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郑思宁 王淑琴 郑逸芳
(福建农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州 350028)
福建与台湾(简称“闽台”)都是渔业大省,也是水产品出口大省。二者地理位置相近、物候条件相似,同时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渔业资源。2016年福建水产品总产量达到767.78万t,居大陆第三,出口额为59.25亿美元,居大陆第一。台湾地区(以下简称“台湾”)渔业有着辉煌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台湾成为继日本之后远洋捕捞业最为发达的经济体。然而,二者遵循着不同的渔业发展模式,有着不同的资源禀赋条件。绵长的海岸线为福建省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2016其养殖业总产量占渔业总产量的68.51%;而台湾以远洋捕捞业为主导,2016年远洋捕捞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58.19%。为此,比较研究二者渔业国际竞争力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
2015年中共中央通过了福建省自由贸易区总体规划,指出福建自贸区以对台自由贸易和海上丝绸之路为特色。2016年闽台水产品贸易总额达13.08亿美元,占到闽台农产品贸易总额的75.74%,成为闽台农产品贸易的主体部分;同时,闽台水产品贸易额占到两岸水产品贸易总额的77.66%,是海峡两岸水产品贸易的主体部分。水产品是农产品中附加值最高、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为此,福建与台湾渔业合作是自贸区背景下闽台农业合作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两岸渔业合作的重点。因此,通过比较研究二者渔业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框架下开展闽台渔业合作、共同提升渔业国际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国际上,不同学者根据不同国情,应用相关指标分析的方法,对本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如:Hong等[1]以及Teweldemedhin[2]分别从竞争力指数和比较竞争优势角度评价了韩国养殖水产业和厄立特里亚渔业的竞争力状况。中国大陆是世界上渔业生产与贸易最大的经济体之一,近几年,许多学者对大陆渔业国际竞争力问题展开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但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水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比较上[3-5],关于渔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量化研究的文献很少,没有形成成熟的分析框架[6]。在其他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上,国内学者大多以贸易引力模型为依托,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 OLS)或面板数据模型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进行量化研究[7-10]。此外,关于海峡两岸这一特殊地缘政治经济区渔业国际竞争力方面的研究较少,同时缺乏对贸易背后影响因素的探讨[11-12]。
为此,本研究在指标分析的基础上,以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为依托,结合渔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代理变量,构建主成分回归模型,对闽台这个特殊地缘关系区的渔业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并以期为两岸渔业合作提供政策支持。
数据方面,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的分类,将水产品分为10大类,包括“鲜活冷藏冻鱼”、“干熏腌鱼”、“鲜冷等甲壳软体类”、“鱼制品”、“甲壳软体制品”、“鱼油脂”、“鱼粉浆渣”、“珊瑚贝壳和海绵”、“水生植物及产品”和“不可食用品”[13],本研究水产品出口额是这10大类水产品出口额的总和。虽然水产品分为10大类,但有4类产品:“鲜活冷藏冻鱼”、“鲜冷等甲壳软体类”、“鱼制品”和“甲壳软体制品”占到水产品出口额的绝大部分。2016年这4类产品占到福建水产品出口额的97.53%,占到台湾水产品出口额的99.21%。其中,前两者为生鲜水产品,后两类为水产加工品。为此,本研究在做渔业国际竞争力整体评价的同时,将着重对这4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本研究的原始数据来源是:贸易方面的数据主要采用历年《中国海关统计年鉴》(1997—2017年)、“台湾行政院农委会”网站的数据;生产方面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和台湾“行政院农委会”《渔业统计年报》(1997—2017年);水产品消费方面的数据源于《福建统计年鉴》和《台湾统计年鉴》[14-17]。
根据竞争优势理论,一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最终体现在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上[18],为此,本研究以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比较优势以及竞争优势考察福建与台湾的渔业国际竞争力状况。
1)国际市场占有率(Market Share, MS)。国际市场占有率指福建或台湾水产品出口额占世界该类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该比重高说明国际竞争力强,反之,则表示竞争力弱。计算公式为:
MSi=(Xi/Xwi)×100%
(1)
