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王云燕,肖林长
(1.中共赣州市委党校,江西 赣州 341000;2.赣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西 赣州 341000)
推进“互联网+”背景下赣州实施精准扶贫的路径思考
王云燕1,肖林长2
(1.中共赣州市委党校,江西 赣州 341000;2.赣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西 赣州 341000)
摘要:分析了赣州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实施精准扶贫的客观基础及现实差距,提出了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赣州实施精准扶贫的具体路径:一是挖掘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产业潜力,为实施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提供产业支撑;二是推进“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为实施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提供创新驱动;三是构建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的配送流通体系,为实施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提供环境保障;四是强化“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人才支撑,为实施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农业;精准扶贫;思考;赣州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意见涵盖了11个方面具体行动,其中之一就是“互联网+”现代农业。很显然,“互联网+”已从新兴概念上升为国家战略,融入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也给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新机遇,即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全面融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调整和优化本地农业,形成新业态,促进现代农业新格局的形成。
当前,赣州落后发展、欠发达的面貌还没有根本改变,全市仍有105万[1]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机遇,结合赣州发展现代农业的天然优势,积极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对激发内生活力、实施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意义重大。
1赣州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实施精准扶贫的客观基础
1.1地理区域优势
地理区域优势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先决条件和潜力所在。一是赣州市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有丰沛的光和水资源,温度适宜,生长季长。同时,赣州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3%,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自然环境和生态优势。二是赣州地处赣粤闽湘边际,是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与内地的过渡地带,区域优势突出。这种区域优势借助于交通网线的发展可较好地转化为资源吸附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尤其是在《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实施后,赣州“四省通衢”的大交通格局已经形成。
1.2产业发展优势
独特的地理优势、自然生态优势和农业生产经验,培育了赣州独有的农业特色项目和农业品质。一是形成了以赣南脐橙、生猪、蔬菜、油茶、茶叶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产业。其中,赣南脐橙被列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全国十一大优势农产品之一,品牌效应已经显现;脐橙生产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年产量在百万吨以上。生猪、蔬菜、油茶、茶叶等产业持续发展,并已经初具规模,区域品牌效应已初显;二是天然区域优势有助于引进开发新的农业项目。近年来,该市根据不同县市(区)自然生态环境特点,陆续引进新的农业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以避免商品同质化竞争,努力形成产业集群和带动效应。
1.3政策环境优势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商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借助这一政策,该市各县市(区)结合实际陆续设立了电商城,为开展电子商务搭建了贸易平台,解决了农产品市场对接问题。对于赣州农村来说,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的最好方式就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产业扶贫。从中央层面到省、市各级政府和部门,对发展现代农业,尤其是针对通过“互联网+”行动计划来推进现代农业,都将出台一系列鼓励性政策。《若干意见》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套的改善,为发展壮大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提供了充分保障。
1.4人才智力优势
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需要大量既有创新意识、具备互联网思维,又掌握农业生产规律、具备现代农业发展思维的青年人。随着返乡创业人员的不断增多,赣州农村创业人员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年轻化,青壮年劳动力尤其是第二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人员增多。二是知识化,返乡创业农民工整体文化水平大大提高。三是技能化,返乡创业农民工大都具有一技之长,积累了工作经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好。四是思维活跃化,能主动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敢于尝试创新,尤其是对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生事物有一定认识,具备互联网应用基本能力。五是大众化,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草根群体投身创业。
1.5具备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潜质
