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 文|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于方兆 盘润洪 李望东 李勇 古群红 郭建谊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朱克诚 郭华阳 刘宝锁 张殿昌
黄鳍鲷(Acanthopagrus latus)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鲷科Sparidae、棘鲷属Acanthopagrus,生活于近岸海域及河口湾,杂食性,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黄鳍鲷为浅海暖水性底层鱼类,生长最适温度为17~28℃,成鱼可抵抗8℃的低温和35℃的高温。适盐范围较广,在盐度为0.5‰ ~43‰的海水中均可生存,可以从海水中直接移入淡水,在半咸水中生长最好。
近年来,黄鳍鲷养殖群体近亲繁殖、小规格亲本人工育苗,导致种质严重退化,抗病力减弱,养殖性能下降等。同时,养殖周期偏长,也限制了养殖户的养殖热情。以上问题严重制约了黄鳍鲷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不同地理群体的黄鳍鲷进行种质资源的保护和良种选育已迫在眉睫。
2021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和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合作进行黄鳍鲷的选育,引进黄鳍鲷选育新品系“中珠 1号”,依托珠海市斗门区长丰水产种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丰公司”)养殖基地进行生长对比试验养殖,以探讨黄鳍鲷选育新品系“中珠1号”在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养殖前景。
该试验选用了2个对比试验池塘,池塘均为2.5亩,分别投放1万尾,平均密度约为0.4万尾/亩,放苗时间为2021年3月25-29日,池塘水温22±2℃,分别养殖黄鳍鲷和未经选育黄鳍鲷对照品种。试验组鱼苗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试验基地生产的黄鳍鲷选育新品系“中珠1号”,平均体长5.13cm,体重约5.15g;对照组鱼苗由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提供的未经选育的黄鳍鲷鱼苗,平均体长4.91cm,体重约4.0g。
池塘准备:试验池塘用高压水枪冲洗塘底,清除污泥,平整塘基,暴晒10~15天。清理好的鱼塘纳水至10cm,以漫过全部塘底为准。每亩池塘施放生石灰70kg消毒(视塘底污泥多少而酌情增减),浸泡3天。放苗前10~15天,待清塘药物效果消失后,开始注入新鲜水,进水口装好60~80目的进水网。施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和氨基酸育藻素等培养基础饵料生物,水色以绿色或黄绿色为宜,透明度30~40cm,保持水色和水质的相对稳定,鱼苗试水成功后,即可投放鱼苗。
黄鳍鲷生长比对试验期间,每周换水一次,换水量为10%~15%。盐度在10‰~15‰为佳。投饵,试验鱼塘的投饵方式基本一致,都投喂粤海牌0-3号饲料(购自江门粤海饲料有限公司)。越冬前,按照黄鳍鲷鱼苗的饲养方法,水温在21℃以上时,按照总体重的1%~3%进行投喂,每日投喂两次(上午5~6时和下午6~7时)。
日常管理。试验期间做好养殖生产记录,按时早晚巡塘,每天检测酸碱度和水温,观察鱼苗的游泳状态和摄食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定期换水或添加新水。定期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培养有益微生物群落,维持池塘生态平衡,降解有害物质。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做好水质记录,保证氨氮低于0.5mg/L,溶氧在4mg/L以上,亚硝酸盐小于0.3mg/L,酸碱度保持在7.5~8.6,透明度在30cm至40cm之间。
黄鳍鲷仔稚鱼的适温范围较成鱼窄,为9.5~35℃,生长最适水温为24~28℃。成鱼的生长适宜温度范围为17℃~28℃,越冬期间搭建越冬大棚。
其他的管理方法按照广东省地方标准《黄鳍鲷养殖技术规范 苗种培育技术》DB44/T 337-2006和《黄鳍鲷养殖技术规范 食用鱼饲养技术》DB44/T 338-2006。
经过 6个月的养殖,到 2021年 9 月,实验组黄鳍鲷体长约为12.81cm,绝对增长率为0.043cm/d;对照组体长约为11.93cm,绝对增长率为0.038cm/d。实验组黄鳍鲷的体长较对照组提高了7.4%,生长速度较对照组提高了13.2%。实验组黄鳍鲷体重约为69.89g,绝对生长率为0.360g/d;对照组体重约为54.34g,绝对增长率为0.273g/d。实验组黄鳍鲷的体重较对照组提高了28.6%,生长速度比对照组提高了31.9%。总体来说,黄鳍棘鲷选育新品系“中珠1号”较对照组具有明显的快速生长性状,且适宜于在珠三角地区养殖和推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