式中:MSi为福建或台湾第i类水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为福建或台湾第i类水产品的出口额;Xwi为世界第i类水产品的出口总额。
2)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该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类产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份额与世界该类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率。
(2)
式中:RCAi为福建或台湾i类水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Xi为福建或台湾i类水产品的出口总额;Xq为福建或台湾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Xwi为世界i类水产品的出口总额;Xwq为世界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一般认为,当RCA>2.5时,表明福建或台湾水产品极具竞争力;当1.25 3)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veness Index,TC)。该指数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出口贸易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也即是某一产品的净出口额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用公式表示为: (3) 式中:TCi表示福建或台湾i类水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Xi表示福建或台湾i类水产品出口额;Mi表示福建或台湾i类水产品的进口总额。如果TCi>0,表示福建或台湾是i类水产品的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越接近于1表示该类水产品竞争力越强。如果TCi<0,表示该类水产品出口竞争力较弱,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弱。 1.2.1闽台水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比较 图1示出1996—2016年闽台水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可见,2003年以前,福建水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呈现缓慢下降的态势(由1996年的1.72%逐步下滑到2003年的0.90%),2003年后开始呈现上升走势,从2003年的0.90%上升到2016年的4.31%。 台湾水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始终表现为下降趋势,从1996年的3.73%下降到2016年的1.14%。 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变化表明,福建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而台湾则逐渐减弱。 图1 1996—2016年闽台水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变动比较Fig.1 Changes of market share of aquatic production of Fujian and Taiwan Province,1996—2016 1.2.2闽台水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比较 总的来看,福建水产品在所有年份的RCA指数均>2.5(图2),表现出极强的竞争力。台湾该指数则在大多数年份介于0.8~1.25,表现为中度竞争力。 图2 1996—2016年闽台水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变动比较Fig.2 Changes of RCA of aquatic production of Fujian and Taiwan Province, 1996-2016 变动趋势方面,福建水产品RCA指数大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先从1996年的8.92下降到2002年的3.78,后攀升至2016年的6.48。主要原因是2006年以前,福建商品出口总额快速上升,从1996年的83.82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412.62亿美元,而水产品出口增长率不及所有商品的出口增长率所致。台湾水产品RCA指数则呈现缓慢下降的走势,从1996年的1.38下降到2016年的0.69,台湾水产品出口比较优势正逐步散失。 1.2.3闽台水产品贸易竞争指数(TC)比较 从1996—2016年闽台水产品TC指数的计算结果看出(图3),二者TC值均为正值,表明闽台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均具竞争优势。福建该指数总体上表现为先降后升的走势,由于2008年以前福建内部市场需求的旺盛,该指数先从1996的0.68下降到2008年的0.33,后又迅速上升到2016年的0.72。 台湾水产品的TC指数则表现为先升后降,从1996年的0.32上升到2004年的0.49,后下滑到2016年的0.08。可见,台湾水产品的竞争优势正逐步丧失。 图3 1996—2016年闽台水产品贸易竞争指数变动比较Fig.3 Changes of TCI of aquatic production of Fujian and Taiwan Province, 1996-2016 根据FAO分类系统,生鲜水产品分为“鲜活冷藏冻鱼”和“鲜冷等甲壳软体类”两类。 表1 1996—2016年闽台“鲜活冷藏冻鱼”国际竞争力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fish, fresh, chilled or frozen”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1996-2016 1996—2016年“鲜活冷藏冻鱼”类产品的MS、RCA以及TC指数的计算结果见表1所示。