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金枪鱼养殖研究进展

时间:2024-05-24

戴世明,周胜杰,于刚,马振华*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300;2.三亚热带水产研究院,海南 三亚 572018;3.海南省深远海渔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加工重点实验室,海南 陵水 572400)

1 国外金枪鱼养殖产业进展

国外金枪鱼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这直接影响到了渔民、养殖从业者和科学家等产业利益相关者[1]。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问题并有效地管理世界金枪鱼(Thunnini)种群资源,5个区域政府渔业组织间包括美洲热带金枪鱼委员会(IATTC)、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CPFC)、南部蓝鳍金枪鱼养护委员会(CCSBT)、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OTC)和国际大西洋金枪鱼保护委员会(ICCAT)已经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这些研究工作涵盖了金枪鱼种群资源的时空变化和影响这些资源的生物、非生物和人为因素[1]。

尽管金枪鱼捕捞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但金枪鱼人工养殖一直发展缓慢。金枪鱼人工养殖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规模化养殖才初现雏形。同样,对金枪鱼室内循环水养殖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然而,研发初期由于育苗技术及设施的限制进展缓慢,后经过各国科学家及从业者的长期努力,实现了金枪鱼的人工苗种繁育、陆基标粗至网箱养殖的整套技术体系,但截至目前该养殖模式主要是在日本和部分欧洲地区应用[2-3]。

目前,金枪鱼的主要养殖种类分别为太平洋蓝鳍金枪鱼(Thunusorientalis)、大西洋蓝鳍金枪鱼(Thunusthynnus)和南部蓝鳍金枪鱼(Thunusmaccoyii)。太平洋蓝鳍金枪鱼在日本和墨西哥养殖,大西洋蓝鳍金枪鱼在地中海沿岸的几个国家养殖,南部蓝鳍金枪鱼只在澳大利亚养殖[4]。蓝鳍金枪鱼的产量因品种和生长区域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捕捞配额也会发生变化。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突破,日本太平洋蓝鳍金枪鱼产量已经超过了南部蓝鳍金枪鱼和大西洋蓝鳍金枪鱼的产量[5]。黄鳍金枪鱼(Thunnusalbacares)曾经在墨西哥和阿曼等国家开展过人工养殖,后因为野生苗种资源量的衰退导致养殖逐渐停止,近年来由于黄鳍金枪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取得突破,其人工养殖正在逐渐恢复。现阶段高价值金枪鱼主要面向生鱼片市场,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通过人工养殖生产的金枪鱼实际数量难以准确量化,各调查机构和政府引用的数字之间存在很大差异[2]。例如世界粮农组织数据表明,2011至2013年间全球蓝鳍金枪鱼的年度养殖产量在9 400~23 500 t之间,但该数据集忽略了几个国家的产量,以及其他国家产量报告不足的因素。2011年日本没有产量,澳大利亚的产量报告不足,大西洋蓝鳍金枪鱼的产量仅为约3 000至4 000 t,尽管在此期间总产量约为13 000 t(表1)。相比之下Tveteras等[3]提供的蓝鳍金枪鱼养殖的总产量覆盖范围更广,数据更为全面,约36 000 t[3]。

表1 太平洋、南部和大西洋蓝鳍金枪鱼的水产养殖产量[3]Tab.1 Aquaculture Production of bluefin tuna in Pacific,Southern and Atlantic areas t

1.1 太平洋蓝鳍金枪鱼

太平洋蓝鳍金枪鱼的养殖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尝试主要以捕捞幼鱼养殖至商品规格进行销售为主,这决定了其规模和产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在日本该种类商业规模的养殖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1993年第一次收获约900 t太平洋蓝鳍金枪鱼[5]。目前日本的主要养殖模式是从100~500 g的蓝鳍金枪鱼幼鱼开始养殖,通过2~3年的养殖体重达到30~50 kg商品规格[6]。

