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村振兴背景下“一园一平台,专家进企业”的农技推广模式研究

时间:2024-05-24

禹绍国,何秀古,陆华忠,刘建峰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的战略,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该战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任务之一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可以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聚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主体,实行全产业链开发,引领带动区域乡村产业兴旺,对广东省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率先取得突破、走在全国前列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园的兴起,学者们也开始关注科技及农技推广在产业园的作用。有学者指出,农业产业园建设应采用灵活的形式吸引从事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的技术人才投入产业园创新工作,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的产学研合作[1]。围绕产业园主要产业全产业链各环节产业升级、价值增值进行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和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2]。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需要优化主导产业选择、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丰富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加强监测评价[3]。科学技术、产业链各环节经营主体及自身组织平台搭建所需的资金等是产业园努力获取的发展要素,通过主动对接吸纳、自主研发培养、利益机制创新等方式实现相关要素的聚集[4]。农业产业园建设应以农村、农户为建设根基,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先导性产业;反哺农户,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转变职能,发挥监督引导作用等政策建议[5],应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监督评价机制,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园区利益共同联合[6]。有学者对农业产业园发展提出了整合要素,在集约发展上规划发展,创新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加强合作,提高产业园的农业科技水平[7]。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园应以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为重点转化方向,根据不同地域特色的产业或产业链,统筹协调科技资源,在全省各地产业园打造一批示范样本和先进案例,由点到面、以科技为引擎,推动全省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成果转化的提质升级[8]。关于农业园区科技支撑体系内涵和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但与本文相关的研究不多,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比较新的事物[9]。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以高科技含量、高技术标准、高级技术人才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的高级形态,科技是产业园发展建设的驱动力量,是产业园的根本所在[10]。科技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新方式,它拓宽了传统农业技术推广的内涵,借助产业园建设的平台,专家团队到产业园开展成果开发、转化、应用,加速农业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进程,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与企业、市场、农民的对接效率,提高产业园农业产业发展、人才培训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1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简称“广东省农科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成立于1960年,“十三五”以来,全院共获得科研项目立项2 196项,立项科研经费10.78亿元;入选国家及省主导品种204个、主推技术136项,入选率分别占全省的63%和69%;主要良种良法在全省的覆盖率达40%以上。2018年,广东省农科院依据全省的农业产业发展特点组建了31个产业领域的现代农业产业专家服务团队,结合广东省委省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部署,以学科领军人物为领队,一个团队对接服务一个产业,为全省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全产业链的科技服务。近年,广东省农科院在科技对接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过程中,通过“一园一平台,专家进企业”的科技支撑服务模式对接产业园,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该模式进行研究、总结和归纳尤其必要和紧迫。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在科技服务兴隆植物园过程中探讨了“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科普示范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以及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为经济推动乡村振兴及产业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典型的示范和经验[12]。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对南京白马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科技支撑政策体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构建结构合理、前后紧密关联的科技支撑政策体系的对策等[13]。

1 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情况

1.1 建设现状

现代农业产业园既是产业园,也是示范园、科技园、质量园,能够示范带动现代技术和理念向农业农村辐射,形成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引领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一项具体抓手,是广东省委省政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广东是农业大省,具有地理、气候、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创新现代农业产业园具备较好的技术基础、产业基础和工作基础。早在1998年,广东省就是珠三角实施建设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提出按力争一年成雏形、二年见规模、三年出效益、四年基本达标、五年全面建成的建设目标,在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达到劳动生产率高、土地生产率高、投入产出率高、科技进步贡献率高、农民收入水平高,以及农田标准化、操作机械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生态良性化、城乡一体化的“五高六化”。2006年以来,广东先后建设了5个国家级、3个省级粤台农业合作园区和1个两岸四地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2013年以来,广东省提出用3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打造2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支持创建10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使之成为全省区域现代农业的样板区、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展示区、农业功能拓展的先行区、现代农业装备推广应用的示范基地,示范带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珠三角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粤台农业合作园区、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的实施,壮大了一批优势农业产业,培养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018年,广东省提出围绕“主导产业突出、现代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辐射带动有力”的目标,符合“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的全产业链要求,连续3年每年实施50个以丝苗米、优质蔬菜、生猪、水产等为特色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引领带动全省现代农业加速提质增效,打造若干千亿产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形成“百园强县、千亿兴农”的农业产业兴旺新格局,推动乡村振兴。目前,广东省已创建10个国家级、119个省级(含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筹资金自行建设的19个)、55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基本实现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覆盖主要农业县,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梯次发展格局。现代农业产业园启动实施以来,经过各地各部门的努力,在乡村产业振兴上跑出了“加速度”,带动了123万农民就业增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18—2019年广东省财政安排50亿元扶持粤东西北地区建设10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20年省财政计划再安排25亿元建设新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珠三角地区自筹资金建设若干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表1)。例如,新会陈皮种植面积超过4 300 hm2,行业年产值突破50亿元,产业相关经营户超过800家,相关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徐闻菠萝种植面积1.73万hm2,集聚了菠萝罐头、果汁加工企业7家,加工产业产值达到22.8亿元,荣获中国菠萝之乡称号。