福建“鲜活冷藏冻鱼”类产品的MS指数呈现上升的走势,从1996年的0.51%上升到2016年的2.96%,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RCA指数也表现为上升趋势,从1996年的2.64上升到2016年的4.45,比较优势不断增强;而TC指数始终维持在高位,具备竞争优势。以上分析表明,福建该类产品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 与福建的情况不同,台湾方面 “鲜活冷藏冻鱼”类产品各项指标都呈现下降趋势。国际市场占有率从1996年的7.36%下降到2016年的2.20%;RCA指数则由1996年的2.53下降到2016年的1.33,TC指数从1996年的0.73下降到2016年的0.51。可见,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台湾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明显。 1996—2016年“鲜冷等甲壳软体类”类产品的MS、RCA以及TC指数的计算结果见表2所示。福建该类产品的MS指数呈现上升走势,从1996年的0.63%上升到2016年的5.29%;RCA指数也由1996年的3.25上升到2016年的7.94;TC指数维持在高位。为此,福建该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备竞争优势。 表2 1996—2016年闽台“鲜冷等甲壳软体类”国际竞争力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rustaceans and molluscs, fresh, chilled, frozen, salted, in brine”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1996-2016 台湾方面,台湾该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从1996年的1.15%下降到2016年的0.27%;另外,RCA则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而整体上升的走势,先由1996年的0.39下降到2006年的0.07,后又上升到2014年的0.27,但计算期内,该指数始终小于0.8,不具比较优势;此外,台湾该类产品的TC指数始终为负值,不具备竞争优势。可见,台湾“鲜冷等甲壳软体类”产品国际竞争力匮乏。 根据FAO的分类系统,加工水产品又分为“鱼制品”和“甲壳软体制品”两类。 1996—2016年“鱼制品”类产品的MS、RCA以及TC指数的计算结果见表3所示。福建该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从1996年的10.95%下降到2016年的4.71%;RCA指数也由1996年的56.85下降到2016年的7.07;TC指数始终维持在高位。可见,福建该类产品的比较优势不断下降,但仍具竞争优势。 台湾方面,国际市场占有率呈现下滑态势,由1996年的4.07%下降到2016年的0.35%,竞争力不断下降;RCA指数也不断下降,从1996年的1.54 下降到2016年的0.21,不具比较优势。此外,台湾该类产品的TC指数整体维持在较低水平,不具备竞争优势。 表3 1996—2016年闽台“鱼制品”国际竞争力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fish prepared or preserved,n.e.s.”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1996-2016 1996—2016年“甲壳软体制品”类产品的MS、RCA以及TC指数的计算结果见表4所示。福建该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呈现上升趋势,从1996年的0.22%上升到2016年的12.12%;RCA指数也由1996年的1.13上升到2016年的18.20;TC指数始终维持在高位。可见,福建该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表4 1996—2016年闽台“甲壳软体制品”国际竞争力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rustaceans and molluscs prepared or preserved ”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1996-2016 台湾方面,国际市场占有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走势,先由1996年的0.31%下降到2005年的0.12%, 后又上升到2016年的0.35%,总体维持不变;RCA指数则不断上升,从1996年的0.14上升到2016年的0.21,但该指数均小于0.8,不具比较优势。此外,台湾该类产品的TC指数始终为负值,不具备竞争优势。 波特[18]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以“国家钻石”模型(National diamond model)为核心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在某个特定行业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需要从该行业的生产要素条件,内部市场需求条件,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状况以及该行业的相关和支持性行业这4个环境因素去寻找答案。本研究将从这4个因素中结合渔业生产特点选取代理变量,构建计量模型。 1)生产要素。波特[18]将一产业的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Basic factor)和高级生产要素 (Advanced factor)。前者是指一国(地区)先天拥有的或不需太多培育便能得到的要素,如:自然资源、物候条件、地缘优势以及劳动力资源等。而后者则是指需要通过长期培育才能创造出的要素,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等。渔业的初级要素包括渔业自然资源、渔业生产资料及渔业劳动力等。