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贵州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4-05-24

龚 梅,敖茂宏,彭 杨

(1.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贵州贵阳550002;2.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贵州兴义562400)

贵州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龚 梅1,敖茂宏2*,彭 杨2

(1.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贵州贵阳550002;2.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贵州兴义562400)

为科学合理地规划与发展贵州省小杂粮产业,对贵州小杂粮生产的自然条件、适宜分布区域及主要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对策。

小杂粮;贵州;分布区域;产业现状;对策

小杂粮主要指生育期短、种植面积少、种植地区和种植方法特殊、有特种用途的多种粮豆,其特点是小、少、特、杂[1]。目前小杂粮种植种类较多,我国种植面积较大的有荞麦、糜子、谷子、高粱、燕麦、青稞和薏苡等,其中贵州省主要以荞麦、芸豆、薏苡和高粱4种小杂粮为主,零星分布有谷子、芝麻、绿豆和豇豆等。小杂粮作为贵州省农业体系中在近10年间新兴而起的一项潜力产业,不仅具有经济效益高和社会效益广等特点,更对贵州农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2]。目前,贵州省立足山地气候、特色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山地特色农业,积极发展荞麦、芸豆、薏苡和高粱等特色小杂粮产业,在长期的小杂粮种植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小杂粮产业带区域分布。为科学合理地规划与发展贵州小杂粮产业提供参考,对贵州省小杂粮生产的自然条件与分布区域、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建议。

1 贵州小杂粮生产的自然条件与分布区域

1.1 自然条件

贵州位于云贵高原东斜坡面上,境内山峦重叠、丘陵起伏、地势变化大,在全省形成600~800m以下的北、东、南边缘丘陵低热河谷区,800~1 200m的中部高原丘陵区和1 500~2 000m的西部高原山区3个地貌台阶。由于地形地势的变化,形成明显的地区性气候差异。从全省范围看,可分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省内大部分地区年均温15℃以上,≥10℃有效积温5 000℃左右,年日照时1 100~1 400h,年降雨1 000mm以上,相对湿度80%左右[3]。全省现有耕地面积456.25万hm2,其中,旱坡耕地占1/5,耕地质量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土壤类型主要是黄壤、红壤、紫色土、灰泡土和石灰土等,土壤肥力中等偏下。独特的山地气候基本适宜各种小杂粮的种植,为避免与大田作物争地矛盾,全省大部分小杂粮主要种植分布于干旱、贫瘠的旱坡地上,根据地域气候特点在长期种植过程中出现不同的小杂粮产业带分布区域。

1.2 分布区域

1.2.1 黔西南薏苡种植区 主要包括兴仁、晴隆、贞丰、兴义、安龙和普安等地 。黔西南属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山区,整个地形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海拔大多在1 000~2 000m。黔西南境内地形起伏大,地貌复杂,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3.8~19.4℃,无霜期年平均317d,年平均降水量1 352.8mm,年平均降雨数为189d[4]。该区域野生薏苡资源丰富,十分适宜薏苡种植,当地百姓种植薏苡有上百年的历史,群众种植积极性高,以黔西南州兴仁县为薏苡种植中心,辐射周围贞丰、安龙、晴隆和普安等地。

1.2.2 黔北高粱种植区 主要包括仁怀、金沙、习水,桐梓和赤水等地。黔北境内海拔800~1 300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7℃,终年温凉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海拔充足,年均降水量1 200mm,无霜期270d。该区域属于贵州省酿酒主要产地,出产茅台、习酒、青酒等名酒,酿酒的主要原料为高粱,为缓解酿酒原料高粱供应,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当地政府与酿酒企业积极推动当地酒用高粱种植,其中以仁怀和习水高粱为种植中心,辐射带动周边金沙、赤水及四川泸州地区。1.2.3黔西北、六盘水高海拔荞麦、芸豆种植区域主要包括威宁、水城、赫章、纳雍和大方等地。该区域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季风气候比较明显,降雨量较为充沛,立体气候突出,平均温度5~10℃,年日照数769~1 096h,最多为威宁县;无霜期245~290d;年均降水量849~1 399mm,海拔相对高差大,平均海拔1 500m以上,垂直气候变化尤为明显,山上山下冷暖不同,高原盆地寒热各异,利于多种小杂粮生长。该区域为贵州高海拔地区,昼夜温差大,适宜荞麦、芸豆生长,威宁也有着悠久的荞麦、芸豆种植历史,其荞麦、芸豆产业带较为集中。该区域以威宁及赫章为主,辐射带动周边纳雍、大方和水城等地。