1.2 存在问题

目前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包括现代农业科技园、现代农业示范区等)的科技支撑能力较弱,是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园对区域的产业带动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14]。根据不同类型产业园的产业特点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组建全产业链的科技专家服务团队,是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其次,广东省农业产业园的农业产业集群还没有形成,园区的农业效益普遍不高,农产品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存在着规模不大、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的现状,联农带农尚未形成有效的机制;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营养化和功能化的精深加工较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有待提升。

表1 广东省部分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平台情况Table 1 Situation of partial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technology platforms in Guangdong

2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园典型模式

2.1 “一园一平台,专家进企业”模式的形成

广东省农科院自建院以来,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技创新、服务三农”为办院宗旨,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转化为手段,以当好政府参谋、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增产增效为根本宗旨,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创新、服务三农的农业科技发展道路。近年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充分调动专家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到服务三农的乡村振兴主战场中,为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及农业专业镇提供了有效的规划咨询服务、技术支持及评价等服务[15]。

2018年,广东省农科院根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实施的特色主导产业产业园的方案,陆续组建了9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专家服务团,实行“一园一平台,专家进企业”的科技支撑服务模式,每个团队对接支撑一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每个团队由正高级职称人员担任领队,配备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专家,每位专家都有明确的项目任务,为产业园提供咨询规划、良种良法、加工物流、品牌打造、信息化建设、科技研发和人才培训等全产业链的科技支撑服务。

2.2 “一园一平台,专家进企业”模式的运行机理

一园一平台:根据广东省产业园建设科技研发区的指引,广东省农科院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责任与实施主体共签合作协议后,提出共建科技平台,打造“一园一平台”的工作模式,夯实科技服务的基础。先后建成新会陈皮研究院、广东农科海纳农业研究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德庆柑桔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专家翁源工作站、广东省农业乐昌工作站、热带亚热带花卉产业园技术研发中心、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和利农蔬菜研究院等系列园区科技平台。利用该科技平台,科技人员以服务地区特色主导产业为出发点,结合产业生产实际,开展科学应用研究,将产业瓶颈的重大科技问题,反馈至院本部进行开展科研攻关;对科技成果在平台内进行技术试验示范,满足生产条件要求之后,再在产业园进行推广(如广东省农科院为惠城区丝苗米产业园提供科技服务并形成“海纳模式”,为产业园开展了丝苗米优质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稻米副产品加工技术研究、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研究以及企业综合实力提升研究);该平台也是广东省农科院教育培训、产业园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对新技术的传播和应用也取得了较好效果,实现了省级专家团队与园区科技队伍深度结合、资源共享、技术开发合作到位,形成产业发展、成果共享与技术提升等多赢的合作新模式。

专家进企业:为每个产业园组建一支全产业链的专家队伍,每个团队配备产前、产中、产后的专家,为产业园提供咨询规划、良种良法、加工物流、品牌打造、信息化建设和人才培训等的科技支撑。每个团队设领队1名,领队由正高职称的专家担任;成员专家若干名(不超过8名),由不低于3个的广东省农科院下属专业研究所(中心)的专家组成,产业园专家服务团实行团长领导下的领队负责制。在共建平台的基础上,专家团队按照产业园建设企业的技术要求,派出专家驻点产业园,提供实时的技术服务。2018年结合广东省农科院分院、工作站工作,共派出驻点科技人员59人,为产业园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图1)。