其中,初级生产要素(特别是自然资源)对渔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是形成水产品成本与差异性的载体和基础[19],世界水产品出口大国(如挪威、智利)无不拥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另外,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以及渔业自然资源和渔业劳动力增长缓慢、停滞不前,甚至开始下降,以基础设施、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为代表的高级生产要素将在一国或地区渔业国际竞争力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2)内部需求条件。波特[18]认为,一国(地区)的内部需求可以从内部市场的需求性质、需求大小以及市场的国际化能力这3个方面影响其国际竞争力。对于渔业而言,这些分析同样适用。 3)渔业生产结构分析。波特[18]认为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结构以及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对各国行业国际竞争力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在波特理论中,这种模式适合于工商业。而两岸渔业的生产组织均是以渔户为生产单位(除少数渔业公司外)的渔业组织方式。因此,可以认为水产品市场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垄断竞争,而完全竞争的成分占优。为此,探讨生产组织结构(企业结构)对渔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并不是本研究的重点。此外,陈卫平[20]的研究认为:“波特所认为的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实际上是指产业的主体与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另有研究表明,由于渔业生产结构不同造成的水产品的差异性是渔业国际竞争力产生的源泉[19]。可见,捕捞业、养殖业与水产加工业的分布状况将极大地影响渔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形成。而水产养殖业较捕捞业具有生产可控性强、产品的选择更为多样化的特点,可根据国际市场需求有效地调整产品结构;同时,养殖业更便于水产品的深加工,使产品种类更为多样化。因此,养殖业是未来渔业发展的方向,随着渔业自然资源的枯竭,这种趋向更加显现。为此,本研究的基本假设是,一国(地区)水产加工业和养殖业的比重越大说明其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就越低,渔业竞争力越强。 4)相关及支持性行业。波特[18]认为,一方面,当本国(地区)的支持性行业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时,它会向处在下游的行业提供最低的成本,同时通过合作和信息传递等方式促进下游行业升级。另一方面,竞争力强的行业也会通过“提升效应”(Pull-through effect)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这也同样适用于渔业,渔业的上游相关行业包括为捕捞业提供支持的渔网制造业,为水产养殖业提供支持的动物饲料业,而下游相关行业有冷冻设备业和包装业等。 根据以上的理论分析,本研究建立模型所需的因变量是:水产品出口总额(Y)[9, 21];自变量是:水产养殖面积(X1),渔业劳动力(X2),鱼贝苗产量(X3),渔船吨位数(X4),人力资本(福建用渔业技术推广人数代表,台湾则用乙级会员数代表(1)乙级会员指渔业技术推广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详见台湾“渔业署”的定义。)(X5),技术水平(用全员劳动生产率代表)(X6),水产品消费总量(X7),水产品加工度(即水产加工产值与渔业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值)(X8),养殖业比重(即水产养殖产量在渔业第一产业中的比重)(X9),鱼饲料产量(X10),渔网出口额(X11),包装袋出口额(X12),冷冻设备出口额(X13)。其中,X1-X6代表渔业生产要素条件(X1-X3代表初级生产要素,X4-X6代表高级生产要素),X7代表内部需求条件,X8、X9代表渔业生产结构,X10-X13代表渔业的相关及支持性行业发展水平,详见表5。 首先,对自变量和因变量取对数后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标准化),再通过方差扩大因子法(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 VIF)和特征根法(Eigenvalue)对各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诊断,结果表明各变量间存在着严重的多重共线性(2)方差扩大因子法检验的结果表明,福建与台湾的所有变量的容许度都接近于0,方差扩大因子均>10;另外,特征根法验证了以上判断,福建与台湾各有11个特征根接近于0。可见,福建与台湾各自变量存在着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为此,本研究应用主成分回归(Principal components regression, PCR)的方法来消除变量的多重共线性。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把一组具有多重共线性的变量转换为相互独立的变量,而后将因变量对新的自变量进行回归,从而达到消除自变量之间共线性的目的。 2.4.1主成分分析 从各变量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表6),福建前2个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1.830%,说明前2个主成分已反映原来13个指标91.830%的信息,因此确定选择前2个主成分建立回归模型。而台湾方面,前4个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9.459%, 因此确定选择前4个主成分建立回归模型。 