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海洋 数字 渔业 关键词

时间:2024-05-24

海 洋

第十二届广东珠海海洋知识竞赛收官

3月10日,珠海市海洋资源保护开发协会、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联合主办的“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第十二届珠海海洋知识竞赛公开颁奖仪式在珠海一中平沙校区举行。该赛事自2022年8月中旬开赛,在近4个月的时间里以网络答题的方式吸引公众参与,共筛选出超过2400份答题正确率在60%的选手,并从中最终抽取单项最高价值3000元的奖品。

据介绍,经赛事组委会筛选,此次赛事最终入围人数为2433人。在当天的颁奖活动现场,嘉宾以现场抽签的形式确定最终奖项分布。其中,答题正确率在80%以上的参赛者参与抽取一二三等奖以及优秀奖四个奖项;答题正确率在60%以上的参赛者参与抽取优秀奖奖项。

(南方日报)

2023年全国海洋灾害预测结果发布

3月16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在福建莆田组织召开了全国海洋灾害预测会。预测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沿海灾害性台风风暴潮发生次数偏多,灾害性海浪过程、赤潮等与常年持平。

其中,2023年我国沿海灾害性台风风暴潮发生次数为5~6次,较常年(3.9次)偏多1~2次,较2022年(4次)偏多1~2次。渤、黄海海区灾害性台风风暴潮发生次数为1次左右;东海海区灾害性台风风暴潮发生次数为2~3次;南海海区灾害性台风风暴潮发生次数为2~3次。强风暴潮(含以上级别)主要影响东海沿海。预计2023年,在渤、黄海沿岸将出现2次左右灾害性温带风暴潮过程。

(中国海洋信息网)

我国自主海洋卫星融合产品发布

近日,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在京发布了自主海洋卫星融合产品,涵盖了海面高度、海表温度和海面风场这三项基础海洋动力环境要素。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基于自主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星座观测数据成功研制全球1/4°分辨率,重点区域1/8°分辨率的海面高度融合产品。该产品将应用于海洋环境预报、气象预报、海上军事活动保障等领域,改变过去该类产品主要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完成国产化替代,实现自主可控。

(中国日报)

中国渤海再发现亿吨级油田

从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获悉,中国渤海再获亿吨级大发现——渤中26-6油田。该油田为中国最大的变质岩潜山油田,也是中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渤海油田连续三年勘探发现的第三个亿吨级油田。

据了解,渤中26-6油田位于渤海南部海域,平均水深22.1米,构造位于渤海黄河口凹陷与渤中凹陷两大富烃凹陷之间。发现井渤中26-6-2井钻遇油气层累计超过 320米,完钻井深4480米,测试平均日产油超270吨,平均日产气超32万方,证实了该油田具有储量规模大、油品性质好、测试产能高的特点。

(中国新闻网)

海洋监视监测卫星“双星”在轨测试完成

近日,自然资源部科技司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海洋监视监测卫星(1米C-SAR)01星、02星在轨测试评审会,与会专家一致同意通过评审,标志着海洋监视监测“双星”在轨测试工作圆满结束,具备了在轨交付及投入业务使用的条件。

海洋监视监测卫星01星、02星分别于2021年11月23日和2022年4月7日成功发射,在成像质量、探测效能、定量化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提升。“双星”与2016年发射的高分三号卫星成功组网观测后,标志着我国首个海洋监视监测雷达卫星星座正式建成,在海洋环境监测与海上目标监视、自然灾害与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监测、土地利用、地表水体等多要素观测方面,能够提供高时效、稳定、满足业务化应用的定量遥感数据。

(中国自然资源报)

全国首单蓝碳拍卖在象山落槌

浙江宁波象山西沪港一年约2340.1吨碳汇量以每吨106元的价格成交,每吨高出起拍价76元。这是全国首次以拍卖形式进行的蓝碳交易。

所谓蓝碳,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此次拍卖的蓝碳,来自象山西沪港“西沪三宝”,包括海带、紫菜及浒苔,均属于渔业碳汇。拍卖方之一——象山旭文海藻开发有限公司出售的是去年全年养殖浒苔的碳汇量。

(宁波日报)

