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尚 燕 颜廷武* 江 鑫 张俊飚
(1.华中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武汉 430070;2.湖北农村研究发展中心,武汉 430070)
客观环境条件与主观意愿行为皆是成事的重要因素。公共领域为促进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创造了有利环境,提供了支持条件。例如,在农户秸秆处置行为绿色化转变中,政府奖惩并施,宣传倡导,秸秆处置技术、设施、服务并存。但如何有效调动农户的积极性一直是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关键问题。农户受自身条件、信息渠道等因素限制,对秸秆资源化利用了解不足,其行为决策将听取他人建议。农户是否愿意采纳“他人”建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建议人”的信任[1]。公共信任作为发生在公共领域的信任形式是行为人理性计算和重复博弈的结果[2]。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公共信任能否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导致的农户生产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担忧;政治面貌作为农户与公共领域联系的重要特征,是否会影响农户公共信任与生产行为绿色化之间的关系。对以上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不仅有助于了解农户的公共信任情况,更可以厘清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的影响机制。
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有关研究发现,农户的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处于政府高压的被动接受状态[3],但激励政策对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处罚政策[4]。通过完善奖惩机制[5],加大对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综合补贴和资金扶持,可以有效促进秸秆资源化利用[6]。同时,农户对秸秆焚烧影响的认知[7-9]及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福利响应[10]是影响农户秸秆处置行为改变的基础条件。因为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只有对自己将要采取的新技术或生产方式有一定的了解时,才可以做出相应的成本收益判断,进而决定是否采用。因此,在公共领域存在有利条件,农户意识到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情况下,农户是否信任公共领域,能否利用公共领域的有利条件进行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尚未引起学界重视。
现有关于公共信任作用的研究较少,但与之相关的信任影响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殷实的理论基础。例如,政府信任作为公共信任的重要方面,对通胀预期[11]、参与行为[12]及环境群体性事件[13]等产生积极影响。社会信任水平较高的地区,更加容易产生集体行动,从而提高农户合作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意愿和行为效率[1,14-15]。更有研究指出,微观信任对农户的环境参与意愿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16],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均对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决策发挥显著促进作用[17]。由此推断,公共信任也将对农户的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产生影响。虽然秸秆资源化利用等新技术更有利于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但在推行时往往会受到农户“安全第一”生存原则抵触[18],农户自身固有条件的限制更会夸大新技术采纳的风险[19]。消除农户的抵触心理,增加农户对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信心,将更加有利于农户进行生产行为的绿色化转变。综上,本文将从公共信任的视角,探究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的影响机理以及政治面貌的调节效应,以期为推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可能伴随着生产成本的上升。基于行为决策学心理账户理论,农户存在较高生产成本心理账户时,难以继续增加成本,进行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同时,大部分农户偏好风险规避。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面临着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与产量风险等担忧进一步提高了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的心理成本。在此情况下,如何有效降低农户的心理账户及心理成本是实现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的关键。对此,无法仅仅依靠降低秸秆资源化利用成本实现,有2方面原因:1)不同农户的心理账户及心理成本预期不同,难以实现统一;2)政府财政压力大,难以实现高比例补贴。
在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之初,农户对于绿色化技术缺乏认知与了解,必须依靠绿色化技术推广主体及环境提供的信息来评判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的成本收益以及面临的风险。农户获得秸秆资源化利用信息越丰富,其亲环境行为越积极[20]。信任是农户接受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1],作为信息共享机制的基础性因素[17],可以通过信息共享,降低信息的不确定性。因此,农户通过公共信任可以掌握更多的秸秆资源化利用信息,促进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原因如下:一方面,公共信任可以相对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心理账户。基于前景理论,面对收益,农户是风险偏好的,当农户的预期收益高于其生产成本时,其生产行为转变将更加积极。公共领域对秸秆资源利用优点及正外部性的宣传,有利于提高农户对秸秆资源化利用收益的预期,从而降低心理账户;另一方面,公共信任可以降低农户的心理成本。农户对于秸秆资源化利用无经验可参考,对秸秆资源化利用存在较高的风险感知与不确定性担忧。公共领域的信息共享可以丰富农户的秸秆资源化利用信息,降低农户过高估计的秸秆资源化利用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感知,提高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信心,降低农户的心理成本。具体分析框架如图1。
图1 公共信任影响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分析框架
1.2.1公共信任对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的影响