2.4.2主成分回归分析 用ZlnY表示取对数并标准化后的因变量,以ZlnY为因变量,对福建前2个主成分Factor1和Factor2做多元回归分析;而台湾方面,则对前4个主成分Factor1、Factor2、Factor3和Factor4做多元回归分析。 从回归结果看(表7),福建方面,决定系数R2为0.966,说明拟合回归的效果很好,且F统计量为254.472,伴随概率P=0.000,t值分别为21.832(P=0.000) 和-5.684(P=0.000),均顺利通过检验,说明模型设定有意义。建立回归模型为: 表6 主成分分析结果Table 6 Result of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表7 主成分回归结果Table 7 Result of principal components regression ZlnY=0.951Factor1-0.248Factor2 (1) 台湾方面,决定系数R2为0.769,拟合回归效果较好,但F统计量为13.287,伴随概率P=0.000,通过5%水平检验;t值分别为-6.500(P=0.000)、2.692(P=0.000)、1.882(P=0.078)和0.334(P=0.743),其中,Factor3和Factor4未通过5%水平的检验,表明该模型不是最优的拟合方程。为此,本研究进一步以ZlnY为因变量,对前4个主成分做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台湾主成分逐步回归结果Table 8 Result of principal components stepwise regression of Taiwan 从回归的结果看,模型剔除了Factor4变量,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684,说明拟合回归的效果较好,且F统计量为22.662,伴随概率P=0.000,在1%水平下显著。另外,Factor1和Factor2的t值分别为-6.220(P=0.000)和2.576(P=0.000),分别通过1%和5%水平检验,说明方程较为稳健。回归模型如下: ZlnY=-0.782Factor1+0.324Factor2 (2) 2.4.3闽台渔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根据主成分与自变量的系数向量以及因变量与主成分的回归系数向量,还原后的标准化回归方程是: 福建方面 ZlnYm=0.089ZlnX1+0.147ZlnX2+ (3) 台湾方面 ZlnYt=-0.132ZlnX1+0.017ZlnX2- (4) 由方程(3)和(4)可知,大多数指标对福建渔业国际竞争力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仅人力资本(X5)和鱼饲料产量(X10)对其渔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有负向影响。台湾的情况则不同,仅有7项指标对台湾渔业国际竞争力有正向促进作用,排序如下:包装袋出口额(X12)>冷冻设备出口额(X13)>养殖业比重(X9)>渔网出口额(X11)>鱼饲料产量(X10)>渔业劳动力(X2);另有6项指标,水产养殖面积(X1)、鱼贝苗产量(X3)、渔船吨位数(X4)、人力资本(X5)、消费总量(X7)和水产品加工度(X8)阻碍了台湾渔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贡献率分别为-0.132、-0.109、-0.153、-0.078、-0.106和-0.005。具体分析如下: 1)生产要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渔业生产要素对福建渔业国际竞争力的拉动作用明显。其中,初级要素(X1、X2和X3)的平均贡献率为0.092;而高级要素(X4和X6)平均贡献率则达到0.122。可见,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渔业高级生产要素在福建渔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值得关注的是,人力资本(X5)对福建渔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负面影响最大(达到-0.078)。福建渔业人才不断萎缩,渔业技术推广人数从1996年的1 351人下降到2016年的1 118人,成为阻碍福建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 台湾方面,技术水平(X6)和渔业劳动力(X2)对台湾渔业国际竞争力的贡献最大(贡献率分别达到0.073和0.017)。台湾有着先进的远洋捕捞技术和水产养殖技术,以及素质较高的渔业劳动力资源,这些都成为台湾渔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水产养殖面积(X1)对台湾渔业国际竞争力的负向影响最大(贡献率达-0.132)。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面临土地盐碱化、养殖环境恶化、养殖面积不断减少的困境(3)据台湾“渔业署”统计,台湾水产养殖面积从1996年的6.76万 hm2下滑至2016年的4.52万 hm2。,直接影响到渔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甚至影响台湾水产种苗的生产(贡献率为-0.109),这与赵玉榕[22]的研究结论一致。另外,渔船吨位数(X4)和人力资本(X5)也阻碍了台湾渔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贡献率分别为-0.153和-0.078)。近几年,台湾远洋渔业发展萎靡,渔船平均吨位数从1996年的88.63万t下降到2016年的59.25万t。而另据台湾“渔业署”统计,台湾乙级会员人数由1996年的22 681人下降到2016年的17 218人,在总会员数中的比重则从7.48%下降到5.42%。 从闽台比较看,福建各指标对渔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均要大于台湾。福建有着优良的水产养殖环境、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渔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要素对福建渔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作用日益显现。