所校共建地大(武汉)海洋学院

3月3日,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签署协议,共建地大(武汉)海洋学院。

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极地地质与环境、海底科学与海洋权益等国家重大需求和前沿科学问题,打造高水平研究团队,推动联合研究平台建设,共同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供科技保障。在未来的合作中,双方将积极探索创新合作模式,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学科交流和科研合作,为我国海洋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自然资源报)

浙江划定海底电缆管道分级分类保护区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完成浙江省海底电缆管道分级分类保护区划定。这也是国内首次在省域范围内开展这项工作。

此前,海洋二所工程地质团队开展了浙江省废弃海底电缆管道调查、处置及海底电缆管道保护范围划定的相关工作,摸清了浙江省海底电缆管道的服役情况。海底电缆管道保护区划定工作将海底电缆管道的保护范围具体化、空间化、合理化,配套制定的保护建议也将有助于提高公众的海底管线保护意识,保障海底管线的安全。

(中国自然资源报)

数 字

1.2 万亿元

据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消息,2022年福建省海洋经济规模继续保持全国前列,预计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2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23%。

127 公里

海南省以项目为抓手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修复,2019年以来累计整合投入中央、省级各项资金28.6亿元,截至2022年底,共整治与修复岸线127公里,通过清退养殖塘、养殖滩涂,为红树林等滨海湿地让路,全省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1300 吨

近日,全球首个商用UDC(海底数据中心)项目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开机运行。该项目的核心装备“海底数据舱”应用水深超过30米,重量达1300吨,相当于1000辆小汽车的重量。

797 海里

日前,“向阳红52”船完成自然资源部北海局2023年度首个调查航次任务暨北海区海冰监测、浮标运维及斑海豹观察航次任务返航。据了解,“向阳红52”船于2月2日13时起航,赴渤海、黄海海域,航次里程累计约797海里。

渔 业

“德海一号”首批越冬金鲳鱼起捕

捞鱼、拉网、装鱼、起吊、卸装……近日,在广东珠海鹤洲新区(筹)桂山镇海域,万吨级深海养殖渔场“德海一号”喜迎今年第一批越冬金鲳鱼丰收。经过6个月的深海养殖,“德海一号”第一口深水网箱起网收获金鲳鱼约10万斤,平均体重可达550克,将陆续打包销往珠三角地区。

本次渔获采用活鱼整箱起捕转运的方式,先将“德海一号”网箱与普通网箱相连接,通过快速构建的过鱼通道,将金鲳鱼分批次驱赶到普通网箱中,再转运销售。

(珠海万山)

粤闽两省共建海洋综合执法协作机制

为切实加强粤闽两省海洋综合执法合作,强化粤闽交界海域执法监管,3月9日,广东省海洋综合执法总队和福建省海洋与渔业执法总队在直属一支队指挥中心共同签订海上综合执法协作协议。

会议就两省开展全方位协作,共同加强交界水域渔船执法、安全监督、海域监管、联合打击涉渔“三无”船舶以及渔船防台应急等方面工作开展会商。协议明确粤闽两省海洋综合执法队伍在建立日常联络、加强信息互通、深化渔船安全与执法协作等方面的工作机制,标志着粤闽两省海洋综合执法合作进入新阶段。

(广东省海洋综合执法总队网站)

10亿元财政扶持珠海现代海洋渔业发展

3月16日上午,广东珠海市召开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进会。会议透露,近期拟出台《珠海市深海养殖和远洋捕捞扶持措施》,包括五方面11项具体支持举措,计划未来3年安排约10亿元用于扶持珠海市现代海洋渔业发展。

会上,市相关单位详细介绍并解读了《珠海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实施方案》及相关扶持措施。内容聚焦挖掘延展产业链长度、广度、深度,布局种业培优、远海养殖、精深加工、流通销售、渔业品牌、渔旅融合、智慧渔业等全流程支持链条。该方案同时提出“3年发展目标”:到2025年,珠海建成抗风浪水网箱总规模达400口、大型深海养殖设备总规模达10座、养殖水体总规模不少于130万立方米、海洋牧场一产产值规模达20亿元。

(本刊记者 李易珊)

2022年全国水产品产量6869万吨

据初步核算,202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10207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345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83164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638698亿元,增长2.3%。

其中,全年水产品产量6869万吨,比上年增长2.7%。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5568万吨,增长3.2%;捕捞水产品产量1301万吨,增长0.4%。

(国家统计局官网)

