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 文|《海洋与渔业》记者 李易珊
学名卵形鲳鲹,目前国内养殖区域集中于中国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等海域,养殖省份主要为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中国台湾等。因其生长快、肉质优、易管理、适合高密度养殖,市场前景好,卵形鲳鲹的养殖规模逐年增加。
1.投苗
金鲳鱼的放苗时间为每年的4-5月份,且尽可能保证鱼苗大小的均匀性,以2~3厘米为宜。待水温维持在18℃,即为最佳投放时间。在鱼苗放养前,采取合理的消毒手段对水质加以控制及净化,以免出现大规模病害。在放养后,注意加强营养,增强鱼苗的抗应激能力与病害抵抗力。
2.投喂
在6-8月份,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0%以上,每天投喂两次。为加快生长速度,可加大日投饵量至鱼体重的40%左右,投喂次数增加到3~4次甚至5次,饲料要求选用金鲳鱼专用优质配合饲料。
3.病害防治
(1)患有海水小瓜虫病的病鱼,体表局部出现直径为0.5~1毫米的白色斑点,斑点表面附着黏性液体,鳞片不均匀脱落,静止不动,食欲变差。刺激隐核虫多寄生在金鲳鱼鳃部,以吸食鳃小片为生,严重情况下,导致金鲳鱼窒息死亡。此病多发在夏秋两季。防治策略:①用淡水浸浴3~5分钟;②每千克饲料掺杂300~400mg原虫净投喂;③每千克饲料掺杂20mg浓度为2%的溶菌酶盐,连续投喂一个星期,观察效果。
(2)患有指环虫病的病鱼,体表暗沉,食欲减弱,行动迟缓。部分病鱼双鳍溃烂,体表附着黏性腥臭味液体,严重情况下,可见单侧或双侧眼球突出,游动平衡感下降。金鲳鱼指环虫病多发于春秋两季。防治策略:用淡水浸浴3~5分钟。
(3)患有瓣体虫病的病鱼浮于水面,行动迟缓,头部皮肤溃烂,鳃部出现白色斑点,分泌粘液。严重情况下,白斑连成一片,直至死亡。瓣体虫病多发于高温季节。防治策略:①淡水浸泡3~5分钟;②按照2mg/L的硫酸铜溶液浸浴,1天1次,每次持续2小时;③采用浓度为40%甲醛溶液每天浸浴20分钟。
鮸鱼为温水性底层鱼类,其鱼鳔可制成名贵海珍品“鱼肚”或称“鱼胶”,因此被列为名贵鱼类,海鮸鱼具有个体大、生长快、食性广等诸多优点,是近海网箱养殖的优良种类。
1.投苗
每个网箱投放5千尾鮸鱼,每条4斤左右,约两年生长周期,可达到收成期。放养前应在近海区风浪小的网箱进行适应性炼苗,使鱼苗逐渐适应海域环境,以提高投苗成活率。鱼体长5~7cm,每立方米水体可放养25~28尾,鱼体长9~12cm,每立方米水体可放养20~22尾。在正常的情况下,每隔15~20天要调整放养密度一次。
2.投喂
鮸鱼的摄食量受温度条件影响很大,当水温降到6℃时,鮸鱼日摄食量仅为体重的2%左右,水温在18℃至20℃时摄食量为体重的12%至16%,而温度升高到29℃至30.5℃时日摄食量为体重10%至12%。一般要根据前一天的摄食情况,参考当天气温、水色、潮流的变化情况作适当的调整,避免饲料浪费和造成污染。冬季水温下降到14℃以下时,鱼的摄食量减少,要降低日投饵量,投喂可改为一次,投料时间可调整在中午进行。使用条鱼饲料可按鱼体重4%,人工合成饲料以鱼体重1.5%为宜。
3.病害防治
在养殖过程中还须要防范淀粉卵涡鞭虫病、贝尼登虫病、粘袍子虫病、布姿克虫病等病害。在日常照料中,应不断提高鱼病的防治技术,加强鱼病防治工作,掌握技术要点,改善水质;合理投喂,提高鱼的免疫力;严格控制养殖密度。以预防为主,做好防治工作。
深远海大型围栏大黄鱼养殖是一种新兴的养殖方式,由于该养殖设施抗风浪能力强,养殖区域一般都在离岸3km、水深10m以上的深远海海域,水体交换好、养殖面积大、鱼类活动空间广,所以养殖的大黄鱼体型匀称,体色金黄,商品鱼品质明显优于近岸网箱养殖,口感接近野生。
1.投苗
鱼种要求规格在50g/尾以上,为缩短养殖周期最好投放150g/尾以上的大规格鱼种。投放的鱼种要求大小整齐,活力良好,无病无伤,无“应激反应”。