一是信息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目前,赣州4G网络实现城区县城全覆盖、“4G信号乡乡通”,4G基站信号覆盖所有市区、县城和乡镇,实现了行政村流量热点的全覆盖。二是已经具备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龙头企业是农业标准化生产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结合点。截止2015年1月,全市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468家,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04家,其中,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89家,国家级2家[2]。这些农业龙头企业积极融入市场,实施技术创新,将成为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示范人和带头人。三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内在压力和内生动力很足。内在压力和内生动力来自于与全国发达地区及全省其他地市的横向纵向比较、产业优势及扶贫脱贫的艰巨任务。
2赣州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实施精准扶贫的现实差距
2.1农业标准化生产观念不强、落实不力,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标准化是网络经济时代下产品品质的无声语言,是适应现代市场的必然要求。农产品生产标准化问题一直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当前该市农业标准化问题尤为突出。一是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技术不配套、不完善。二是农产品质量标准种类太多,易混淆。目前主要有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等,而一些地方农特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却无标准可依。三是标准化的实施、示范效果不佳,比较效益不明显,带动性不强。一些技术标准实际操作性不强,实践起来较为繁琐;标准化带来的增值未能在产业链各利益主体间得到合理分配,挫伤了企业和农户的积极性。四是标准执行落实不严,标准应用成为瓶颈问题。分村、分户、分田块的分散小规模生产和经营,难以保证产品标准化生产要求;标准化生产推广及培训体系不健全、比较效益不明显,认同并接受标准化理念并自主投资进行标准化生产的意愿不强,“统一组织、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和统一收获加工”的标准化生产加工要求难以落实。
2.2网络信息资源服务不健全,无法有效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的市场化矛盾
发展现代农业,信息化是手段,市场化是目标之一。当前,面向“三农”的信息资源服务总体来说仍不完善。如,综合性信息多,专业性信息少;交叉重复的多,针对当地情况的少,实用性不高;信息滞后,缺乏有价值的分析和对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指导性不强,甚至延误了市场机会;有些农民受观念及文化等因素影响,缺乏信息鉴别力,对网络信息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网络信息资源服务方式不健全、信息不对称、信息网络资费偏高等问题阻碍了农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得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水平和经营理念滞后。
2.3现代物流配送系统不畅通,无法最大化实现现代农业的商品价值
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物流配送问题越来越凸显,已经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这一点在农村地区尤其突出。赣州农村地域广阔,村圩、村村、村镇、村县往往相距较远,路难走、路太远、路不通等交通问题普遍存在,现实状况严重影响了物流企业积极性,限制了农村物流的发展空间;缺乏科学系统的物流配送系统设置,物流企业各自为政,画地为营,没有形成组织合力,导致成本过高;政府对于引进物流企业、鼓励物流企业落户农村缺乏相应鼓励性政策;目前农村的收入状况、消费理念、消费水准还不足以支撑现代物流配送所需的吞吐量,业务不饱和,企业处于维持状态;同时,招人难、留人难、养人难问题在物流业中也较为突出。
3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赣州实施精准扶贫的路径思考
3.1挖掘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产业潜力,为实施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提供产业支撑
“互联网+”时代下,品质品牌化、产品个性化、生产现代化是应对站稳市场、应对竞争的重要方面。
3.1.1筑牢产业基础,树立品牌品质和标准产业基础决定了该产业在行业中的话语权,是标准制定、品牌形成、市场认同、价值定位的关键。坚持“品牌品质标准第一”的发展理念。强化品牌战略,培育、保护和发展农产品品牌,巩固赣州作为全国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地位。目前,赣州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总数已达13件、国家命名的“中国名特产之乡”13个、无公害农产品141个,绿色食品39个、有机食品21个,江西省著名商标58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3]。如,赣南脐橙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华名果等称号,位列全国“十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之首;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拟订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地方标准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指导实施,提高公司企业和农民对质量安全的重视程度,形成保护农产品品质的自觉行为;提高在行业内标准定制话语权,从标准制定、标准示范到标准落实的各个环节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通过宣传引导、监督检查、政策奖励及产业化经营模式规范公司企业,严把生产管理加工关,增强农民标准化生产意识,提高标准化生产整体水平。
3.1.2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发展优势农业坚持“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发展理念。围绕特色调优结构,突出“一乡一品、一村一业”地方特色,彰显一方优势。如,抓住以脐橙、柚子等柑橘类特色农产品优势,继续做大做优做特,延伸产业链;提升烟叶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规模和效益,加快构建烟草产业全产业链;推进茶叶品牌整合,提升油茶、花卉苗木、工业原料林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水平;还要善于开发新项目,在经过科研攻关后确认适合于本土化的优质农产品项目也要积极引进,形成丰富多样的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深加工,实现产品增值,使赣南名特优农产品凝聚闯荡市场的强大力量。
