏、贸易等大力实施产业化开发,建成了一批龙头加工企业,产业开发的格局初步显现。

2 制约盐城特种经济作物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2.1 产业的基础研究薄弱,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关键技术亟待深入系统研究。

2.1.1 良种选育有待加强 目前,全市没有一家专门从事特种经济作物专业育种的科研机构,种子、种苗尚处于自产自销的原始生产状态,种质资源混杂不清,产地大部分仍在使用农家品种或大运大调、或自发引进等混杂群体阶段,对特种经济作物的物质基础、作用机理、应用理论及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应用尚为空白。种子、种苗的提纯复壮和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严重滞后,是造成特种经济作物生产极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

2.1.2 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 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多数县区没有配备专门的推广机构和专职人员服务于特种经济作物,缺少直接从事特种经济作物技术推广和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资质不足,不能胜任特种经济作物快速发展的新形势。

2.1.3 关键技术研究不到位 特种经济作物从播种到采收、初加工到形成商品,涉及到农学、植物学、中医药学、生态学、环境学及管理学等多领域,是一门跨系统的学科。在生产中,对特种经济植物的研究不深不透,如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选育、种子、种苗检测与标准、生产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因种栽培技术、病虫草害发生防治技术与无毒、无残留协调技术、平衡施肥、专用肥使用与重金属污染防治配合技术、合理采收与产地加工技术、优质与高产协调栽培技术等没有深入系统地研究。多数科研成果侧重于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成果的推广率、应用率和普及率不高,产业支撑能力差。

2.2 产业的扶持政策空白,流通机制不健全,缺乏产业化协调机制与有效管理

2.2.1 产业的扶持政策空白 特种经济作物虽属涉农行业,但远不及粮食种植那样受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保护和支持,国家和省市对特种经济作物基础设施建设缺乏专项投入,不享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优惠和补贴政策支持。特种经济市场的兴衰完全取决于市场机制的调节,更主要的是特种经济作物的市场变化诡秘多变且复杂多样、把握的难度大、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产业集聚的能力脆弱。

2.2.2 市场流通机制不健全 市场宏观调控不足,产供销信息不畅,全省尚无规范统一的特种经济作物市场供求信息平台,特种经济作物的种植方向往往由上年市场行情所决定,农民种植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市场主体主要是零散种植的农户,产品最终价格受产地经纪人和收购加工企业决定,部分地区虽然有公司(协会、企业)+农户等组织形式,但现有合作组织多为分散型或松散型,成员之间利益连接机制不紧密,规范运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意识不强,企业拓展外部市场能力有限,其运作的成效并不显著,也无力承担市场的风险。

2.2.3 产业基础比较薄弱 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工艺设备仅相当于70年代的国际水平,大多数均为中小型作坊式企业,产品大多数为初级产品或半成品;自动化程度低,系列化、标准化、自动化程度水平低,产品开发不配套,精深加工能力和配套设施差。质量检测装备滞后,现代化管理经验缺乏,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能力差。

2.2.4 产业化水平低下 大部分特种经济种植基地较分散,产品生产规模小,产品批量小、质量差,产业链条较短,不能适应产业化运作。精深加工程度较低,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程度不高,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脱节。农民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生产多了砍、少了赶、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大贵大贱、大起大落的情况时有发生,加之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利益联结机制不强,挫伤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2.3 产业的规范化程度不高,从种植到加工的全程质量控制机制尚未建立

2.3.1 施肥不科学 部分生产者违背特种经济作物生长规律,盲目追求短期效益,滥用化肥和激素促进生长,直接导致有效成分含量低、品质差。

2.3.2 盲目大引大调 部分农民当听闻某种植物赚钱时,急功近利思想严重,不顾市场经济规律,跟风引进不适宜本地种植的特种经济品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更主要的是引进了一些没有经过严格产地检疫的特种经济植物,造成新的土传病菌和杂草虫害入侵,在本地产生了新的变异病株,使得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难。

2.3.3 重金属污染严重 许多生产者没有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种植,在不熟悉特种经济作物的生长特性和土壤重金属含量状况的情况下,盲目使用化肥,导致土壤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影响了产品质量和市场信誉度。

