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贵州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时间:2024-05-24

宫杰芳

(贵州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贵州 贵阳550021)

0 引言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开始涌现出一种新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即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选择[1-3]。贵州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2002年5月由国家科学技术部、农业农村部等六部委共同批准的第二批15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试点之一[4],前10年是园区的发展快速期,近4年来,园区发展进入瓶颈期。因此,通过分析园区过去发展的亮点,总结经验,提出发展建议,为园区后续发展提供参考。

1 贵州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状

2013年,贵州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调迁至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园区的工作重点变为建园,乌当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将农业科技园区作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1 建设现状

贵州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原核心区位于乌当区东风镇,受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影响,2013年初,农业园区核心区调迁到羊昌镇拓展建设。规划总投资约8.2亿元,规划建设总面积为4 000 hm2,其中核心区面积达333 hm2,示范区667 hm2,辐射带动区3 000 hm2。园区根据喀斯特山区的特点,采取“一区多园”的建设模式,围绕贵州、贵阳农业结构调整,夯实蔬、果、畜、花、药、生态观光农业六大支柱产业,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改造升级,形成以“公司+科技+基地+农户+市场”“合作社+农户+科技+基地”等多种模式进行发展。经10余年的建设,各类先进技术、先进设施、优良品种、新机制、现代化运营模式等项目展示平台发挥了显著辐射示范带动作用。

1.2 主要做法及成效

1.2.1 强化统筹,打造特色魅力园区 以花卉基地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为载体,统筹旅游景区、特色小城镇、富美乡村示范带建设,统一进行规划、统筹安排项目、统一进行建设。整合财政、农业、旅游、住建、科技、水利、生态和交通等部门资金,统筹农业、旅游和小城镇等产业发展。统筹道路交通、水利、农业、卫生、商贸、教育、通讯和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推进3次产业相互融合和渗透,形成都市型山地现代农业与康体休闲、旅游度假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1.2.2 强化合作,搭建科技服务平台 积极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经济植物育成中心、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林业大学、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州省林业科学院、贵州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上联科研院所、中联龙头企业、下联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让科技人员和专家将先进适用技术、科技成果在园区进行组装集成,快速转化,通过科技辐射扩散带动作用,促进产品、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将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至园区周边地区,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园区建设以来,共实施各级科研项目100余项,自主开发项目19项,累计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86项,获专利11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农业丰收一等奖2项、市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引进新优品种400余个。2018年5月获批贵州省首家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

1.2.3 项目驱动,搭建企业孵化平台 坚持项目实施是“企业壮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省、市、区优质农林科技类项目。“十三五”期间,园区累计申报项目46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15个、市级项目26个、区级项目4个,项目总资金达9 816万元。通过项目实施,帮助企业发展壮大,由企业带动农户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1.2.4 丰富业态,拓展农旅融合 空间农业园区立足于农业与旅游、文化、体育、科技、教育、大健康、生态文明和电子商务高度融合发展,以花为主线,重点突出花卉种繁研发、示范生产、展示展销、产品体验、花氛围营造等,与羊昌集镇“产城互动,镇园互动”,颠覆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生产与休闲旅游、生态观光、科普教育、农村电商、避暑康养、研学拓展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发展模式,彰显山地旅游与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乌当特色。“全省2016年第一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全省民兵‘四新’项目观摩会”“贵阳市现代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现场观摩等省市观摩”“全省供销社服务乡村振兴助力脱贫奔小康现场观摩推进会”“贵阳市第一届统战观摩会”等重大观摩项目在园区圆满完成。举办了贵阳市第二届农业嘉年华、贵阳首届春节花市、贵阳市第一届花朝节、贵阳市第二届花朝节、贵阳花卉新品种推介会”暨“夏季花展”、贵阳市大数据电子商务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暨第二届餐饮职工技能大赛、长桌宴、郁金香节、国际杜鹃花展等活动,通过举办活动激发园区发展活力,使得园区建设亮点纷呈,真正打造永不落幕的嘉年华。