图1 “一园一平台,专家进企业”模式的运行机理Fig.1 Operation mechanism of “one park one platform,experts join enterprises”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mode

2.3 “一园一平台,专家进企业”模式取得的成果

2.3.1 立足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科技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广东省以菠萝、荔枝、茶叶、柚子、生猪、深海网箱养殖、农产品冷链物流为优势产业,以丝苗米、优质蔬菜、花卉、柑橘等为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全省优势、特色主导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广东省农科院为每个产业园的不同发展需求定向组建全产业链专家服务团队,科技专家直接参与产业园的农业科技服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工作,以科技带动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如派出专家驻点到海纳丝苗米产业园,帮助产业园丝苗米产业全产业链的发展;派出专家驻点德庆柑橘产业园,与产业园建设企业,共同打造德庆县贡柑产业园的现代农业产业样板园;在翁源兰花产业园,派出专家在当地与产业园建设企业针对生产实际开展科研联合攻关、品种引进,集成技术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科技培训等工作,促进翁源兰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在湛江派出驻点专家为产业园企业联合培养花卉产业技术人才,为进一步推进湛江花卉产业园热带亚热带花卉产业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开展“湛江名花”品牌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在肇庆高要南药产业园,根据高要区南药产业园建设要求,派出专家动态了解高要南药产业园南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南药的高效种植技术、中药材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科技需求,为高要南药产业园中药材产业提供全产业链科技支撑。

2.3.2 全产业链科技支撑,有效促进科技要素的聚集和提升 农业科技推广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针对不同的接受对象,其推广方式或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自广东省开始实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来,广东省农科院陆续为每个产业园定向组建了全产业链科技专家服务团队,在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有效地促进科技要素的聚集和提升。专家服务团队在开展技术支撑服务过程中,也作为区域农业产业园发展的科技信息二传手,及时把产业园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思路和想法、品种的市场竞争力情况反馈到广东省农科院科技创新的核心部门,及时联合相关单位开展科研联合攻关、组织专家对经营主体开展教育培训、调整院的学科设置等,优化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升了科技教育培训质量,助推了企业发展,从而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一方面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2018年全院科技项目合同经费3.9亿元,横向科研项目经费大幅提升,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项,创历史新高;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农学学科进入世界ESI前1%;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励56项,包括中国专利奖银奖1项,广东专利奖优秀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通过各级审定、鉴定、登记品种144个,获植物新品种权授权28个,有53个品种、30项技术入选2018年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分别占全省农业主导品种的67.9%、主推技术的71.4%。另一方面,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新签科技成果转让合同132项、技术入股合同5项,其中院属的广东金颖农业科技孵化有限公司被评为广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获评为科技部“国家级星创天地”,吸引100余家农业企业入驻院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

2.3.3 院企结合,探索了切合区域农业生产实际的农技推广模式 农技推广采用何种方式和何种传播渠道,对农技推广的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园一平台,专家进企业”科技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农技推广模式,激活了省级科研单位服务三农的农技推广体系,高效整合了全院各专业研究所的专家资源,促进了各产业的专家和经营主体的有机结合,激活了省级科研单位的农技推广体系,创新了农技推广模式。截至2019年底,广东省农科院产业园专家服务团队共签约横向课题项目136项,为产业园建设企业开展科研联合攻关69项、引进品种95个、集成技术推广90项、科技成果转化53项,为产业园经营主体开展人才科技培训2 005人次。如在服务汕尾市海丰县蔬菜产业园建设的全产业链专家服务团队,成员由广东省农科院3个专业研究所的专家组成,为产业园建设企业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虎噉金针菜”,并获得外观设计专利证书,获得专利10个,软著2个,编制《萱草栽培技术》,应用于黄花菜栽培并推广,“酒精回收塔监控软件的开发”“喷雾式干燥机控制软件的开发”“从甜叶菊中制备高纯度甜菊糖苷方法的研究”等3个研发项目成功实施并通过验收。