2.3.4 农药残留问题严重 由于特种经济作物品种种类繁多,一种作物可能会受到很多种病虫危害,特别是一些大引大调带进的新的病害缺少有效的药剂防治,部分农民盲目用药,造成了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直接影响了产品质量和产地声誉。

2.3.5 连作重茬问题突出 在盐城市沿海地区,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小宗特种经济作物呈现集约化、复种指数高的发展趋势。在生产中,往往在固定的土地上多次种植同一种植物,或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多年种植,导致了植物发育不良、品质降低、产量下降、病虫害发生严重等连作障碍,严重影响了特种经济作物的可持续发展。

2.3.6 采收失时或加工失当 部分药农不熟悉特种经济作物的采收时间和加工方法,在采收上,有时季节把握不准,错失最佳采收时间;或采收混乱,不精心;或混等混级、掺假使杂等等。在加工方面,没有根据植物自身特性,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该用硫磺熏蒸的没有硫熏,该蒸煮的没有蒸煮,该发汗的没有发汗,该干燥的没有干燥等等。由于没有适时、合理地采收,直接导致植物生物学产量和品质下降、有效成分含量降低,降低了产品的美观和质量。

3 特种经济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优化区域布局

按照区域布局规划原则,结合近几年来特种经济产业发展成效,拟将沿海地区和渠北地区作为旱生特种经济作物的优势生产区域,里下河地区作为水生特种经济作物的优势区域。

3.1.1 沿海地区有种植菊花、甜叶菊、秋葵和其他中药材等特种经济作物的习惯,有得天独厚的滩涂,菊花、丹参、甜叶菊等特种经济作物生产起步早、水平高,是适宜发展人工栽培的主要产区,拟将沿海地区打造成为白菊花、甜叶菊、秋葵和其他中药材等特种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

3.1.2 渠北地区土壤砂性重,通透性高,地势高燥,昼夜温差大,是适宜发展块根、块茎类药材和多年生长效药材的主要产区,拟将渠北地区发展成为首乌、瓜蒌、牛蒡和其他块根、块茎类中药材的生产基地。

3.1.3 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农民有种植芡实、莲藕、茭白、菱角等水生作物的习惯,拟将盐都、建湖、阜宁作为水生经济作物的优势生产区域。重点打造菊花、首乌、瓜蒌、甜叶菊、秋葵、辣根、贝母、中药材和水生作物等九大产业。

3.1.4 菊花产业,以射阳、亭湖为核心县,大丰、阜宁为辐射县,集中发展10个乡镇,即为射阳的洋马、盘湾、兴桥、特庸,亭湖的黄尖、盐东,大丰的丰富、三龙,阜宁的羊寨和芦蒲等10个乡镇。

3.1.5 甜叶菊产业,以东台的曹丿、新曹、三仓和弶港为核心乡镇,大丰的大桥、草庙、万盈,亭湖的盐东、黄尖等为辐射乡镇。

3.1.6 何首乌产业,以滨海县为主栽区域,重点发展滨海港镇和滨海港经济区为主的白首乌生产基地。瓜蒌产业,以射阳的洋马、盘湾为核心乡镇,长荡、兴桥为辐射乡镇;阜宁的郭墅、芦蒲为核心乡镇,新沟、羊寨为辐射乡镇。

3.1.7 射阳主要发展药用瓜蒌为主,阜宁着重发展药食兼用瓜蒌。贝母重点发展大中镇浙贝母种植基地。辣根重点发展大丰南阳镇和射阳盘湾镇。

3.1.8 秋葵产业,以东台的南沈灶、滨海的天场、盐都的楼王、尚庄、亭湖的盐东、射阳的长荡等为重点乡镇。

3.1.9 中药材产业 重点发展射阳、亭湖等老药材基地,新发展滨海、阜宁、响水等废黄河高亢地区药材生产基地,重点发展牛蒡、丹参、白术、贝母、柴胡、麦冬等块根块茎类药材和蛇床子、金银花等花果类药材特种药材。

3.1.10 水生经济作物 重点发展盐都、建湖、阜宁等里下河等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有种植习惯、市场有销路的特种经济作物。