虽然台湾渔业生产技术水平要高于福建(4)1996—2014年,台湾年均渔业劳动生产率为9 039.87美元/人,而福建则仅为8 053.46美元/人。,但受困于自然资源的不足导致其技术优势不能得以有效发挥。二者在要素禀赋层面形成互补。另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人力资本的短缺是闽台渔业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2)内部需求条件。模型回归结果表明,福建内部市场需求对渔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起拉动作用(贡献率为0.066),而台湾则起阻碍作用(贡献率为-0.106)。这主要是由于两地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引起的。从恩格尔系数的角度分析,1996年福建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9.90%和60.10%,还处在贫困水平,到2009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才刚达到相对富裕水平(39.67%)(5)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划分标准,即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为此,福建居民更加注重水产品的消费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水产品消费量逐步上升,人均消费量从1996年的10.45 kg上升到2016年的26.83 kg。反观台湾,1996年以来其恩格尔系数均维持在20%以下,达到极富裕阶段。因此,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替代品的增加(6)水产品具有需求弹性大和可替代性强的特点,据世界粮农组织(FAO)的测算,城市居民主要食品消费收入弹性最高的是水产食品,达0.857。,台湾人们对水产品花色和风味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远洋捕捞产品无法满足岛内人民的消费需求,导致水产品消费量下降,由1996年的134.06万t下降到2016年75.73万t,内需的匮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渔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总的看,闽台双方在水产品消费水平上存在互补。 3)渔业生产结构分析。理论分析可知,某地区加工业和养殖业越发达,渔业国际竞争力越强。15年来福建这2个指标(X8和X9)对渔业国际竞争力的正向作用明显(贡献率分别达到0.056和0.059), 同样水产养殖业的发展(X9)对台湾渔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明显(贡献率达0.110)。可见,养殖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闽台渔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从而验证了本研究理论部分提出的生产结构对渔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假设。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水产加工业阻碍了台湾渔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X8的贡献率为-0.005)。远洋捕捞业是台湾渔业的支柱行业,2016年台湾远洋捕捞产量占总产量的58.19%。这使得台湾水产品以远洋捕捞速冻产品为主,对深加工的技术要求不高,直接导致其水产加工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下降(7)据台湾“渔业署”统计,台湾1996年水产加工业总产值是4.89亿美元,2016年下滑至3.16亿美元。,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渔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这进一步验证了理论部分所提出的假设。台湾虽然有很发达的水产品加工能力,其水产冷库的日均冻结能力数倍于福建(8)2016年台湾水产冷库的日均冻结能力为751.41 t/库,而福建仅为65.36 t/库。,但由于远洋捕捞为主的渔业生产结构使得台湾这一优势无法充分发挥,水产加工业发展受阻。为了改变这一不利局面,近年来,台湾“渔业署”开始鼓励台湾渔会发展水产养殖业,养殖业比重迅速上升,由2007年的21.62%上升到2016年的25.43%,有力地促进了其渔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但正如前所述,养殖资源的匮乏仍然是台湾渔业生产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主要障碍。 4)相关与支持性行业。如方程(3)所示,渔业的相关与支持性行业对福建渔业国际竞争力的贡献最大。渔网出口额(X11)、包装袋出口额(X12)和冷冻设备出口额(X13)对福建渔业国际竞争力的正向提升作用分别为0.089、0.117 和0.042。这表明,福建渔业相关与支持性行业的不断发展为渔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保障。但值得关注的是,模型回归结果表明,鱼饲料产量(X10)对福建渔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产生负面影响。作为水产养殖业的重要生产资料,理论上鱼饲料业的发展可有力推动渔业的发展,但加入WTO以来的关税调整使得福建可从海外大量进口廉价鱼饲料,以2016年为例,福建“鱼粉浆渣等”(HS230120)的进口额高达5.52亿美元,这使得福建本土的鱼饲料业受到冲击,向其他省份转移,鱼饲料产量也由2004年的53.61万t下降到2016年的1.24万t。 与福建的情况相同,渔业相关和支持性行业对台湾渔业竞争力促进作用最大,鱼饲料产量(X10)、渔网出口额(X11)、包装袋出口额(X12)和冷冻设备出口额(X13)这4项指标对台湾渔业国际竞争力的正向贡献率分别达到0.033、0.108、0.144和0.141。