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贵州水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4-05-24

王先玉, 金 莲

(贵州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0 引言

近几年,贵州省依托生态气候等自然资源优势,结合自身经济社会状况,不断调整农业结构与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特别是近几年大力发展的水果产业,成为贵州重点特色产业之一。贵州省水果产业发展规模与产值持续增加,产业化发展全面起步,品牌培育及效应明显,并起明显的扶贫带动作用。杨正芬[1]分析了播州区水果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做法,并且提出相关的建议。谢小燕等[2]分析了铜仁市水果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李志芳等[3]针对贵州黔西南水果甘蔗产业,剖析其发展现状、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李顺雨等[4]对威宁苹果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确保威宁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总的来说,在贵州省水果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主导、重视经营主体的培育与发展,重视扶贫效益和一县一业特色品种培育,促进了贵州省水果产业的迅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缺乏市场灵活调节机制、利益联结机制薄弱且不长效、基础设施及设备不完善、品牌效应弱、产业化发展水平低、劳动力成本高、农业保险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分析贵州省水果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促进贵州省水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提质增效提供借鉴与参考。

1 贵州省水果产业发展现状

1.1 品种丰富且种植规模持续增加

自2008年贵州省委、省政府1号文件明确提出将以水果为主的经果林产业建设成贵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以来,贵州水果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水果品种日益丰富、种植规模迅速扩大。2007年贵州省果树栽培面积12.46万hm2,水果产量113.77万t,产值14.8亿元[5]。2014全省果园面积37.86万hm2,产量261.4万t,果品产值达94.23亿元,较2007年种植面积增加204%,产量增加130%,产值增加540%。2018年,全省果园总面积达47.2万hm2,产量330万t,产值168.4亿元,较2014年种植面积增加24.7%,产量增加26.2%,产值增加78.7%[6]。2021年全省果园面积达50.67万hm2,产量420万t,产值超过250亿元[7],水果产值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种植面积与产量。表明贵州省水果产业发展不仅在面积、产量上迅速增长,而且品质效应与经济效应也明显提升。

1.2 产业化经营全面起步

随着贵州省水果产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产业化水平也在逐步发展提升,全省水果发展呈规模化经营的趋势,产业化发展全面起步。在经营主体方面,近几年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大力的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与鼓励合作社建设一批“千亩示范基地”,从而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近几年全省以水果产业为主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迅速增加。截止到2018年,全省水果企业已达703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家,水果产业相关合作社2 412家。根据《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水果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9—2021年)》,2021年贵州省培育省级龙头企业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 000个,并打造产销联合体1~2个,“万亩片”果园30个以上,“千亩村”果园150个以上,把贵州建成我国南方重要的精品水果产区。具备了水果产业发展经营主体要素之后,贵州省水果产业在发展领域方面有所拓宽,增加了水果产业发展的附加值,逐渐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从最初单一的以零散的种植销售为主,逐渐引进发展加工企业,以及集观光采摘旅游农旅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1.3 品牌培育成效明显

种植生产上贵州省依托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以县域为主战场秉持绿色有机发展的理念,并通过深化“农超对接”及“农批对接”,建设南北农产品物流园、县级农村电商运营中心和农村电商服务站点,积极拓展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域外市场,拓宽“黔货出山”通道等销售宣传措施,有效地打造了一批贵州优质地域特色水果品牌,如“罗甸火龙果” “镇宁蜂糖李” “水城红心猕猴桃”“威宁苹果”等。其中修文“7不够”和水城“弥你红”猕猴桃品牌已成功拓展国内外市场;贵州蓝莓、李生产规模居全国第一,猕猴桃、火龙果列全国前三。因此,近几年贵州省水果凭借较好的口感与大力的宣传,备受消费者喜爱,使贵州特色水果品牌产品走向全国,有力地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品牌增值效应明显。

1.4 扶贫增收效应明显

近几年,贵州省水果产业的发展有效地盘活了农村资源,多渠道增加了农户的收入,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进程。通过“产业-就业-扶贫” “政府财政资金量化投入-盈利-贫困利润户分红”、规范扶贫资金使用、土地入股、经营利润二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了以贫困农户为核心、以扶贫效益为关键的新型产业化扶贫体系,形成了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多方利益共同体。截至2018年,贵州省水果产业发展带动全省49.9万人脱贫,占全省贫困人口的17.8%[3]。如罗甸县火龙果产业覆盖农户12 500户51 6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 765户15 060人;贞丰县扶贫产业基金审批项目带动建档立卡贫困农户665户2 285人;威宁苹果产业覆盖贫困户2.4万户、贫困人口10.3万人左右,覆盖率达20%,覆盖的贫困户户均种植苹果面积均高于2 000 m2,挂果果园覆盖的贫困户户均增收1 500元以上;镇宁县覆盖带动贫困户3 122户13 797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 685户11 760人;丹寨县蓝莓产业覆盖全县6个乡镇23个村级产业扶贫合作社,带动农户8 632户35 563人,其中,贫困户4 482户17 903人,农户户均年增收11 053元,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8 423元。