鱼种投放一般在每年的 4-6月或10-11月。4-6月一般投放前一年春苗养成的鱼种,规格为150g/尾~250g/尾,10-11月一般投放当年春苗培育的鱼种,规格平均50g/尾。投放前要检查鱼的状态,若有“应激反应”症状,要采取强化培育措施,在饵料中添加鱼用多维,待“应激反应”症状消除后再投放。在投放之前,鱼种要停止投喂1d~2d。鱼种的投放密度根据围栏养殖区水体交换情况而定,一般以35尾/m2~40尾/m2为宜。一般围栏养殖周期较长,商品鱼的收获多采用轮捕上市,因而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充投放不同规格的鱼种。
2.投喂
投喂的饲料可采用冰鲜小杂鱼和颗粒配合饲料等。平常以冰鲜小杂鱼为主,颗粒配合饲料多在夏季高温季节或冰鲜小杂鱼价格较高的时候使用,冰鲜小杂鱼在投喂前需经绞肉机两次绞拌,形成黏性较强、可浮于水面的团状饲料后再投喂。每天早上或傍晚光线不太强烈时适于投饵,每天投喂一次。由于有天然饵料的补充,日投饵率比普通网箱养殖稍低,冰鲜饵料一般为3%~5%,越冬期间可隔天投喂一次,日投喂率小于1%。
3.病害防治
(1)内脏白点病是大黄鱼越冬期间发生的死亡率很高的细菌性疾病,此时水温很低、大黄鱼不摄食,若发生该病无法使用内服方法进行治疗。为此越冬前或越冬早期,在其流行期前应提早投喂药饵予以预防。
(2)如发现寄生虫,可泼洒五倍子(要先磨碎后用开水浸泡)2mg/L~4mg/L,连续泼洒3d或拌三黄粉30g/kg~50g/kg饲料,连续投喂3d~5d。
(3)细菌性疾病的发病高峰期,定期在饵料中添加大蒜素0.1%~0.2%,连续投喂3d~5d。
目前石斑鱼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南方海区。“云龙石斑鱼”是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培育成功的杂交石斑鱼新品种。云龙石斑鱼的杂交母本为云纹石斑鱼,杂交父本为鞍带石斑鱼。
1.投苗
平均全长为20厘米,平均体重150克/尾。鱼种要求体质健壮、体长均衡、体表无损伤、出血或充血、鳞片完整、体色亮泽、无畸形、活力强、摄食争抢积极、逆水性强、镜检无寄生虫。鱼苗放养前,提前两天先将网衣冲洗干净,放入海域安装完毕。放养密度为750尾/口(20尾/m3)。
2.投喂
放苗后第2天起,投喂少量沉性颗粒饲料,每天投喂1次。投喂时,选择在潮汐涨满、水流平稳时进行投喂,投喂在网箱中央。当云龙石斑鱼苗长至200克/尾时,开始转投冰鲜小杂鱼。投喂的小杂鱼饵料确保干净新鲜,用绞肉机绞碎之后再予投喂。小杂鱼饵料投喂量按照鱼体重的4.4%左右进行投喂。
3.病害防治
云龙石斑鱼主要预防“刺激隐核虫病”和“溃烂病”。在夏季高温季节,主要预防刺激隐核虫引起的“刺激隐核虫病”,俗称“海水小瓜虫病”,可通过淡水浸泡的治疗方法来除虫,淡水浸泡病鱼时长为3~20min;冬春低温期间,云龙石斑鱼出现低温应激反应,鱼体出现因撞击渔网,引起鱼体体表的机械损伤进而诱发的“溃烂病”,通过对致病细菌开展提纯培养并做药敏试验,筛选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药物进行治疗,并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同时在冬、春两季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免疫增强剂或维生素类,提高鱼体自身抵抗力。
海鲈隶属鲈形目、鮨科、花鲈属,养殖适温在3~29℃,主要分布在东亚的中国、朝鲜、日本。海鲈具有个体大、生长迅速的特点,常见个体重量在1.5~2.5kg。海鲈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海水网箱养殖海鲈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
1.投苗
可选用天然苗或人工苗,放入深水网箱前都需要进行病毒检测,包括神经坏死病毒、细胞肿大虹彩病毒等。投苗时,海区温度不宜超过25℃,要避开大潮,避免海水水质的剧烈变化。放养密度40~50尾/m3。海鲈属凶猛肉食性鱼类,在苗期容易出现互相残杀的现象,随着个体生长,要及时按规格分箱,并适当降低密度。放养时要检查网箱是否有破损,以防逃鱼。
2.投喂
成鱼的摄食量与气候、水温、水环境等因子关系密切,天气好、水温高、水质好,鱼的摄食能力就越强,反之就差。7-11月,水温高、气候好,是成鱼生长的黄金季节。一般日投喂3次,日投饲量为海鲈总体质量的3%~4%;每次投喂以鱼不再集群抢食为宜。
3.病害防治