3.2 加强特种经济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优质的种质资源是提高特种经济作物产量、质量的关键和基础。目前盐城市特种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绝大多数系栽培生产。在长期栽种之后,许多品种种质退化,抗逆性、抗病虫害能力降低,产量与质量下降等现象严重。因此,对现有特种经济作物种质资源进行调查、评价、收集、筛选,有利于特种经济作物品种品质的改良,从源头上整体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也是保证特种经济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但目前全市对特种经济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护、开发与利用仍处于空白,应在现有种质资源库的基础上,重点搜集并保存滩涂和水生作物种质资源,尽早建立市级特种经济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中心,专门从事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与筛选评价。

建立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技术体系,及早建设本地种植面积较大的白菊花、瓜蒌、白首乌、甜叶菊、秋葵、辣根、贝母、丹参、白术、金银花等的种质资源圃。加强滩涂特种经济作物种质资源的利用研究,建立滩涂野生物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技术体系,建设罗布麻、蛇床子、板蓝根、夏枯草、猫爪草、泽泻、杜仲、金银花等药用植物资源圃。加快特种经济作物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对大宗特种经济作物品种利用常规技术手段进行资源收集、优化、驯化的同时,对所收集的种质进行系统地评价、筛选,采用现代遗传育种技术,及早筛选出适宜本地种植、市场前景优、种性良、品质优的特种经济作物新品种。

3.3 加快特种经济作物良种引进与选育步伐

特种经济作物比大宗农作物种类繁多,推广区域窄、应用面积小,效益难保证,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纳入大农业体系中,也没有借鉴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其生产管理水平,仍然沿袭传统的粗放经营模式,种子管理水平低下,种子、种苗基本都是农民自繁和自留、自引及串换,种子基因分离、人为混杂、种性退化、抗逆性差的现象十分普遍。

因此,在加强特种经济植物系统选育和杂交选育等育种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特种经济植物品种本身特点及育种目标,采用现代遗传育种技术和生物技术,尽快选育适应本地的优质新品种。建立特种经济作物良种选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特种经济作物育种技术体系,运用传统育种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办法,重点培育白菊花、瓜蒌、白首乌、甜叶菊、秋葵、辣根、贝母、丹参、罗布麻、蛇床子、板蓝根等本地主栽品种。引进选育适合本地主栽的新品种,从同纬度同生态不同国家和地区引进新品种,筛选适宜盐城市种植生产的特种经济作物新品种。研究制订配套的良种繁育技术、种子种苗质量标准及相应的因种配套栽培技术,推进特种经济作物良种产业化。积极制订特种经济作物新品种技术规范,根据生产需要,确定选育对象和目标性状,建立特种经济作物新品种鉴定技术体系和新品种选育基地,构建特种经济作物新品种生产试验和区域试验体系,制订完善新品种技术规范,促进新品种的更新。

3.4 建立健全特种经济作物产业技术体系

在建立健全特种经济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保护体系及种子、种苗繁育与种子产业化体系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3.4.1 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适应特种经济作物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明确专门科室、专职人员从事特种经济作物生产情况调查、生产技术培训、生产信息网络建设,搞好配套的技术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工作。

3.4.2 种植和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体系 积极开展特种经济作物新品种引进、适生环境研究、高产优质栽培、连作障害防控、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控制、无公害栽培、质量检测、采收与加工储藏等关键技术的示范研究和技术推广。

3.4.3 规模化生产技术体系 按照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生产要求,分作物建立GAP种植示范基地,提供稳定、可靠、可控、质优的原料。按照特定作物特殊要求,搞好产地采收、加工和储藏。按照特种经济作物的需肥规律,搞好专用肥和特定配方肥的研究与开发。

3.4.4 规范化生产基地与示范园建设 依据产地适宜性原则,建立区域性规范化生产基地,开展本地主产大宗特种经济作物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示范,制定相应的规范化生产标准操作规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突出区域特色,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自主创新,大力推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

孙天曙,(1963-),江苏盐城,本科,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主要从事特种经济作物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ycjzz@12.co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