3.1.3大力培育现代示范园区,发展壮大现代特色高效农业坚持“向创新要效益”的发展理念。摒弃污染大、投资大、周期太长的农业项目。多层次、多主体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依托原有农业园区硬件、软件及专业人才基础,提高科学生产示范带动效果;突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高水平高标准谋划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一批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差异化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高档次引进深加工企业,大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品牌知名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入园,并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使园区发展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2015年该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全省“百县百园”工程,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以园区为突破口,突出关键技术创新,如该市推广的节水减污等新型生猪养殖技术和设施蔬菜技术等,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3.2推进“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为实施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提供创新驱动
“互联网+”现代农业可直接引导当地农业调整和优化,推动农业生产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实现智慧农业。
3.2.1依托互联网技术,加快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积极融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和分享经济发展,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互动。打破过去以小规模分散的家庭经营为主,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的农业经营模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指导支持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对接电商平台;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为契机,搭建特色产业电子商务平台,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健全农产品营销流通体系,推进电商与实体流通相结合,实现产地和销售、生产和流通的无缝对接,给农民创造实实在在的红利;由政府牵头推动,通过多种方式吸引电商人才、电商企业来赣兴业。如,2015年11月25日,“中国电子商务文化节”在赣州举办,吸引了来自各行各业的电商大咖。
3.2.2依托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发展,深入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当前,我国国家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和区域试验工程已深入实施,426项农业物联网产品、技术和应用模式已经辐射应用到农业各行业、各领域和产销的全过程。该市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差距较大,既有技术问题也有观念问题。政府要加大资金和人员投入,重点突破,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项目建设,组织开展关键环节相关技术的攻关与集成,如可率先推进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方面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加大与从事物联网研发的科技型企业的联络,引导、鼓励其攻关、研发面向农业的物联网硬件软件;通过宣传引导、金融支持、资金补贴、技术培训等方式鼓励农户使用;提供硬件装备,降低使用成本。
3.2.3依托农业信息资源库,抓紧实施赣州农业大数据工程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政府要召集调动相关部门、信息技术企业加强农业农村大数据采集分析、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加快建设适宜地方的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处理好技术与应用的关系。充分利用好农业大数据,通过分析,推动农业创新,提高农业生产、产品市场的风险防范能力,更科学理性地把握生产规律。
3.2.4依托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媒体,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解决信息不对称、不畅通问题,畅通上层和基层信息渠道及时互通共享;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强化农业及科研部门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建设;信息服务开发要有针对性、时效性,从使用习惯、表述方式到生产经营需要等方面突出以农户为中心的用户化思维;继续降低信息资费标准,让广大农民用得起且愿意用。
3.2.5依托现代金融,强固农业发展支撑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对金融的需求就越迫切。树立一批服务“三农”的特色银行、品牌银行,着力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以加大信贷投入、提高信贷总量为重点,发展普遍金融,着力保障农业发展的资金供给,畅通“主动脉”;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带动,推动涉农企业上市挂牌,拓宽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健全农村保险保障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整治,推进社会信用体系,优化投融资环境。
3.3构建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的配送流通体系,为实施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提供环境保障
互联网已经让全球变为“地球村”,在此环境下的生产、管理和经营就必须逐步适应大市场要求。发达的现代农业物流配送可以降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成本、实现农产品价值最大化、提高产品市场灵敏度、提高客户满意水平,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整体效益。
3.3.1发挥政府政策性导向作用政府要有超前规划意识,建好园区,搭好平台,保持政策延续性;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专业化物流企业到乡镇设立物流配送和仓储点,并对在偏远村部设立物流仓储点的企业予以一定的资金补助;政府还要鼓励在乡待业人员投身到物流配送工作,提高其待遇和社保水平,解决招人难、留人难、养人难问题;除国家制定的相应法律法规与政策,地方政府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操作细节,规范农业物流组织者、参与者行为,规范和监督运作过程,协调和处理所发生的农业物流纠纷,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3.3.2调动物流企业组织合作积极性加强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合作共赢。引导物流企业根据自身资金和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根据产前、产中和产后特点提供专业化、标准化、人性化的物流服务;产业集中区还应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方法,打破地域、行业界限、尽快培育和发展一批第三方农业物流,并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及其他物流公司之间的合作。