日本太平洋蓝鳍金枪鱼人工繁育及养殖主要是由近畿大学推动,渔业研究机构、地方政府和私营公司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初始阶段,日本太平洋蓝鳍金枪鱼受精卵几乎完全来自网箱养殖条件下自然产卵的亲鱼,而第一个陆基亲鱼培育系统直到2013年才在长崎投入使用。太平洋蓝鳍金枪鱼人工育苗技术的研发初期也充满了挑战,仔、稚鱼每个重要发育阶段都会出现大规模死亡的现象。这些早期死亡现象被归为以下3个阶段:(1)孵化后第8 d内的漂浮死亡和下沉死亡[7];(2)在后弯曲阶段的残食和碰撞死亡;(3)从陆基孵化车间转移到网箱后的转移死亡。每个时期的死亡率接近90.00%,金枪鱼幼鱼的总体平均存活率在0.01%到4.50%之间[6]。金枪鱼人工育苗阶段饵料选择也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据报道,金枪鱼仔、稚鱼必须以其他海洋鱼类的卵黄囊阶段幼体为食,单独以卤虫为食会造成“生长衰竭”[8]。这主要是卤虫中缺乏相关的营养成分,需要采用强化剂进行营养强化。在南澳大利亚水生生物研究所,2009年采用了“鸡尾酒”式营养强化方式对轮虫及卤虫无节幼体进行营养强化并进行了投喂实验,取得显著成效[9]。此外,早期阶段的残食行为是导致所有金枪鱼仔、稚鱼存活率低的瓶颈问题,有科学家推断这主要是金枪鱼在自然状态下繁衍进化过程中的一种后代自我保护方式,目前暂无有效解决途径[9]。

2002年日本近畿大学完成了太平洋蓝鳍金枪鱼人工繁育实验,第一代亲鱼成功产卵[10]。在2002年到2007年之间,每年大约繁殖10 000尾,2009年这一数字增加到45 000尾[5]。据统计,2012年在每47.4万条网箱养殖的金枪鱼幼鱼中有56.00%的幼鱼来自人工繁殖[6]。在韩国太平洋蓝鳍金枪鱼人工繁育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由国家渔业研究和发展研究所(NFRDI)未来农业研究中心、济州岛海洋和渔业研究所和庆尚南道渔业资源研究所合作的研发项目中已经生产了几千尾太平洋蓝鳍金枪鱼幼鱼。在韩国由于台风的影响巨大,这些幼鱼被安置在济州岛外高海况海域半潜式网箱中进行养殖。除此之外,墨西哥也开展了太平洋蓝鳍金枪鱼的人工养殖,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墨西哥地处太平洋蓝鳍金枪鱼洄游路线,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其养殖金枪鱼均采用捕捞野生幼鱼[9]。

1.2 大西洋蓝鳍金枪鱼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毗邻地中海和大西洋海岸的国家就开展了大西洋蓝鳍金枪鱼东部种群的养殖[11]。由于种群资源脆弱,对于该种群的开发与利用一直处于争议状态,且目前实行严格的捕捞配额限制。该地区养殖的大西洋蓝鳍金枪鱼主要是在洄游期由渔民采用围网进行捕捞,其大小通常在40~400 kg之间(图1)。克罗地亚养殖的鱼类从8~30 kg不等。地中海养殖金枪鱼的育肥期为3~7个月,克罗地亚养殖的金枪鱼育肥期为2年[12]。

图1 网箱养殖的大西洋蓝鳍金枪鱼(左)及大西洋金枪鱼人工收集受精卵(右)[13]Fig.1 Cage-cultured Atlantic bluefin tuna (left) and manual harvest of Atlantic tuna fertilized eggs (right)

为了减少对野生捕获幼鱼的依赖并使苗种供应保持稳定,自本世纪初以来欧洲一直在努力开展大西洋蓝鳍金枪鱼人工繁育工作。欧盟已经向主要的研发联盟,如REPRODOTT和SELFDOTT投资了超过1 000万英镑,并从其他欧洲政府和公司获得了大量资助。由于该项目组织缜密具有很强的合作性,最终取得了科学性和生产性的双赢结果,成功地培育出了一批大西洋蓝鳍金枪鱼幼鱼。目前受精卵主要来自网箱养殖的亲鱼,通过自然产卵和使用植入物(主要是GnRH-a)进行激素诱导产卵的技术所获得(图2)。采用持续释放激素植入物方法诱导产卵使得收集到的卵的数量有了显著的改善,并将人工养殖亲鱼产卵季节从原来的几周时间延长到2个月以上[13]。

