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专家支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时间:2024-05-24

■ 文|《海洋与渔业》记者 李易珊

3月30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所”)研究员陈丕茂受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邀请,作客渔业轻骑兵大讲堂,他从海洋牧场构建理念、海洋牧场建设进展、海洋牧场科技现状、海洋牧场产业和科技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培训,培训线上线下同步进行。

年增资源2.5万吨

1981年,在原农业部“全国海洋捕捞会议”上南海所老专家冯顺楼提出:提高海力主要措施是建设人工鱼礁和海藻礁。1983年,冯顺楼提出了“开创我国海洋渔业新局面的建议”“扩大人工鱼礁投放”。1984年,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立项成立以南海所为组长单位的全国人工鱼礁协作组,开展全国人工鱼礁试点工作。2000年,《广东省沿海人工鱼礁建设规划(2001-2010)》出台。2001年,广东省人大通过《关于建设人工鱼礁保护海洋资源环境议案》。2006年,国务院《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明确:建设海洋牧场。2015年起,原农业部开展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广东已获批15个。《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

从1981年起,人工鱼礁建设工作得到中央、省的政策、资金等的大力支持,截至目前,广东已建成海洋牧场面积1454.7平方公里,投礁293.1万空方,放流40.5亿单位。据统计,现时全省海洋牧场年增资源量2.5万吨,渔业资源密度提高了8.7倍。

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2021年水产养殖产量5394万吨,占世界养殖产量60%以上。现阶段,我国海水养殖正处于第六次产业浪潮进程中,即打造具有生态修复和资源增殖功能现代海洋牧场,正逐具雏形。最近十年,深水网箱养殖产量每五年翻一番,产量占海水鱼养殖总产量呈递增态势,从2010年的7%增加至2021年的18.3%。2021年,广东省深水网箱养殖产量约4.6万吨,占全国的13.6%。

按照行业标准,海洋牧场可分为增殖型、养护型和休闲型。陈丕茂介绍了三种典型的深远海养殖装备:一是重力式深海网箱,90%以上为HDPE(高密度聚乙烯)材质,全国现有约2万个,沿海省份均有布局,养殖水体500~5000立方米。养殖模式主要靠工作船管理,包括投喂、起网和收鱼等,作业水深12~30米。二是桁架类网箱,均为钢制材料,全国现有约30座,分布在山东、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养殖水体1万~7万立方米,养殖模式具备一体化管理,网箱上配套了机械化生产设备、智能检测设备,作业水深20~50米。三是养殖工船,目前全国仅一艘,养殖水体8万立方米,养殖模式具备游弋式养殖生产,自动化程度高,作业水深大于100米。

广东是国内最早引入深水网箱养殖生产方式的省份,现有重力式深水网箱约5000个,桁架网箱4座,包括“澎湖号”“德海1号”“海威1号”“湾区横洲号”。1998年,中国引进挪威HDPE圆形浮式网箱,开启深水网箱养殖先河。2001年,成功研制出国产化高密度聚乙烯(HDPE)浮式网箱。2002年,研制出国内第一套高密度聚乙烯(HDPE)升降式深水网箱。2009年,研制出国内第一套远程多路自动投饵机。2016年,研制出国内第一套单点系泊HDPE材料网箱。2018年,研制出全球首个单点系泊半潜桁架结构大型养殖渔场“德海1号”。2019年,研制出首座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澎湖号”。

建设获得创新和突破

近年来,科研院校针对海洋牧场开展系列研究,包括人工鱼礁材料结构、水动力特性、生境修复优化、海域生态调控、苗种培育与驯化、增殖放流、健康养殖、产物收获与加工、智能监测、管理机制等科技课题,取得多项创新成果。