2 贵州省水果产业发展特点

2.1 政府主导

从水果产业的规划种植到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以及产业化起步利益的联结与分配看,目前贵州省水果产业的发展以政府主导为主。首先,在种植规划方面,政府通过大量财政资金投入从上到下规划全省各个县域水果种植品种及规模面积。在主体经营方面,主要由政府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以及鼓励成立村合作社组织和代表农户利益带动全省水果产业发展,尤其是龙头企业的发展中,政府建立的农投平台公司具有较强的主导地位,起领头羊的作用。在资金支持方面,设有专门的产业子基金与水果发展专项资金作为支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农业建园补贴等财政资金的支持。在规划管理方面,以行政区划为单位,从上到下设有专门的水果产业发展领导组织,省级成立了贵州省水果产业发展专班负责贵州省水果产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各个县域则安排地区的果树站、园区办、水果工作小组等负责当地水果产业的管理指导工作。

2.2 重视经营主体的培育与发展

农户缺乏直接面向市场的能力,为了保证水果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扶持和培育有能力的市场主体聚集市场、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建立一批基地,打造“万亩片”“千亩村”示范带动基地,从整体上带动贵州省整体水果产业的发展。培育的市场主体主要包括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贵州省水果产业发展各县域通过以利益诱导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鼓励成立村合作社,支持有意愿、有实力、带动能力强的种植大户扩大产业发展规模等措施,培养了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当地农户发展。从2014年起所有财政扶贫产业发展资金60%用于公司、企业专业合作社、大户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截至2018年,全省水果企业703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20家,水果产业相关合作社2 412家[7]。

2.3 重视脱贫效益

贵州省水果产业的发展重视脱贫效益,贵州省政府通过大量产业扶贫子基金与水果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量化分红,并通过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互助资金组织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以贫困农户为核心、以扶贫效益为关键的新型产业化扶贫体系,形成多方利益共同体,最终给贫困户带来直接或间接帮助,带动和帮助贫困农户自主发展生产。贵州省水果产业的发展有效地盘活了农村资源,多渠道增加了农户的收入,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减贫的效用。

2.4 一县一业特色品种培育

随着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深入推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精品水果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猕猴桃、火龙果、百香果、苹果、蓝莓、地方名李、特色柑橘和樱桃等时令水果发展,市(州)县则因地制宜选择地方特色规模树种3~5个,每个村依托自身的自然气候条件培育1个适应发展的特色品种,着力打造一县一业特色水果,逐渐形成区域特色水果品种,在贵州省政府大力的品牌建设与宣传下,培育打造出修文猕猴桃、罗甸火龙果、麻江蓝莓、水城红心猕猴桃、从江百香果、威宁苹果、镇宁蜂糖李、纳雍玛瑙红樱桃、玉屏黄桃等一批地理标志品牌,其中修文“7不够”和水城“弥你红”猕猴桃品牌已成功拓展国内外市场。

3 贵州省水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市场灵活调节机制

农业具有基础性、公益性、脆弱性、潜在性风险高、监管难度大、成本高等特征,从而决定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但政府长期的主导会导致产业发展与市场的脱离,最终致使产业发展失败。由于近几年贵州省扶贫任务与产业发展任务的倒逼,过于重视发展规模而忽视了市场需求与定位,市场环境以及市场信息服务等方面还相对不太完善,市场供求信息不畅通,生产、流通等环节缺乏科学的市场考察和调研分析,一定程度上脱离水果大市场的发展。

3.2 利益联结机制薄弱且不长效

利益联结机制是实现一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贵州省水果产业发展在政府的鼓励和推动下,各县域水果产业发展均以不同的形式构建了各个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从各个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方式来看,绝大多数合作社仅仅是简单的给企业协调矛盾或者组织用工问题,农户也只是简单的土地流转和劳务合作关系,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更是物资分配与技术指导的关系,各个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大多数只是简单的购销与联合关系,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经济共同体。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自产自销零售居多,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州省水果产业的发展。主要原因有合作社缺乏技术管理人才导致其“桥梁作用”弱,农户小农意识强,过于注重当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生产经营品质标准不统一。

3.3 基础设施及设备不完善

由于前期基础设施及设备购置成本高资金投入大,且大多数企业及合作社资金流转困难,因此其种植基地的配套设施及设备不完善。主要表现为道路建设和水利建设不完善,地段交通条件不好,机耕道、田间便道、水利沟渠、提灌站、电力设施等基础设施跟不上,冷链物流需求得不到满足,企业面临较高的储藏成本。

3.4 品牌经济效应弱

虽然贵州部分特色水果凭借其较好的口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并获得“地理标志品牌”,但是整体品牌增值效应仍然很弱,尤其是一些农民合作社和农户缺乏品牌增值意识,造成贵州省水果产业的整体增值效应较弱。一方面是由于贵州省水果产业的发展主要以各经营主体为单元单独生产,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鲜果品质管理监督与检测,难以保证市场上鲜果品质的一致性,产品价格差距大;另一方面是目前贵州省水果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水平低,产前、产中、产后衔接不够紧密,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一些散户销售者直接进入市场盲目压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品牌口碑,因此难以实现品牌增值效益。