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有着发达的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有着较强的竞争优势,这些行业的发展对台湾渔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进一步分析可知,包装业、渔网制造业和冷冻设备制造业对二者的渔业国际竞争力均有促进作用,但包装业发展对福建渔业国际竞争力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台湾,而渔网制造业和冷冻设备制造业对台湾的促进作用大于福建,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渔业生产结构的差异造成的,渔网制造业和冷冻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对远洋捕捞业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养殖业,而包装业对养殖业的带动作用要大于远洋捕捞业。 通过对福建与台湾渔业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5条结论: 1)整体上看,福建水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表现为上升趋势、显示性比较优势不断增强、贸易竞争力指数始终维持在高位。台湾国际市场占有率则不断下降,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缓慢下降、比较优势不强,贸易竞争力指数为正值,但近几年该指数不断下降。总体来看,福建渔业国际竞争力要强于台湾。 2)从分种类考察,福建生鲜水产品和水产加工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台湾则不断下降、竞争力匮乏。 3)影响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福建方面,各项指标对其渔业国际竞争力均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相关与支持性行业的促进作用最大,而人力资本的短缺成为阻碍福建渔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4)台湾方面,渔业的相关与支持性行业、养殖业比重、技术水平、渔业劳动力等因素促进了台湾渔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而渔业自然资源、人力资本、渔船吨位数、水产品消费水平和水产品加工度等制约了其渔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5)从闽台的比较上看,首先,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等渔业初级生产要素是福建渔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原因,而技术水平、育苗水平成为提升台湾渔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二者在要素禀赋上存在互补;其次,福建消费者更关注水产品消费的绝对数量,而台湾则注重水产品的质量和风味,二者在消费水平上形成互补;再次,福建以水产养殖业为主导,成为提升渔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而台湾以远洋捕捞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且发展受阻,二者在渔业生产结构上存在互补。此外,人力资本的短缺成为双方渔业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伴随《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23],闽台水产品贸易呈现爆发性增长的势头,从2009年的2.44亿美元上升到2016年的13.08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5.70%。可见,两岸政策对闽台水产品贸易影响巨大。虽然两岸关系面临新的挑战,但两岸统一大势所趋。为此,本研究将在自贸区背景下,提出进一步深化闽台渔业的深层次合作以提升二者渔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选择: 3.2.1扩大ECFA早收清单的水产品范围,使闽台通关更加便利化 从水产品消费对闽台渔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分析可知,福建更注重水产品消费的绝对数量,而台湾则关注水产品的质量和风味,福建发达的水产养殖业正好可以满足台湾消费者对水产品风味的需求,此外,台湾也可通过向福建销售远洋捕捞产品,解决其水产品滞销问题。而目前ECFA台湾方面的早期收获清单中没有涵盖水产品[21]。为此,扩大ECFA早收清单的水产品范围、使闽台通关更加便利成为共同提升二者渔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台湾方面的早收清单应涉及黄花鱼、斑点叉尾鮰、翘嘴红鲌、海蛎、海蛏、花蛤等养殖类水产品,以满足台湾岛内的消费需求。而大陆方面的清单应包涵乌鱼、旗鱼、鲔鱼、剑鱼、鱿鱼等远洋捕捞产品以及石斑鱼、虱目鱼等台湾特色养殖产品,在满足福建人们日益增长的水产品需求的同时也解决台湾远洋捕捞产品滞销问题。另外,基于水产品易腐性的特点,在自贸区平台下,简化检验检疫程序、濒危水生动物管理程序,促使闽台通关更加便利化也是促进闽台水产品贸易的关键。例如,由于养殖技术的进步,一些濒危水生动植物可以人工繁育(如大鲵),为此,简化此类水产种苗的进出口程序成为自贸区建设的重要议题之一。 3.2.2鼓励台商对福建直接投资,形成闽台渔业产业集群 从以上分析可知,福建以水产养殖业为主导,而台湾以远洋捕捞业为支柱;福建在渔业自然资源等初级生产要素上较台湾有优势,而台湾则在技术水平上较福建有优势。可见,生产结构和生产要素的互补是闽台渔业合作的基础。另外,台湾渔业发展瓶颈归根结底还是由于自然资源的枯竭而引起的渔业生产结构发展不平衡,调整生产结构成为台湾渔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大陆发达的水产养殖业、丰富的渔业资源以及公海的捕捞配额优势将为台湾渔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因此,积极与大陆合作是台湾渔业走出困境的关键,也是台湾渔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目前,闽台渔业合作还存在规模较小的问题[24]。