在构建海洋牧场方面,一是创新了海洋牧场构建理论,解决了地质地貌复杂和高海况条件下海洋牧场生态系统构建稳定性低的科学难题。二是突破了海洋牧场礁体设计和生境营造关键技术,提高了海洋牧场生境营造的安全性、生态修复效果和海域利用率。三是构建了海洋牧场生物增殖与高效回捕技术体系,提高了海洋牧场生态系统水平、增殖利用效益和数字化检测管理效果。四是开展了海上风电对海洋生物影响的研究,为推进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积累了基础数据资料。

在深远海养殖方面,一是创新了深海网箱水动力分析理论,攻克了动态荷载作用下网箱系统的运动受力及形变的耦合解释科学难题。二是开发出2种适应外海开放海域的大型网箱养殖设施,突破性推动南海区网箱养殖向离岸10公里以外拓展。三是研制出国内第一个单点系泊半潜桁架结构深远海养殖渔场,并通过超强台风实况检验。“德海1号”是“半潜桁架结构德海智能渔场”的典型代表作,2023年3月25日,珠海桂山镇海域“德海一号”喜迎2023年第一批越冬金鲳鱼丰收,第一口深水网箱收获金鲳鱼10万斤。四是突破了卵形鲳鲹种质创制和绿色养殖与现代加工关键技术,从上游中游下游等提升全产业链的效能。

围绕保护生态、增殖资源、增加效益的建设目标,结合广东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和发展深远海养殖的技术需求,急需从种质保护、生境修复、增殖养殖、产出过程、监测预警等方面开展长期研究。一是海洋牧场本地特色物种规模化苗种供给技术,筛选出海洋牧场适宜增殖的品种,并进行规模化繁育。二是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牧场增养殖承载力评估技术。三是海洋牧场生物资源可持续产出提升技术,开发关键功能物种健康苗种野化驯化、安全运输、高效增养殖和容量评估技术。四是安全高效养殖设施装备技术,“南海台风多发高发,要设法保障养殖设施和生物安全,此外考虑到离岸远的特点,要降低人工劳动和提高效率,就要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比如开发自动投饵、网衣清污、无损起捕、水下巡检等技术。”五是高效养殖技术和工艺体系,包括苗种培育技术、病害防治技术等。六是精深加工流通与品质调控技术,打造广东深远海养殖产品特色品牌。

吕华当/摄

吕华当/摄

海洋牧场建设切忌“千篇一律”

会上,陈丕茂介绍了国外海洋牧场的科技进展与现状。日本海洋牧场的核心内容是研发和应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电子学技术等先进技术,实现鱼群在海洋中随时处于可管理状态。韩国海洋牧场的核心技术体系包括海岸工程及人工鱼礁、鱼类选种和繁殖及培育、环境改善和生境修复、海洋牧场管理经营等四方面技术,突出了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管理。美国海洋牧场核心技术体系中,通过投放鱼礁、藻礁和藻场修复,实现生境改造、资源增殖和休闲渔业产业化。挪威从整体上布局三文鱼全产业链,构建了种苗、设施、装备、饲料、疫苗、加工、运输等各环节的标准化技术体系,产业越做越大,年均养殖产量约150万吨,90%出口。陈丕茂总结道,国际关于海洋牧场建设的做法主要有六个特点:一是制定长远发展规划,二是建立专门机构负责有关工作,三是通过法律保障,四是探索多渠道资金引入机制,五是政策支持,六是强化科研支撑。

纵观国外海洋牧场发展情况,借鉴有关经验做法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陈丕茂从五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一是陆海接力、疏近用远、生态优先、全链条发展;二是有序打造“海洋牧场+深水网箱”模式;三是稳妥推进“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模式;四是大力发展“海洋牧场+休闲渔业”模式;五是打造卵形鲳鲹“一条鱼工程”。

陈丕茂提醒,发展海洋牧场切忌“千篇一律”,各个地方要突出特色。广东濒临南海,属台风多发区域,要注意环境、生产安全。此外,由于海洋牧场具有离岸远的特点,建设时要重点考虑降低人工劳动,提高效率。陈丕茂指出,建设海洋牧场的目的是保护修复海洋生境,增加物种多样性,发展增养殖业,多产融合开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