(1)嗜水气单胞菌可引起养殖海鲈出现体表溃烂型和肠炎型疾病。体表溃烂型发病时,发病时可用漂白粉、二氯异氰尿酸钠等全池泼洒,泼洒量为池水的0.3~0.4g/m3。用复方新诺明拌饵料投喂,每千克饲料添加1.0~1.5g,连喂3~5d,首次用量加倍。如果发生肠炎型疾病,可通过每千克鱼体重拌料投喂土霉素50~80mg、维生素C10mg、大蒜浆30g进行治疗;或者每千克鱼体重拌料投喂复方磺胺二甲嘧啶1.5g、大蒜素1g、复合维生素10mg,每天1次,连用3~4d。
(2)刺激隐核虫是一种常见寄生虫。发病时可采用醋酸铜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0.1~0.3g/m3;也可使用生姜15.0kg/hm2和辣椒22.5kg/hm2,煮沸后全池泼洒预防。网箱养殖发病时,可采用5~8g/m3醋酸铜淡水溶液,浸洗病鱼3~15min。浸洗后如果能移入含2.0~2.5g/m3的阿的平或盐酸奎宁的水体中暂养,效果会更好。
(3)弧菌可造成养殖海鲈出现细菌性出血病,致病菌包括鳗弧菌、副溶血弧菌、哈氏弧菌、创伤弧菌和溶藻弧菌等。该病危害较大,全年都可发病。网箱养殖发病时可用2~3mL/m3的季铵盐碘淡水溶液浸泡病鱼5~10min。
海参不仅具有重要的营养和药用价值,还在海洋物质能量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学功能。海参是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还是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和海洋牧场增殖的主要品种之一。
1.投苗
规格20头/kg的海参苗种,投苗密度每平方30头。选择体表无损伤,干净无黏液,肉刺完整尖挺的海参苗种。由于海参在水温超过25℃会出现“夏眠”,所以混养投苗时机最好选择在秋季。海参苗种运输采用干运法,用双层PVC袋盛装放入保温箱中,每个保温箱内加适量的冰袋。每年春季海水平均水温达到12~14℃时开始投苗,温度过低易引起海参肿嘴病发生。
2.投喂
海带需进行发酵后再行投喂。每次海带投喂量(湿重)为海参体重的25%左右;水温10~20℃期间每周投喂一次,水温5~10℃两周投喂一次,水温低于5℃和高于20℃不投料。
鲍鱼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石决明科(鲍科),被视为“海中珍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目前,我国鲍鱼年产量全球占比高达90%以上,中国是世界第一产鲍大国,鲍鱼养殖业已成为中国水产行业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1.投苗
均壳长为4~5cm皱纹盘鲍苗,每平方投放密度为100~300粒。选择体形完整,外形饱满,无畸形,活力强,吸附力强的个体。鲍鱼苗种运输采用干运法,每个网袋装苗250粒,置入泡沫保温箱中,通过车和船运至底播区。
2.投喂
饵料种类主要包括天然饲料和配合饲料,以天然饲料为主。天然饲料主要为鲜活海藻类,包括海带、紫菜等。鲜活海藻类一定要新鲜、干净、无污染。在鲜活海藻类缺少季节,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投喂量根据鲍鱼摄食情况调整。
深水网箱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做好日常管理,应该遵循以下环节和要点。
一是根据海况条件和养殖种类选择适宜的网箱形式。
二是定期检查网箱设施的安全性,及时消除风险隐患,防止逃鱼。
三是科学投喂,一般每日投饵1~3次。小潮水流平缓时多投,大潮水流急时少投;水温适宜时多投,水温低时少投或不投;台风来临前多投,收获前或分箱前不投饵。在投喂方法上,应掌握“慢、快、慢”三字要领:开始应少投、慢投以诱集鱼类上游摄食,等鱼纷纷游向上层争食时,则多投快投。当部分鱼已吃饱散开时,则减慢投喂速度。
四是加强日常管理,包括监测水环境变化、注意天气变化、防止海上漂浮物、及时清除网衣附着物等。
五是严控病害发生,及时清除病死鱼。
六是注意人为破坏与偷盗,防范敌害破坏与鸟类捕食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