1.2.4 黔中、黔南、黔东小杂粮零星种植区 该区域主要包括安顺、贵阳、铜仁和都匀等地。该地区人口较为稠密,主要以大田作物种植为主,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当地政府逐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结合当地区域特点发展小杂粮、蔬菜产业,境内主要零星种植有荞麦、薏苡、高粱、芸豆、谷子和绿豆等小杂粮作物种植,如安顺市境内常年保持薏苡种植面积近6 667hm2,高粱种植面积近2 000hm2。

2 贵州小杂粮产业发展的现状

2.1 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种植基地建设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贵州全省特色小杂粮产业近年飞速发展,薏苡产业种植规模位居全国第一;苦荞的种植面积占全国苦荞种植面积的1/10;芸豆的种植位居全国前列。根据贵州省农委统计,2015年全省薏仁种植面积达4.67万hm2,荞麦种植近5.33万hm2,芸豆种植稳定在12万hm2、高粱0.2万hm2左右,其他小杂粮保持在0.67万hm2左右[5]。薏苡、高粱、荞麦和芸豆4种主要特色小杂粮在各区域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种植面积逐渐增加,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兴仁建立了省级薏苡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仁怀建立了省级茅坝高粱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其中芸豆纳入仁怀蔬菜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当地企业也在推进规范荞麦种植基地。现代农业园区的建立,整合农业、水利和交通资源,小杂粮基地呈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有效推进了整个小杂粮产业发展。

2.2 政策扶持与科技技术支撑

为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加快推动贵州省特色小杂粮产业发展,各级政府部门都分别将薏苡、荞麦、高粱和芸豆纳入“十三五”种植规划,如,贵州省农委在2015年出台《贵州省薏仁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黔西南州政府出台《黔西南州“十二五”薏苡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支持薏苡产业发展。在近10年间,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大学农学院和地州各级农业研究所纷纷介入特色小杂粮研究。贵州省农科院旱粮研究所成立贵州省高粱工程研究中心、设立小杂粮研究室,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组建薏苡研究团队,贵州师范大学成立贵州省荞麦产业技术研究中心、黔西南州农科所成立贵州薏苡工程研究中心。科研结构的介入为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

2.3 小杂粮加工向规模化,产品多样化发展

在“十二五”期间黔西南州境内有各种薏苡加工厂家、作坊200多家,年加工量在6万t左右,其中年加工能力5 000t以上的有6家;年加工100~500t的有46家;其余均在100t以下,从业人员5 000余人,企业加工产值3亿多元。当地薏苡产量远不能满足当地企业加工需求,纷纷从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购入薏苡进行加工,已成为全国薏苡集散地[6]。全省的荞麦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威宁、水城和六枝等地,有赫章黔丰荞业有限公司、威宁绿野生态有限公司、水城金桥食品有限公司和六枝特区雾峰纯天然食品厂等。贵州省出口芸豆的企业主要有毕节地区泓泰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年出口量5 000t左右,创汇上百万美元。小杂粮的加工由产品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为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小杂粮产品的利润,各厂家采取提升工艺,新产品开发等措施,市场上出现了薏苡酱酒、薏苡饮料、薏苡蛋白粉和薏苡化妆品及荞麦糕点、荞麦茶和荞麦精粉等小杂粮加工品。

3 存在的问题

3.1 种植基础设施薄弱,基地建设滞后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山地农业所占比重大,实施小杂粮规模化种植、形成产业化的立体条件先天不足,投资成本较高。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弱。在小杂粮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虽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土地退化、土壤流失和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日趋严重,未得到有效治理;靠天农业的困境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受自然灾害影响巨大。小杂粮基地整体规模小,基础设施不完善,运营管理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辐射范围小,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种植区域布局不合理,生产管理成本高[7]。

3.2 加工技术落后,产品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

以黔西南州兴仁县薏苡加工为例,虽然境内加工企业多,但缺乏龙头企业,加工环节存在无序竞争,加工技术落后,产品质量难以保证,90%以上加工都停留在初级加工层面,使得薏苡的效益未得到充分挖掘。全省许多小杂粮加工企业,设备简陋,工艺简单,缺乏科技含量,加工环节多靠人工操作,生产效力低下,企业利润低。加工的产品很多没有统一商标和品牌,质量参差不齐,整个市场呈现无序混乱状态。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整个小杂粮产业的发展壮大,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3.3 小杂粮品种选育工作滞后