图2 使用基于聚合物的控释GnRH-a植入物在金枪鱼亲鱼中进行产卵诱导[13]注:(A)带有飞镖头和彩色Floy标签的GnRHa种植体组件;(B)安装在矛枪箭头上的植入物/标签组件;(C)带有矛枪的潜水员准备将GnRHa植入物施用于亲体;(D)植入的金枪鱼。Fig.2 Spawning induction in tuna parents using GnRH-a implants based on the controlled release of polymersNote:(A) GnRHa implant assembly with dart head and colour Floy tag;(B) implant/tag assembly installed on the spear arrow;(C) diver with spear ready to apply GnRHa implant to the parent body;(D) the tuna with implants.

由西班牙科学与创新部、穆尔西亚地区社区和独立评估办公室提供建设资金,西班牙海洋研究所于2015年完成了陆地繁育设施的建设(图3),该设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陆基蓝鳍金枪鱼亲鱼设施。新设施的建筑面积为2 660 m2,其中1 960 m2用于亲鱼养殖,300 m2用于干湿实验室和办公空间,400 m2用于净化和再循环设备。这一设施的建成表示大西洋蓝鳍金枪鱼可在受控条件下繁殖,这也标志着该物种工厂化封闭式生产取得重大进展[13]。

图3 位于西班牙穆尔西亚的新建陆基金枪鱼养殖设施[13]注:(a)平面布局;(b)防水混凝土罐;(c)系统内视觉背景的油漆图案;(d)屋顶;(e)亲鱼养殖系统;(f)循环系统;(g)过滤;(h)蛋白质分离器和冷却装置。Fig.3 New land-based tuna farming facility in Murcia,SpainNote:(a) floor layout;(b) waterproof concrete tanks;(c) paint pattern for visual background within the system;(d) roof;(e) parent fish farming system;(f)circulation system;(g)filtration;(h) protein skimmer and cooling equipment.

1.3 南方蓝鳍金枪鱼

南方蓝鳍金枪鱼又称为马苏金枪鱼,是最为名贵的金枪鱼种类。尽管其他几个国家也拥有配额,但是南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人工养殖南方蓝鳍金枪鱼的地方,自1989年实行配额以来,南方蓝鳍金枪鱼的全球总配额一直在减少[14]。然而,在2014年,有研究报告表明南方蓝鳍金枪鱼的野生资源量已经恢复,全球总产量从2010年的9 449 t增加到2014年的12 449 t,2015—2017年增加到14 647 t。据海洋管理委员会(MSC)统计,2020—2021年间,全球可持续认证金枪鱼产量超过了10万t,较两年前增长三分之一左右。目前南方蓝鳍金枪鱼主要养殖模式是对野生成鱼进行围网捕捞,然后将其拖到林肯港附近水域的养殖基地进行养殖育肥。在迁徙阶段,其大约2龄,重约15 kg。以本地和进口的杂鱼为食,经过6~9个月的育肥,其体重会增加到30~40 kg[15-16]。大约20%的收获产品以冰鲜方式空运到日本,其余则冷冻运输。

