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 文|《海洋与渔业》记者 黄兆琼
鳜 鱼又名桂鱼、桂花鱼,由于肉质细嫩、刺少肉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常被视为宴席上的“贵客”,因其养殖周期短、经济效益高,深受养殖户青睐。据统计,2021年全国养殖鳜鱼产量37.4万吨,比2019年增长近4万吨。2022年疫情影响下,仍有35万吨养殖量。随着鳜鱼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病害日益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鳜鱼产业的发展,也给养殖户带来了较大损失。
记者了解到,目前公开报道鳜鱼感染的病毒有5种,包括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鳜蛙病毒(MRV)、脱鳞病病毒(SDDV)以及对苗期影响较大的鳜弹状病毒(SCRV)和神经坏死病毒(NNV),其中,威胁最大的就是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即广大养殖户所熟知的鳜鱼虹彩病毒,该病毒在1994年首先发现于珠三角地区的养殖鳜鱼,被确定为当时“鳜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最早在2009年被国家农业部列入二类法定动物疫病名录,是目前水生动物疫病的最高级别疫病,其发病时表现为白肝、白鳃、呼吸困难、趴边漫游等症状,通常情况下发病7-10天内,池塘70%~90%的鱼都会死亡,对养殖鳜鱼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据中山大学副教授翁少萍团队评估,ISKNV的总体发病率在20%~40%区间,有些地区在一些年份甚至高达70%以上。
ISKNV发病鳜鱼及其组织病原检测
面对鳜鱼养殖的“头号杀手”,养殖户该怎么办呢?翁少萍表示,疫苗是疫病防控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目前,鳜 ISKNV病灭活疫苗能有效防止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ISKNV病),其保护率可达到90%以上。该疫苗由中山大学和广东渔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渔跃生物”)联合研发并于去年7月上市,是全国首款鳜鱼专用疫苗。
鳜ISKNV病灭活疫苗从研制到上市,经历了漫长且艰难的过程。记者了解到,翁少萍团队于2006年在国内外首先建立对ISKNV高敏感的鳜鱼仔鱼传代细胞系,2007年研制出基于传代细胞的具有高效保护作用的灭活疫苗,2012年疫苗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15年联合多家企业申报的“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灭活疫苗(NH0618株)”获农业部临床试验批文(批件号2015043);2017年完成临床试验;2018年农业农村部进行三方复核验证,疫苗的安全性和效力得到进一步的验证;直到2020年1月10日,农业农村部官网正式公布了一类新兽药注册证书信息,核准发证日期为2019年12月30日,疫苗的安全、效力及其生产工艺得到法定认可。
2020年9月,鳜ISKNV病灭活疫苗(NH0618株)正式列入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疫苗名录。2022年7月“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灭活疫苗(NH0618株)”新兽药证书和生产批文双证齐全,产业化障碍全部通关。
从2007年研发成功到2022年获生产许可,“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灭活疫苗(NH0618株)”作为一款高起点、高标准、高准入门槛的渔用疫苗制品,历时15年进入成果转化阶段,成功上市,成为全国首款鳜鱼专用疫苗。
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灭活疫苗(NH0618株)的注射现场
据介绍,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灭活疫苗(NH0618株)是国内第二款法定病毒类渔用疫苗,也是鳜鱼养殖领域唯一法定疫苗制品。目前,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灭活疫苗(NH0618株)的绝对效力不低于90%(免疫鱼50尾,攻毒后存活应不低于45尾;前提是未免鱼50尾,攻毒后,存活鱼不超过5尾),相对效力不低于88.9%,从实际免疫效果来看,可完全剂量免疫,试验攻毒的存活率都接近完全保护(100%)。
除了保护力强,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灭活疫苗(NH0618株)还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快捷、不损伤鱼体等利于养殖户使用的优势。渔跃生物总经理张毓金介绍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灭活疫苗(NH0618株)的注射设备时表示,该注射针头深3mm、直径0.5mm,有卡位,这种设计不会对鱼体造成损伤;操作较简单,经过培训后的渔民可自行注射;5克以上的幼鱼可注射该疫苗,免疫时长达6个月。
张毓金透露,渔跃生物投入生产后第一期预计达50亿尾的疫苗供应能力,未来可达100亿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