2.3.4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科技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 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业坚持推行绿色发展,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的科学发展。全产业链专家服务团队在为产业园服务过程中一直推行“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药化肥使用量的负增长,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广泛应用,通过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改善农业生产环境,间接提高农产品质量;使农业生产方式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向循环式”的循环经济转变,延长了农业生态产业链,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推动广东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如在服务惠城区丝苗米产业园中,推行水稻“三控”施肥技术、丝苗米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发、丝苗米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配套与优化、稻米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管控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化技术的制定与培训等,实现了产业园稻米产业的高产、高效、安全的生产,提升了产业园稻米产业的发展综合效益,并探索总结出“海纳模式”。

2.3.5 创新工作机制,培养和锻炼了高效服务三农的人才队伍 人才是最具活力的发展资源,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流动机制、激励机制,用平台聚人、用事业成就人,吸引集聚不同专业方向的优秀人才服务三农,各得其所、奉献三农尽展其长。目前广东省农科院共为全省产业园组建了98个全产业链专家服务团队,每个团队配备产前、产中、产后的专家,为产业园提供咨询规划、良种良法、加工物流、品牌打造、信息化建设和人才培训等全产业链的科技支撑。每个团队设领队1名,领队由具有正高职称的专家担任;成员专家若干名(不超过8名),由不低于来自3个的院属专业单位的专家组成,加强了院属各单位不同产业、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学科的专家的合作,产业园专家服务团实行团长领导下的领队负责制,解放了思想,打破了体制机制藩篱。

3 “一园一平台,专家进企业”的科技推广模式实践困境

3.1 农业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与需求不足

广东省农科院专家服务团队在科技支撑产业园过程中,一是表现出农业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目前,广东省农科院科技创新科研项目主要是争取“纵向项目”,即科研经费主要是争取政府科研项目,立项后进行科研攻关,最后结题验收,由此导致科技创新成果本身的市场价值较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较低,应用研究推广薄弱,不能满足服务三农的战略要求。在科技支撑产业园技术中,表现出重产中轻产后、重生产轻经营、重技术轻市场特征明显,全产业链技术创新研究不足,一些产业关键技术和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如田间种植管理技术、作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畜禽养殖技术等占比较高,但农产品冷链物流、农旅结合、产品营销、品牌打造等技术占比较低。二是农业科技成果有效需求不足,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部分企业对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了解与接收意愿不高,主要是因为使用新农业科技成果的成本高、风险高,农技推广的受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导致农技推广的主体不能很好的被理解。因此,产业园专家科技服务团队在科技推广中科技成果的市场需求有效不足。

3.2 农业科技投入资金不足

广东省对科研投入不断加大,2018年,广东省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为2 704.7亿元,居全国第一位,经费投入强度2.78%[1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广东省农业科技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科技投入不足是广东省乃至全国的显著特征[17],产业园专家服务团科技服务产业园的工作经费主要是从农技推广的受体获得,农业科研院所还比较缺乏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经验,业务开拓性不强,缺乏清晰的业务定位和竞争意识,使得产业园科技推广过程中科技对接合作不能得到有效保证[18],科技经费的不足将严重制约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以广东省农科院科技支撑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建设为例,产业园实施主体企业与推广主体是平等自愿的对接,且产业园科技对接具有开放性,因此常出现一个产业园与多个、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进行对接,且对接科技经费普遍较少,表现出农业科技推广合作主体不稳定,科技推广经费得不到保障。在全省10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只有31个专家团队对接产业园有签订科技合同并有工作经费到账;有39个专家团队对接产业园没有签订科技合同,无工作经费到账;还有30个专家团队对接产业园签订了科技合同,且开展了相关的科技服务工作,但工作经费到账困难。因没有稳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中,极大削弱了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科技推广的积极性,直接阻碍了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使得对接产业园过程中,出现科技成果总量少、推广难等问题。