世界首例“无刺”鲫鱼诞生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获得了无肌间刺(肌间刺俗称鱼刺)可遗传的鲫鱼第三代群体,创制出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鲤科鱼类基因编辑新种质。该成果终结了50多年来肌间刺是否可选育的争论,取得了我国水产育种领域的重大理论和技术突破。

2020年该所科研团队筛选到无肌间刺鲫鱼子一代,2021年获得无肌间刺鲫鱼子二代,2022年完成了无肌间刺鲫鱼规模化繁育,获得发育正常的无肌间刺鲫鱼第三代群体2万余尾,无刺比例100%,证实了无肌间刺性状可遗传,创制出国际首例无肌间刺鲤科鱼类基因编辑新种质。

(黑龙江日报)

世界首个完整保存尾鳍的“九尾狐甲鱼”化石被发现

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盖志琨、林翔鸿、山显任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合作,在距今约4.1亿年前(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广西古鱼类特异埋藏生物群中,发现了一个盔甲鱼类新属种“九尾狐甲鱼”。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首个完整保存尾鳍的盔甲鱼类化石。

此次发现的九尾狐甲鱼长约10厘米,身体和头甲长度均约5厘米,全身覆盖细小的菱形鳞片,并呈现有规律的、倾斜排列的鳞列。除了拥有盔甲鱼类典型的下歪尾,其尾鳍还具有9个手指状分叉,是原始的叉形尾,上面覆盖有整齐排列的鳞质鳍条,表明鳍条之下有强壮的辐状肌附着。

(新华社)

广西首次发现中国淡水蛏

从广西横州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经权威机构鉴定,该市南乡镇南乡社区郁江河段河床上近期出现的、形态似蛏子的贝类软体动物,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中国淡水蛏(俗称“淡水蛏”)。据悉,这是在广西首次发现中国淡水蛏。

据悉,今年2月底,该局在工作中了解到这一带出现了类似蛏子的动物,怀疑是中国淡水蛏,遂立即组织人员采样、委托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进行鉴定,并于3月1日发布通告、禁止群众采挖。经鉴定,送检的20只贝类样本均为软体动物门双壳纲蚌目截蛏科淡水蛏属中国淡水蛏(Novaculina chinensis)。横州市农业农村局随即发布保护通告,与南乡镇党委、政府一起在周边设置警示牌和隔离带。

(广西日报)

长江鲟实现在天然水域产卵出苗

3月26日,记者从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的“长江鲟野化繁殖实验”中了解到,此前被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时隔23年后在天然水域首次实现自然产卵,并在同一环境下,成功孵化出首批长江鲟幼苗,跨出了恢复野外种群极为关键的一步。

此前一周,科研人员将20尾雌雄成体长江鲟放入空间大小45m3的人工产卵巢内,通过精准调控水流速度、模拟产卵河床环境,引导长江鲟在天然水域进行自然产卵。在此过程中,研究团队首次清晰地获得了长江鲟在天然河道中雌雄互作,排卵、受精的珍贵画面,对于研究鲟鱼类繁殖行为及繁殖需求积累了丰实的一手资料。

(央视新闻)

关键词

|深|海|网|箱|

广东湛江市深海网箱养殖优势产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建两年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随着多项先进设备“下海”应用,养殖品种不断增多,更多深海网箱养殖技术被总结出来,深海网箱模块化、标准化、集成化和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

|互|保|

2月10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中国渔业互助保险社开业的批复,同意中国渔业互助保险社及辽宁、大连、广西、海南4家省级分社开业。这是我国第五张相互保险牌照,侧重于为渔业从业者提供保险服务。

|金|枪|鱼|

3月21日,海外作业两年多的中国籍远洋渔船“中洋16”和“中洋88”靠岸,这是深圳大铲湾港口规划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项目后,远洋渔船首次靠泊大铲湾口岸。据悉,两条船远航近三年,最远抵达东太平洋西经88°海域,总共收获1200吨远洋捕鱼产品,最高年产量达500吨,比以往最高年产量高出100吨,最终带回大铲湾327吨。

|配|合|饲|料|

在广东恒兴集团“863”研发基地内的上海海洋大学联合实验室里,经过不足六个月的人工驯化以及人工饲料投喂,一批靠“驯化”+“饲料投喂”养殖出来的鳜鱼已“达到了市场销售的规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