本研究公共信任选择主要基于2个方面:1)公共信任的概念。严清华等[2]从思想史视角对公共信任进行了综述,指出公共信任是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出现在公共领域中,“家庭人”逐渐向“社会人”过渡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信任形式。曲蓉[22]论述了公共信任的概念及性质,指出公共信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对社会成员的一般信任、对社会角色的信任、对社会制度运行及运行机制的信任、对民主社会的一般价值观的信任;2)已有研究对公共信任变量的设置。Lang等[21]基于转基因食品的推广对公共信任进行探究。此研究分析了三类利益相关者对消费者支持转基因食品的影响,分别是评估人员、监督者和商人,并发现消费者最相信的是评估人员,对监督者适度相信,最不相信商人。Siegrist等[23]基于情感和信任角度,通过人们对食品工业、科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信任探究人们对纳米技术食品和纳米技术食品包装的看法及影响购买这些产品意愿的因素。陆铭等[24]从农村家庭层面探究农民工流动与公共信任的关系。文中用家庭对于县和乡政府、司法立法机构以及教育机构3种社会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信任度来衡量家庭的公共信任。参考以上2个方面,本研究选取制度信任、市场信任、同行信任和技术信任4个领域衡量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的公共信任,因为这4个领域是与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相关的社会领域,将对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产生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制度信任。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通常伴随着政府的政策补贴与专业技能培训宣传,不仅减少了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的成本,更增加了农户对相关政策的了解与掌握,增强农户对生产行为绿色化的信心。市场信任。市场对绿色化生产的环境支持与信息提供可以有效降低农户的信息搜寻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产品与农业投入品价格不利变动导致农业收入水平低于农户预期的影响。技术信任。小农户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采用往往需要通过外界提供技术服务[25]。技术服务人员的指导与帮助将有利于农户了解绿色化生产行为,提升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的效率。同行信任。新型农业主体作为农户的“身边人”,可以在涉农业务收入、农户带动、标准化生产等层面对小农户进行带动[26],加快要素在农户之间的流动,有效促进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公共信任对促进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有正向激励作用。
1.2.2政治面貌对公共信任与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的调节效应
政治面貌是一个人的政治归属,党员在群众中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即在生产、工作、学习和一切社会活动中,通过自己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影响和带动着周围的群众。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党员要经过层层选拔,对能力、素质、思想等均有严格的要求。相比于非党员来说,党员在社会信任、社会认同和地方信任方面均处于较高水平[27]。
公共农技推广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公共农技推广部门无法对所有农户直接提供农业技术服务[28]。此时,数量相对少的党员农户则是其选择对象之一,一方面可以降低公共农技推广部门的交易费用,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公共农技推广部门的工作效率。党员农户固有优势与政治归属使其可以获得更多与制度、技术、服务、同行有关的信息与资源,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而导致的较高心理成本,使其更加相信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有利于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其积极主动地进行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因此,在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上,政治面貌的不同会导致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存在差异,党员农户拥有较高的公共信任,更愿意进行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政治面貌调节公共信任与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之间的关系,即党员农户更高的公共信任对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有促进作用。
本研究数据来自于2016年和2017年在山东省平度市、莱西市、安丘市,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武穴市,河北省沧州市、安徽省灵璧市等4省7市开展的农户调研。山东、湖北、河北和安徽省作为产粮大省,作物秸秆较为丰富,研究其秸秆资源化利用情况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采用入户随机抽查的方法,调研共发放问卷1 460份,回收问卷1 414份,剔除有效信息漏答、前后信息矛盾的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1 373,问卷有效率为97.10%。
农户基本特征见表1。在1 373个有效样本中,以男性为主,占比68.24%;受访农户的年龄较大,50岁以上农户占比66.28%;在受教育水平方面,以初中水平为主,占比41.01%,其次是小学水平,占比29.93%。总体来看,样本以年龄偏高、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男性农户为主,较为符合当前的农村的基本情况。
表1 样本基本特征
1)被解释变量。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路径包括能源化、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和工业原料化5种模式[29]。虽然政府积极倡导秸秆资源化利用,但现实中仍然存在焚烧秸秆的行为,这说明,部分农户并未真正接受秸秆资源化利用。本研究以农户采用秸秆资源化利用并拒绝秸秆非资源化利用作为被解释变量,衡量农户的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情况。如果农户采用资源化利用并拒绝秸秆非资源化利用,进行了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则将其定义1,否则定义为0。
2)关键变量。制度信任以农户对村干部的信任衡量。因为村干部与农户直接接触,是政府与农户最为紧密的中间人,以此衡量制度信任更具有现实性。市场信任以农户所感受到的农产品市场稳定情况衡量。因为农产品市场的稳定情况关乎农户的直接利益,稳定的农产品市场可以较大程度上减少农户秸秆处置行为改变的后顾之忧。同行信任,以农户对当地的种养大户(致富能手)的信任衡量。因为种养大户(致富能手)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生产方式方法等较为先进,能提高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30],具有模范带头作用。技术信任是指农户对市场化主体提供农机服务的满意度。农户对生产性服务的评价情况,直接影响的其之后的采用抉择,更将进一步的影响到农户对生产性服务的整体信任情况,从而影响农户的新技术及生产方式的采用。
3)控制变量。基于经济学逻辑,借鉴已有研究,本研究选取农户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作为控制变量[11-12]。其中个体特征包含农户的性别、年龄和受教育水平,家庭特征包括家庭农业收入、家庭种植面积以及地块总数。为了排除农户进行秸秆资源化利用受政府处罚的影响,本研究对政府处罚变量进行了控制。