3.5 产业化水平低

贵州省水果基地发展普遍表现为种植面积扩大、不重视老果园改造,忽视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效益,组织化程度低。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控体制不配套,致使不能有效监控水果质量。再者,目前贵州省水果产业发展以种植销售鲜果为主,相关加工生产服务体系不完善,处于粗放型阶段,加工服务企业少且呈现低小散的特点,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衔接不紧及技术服务不配套,加工企业以中低档产品为主,与水果相关的果脯、饮料等加工食品的研发不足,无专业包装加工企业。因此省内盛产期水果大部分依靠外销,普遍面临着经济效益低、品牌效应弱、鲜果滞销等问题,亟需延长省内产业链条,引进和培育相关加工企业与鼓励带动服务业发展,扩大水果产业的辐射范围和增强省内水果产业辐射效应,促进加大内销。

3.6 劳动力成本高

水果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劳动力需求较大,需要依靠大量劳动力带动发展。然而由于现阶段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等原因,龙头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用工成本高的问题,一方面是员工年龄偏高,年轻劳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是专业培育选种、栽培管理等相关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3.7 农户保险参与程度较低

目前贵州省水果种植农户的保险参与程度不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农户抗风险意识较弱,小农意识较强,缺乏相关保险知识培训。二是参保获赔率不高,申请理赔条件门槛高程序复杂且获赔额度低,参保利益得不到保障。

4 对策建议

4.1 加强政府服务逐渐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

随着水果产业的不断成熟与稳定发展,在保证水果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下,一方面逐渐减少政府的控制主导作用,顺应和尊重市场结构的调整与市场发展规律,畅通国内外水果市场供需信息渠道与构建市场信息网络系统,以量定产发展订单农业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和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服务,为市场主体发展提供自由活跃的营商环境。

4.2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在实现全省地方水果品牌品质统一提升的基础之上,创新各个经营主体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合作关系,一方面鼓励发展订单农业,支持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深入合作与共享技术,鼓励农户通过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资产入股增强农户种植积极性,形成抱团发展促使产品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培养农户的合作意识,引进合作社管理人才提高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加强标准品质生产监督,只有内部各个经营主体团结一致,紧紧系在一根绳子上才能形成向心力,形成紧密的利益结合体,助推全省水果产业向更好更远的方向发展。

4.3 加大政府支持完善基础设施

第一,要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推进边远地区小型水利建设,保障灌溉能力。第二,进一步拓宽运输渠道,提升大型运输车辆和道路匹配度,健全物流共同配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第三,健全水果生产、销售所需的水、电、路、通风库、冷库等基础配套设施。第四,在精品水果产业园区建设大型冷链物流设施,实现大型生产基地冷链预冷全覆盖,建设冷链配送终端,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4.4 提升品牌效应

品牌效应弱的根本原因是品质标准不统一,销售市场混乱。因此,首要措施是政府要统一种植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标准以及包装等。然后加大地方品牌的宣传,提高贵州省地方特色水果的知名度。同时,支持水果行业协会的成立,搭建产销衔接平台,建立专业营销队伍,并引导和支持营销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家庭农场、批发市场的组成形成抱团发展,共同开发系列产品,共同开拓市场,建设水果内销外销快捷通道,形成统一的品牌。

4.5 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首先设立地方第三方专业机构,根据不同水果品种生长条件制定品质生产标准以及基地种植管理标准,落实到树苗的选种、建园标准、疏花蔬果剪枝技术、除草技术、施肥技术、产品包装等一系列生产经营环节,以保证品质品牌的统一,并要求销售必须取得相关质量认证,加强行业自律,自觉接受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和社会监督。在保证品质品牌统一的基础上,促进各个产业的融合可持续发展,统筹产业链、供应链及价值链,促进水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市场服务业深度融合,以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打造农业综合体和产业联合体。构建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从水果种植生产延伸到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体系。具体以鲜果种植为基础,加强果脯、果干、果汁、果酒、面膜等深加工产品研发以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打造果类全类产品体系,提升水果产业的附加值,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4.6 推动中小型农机使用

充分结合贵州省地势地形特点与实际情况,推动产、学、研之间结合,加强山地中小农机的创新研发,开发新型实用型配套机具。同时制定鼓励使用农机设备的激励扶持政策,调动山地农民购农机、用农机的积极性,逐步养成使用农机的习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提升节约型农业机械建设水平,节约劳动力成本。

4.7 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第一,加强政府作为第三方督促农业保险公司与农户履行合约权利与责任,为保险常识薄弱的农户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保障参保主体利益。第二,加强保险宣传,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措施,提高农户的农业保险意识与积极性,从而加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降低农业风险稳定农户收入。第三,针对不同水果品种的生长特点,创新农业保险体系以及完善农业再保险机制,提高保额标准和赔偿水平,保障农民再生产能力。第四,政府建立完善的农业公共保险体系,大力发展政策性保险产品,解决一些散户“无钱投保”的问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