在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的支持下,澳大利亚Clean Seas Tuna公司实现了南方蓝鳍金枪鱼的全人工繁殖。Clean Seas Tuna公司的金枪鱼繁殖计划始于1999年,大约500尾养殖金枪鱼作为亲本圈养在深水网箱中[15]。Clean Seas Tuna公司于2006年为南方蓝鳍金枪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陆基亲鱼系统,部分留存的亲鱼通过直升机从网箱转移到亲鱼池中[15-16]。与其他蓝鳍金枪鱼不同的是,南方蓝鳍金枪鱼性成熟年龄在3~5年,体重约50~60 kg,其繁殖存在巨大困难,性成熟期在8至14年之间,体重超过100 kg。尽管存在各种困难,Clean seas Tuna公司在2008年首次成功以激素诱导的方法使得养殖亲鱼产卵[17]。2009年,共计获得5 000万枚受精卵[15],人工孵化的金枪鱼幼鱼在陆地上成功饲养了238 d。这一成就当年也被《时代》杂志评为最佳年度发明。2011年,该公司第一次成功地将149尾人工繁育的幼鱼转至海上深水网箱养殖。然而,越冬问题严重阻碍了该项目的发展,当南方蓝鳍金枪鱼生长至500 g后无法抵御南澳大利亚冬天较低的水温导致全军覆没[18]。该公司随后调整了催产季节,以便生产出更大、更健壮、更能忍受冬季较低水温的幼鱼。但由于公司管理出现问题,运行资金出现危机,强迫公司执行了过于激进的催产计划。由于激素过量注射及反复催产,导致受精卵质量差,孵化率与成活率极低。2012年项目资金链断裂后Clean Seas Tuna公司宣布暂停南方蓝鳍金枪鱼繁殖项目,将精力和资源集中在黄尾鰤(Seriolalalandi)的运营上[19]。仅保留南方蓝鳍金枪鱼亲鱼希望在未来某个时候重新启动该计划[20]。

图4 位于南澳大利亚的Clean Seas Tuna公司的南方蓝鳍金枪鱼繁育设施[15-16]注:A:设施外观;B:亲鱼繁育池;C:包埋激素的蓝鳍金枪鱼;D:蓝鳍金枪鱼育苗车间及孵化后的蓝鳍金枪鱼仔鱼。Fig.4 Southern bluefin tuna breeding facility from Clean Seas Tuna company,South Australia.Note:A:Facility appearance;B:parent fish breeding pond;C:bluefin tuna with hormone-embedded implant;D:bluefin tuna breeding workshop and bluefin tuna fry after hatching.

1.4 黄鳍金枪鱼和其他种类的金枪鱼

虽然黄鳍金枪鱼的价值低于蓝鳍金枪鱼,但人们对其人工养殖仍有相当大的兴趣。墨西哥建立了大批的黄鳍金枪鱼养殖基地,但由于野生苗种供给有限,严重制约了该种类的养殖产业。因此,解决黄鳍金枪鱼苗种供给瓶颈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重点攻关的科学问题。目前,黄鳍金枪鱼的人工繁殖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其中巴拿马、印度尼西亚等国先后实现了养殖亲鱼的产卵[9]。黄鳍金枪鱼生长迅速,成熟较早,个体比蓝鳍金枪鱼小,几乎全年都可人工繁殖,不需要激素诱导。早期黄鳍金枪鱼人工繁育研究主要是在巴拿马的美洲热带金枪鱼委员会(IATTC)实验室中进行,在印度尼西亚的贡多尔海水养殖研究所(GRIM)也进行了部分研究。这两个陆基亲鱼设施都是与日本海外渔业合作署合作建造的,目前已经实现了黄鳍金枪鱼的人工繁育与网箱养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世界各国的众多研发项目致力于大眼金枪鱼(Thunnusobesus)、黑鳍金枪鱼(Thunnusatlanticus)、大西洋狐鲣(Sardasarda)和太平洋线狐鲣 (Sardachiliensis)的人工繁育。这些物种虽然没有蓝鳍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那么有名,但对捕捞业来说却很有价值。相比蓝鳍金枪鱼与黄鳍金枪鱼,黑鳍金枪鱼、青干金枪鱼(Thunnustonggol)、长鳍金枪鱼(Thunnusalalunga)、鲣(Katsuwonuspelamis)等体型较小,对陆基基础设施的要求较低,因此更适合在陆基循环水中养殖与繁殖。截至目前鲣和黑鳍金枪鱼实验规模的人工繁育已经取得了成功[21-23]。

2 国内金枪鱼养殖产业进展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深远海养殖技术与品种开发创新团队在海南开展了南海野生金枪鱼幼鱼捕捞、驯化养殖、摄食生物学以及营养需求等方面的研究,国内首次实现了黄鳍金枪鱼、小头鲔(Euthynnusaffinis)等室内循环水养殖和深水网箱养殖,这一成就获得了2021年广东省动物科学技术一等奖。