表2 模型变量赋值及描述性统计
1)本研究被解释变量为二分类变量,因此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考察公共信任对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的影响;
2)根据温忠麟等[31]的方法采用层次回归法检验政治面貌的调节效应。构建模型如下:
y=a+bx+cm+e
(1)
y=a+bx+cm+c′mx+e
(2)
式中:y为被解释变量;x为解释变量;m为调节变量;mx为调节变量和解释变量的交互项;a,b,c,c′为系数,如果c′显著则调节效应显著;e为误差项。
3.1.1农户公共信任水平
通过调研获得了农户在制度信任、市场信任、同行信任和技术信任4方面的公共信任情况,并对此4方面的平均信任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见表3。
调查结果表明农户的公共信任平均情况为48.8%(包括“非常信任”和“比较信任”),农户的公共信任度较低。一方面,在制度信任、同行信任和技术信任中均以“比较信任”占比最高,其次是认为“一般”的农户,“非常信任”、“非常不信任”及“不太信任”占比均较低,大致呈倒U型分布。这说明需要改善农户的“一般”信任,提高信任水平。另一方面,制度信任在公共信任中的情况最优,其信任(“非常信任”和“比较信任”)占比为73.1%;同行信任中信任(“非常信任”和“比较信任”)占比为61.2%;技术信任中,该比例为54.6%;而市场信任中“非常信任”和“比较信任”占比仅为6.1%。这说明应该对市场信任应予以重视,关注农产品市场的特殊性,发挥好“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表3 农户公共信任水平统计结果
3.1.2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比例
本研究从农户个体特征与家庭特征2个方面对农户的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情况进行了分析,具体情况见表4。可见,不同特征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差异较大。农户个体特征中,受教育水平越高,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可能性越大,最高比例为81%;年龄对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影响较小,不同年龄段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比例均在67%~71%。在农户家庭特征中,种植面积大,农业收入多,地块总数少的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可能性更高。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以及农业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生产行为转变的比例不断上升。种植面积大于0.67 hm2的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达到82%;当农业收入高于1.2万元时,该比例上升为78%;随着地块总数的上升,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比例逐渐下降,当地块总数大于4块时,该比例下降至64%。
表4 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比例统计结果
3.1.3公共信任与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的关系
为研究农户公共信任与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之间的关系,对不同程度公共信任水平上进行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与未进行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的农户比例进行统计,结果见表5:随着农户公共信任的提高,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比例也不断上升。从公共信任的平均情况可知,当农户公共信任最高时,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比例达到74%;当农户公共信任一般时,该比例下降到64%;当农户公共信任最低时,该比例仅为53%,各个等级相差近10%。其中不同领域的公共信任表现为制度信任相差较大,“一般信任”比例高于“非常不信任”37%;同行信任则与平均信任情况相近;技术信任中“非常信任”与“一般信任”相差25%;市场信任则情况不同,不同信任的比例在64%~74%。这可能由于农户的市场信任程度较低,并没有对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产生较强的影响,所以每个等级的信任情况相差不大。
表5 不同公共信任水平上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比例
3.2.1公共信任对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的影响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本研究对农户的公共信任、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情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测度(表5)。结果表明,公共信任程度将会影响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情况,主要是制度信任、同行信任和技术信任。但这些统计分析未严格控制其他因素对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的影响,因此不能完全说明农户的公共信任影响了其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对此,本研究通过二元Logistic模型进行检验。
由模型的拟合效果(表6)看,公共信任对农户的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有积极的正向影响,这与假设1一致。其中技术信任(B=0.523)>制度信任(B=0.190)>同行信任(B=0.161),说明农户的公共信任高,可以打消农户对公共领域的顾虑,更愿意选择相信技术、制度和同行,从而促进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具体来看,1)制度信任。村干部作为农户直接选举产生的村子带头人,其扮演着领导者、监督者、帮助者的角色。被农户推选为村干部,一方面代表着农户对其能力和人品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表示农户相信村干部会带领村民走向致富之路。因此,作为制度信任的衡量变量,将促进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2)同行信任。种养大户(致富能手)作为新型经营主体,其规模大,数量少,生产方式与技术水平高于传统农户。种养大户(致富能手)的产量收益可以让农户直观感受到先进生产方式与技术的优势,从而使农户产生兴趣,促使农户效仿,跟随进行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3)技术信任。生产性服务效果是农户对技术情况的最直接感受,因此更能影响到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尝试。秸秆资源化利用生产性服务如果令农户满意,信任度不断提高,农户自然愿意进行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
表6 公共信任对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影响的实证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表7、8同。
Note: *, **and***respectively indicate the significant levels at 10%, 5% and 1%.Tables 7 and 8 are the same as Table 6.