目前,贵州省成立了各种小杂粮研究机构,但是由于科研机构对小杂粮研究介入时间较晚,研究时间短,加上政府早期的不重视,导致目前小杂粮品种选育滞后、栽培技术未得到有效突破,在生产上运用的品种混杂退化,病虫害严重,同时一些优良的地方品种也出现混杂,产品品质降低。加之耕作粗放,栽培技术落后,小杂粮产量极低(薏苡220kg/667m2左右,荞麦120kg/667m2左右,芸豆100kg/667m2左右),严重制约小杂粮产业的发展。

4 发展对策

4.1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与小杂粮基础设施建设

各级财政应积极支持小杂粮良种推广、种质资源研究、新品种培育、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中、低产土壤的改造,提高土壤的产出能力,为小杂粮加工提供产质量保障。加大小杂粮高产示范基地建设力度,提高良种小杂粮种植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整合农田、水利和交通等资源,集中规模建设一批高标准小杂粮示范园区,改善小杂粮种植基地基础实施[]。

4.2 扶持龙头企业,提高产品的市场认知度

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延长产业经济链条,推进产业化进程。增强小杂粮产品生产能力,培养有市场竞争力的营销集团,着力打造小杂粮及相关产品市场知名品牌,不断提高优质小杂粮产品的市场认知度,提高市场份额[9-10]。

4.3 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依托贵州大学、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和黔西南州农科所等科研单位的技术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小杂粮的种质资源收集与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良种繁殖技术和新品种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着力提升单位土地的产出率,为生产高产优质的小杂粮打下良好基础。加快小杂粮加工领域的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小杂粮深加工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小杂粮加工工业做大做强,同时抓好小杂粮科技人才和农村小杂粮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一是组建县、乡小杂粮推广技术服务队,聘请专家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培养一批科技素养高、能吃苦耐劳的小杂粮专门技术人才。二是建立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生产单位技术人员组成的科技专家服务体系,依托贵州省万名专家服务基层活动和贵州省科技服务三区专项行动计划等形式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和咨询,组织开展科技成果对接、送技术下乡,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1]柴 岩,冯佰利.中国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21(3):145-151.

[2]沙 敏,武拉平.小杂粮研究现状与趋势[J].农业展望,2015,23(2):126-128.

[3]贵州省情编辑委员会.贵州省情[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4]王耕源.黔西南州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J].时代金融旬刊,2011,12(6):56-57.

[5]《中国农业年鉴》编辑部.2015中国农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6]牟少岩,李敬锁.关于构建小杂粮产业化体系的若干思考[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4,23(1):128-130.

[7]朱 怡,邹 军.贵州省特色小杂粮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耕作与栽培,2011,12(3):44-47.

[8]秦志前.平凉市特色小小杂粮产业现状及发展战略[J].小杂粮作物,2005,25(6):394-395.

[9]栗 柱.全球小杂粮现状分析及展望[J].饲料广角,2010(1):27-29.

[10]谭 斌,任保中.小杂粮资源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现状与趋势[J].中国粮油学报,2006,21(3):229-234.

(责任编辑:孙小岚)

Current Situation of Minor Cereals Industry and It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in Guizhou

GONG Mei1,AO Maohong2*,PENG Yang2
(1.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of Guizhou Province,Guiyang,Guizhou 550002;2.Guizhou SubtropicalCrops Research Institute,Xingyi,Guizhou562400,China)

To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 plan and develop minor cereals industry in Guizhou,The authors reviewed the natural ecological conditions and regional divisions for minor cereals produc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status,analyzed the problems in minor cereals production and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or minor cereals industry in Guizhou.

minor cereals;Guizhou;distribution region;industry status;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326.1

A

1001-3601(2016)07-0322-0156-03

2016-04-13;2016-06-29修回

贵州省农业科技攻关项目“薏苡无公害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黔科合NY(2011)3093];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薏苡需水规律及干旱胁迫对其品质的影响”[黔科合J字(2013)2192]

龚 梅(1980-),女,助理研究员,从事农村区域经济与文化产业研究。E-mail:gongmei@163.com

*通讯作者:敖茂宏(1981-),男,副研究员,从事杂粮研究。E-mail:aomaohong@126.co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