2.1 黄鳍金枪鱼养殖研究

2022年深远海养殖技术与品种开发团队捕获野生金枪鱼幼鱼575尾,在海南陵水外海深水网箱成功驯化野生金枪鱼幼鱼436尾(图5),6个月成活率达75.83%,饲料系数18.7,特定生长率(0.26±0.03)%/天。为中国首次实现黄鳍金枪鱼深水网箱养殖,成活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团队开展了黄鳍金枪鱼幼鱼陆基循环水养殖日周期性及摄食期间的运动行为规律、幼鱼体长与血液指标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为黄鳍金枪鱼幼鱼网箱养殖积累基础生理数据,为其节律性栖息深度及游泳行为的研究积累基础数据资料,为其网箱养殖过程中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24-26]。

图5 深水网箱养殖黄鳍金枪鱼[24]Fig.5 Yellowfin tuna farming in deep-water cages

Liu等[27]研究分离了黄鳍金枪鱼的寄生虫,并经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发现该寄生虫与Pennellasp.相似(图6)。该寄生虫虫体为深红色,头胸突,全长8.42 cm,寄生于黄鳍金枪鱼背侧。为了防治黄鳍金枪鱼寄生虫病害及养殖阶段的规范性,课题组建立了黄鳍金枪鱼病害防控技术,以指导黄鳍金枪鱼的驯化、养殖生产。

图6 黄鳍金枪鱼寄生虫 penella sp.外观及全线粒体基因组图谱[27]Fig.6 Appearance and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the parasite Penella sp in yellowfin tuna

2.2 其他小型金枪鱼养殖研究

实现了小头鲔、青干金枪鱼野生幼鱼室内循环水养殖(图7)。针对现有金枪鱼幼鱼捕捞机械损伤大、成活率低等问题,系统开发了野生金枪鱼幼鱼诱捕及创伤治愈技术体系,降低了金枪鱼幼鱼诱捕过程中的损伤并提高了诱捕和后期驯化养殖成活率;开展了海上运输和海陆转运实验,实现了野生金枪鱼海陆转运,成活率达到90.00%;开展了饵料种类、大小、形状和适口性等方面的研究,成功完成了野生黄鳍金枪鱼和小头鲔幼鱼的饵料驯化,实现了野生幼鱼转运至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后5 d内全部摄食,开发了专用饲料和驯化养殖装置[28]。

图7 金枪鱼循环水驯养实验室Fig.7 Recirculating water laboratory for tuna domestication

有研究表明青干金枪鱼和小头鲔幼鱼在室内循环水条件下,养殖60 d后肥满度显著高于捕获时。且存在异速生长现象。相关试验养殖数据可以为小型金枪鱼类循环水养殖提供科学依据[28]。对养殖过程中小头鲔寄生虫暴发开展研究,该寄生虫附着于小头鲔体表后,小头鲔摄食量明显下降,游泳速度加快,易受惊吓。经外观鉴定和分子鉴定,该寄生虫与鳍缨虫属 (Branchiomma)、黑斑鳍缨虫 (B.nigromaculatum)相似度最高(图8)[27]。能够成功治愈,成活率为75.90%。

2.3 金枪鱼肌肉成分及营养需求研究

有研究分析了南海3种大型金枪鱼类:大目金枪鱼(Thunnusobesus)、蓝鳍金枪鱼、黄鳍金枪鱼和2种小型金枪鱼类:青干金枪鱼、小头鲔肌肉营养成分,掌握了营养成分基本组成,为开发专用饲料奠定基础[29-30]。

检测了大目金枪鱼、蓝鳍金枪鱼、黄鳍金枪鱼3种金枪鱼水分、蛋白质、灰分、脂肪酸和氨基酸成分及其结构,并进行营养评价。研究发现美济礁海域3种金枪鱼主要营养成分和营养结构有所差异;3种金枪鱼均具有较丰富的营养成分,较完美的营养比例,较高的营养价值;黄鳍金枪鱼具有更高的蛋白质含量,而蓝鳍金枪鱼则含更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因此大目金枪鱼、蓝鳍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30]。