3.2.2政治面貌对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的调节效应
根据以上研究发现公共信任主要是由制度信任、同行信任和技术信任产生影响,因此进一步基于制度信任、同行信任和技术信任提取公共信任的主成分,并进行公共信任主成分与政治面貌的交互项分析政治面貌对公共信任与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的调节效应。由表7可见,公共信任与政治面貌交互项的回归系数显著(P=0.005),说明政治面貌的调节效应显著,这与假设2一致。
表7 政治面貌对公共信任与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的调节效应检验
注:秸秆资源化利用为被解释变量。
Note: Straw resource utilization is the explained variable.
党员农户的公共信任水平更高,促进了其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这说明,党员固有的优势与政治归属,一方面使其作为技术推广部分的优先推广主体可以更加快速全面的了解并掌握新技术,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对待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另一方面,党员农户所获得的信息与资源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导致的较高心理成本,增加了对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的信心,使其更愿意积极进行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
3.2.3稳健性检验
为验证模型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本研究通过替换变量及改变样本数据量大小的方式进行测试。其中将制度信任变量“您对村干部号召秸秆综合利用的建议信任吗?”变量替换为“您是否获得了村干部秸秆综合利用的帮助?”,因为村干部对农户秸秆综合利用的帮助,可以增加农户对村干部的信任水平。技术信任变量“您对目前秸秆还田服务情况满意吗?”变量替换为“您对目前秸秆还田技术满意吗?”,因为农户对生产性服务的评价与技术本身存在联系;小农户仍是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目前我国种植面积<0.67 hm2的农户超过2亿,小规模分散经营难以改变,因此选出种植面积<0.67 hm2的农户,探究公共信任对其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的影响情况,结果见表8。模型1为原样本数据估计结果,模型2为制度信任变换变量估计结果,模型3为种植面积低于0.67 hm2农户样本估计结果。所有变量的显著性、系数及符号与原样本数据相比无本质变化,充分说明本研究模型设定合理,实证分析结果可靠。
表8 模型稳健性检验结果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本研究探索公共信任对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的影响及政治面貌的调节效应,从制度信任、市场信任、同行信任和技术信任4个方面进行理论剖析,并利用4省7市的1 373份农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1)公共信任对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有促进作用。其中技术信任对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的作用尤为突出,其次是制度信任,最后是同行信任;
2)当前农户存在一定的公共信任危机,尤其是市场信任。农户的平均公共信任水平(比较信任和非常信任)为48.8%,其中市场信任危机尤重,信任程度(比较信任和非常信任)仅为6.1%;3)政治面貌对公共信任有显著的调节效应,即公共信任对党员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转变的影响显著高于非党员农户。
为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绿色化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优化技术服务质量、完善技术服务体系;严格村干部选举、透明村委会财务,鼓励村干部办实事;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向普通农户传技术、授经验、解疑惑,提高农户的公共信任;
2)鼓励农户学习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以及通过加入合作社等方式拓宽农户的信息获取渠道,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提高农户的市场信任;3)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通过村广播宣传、党员农户带头示范、党员农户的信息交流,让非党员农户更加了解国家农业政策与新兴农业生产方式,促进非党员农户积极进行生产行为的绿色化转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