为此,闽台应继续拓宽与加强此合作方式,从所谓的“台湾接单、福建生产、互利共荣”[25]的全球布局基本理念出发,在ECFA“建立保障机制、提高透明度、减少相互投资的限制”的总目标的基础上,发挥台湾在种苗研发、养殖技术和水产品品牌方面的优势,获取国际订单,再利用福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水产养殖资源,生产品质优异、价格低廉、独具风味的产品,销售至全球各地。另外,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渔业相关与支持性行业对闽台渔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以台资企业为核心,利用其技术溢出效应,横向和纵向拓展产业链,加强产业链分工和整合,促进产销联盟,形成闽台渔业产业集群成为闽台渔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3.2.3加强福建省渔业人才的培养,建立闽台渔业人力资本共同培养机制 以上分析可知,闽台双方均面临着渔业人力资本匮乏、人才短缺的问题,阻碍了二者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福建该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是制约福建渔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作为渔业大省,福建却缺乏海洋与渔业的专业高等学府,是沿海各省中唯一没有独立海洋高等学府的省份。原有的厦门水产学院并入集美大学后,弱化了渔业学科的发展力度,造成渔业生产技术水平和高级人才无法满足福建渔业发展的需要。为此,加快海洋类高等学府的建设步伐,为福建提供更多的优秀渔业人才成为其渔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ECFA规定了研究与开发服务的开放措施,但该协议仅停留在人力资本的自由流动上,为此,应在ECFA框架下进一步简化人才流动程序,加强人力资本自由流动的同时,闽台双方应加强水产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在双方政府的牵头下,签订渔业人才共同培养的单项合作协议,共同培育渔业科技与管理人才,这才是闽台渔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3.2.4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为依托,共同投资开发海外渔业市场 2015年2月“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福建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有着悠久的海洋文化,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同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围绕“立足两岸、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要求,力求把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示范区,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放合作的新高地。上文分析表明,福建与台湾在渔业生产结构、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上存在互补的特点,为二者合作共同投资海外渔业市场提供基础。另外,Dunning[26]认为人均GDP超过4 750美元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明显加强。2016年福建与台湾的人均GDP分别达到11 196和22 540美元,均超过Dunning 4 750美元的标准,都有着对外投资的需求。此外,虽然福建渔业劳动力资源和水产养殖资源较台湾丰富,但相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劳动力价格仍然较高、养殖资源仍显贫乏。为此,闽台双方要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为依托,在ECFA框架下建立“两岸渔业共同基金”,共同投资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基础设施、建立共同的水产品自由贸易市场,而后以闽台渔业企业为核心,为第三世界国家渔民提供技术指导、资金支持以及原料供给,组织当地渔民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在提升福建与台湾渔业国际竞争力、开发世界渔业资源的同时,加快东南亚、西亚以及非洲国家渔业现代化的进程。1.2 闽台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比较
1.3 闽台生鲜水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
1.4 闽台加工水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
2 福建与台湾渔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2.1 理论模型的构建
2.2 变量的选择
2.3 研究方法
2.4 实证分析结果
0.041ZlnX3+0.136ZlnX4-0.109ZlnX5+
0.108ZlnX6+0.066ZlnX7+0.056ZlnX8+
0.059ZlnX9-0.117ZlnX10+0.089ZlnX11+
0.117ZlnX12+0.042ZlnX13
0.109ZlnX3-0.153ZlnX4-0.078ZlnX5+
0.073ZlnX6-0.106ZlnX7-0.005ZlnX8+
0.110ZlnX9+0.033ZlnX10+0.108ZlnX11+
0.144ZlnX12+0.141ZlnX133 自贸区背景下闽台渔业合作政策的选择
3.1 以上研究的主要结论
3.2 自贸区背景下闽台渔业合作的政策选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