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引进贵电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贵州农农农公司等企业入驻电商产业园,整体运营推广“午当锄禾”电商平台,搭建了“点、园、基地”互动交互平台,线上线下交流体验平台,让农业乘上电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以羊昌“花画小镇”为依托,借助“镇园一体”发展模式,合力打造休闲、宜居、避暑乡村旅游小镇,2020年接待入园避暑游客2.5万余人次,其中定居60 d及以上的重庆季节性游客约6 000余人,带动周边农户100余户发展民宿、餐饮增收致富。有效盘活了乡村闲置资源,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的转换。依托丰富的花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花卉观光旅游及其他配套旅游产品。根据不同时节种植郁金香、鲁冰花、太阳花、海棠和菊花等花卉,形成“季季有花、月月有游、季换花变”的赏花休闲旅游格局。同时充分挖掘水东文化、知青文化、农业传统文化等元素,融入旅游内涵,真正做到有景可赏有文化可体味。此外,不断丰富园区旅游业态,激发旅游消费活力,如DIY亲子体验、卡丁车、户外拓展、热气球空中旅行等项目,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2016年获批省级重点景区、5+100个旅游景区,2017年获得阳市中小学生研学旅游教育基地荣誉称号,2018年获得贵州省旅游协会教育研学与智慧旅游研学基地、贵州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贵州省民用机无人机驾驶员培训基地、贵州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2018年《阳光品牌》推荐企业等荣誉成果,2019年获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20年获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1.2.5 用心用情,筑牢交流合作平台 羊昌“花画小镇”已成为乌当区的一张靓丽名片,每年有大量的考察团到园区考察交流。2016年来,共接待各类考察活动400多场次5 000余人。通过接待,宣传乌当园区,成为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1.2.6 聚焦产业,坚守“三农” 服务初心筑巢引凤,加大招商引资,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5]。招商引资坚持本土孵化与外引两手发力,开展以商招商和精准招商。针对引进企业,园区全方位做好跟踪落地服务,破除企业发展后顾之忧,让企业安心生产、发展壮大,由企业带动农户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立足现有产业,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在羊昌、新场、百宜、新堡建设540 hm2花卉产业基地,带动当地400多农户就业;在羊昌、平坝等村完成了220 hm2头花蓼、200 hm2猕猴桃、4.56 hm2中药材种繁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全镇20%以上的农户增收。采取“联乡、联企、联户”三联服务,工作人员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联系乡镇开展技术服务,联系人员熟知各联系乡镇产业布局、产业技术需求等的实际情况,对产业结构调整做出科学决策。同时,对偏坡猕猴桃基地、偏坡杨桃基地、下坝樱桃基地、羊昌中河村反季节蔬菜基地等新品种引进、老品种更新、栽培技术集成进行重点技术指导。

1.2.7 育才引智,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园区始终将人才工作提升到战略高度,从政策、项目经费、科技成果转化等各方面吸引人才汇聚,为园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截止目前,园区工作人员获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3人,领办农业科技项目1人。另外,通过国家星火计划,组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基地、省内科研院所实训基地等。2018年5月,成功入选人社部第四批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是贵州省首个入选的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此外,采用“项目引人、企业引人、技术引人”的方式,加强政策宣传,排查乌当区农林类企业人才需求并建立需求台账,为企业牵线搭桥,帮助企业解决研发技术难题。在聘请专家的同时,园区注重人才培养,培训农村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种植一线,重点围绕花卉、果蔬重大病虫害等技术需求加强技术服务,编制印发科技手册,向种植企业、农户推送农业生产种植政策、技术,指导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参与农技推广,培训农村技能人才。

1.3 园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

1.3.1 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园区现状与规划存在一定差距,布局上未按照编制规划建设实施,园区发展方向有所变化。原本已制定的国家园区规划在园区建设过程中未完全执行,许多功能板块不存在,同时由于许多决定缺少整体规划的针对性和发展思路,导致许多项目的实施缺乏可持续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造成园区运营成本增加,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1.3.2 缺乏优势特色产业支撑,产业基础薄弱 科技园区产业定位为花卉苗木、中药材、蔬菜、畜牧、果树、旅游六大产业。但近年来在发展过程中,主要以花卉苗木为重点,其他产业较为薄弱。同时,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规模小,花卉生产率相对低,品质差,价格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销售渠道较窄,经营主体亏本较多,长期发展较为困难。发展至今未形成优势特色产业,未形成园区特色主打品牌,在入园企业规模、数量、技术、经济效益等方面有待提升,引进的生产技术单一,技术集成度不高,产业之间关联性弱,龙头企业的支撑能力欠缺,对区域农业发展带动能力有限。

1.3.3 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体系,科技成果转化难度较大 园区近年来工作重点以建设园区和接待为主,行政化工作较多,专业技术方面欠缺。虽有农业技术项目实施,但基本是与高校和企业合作,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未能形成有话语权的高精尖专业技术,科技成果转化较为困难。

1.3.4 未建立起长期有效的投入机制 缺乏明确、稳定的支持政策和途径,资金来源不稳定,园区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难以统筹。在园区建设上以政府投资为主,缺乏应有的活力,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难以产生应有效益。政府投资建立的农业科技园区,投资渠道单一,融资困难,不利于从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科研单位吸收资金,也不利于以后的农业科技园市场化运行。

1.3.5 园区的运行机制缺乏创新 园区管委会的运行机制缺乏创新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灵活性相对较低。园区管委会和建设主体五彩农投公司分开运营后,产权转为公司,管委会为管理机构,两家单位对于园区的定位和发展意见不统一,不利于园区今后发展。

1.3.6 农业科技含量不高 贵阳国家农业园区虽然有设施大棚,但是大部分企业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仍然以传统农业种植管理技术为主,从业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意识淡薄,农业技术落后。

1.3.7 形成产业链尚未形成 现代农业产业链是由各农产品的物流链、信息链、价值链、组织链等组成,产业链组织具有以市场为导向的快速反应机制,通过农业产业链可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以保障食品安全。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产业链主要以产、销为组织形式,欠缺农、林、牧、渔、副多条产业链结合,未能形成科技含量高的综合型农业区。