3.3.3加强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及物流技术装备建设加快道路交通及通讯设施的建设步伐;合理规划和发展农业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配送中心等设施建设;突出仓储设施建设规划;引进与产业相适宜的储运工具;大力推进农业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建设,如保鲜和冷链技术,提高设施和装备利用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根据农业生产季节性、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运力,实现运作高效节约化和管理智能透明化。
3.4强化“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人才支撑,为实施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提供智力支持
培育、壮大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所需要人才是产业脱贫的需要,也是教育脱贫的重要内容。
3.4.1着眼于外部人才引进坚持“硬件不够软件补”的理念,后发展欠发达是赣州目前不可回避的实际情况,政府要制定务实、可操作性强的人才引进政策,发挥政策优势吸引农业专业化人才致力于赣州农业发展;突出产业引领,政府不断加大产业扶持的政策力度,以产业聚人才,增强人才吸纳力;重视人才培养,做到既能吸引人更能留住人,使专家学者、高校毕业生、研究院所的专业人才安心留在赣州发展现代农业;建立符合市场规律、弹性的待遇落实机制,做到优秀人才待遇优厚,尤其是对于扎根农村基层的人员更要厚爱三分。
3.4.2着力于就地培养现代人才新型职业农民既强调农民的行业属性,即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人,同时又是文化水平、技能素质、经营能力相对较高的农业生产经营者。2015年赣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计划全年培训农民20万人次,并逐步建立完善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或农广校为主体、其他涉农公益性机构为补充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充分调动乡镇农技站、县市农粮局、大中专院校及研究机构的积极性,可根据地方生产特点及存在问题安排现场教学、送教下乡、远程教学及专家讲座;相应的教学环节要突出生产季节性和地域性特点;建立当地籍在外杰出人才信息库,以村(居、社区)为单位采集本土在外杰出人才信息,为人才回流创造条件。
3.4.3着重于抓好基地技术培训要突出政府引领,2015年该市于都、兴国、崇义、信丰、宁都、龙南、瑞金、上犹8个县(市)被列为“国家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示范县”,将培育3940名新型职业农民;政府要鼓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挥现代农业发展的领跑者、推广者、示范者的作用,选择一批高质量的现代农业标准示范园区,打造成高水准培训基地;培训基地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择优秀的培训教师,安排针对性较强的培训内容,把发展愿望强、基础较好的农户吸引进来,在生产实践中不断丰富理论教学,逐步把传统农民转变成新型职业农民。
参考文献:
[1] 刘珊伊,兰国榕.赣州扶贫攻坚再提速 贫困人口4年减少110万[EB/OL].[2015-10-31]http://jx.ifeng.com/gz/detail_2015_10/31/4507546_0.shtml.
[2] 陈明慧.赣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EB/OL].[2015-01-05]http://cyhxh.jxagri.gov.cn/zhengwudongtai/3227.aspx.
[3] 严章文.赣南主要名特优农产品的今天与明天[EB/OL].[2015-07-03]http://www.gndaily.com/news/2015-07/30/content_1586601.htm.
(责任编辑:管珊红)
收稿日期:2016-01-11
作者简介:王云燕(1974—),女,江西于都人,副教授,从事社会学、信息化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581(2016)07-0138-05
Thinking on Paths to Promote Implementation of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Ganzhou under Background of “Internet+”
WANG Yun-yan1, XIAO Lin-chang2
(1. School of Ganzhou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anzhou 341000, China;2. Gan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angxi Province, Ganzhou 341000,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objective basis and realistic gap of promoting “internet+” modern agriculture and implementing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Ganzhou,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paths: (1) Excavating and developing the potential of “internet+”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order to provide industrial suppor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precise poverty-overcoming; (2)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and modern agriculture, so as to provide innovative driving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precise poverty-overcoming; (3) Building and developing the delivery circulation system of “internet+” modern agriculture, in order to provide environmental guarante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precise poverty-overcoming; (4) Strengthening the talent support to “internet+” modern agriculture, so as to provide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precise poverty-overcoming.
Key words:“Internet+”; Modern agriculture;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Thinking; Ganzhou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