测定了采自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附近海域的青干金枪鱼和小头鲔幼鱼全鱼及肌肉的营养成分,分析了其利用价值。发现青干金枪鱼腹脂率低,出肉率高;总蛋白含量高,有多种脂肪酸,且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DHA和EPA含量丰富;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青干金枪鱼和小头鲔均属高蛋白,高不饱和脂肪酸且鲜味氨基酸含量丰富的鱼类,蛋白含量优于黄鳍金枪鱼、蓝鳍金枪鱼和大目金枪鱼,是一种高蛋白质低脂肪的优质海产品[29]。

在人工配合饲料研究方面,基于肌肉营养分析数据开发了以鸢乌贼鱼浆、枯草芽孢杆菌粉末和预混料粉为基础配方的配合饲料。与此同时,开展了金枪鱼饵料摄食选择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黄鳍金枪鱼幼鱼在饵料形状选择上趋于选择柱状人工饲料,对于饼状等其他形状的选择性低。目前人工配合饲料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适口性差、捕食后吞咽率低和驯化时间长等问题。因此,在饲料开发上需要解决人工配合饲料适口性问题,主要包括饲料硬度、塑形介质(潜在材料肠衣、多聚糖)等。

2.4 健康与营养

野生金枪鱼携带了大量的病原(特别是寄生虫),但由于金枪鱼非常健壮,野生环境中寄生虫对其生长影响较小。相关研究发现许多寄生在野生捕获鱼体上的寄生虫在被转移至网箱养殖后会逐渐消失。笔者前期对野生金枪鱼幼鱼驯养时发现其主要疾病包括:野生幼鱼捕捞时造成的皮肤机械性损伤及并发性感染和细菌性肠炎。其中,细菌性肠炎主要是由于饵料处理不当腐败变质所引起的,其致死性较强,在28 ℃时,48 h内死亡率可达50%。

随着全球对高价值金枪鱼需求的持续增长,有必要开发具有经济效益和满足环境可持续性的养殖方案及饲料来满足这一需求。鉴于饲料占金枪鱼养殖运营成本的60%以上,对金枪鱼营养的研究将会有效降低其养殖成本。截至目前小型远洋鱼类(俗称“杂鱼”)仍然是网箱养殖金枪鱼的主要饲料,“杂鱼”虽然比配合饲料便宜,但对生态环境具有显著影响。因此,他们的使用备受争议,并不断受到一些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和强大的环保组织的质疑。这种养殖模式通常被认为是生态不可持续的,对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破坏性。因此在金枪鱼养殖产业发展中,开发更为经济和生态高效的配合饲料势在必行。

3 中国金枪鱼养殖产业前景展望

3.1 科研发展方向

开展深水网箱金枪鱼全周期(3.5~4年)养殖试验,研究内容涵盖了金枪鱼深水网箱(HDPE80-120 m周长)全周期发育生物学、摄食行为及运动行为、营养需求、病害防控等,掌握黄鳍金枪鱼全周期养殖生物学特征,开发金枪鱼人工养殖专用饲料,构建合理的投喂管理模式,完成金枪鱼人工养殖技术体系及配套工艺构建,养成性成熟黄鳍金枪鱼,为后续开展金枪鱼全人工繁育提供亲本。

3.2 市场定位及发展方向

由于人工养殖金枪鱼的成本高于远洋捕捞的成本,因此人工养殖金枪鱼价格不具有绝对优势,其竞争优势应着眼于“活鱼”。在单纯深水网箱养殖基础上建议以休闲、旅游、科普教育为主,以金枪鱼养殖业为支撑,提高其附加值;以金枪鱼养殖业为出发点,以休闲旅游为盈利点,互相促进互相发展。在金枪鱼特色渔业品牌建设上,多产业融合、促进绿色发展。发展金枪鱼休闲渔业,开发金枪鱼旅游产业,增加金枪鱼文化和科普输出,实现吃(如金枪鱼的100种吃法)、喝(如金枪鱼的搭配饮品)、玩(各色旅游景点如金枪鱼海底世界、潜水等)、乐(如金枪鱼及南海生物的1000个科普小知识、小节目)、住(金枪鱼主题住宿)、文化(如金枪鱼和南海生物相关文创产品、纪念品)样样俱全,多产融合,促进金枪鱼产业健康绿色发展,做中国金枪鱼之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