3.3 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缺陷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直属的科研性质的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职称评定和晋升多以科技创新成果为依据,因此科技人员主要精力偏向科技创新,而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则缺乏稳定的科技推广、服务三农的科技专家队伍,重科研、轻转化,重论文、轻推广现象比较突出。产业园专家服务团的领队多由正高级职称的专家担任,在签订产业园横向项目中,项目主持人也多由产业园领队承担,而产业园专家服务团队成员多是副高级职称及以下人员组成。因此,团队成员很少有作为主持人承担项目的机会,也不能作为其职称评审经历条件;专家服务团领队多是正高级职称专家,在职称评审方面,产业园横向项目对其职称提高已无实质性的帮助。另外,参与产业园科技服务工作,不能作为基层工作经历认定的条件,导致产业园专家服务团队的成员对科技支撑产业园工作积极性不高,团队中不同职称、不同院属单位的成员之间,协作比较困难。

4 “一园一平台,专家进企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完善对策

4.1 完善落实相关政策,加强农技推广体系组织管理,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效能

政府部门应加强在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农业园区等的建设指引、资金管理办法、绩效评价办法中的科技推广方面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完善园区的科技支撑的相关激励政策和制度,如产业园的建设需要在科技领域的投入、对科技支撑投入进行量化考核;鼓励科研院所的专家、科技人员进产业园、进企业,开展科技支撑服务,采取成果转化、投资入股等方式,激励科技支撑产业园、科技园等产业聚集载体的建设,对科技人员科技支撑服务产业园等建设的回报、收入不作总量控制;落实相关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的政策和规定,明确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向参与科技服务的人员倾斜。以政策为导向,加强农技推广体系组织管理,明确职责、创新机制、强化管理等,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效能[19]。

4.2 以生产应用为导向,调整和优化科技创新学科设置,为服务三农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围绕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全产业链各环节技术瓶颈问题、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等进行科技创新和学科调整优化,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需求方向、科技创新研发路线和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科研项目的立项、选题、科技研发、成果评价等方面解决服务三农中遇到的产业生产问题,鼓励院地合作、院企合作、共建专家工作站等形式,建立科研院所的试验示范基地,基地实行“基地+企业+农户”的典型带动,基地重点进行科技成果的引进与转化、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成果展示推广、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培训等工作,通过科技创新与生产各环节的互动,提高科研资源的利用效率,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20]。

4.3 设立政府专项财政资金扶持,多渠道增加农技推广投入,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导产业加强农技推广

农技推广工作中长期存在人才数量不足、推广人员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农技推广工作经费缺乏,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目前,科研院校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是科技支撑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和重要的技术来源,针对农业产业园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公益性的研究,如优良品种选育、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重大病虫害防治(草鱼出血病、柑橘类黄龙病、茶小绿叶蝉)等的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科技需求,有必要设置政府专项财政资金扶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为,多渠道增加投入,实行“多方投入、利益共享”的资金筹措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实行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以技术、资金入股企业,与企业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探索构建“科技+企业+资本”的轻资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完善市场竞争性经费和稳定的财政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模式,如现代农业产业园资金使用中增加科技支撑的投入比例、设立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技推广专项资金等[21]。

4.4 完善制度建设,进行管理体制创新,引导更多的科技人员加入服务三农的队伍

科研院所单位在专家服务产业园的工作中给予政策和制度鼓励和激励,对服务产业园建设的农技推广人员实行分类评价,健全鼓励创新创业的分配激励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在其职称评定、工龄计算、收入分配、基层工作经验认定、晋升提拔等方面予以鼓励奖励措施,如明确服务三农系列的职称评审和聘用条件,设立推广系列的研究员岗位,将科技服务三农绩效作为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的主要考核指标,鼓励科技人员加入服务三农的队伍行列,鼓励科技人员开展服务农业产业园、“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等项目建设。

科研院属单位应单独设立服务三农的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专职负责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乡村振兴、成果示范基地建设、成果转化与科技推广及团队建设与管理、科技下乡、科技服务宣传报道工作等,提升服务三农协调能力和成效。同时制定服务三农年度考核指标和目标任务,服务三农考核和职称评聘挂钩,制定检查落实制度,挖掘服务三农的典型,设立服务三农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