1.3.8 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的定位不准 园区将花画小镇打造为观光旅游点,但先天旅游资源条件不足,人为打造环境较多,造成投资成本高,导致经营入不敷出。

1.3.9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未建立园区与科研单位、企业或社会组织之间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对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引进和推广力度不够,没有形成丰富的较高层次从业群体,在吸纳和推广新技术、二次创新等方面能力较弱,缺乏应有的发展原动力。园区内经营主体普遍创新意识不强,投资能力欠缺,导致园区发展后劲不足。

2 贵州贵阳国家农业园区发展方向及建议

2.1 科学谋划发展定位

贵州贵阳国家农业园区应结合国家、省市,尤其是乌当区现代农业发展定位重新调整发展定位,因地制宜规划园区长期发展,园区发展方向不但要形成整体的现代农业形态,还应该形成相应的管理和运作模式。体现“科技”和“国家级”,为现代农业提供高端服务的功能载体,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方面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建立及时推广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有效机制。将园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专业性强、辐射面广、科技与服务结合紧密、具有现代农业高端形态的特色园区,实现农业领域内高端科技研发、成果先导及示范推广、企业总部聚集、农业产业链培育、生态休闲观光、城乡统筹示范等功能。

2.2 依据实际确定发展原则

贵州贵阳国家农业园区应以现代化统揽全局、以国际化为发展方向、以科技进步为核心、以综合效益为导向、以发挥优势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宗旨。结合园区实际,认真研究战略部署。在战略部署上,突出重点,分类指导,走资源整合之路,突出各大产业特色,逐步发展壮大。在经营模式上,由科研单位、地方财政、实施单位以及企业经营者共同投资,组建产权明晰、职责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股份制企业,实行企业化经营,创造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滚动发展。围绕现代农业高端形态产业需求,乌当区资源禀赋特点,汇聚一批科研院所、转化一批科技成果、聚集一批科研人员,以新品种示范展示为主体,开展配套技术的集成示范应用;开发现代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和示范等功能,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引领传统农业走融合发展之路,辐射带动,服务全国。

2.3 依靠科技谋划园区发展

以农业类各大高校为技术依托单位,通过“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建成以设施化、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为目标,功能多样、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农业科技园区。以“花果蔬药茶”为主题,科技示范、休闲观光、科学教育等其他功能为重要补充,建成科技领先、特色突出、环境优美、管理科学、效益良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科技园区。

2.4 打造特色亮点

用先进的理念来包装和提升农业,结合乌当区农业具体现状,围绕“好看”“好玩”“好吃”,因地制宜,打造独具特色的项目。如农业产业基础较好的地方,打造生产、观光、休闲采摘、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采摘园;对于特色好吃农产品地,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标准化生产满足游客购物需求,促进农产品由商品转变为礼品;另外充分挖掘乡村文化、非物质文化、民俗文化,通过文化包装,发展农业旅游,让游客感受到“乡愁”。

2.5 积极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一是加强农业科技产业对接。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成果转化基地,将其研制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优先在园区内示范、推广应用。制定有效扶持政策,吸引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携带技术成果到园区创办、领办高新技术企业或进行合作开发,共同推动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建设,建成研究的平台和成果转化的中试基地。二是建立农业科技人才培训基地。建立农业科技培训机构,通过现场培训、新媒体培训等多种方式,随时随地解决农业技术上的问题。与各大高校联合建立农业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学生进行农业类实习实训。三是加强农业科技信息交流与服务。主动搜集国内国际农业技术成果和发展动向,建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中心,传达国际国内农业发展情况,让农户了解农业发展现状。不定期举办农业学术交流会议,一方面洞察本土农业发展,给当地农业带来新契机,同时也增进社会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认识,提升园区知名度。四是加强有效结合农业生产和科研。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项目,通过具体项目实施,有效连接园区内企业、农户和科研院所,将科技融入农业中,实现科技与生产有机结合,有效提高科技在生产中的转化。

2.6 发展多元融资渠道

积极拓展企业、社会资本投入及农户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融资格局建设,积极引进国内龙头企业,充分撬动社会资本;与银行发展信贷联动机制,积极发展区域内小额信贷,为农业信贷提供保障;大力推动农业保险覆盖程度,逐步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和覆盖面,切实保障农业生产者收益。

2.7 加强园区形象建设

园区形象是园区的身份识别符号,加强园区形象建设能够增强市场竞争力,重视形象识别系统建设,以一种全新的理念规范、提高形象识别系统,在硬件和外观形象以及内涵上加以提升,体现园区文化、内涵和特色。

3 结语

贵州贵阳国家农业园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认清现状,找准方向,科学规划,精准发力。通过科学谋划,确定发展定位;结合园区现状,实事求是,确定发展原则;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协作,促进园区发展;积极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突出特色,打造亮点;发展多元融资渠道,解决资金问题,为园区发展筑牢经济基础;加强园区形象建设,形成品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