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广东牛蛙养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24-05-24

■ 文|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王莹 陈智兵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张家松

中洋渔业(清远)有限公司 刘大勇 仲劲松

广东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动物科学研究所 王国霞

1962年,古巴总统卡斯特罗将牛蛙以“国礼”名义赠送中国,并派遣牛蛙养殖专家指导养殖,经过几十年的牛蛙养殖发展,牛蛙已成为中国百姓餐桌上的常见美食,在我国特种水产养殖品种中占有重要地位。牛蛙因成本低、产量大、蛋白质转化率高等优点,养殖利润十分可观,越来越多农户加入养殖行列,使得牛蛙养殖步入一个无序发展的“黄金期”,供求失衡、用药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暴露,触及水产品质量安全警戒红线。近年来,全国多地开展牛蛙养殖污染专项整治行动,部分地区甚至发出“禁养令”。针对现状,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结合农技服务“轻骑兵”乡村行,联合中国水科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省农科院动物科学研究所,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组织开展清远、肇庆等省内多地牛蛙养殖状况的调研,以谋求牛蛙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现状

1.牛蛙

蛙类属于两栖纲无尾目,严格意义上,蛙指蛙科即赤蛙科动物,但蛙一词常泛指皮肤光滑、善跳的无尾目动物,以区别体肥、皮肤多疣、齐足跳的种类。蛙类种类繁多,常见我国的本土蛙,例如生活在江南稻田中的虎纹蛙,身长超过12厘米,鸣声犹如狗叫;生活在江南山涧溪流中的棘胸蛙,又叫“石鸡”,也有引进的外来蛙类品种,蛙中的“巨人”,体长可达20厘米,哞哞的鸣声很像牛叫,故称作牛蛙。

牛蛙是集食用、药用和皮用于一身的大型经济蛙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美味食品和高级的保健品;同时,牛蛙肉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性平、味甘,具有滋补解毒的功效,夏季食用可避免皮肤生疮毒,手术患者食用可促进伤口愈合,肝、肺病患者食用可明显增进食欲。目前,牛蛙己被引进到世界各地,是食用蛙中的主要养殖品种。

2.牛蛙产业概况

1962年牛蛙从古巴引入我国,1982年成功突破了牛蛙的人工繁殖,随后开始在我国推广养殖。在经济利益和市场供求关系推动下,牛蛙养殖在福建、广东等地得到大范围推广,养殖最密集的属汕头市澄海区,广东年产量超过15万吨,福建地区年产量也达到10多万吨,养殖基本覆盖全国各地。

近年来,牛蛙单品餐饮店数量飙升,全国门店数量至今已达上万家。蛙来哒、蛙小侠等牛蛙餐饮品牌快速崛起,掀起了牛蛙的消费风潮,推动了牛蛙养殖产业迅猛发展。2021年全国12大牛蛙产区养殖产量约达60万吨,养殖产值100亿元,带动苗种、动保、饲料、流通、餐饮等行业发展,全产业链产值超1000亿元。

3.牛蛙产业链概况

当前行情下,牛蛙的市场价格较为平稳。2021年牛蛙行情处于历史高位,5~9两的大蛙塘头价保持在10~20元/斤,养殖成本约5元/斤,一亩池塘产量2万~4万斤,部分养殖户亩利润超10万元,规模化养殖带动了全产业链的发展,目前,牛蛙已构建起原种保有、良种选育、种苗繁育和苗种培育体系,分布在:

(1)苗种板块。育苗场以小作坊为主,无良种选育,缺少品牌意识,给苗数6~7成,行业规则不清晰。多数小作坊育苗场无品牌、无渠道,依赖中介的销售渠道。

(2)饲料板块。由于牛蛙行业的特殊性,饲料销售不仅靠品质,也靠资金实力和流通能力(抓蛙)。而活体流通则需要极强的灵活性,一直以来都是集团饲料企业望而生畏的领域,这导致牛蛙料的大半江山被有流通能力的厂家(牛蛙饲料加流通模式协同运作的企业)牢牢占据。

2015-2021年全国牛蛙年产量走势图

(3)流通板块。牛蛙流通行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流通依然以活蛙为主,依赖传统批发市场,冻品加工比例不到15%。随着规模餐饮企业越来越多,以及零售消费的崛起,活蛙冰鲜化、品牌化是未来趋势。

(4)餐饮板块。老佛爷、蛙来哒、蛙小侠、哥老官等餐饮企业具有品牌效应。前四名的连锁门店总数已超700家,并且仍然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竞争力不断加强,品牌效应的优势还会逐步凸显。

4.广东牛蛙产业概况

(1)区域养殖此消彼长。2017-2018年,全国大规模开展牛蛙禁养行动,汕头及周边城市除澄海区以外,几乎被全面禁养。禁养政策下,牛蛙养殖产业不断外迁,扩散至广西、海南、江西、海南等地区,变相将牛蛙养殖全国化。

尽管牛蛙养殖向外大量扩散,但对广东省牛蛙总产量影响并不大。例如潮洲、揭阳、梅州等地被禁养,河源、湛江、清远等地又开始兴起,江门、肇庆相对稳定,未出现大规模清拆,2021年,广东河源、揭阳等地养殖规模火速增长,又被快速禁养。广东牛蛙养殖产量增长快。

(2)产业发展带动就业。牛蛙产业高度集中,依靠市场力量较好地解决了供应链问题,具备由终端反向整合提升养殖端的基础和条件。专业牛蛙饲料加流通的企业,前五名总和占全国饲料和流通总量的40%左右。

汕头澄海区牛蛙养殖产量占全国超30%,种苗、饲料、流通与加工等供应链占全国超50%,培育出一条“种苗-饲料-动保-流通加工-物流-包装-餐饮”的超长产业链,占全国超40%的产值,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据粗略统计,整个汕头牛蛙全产业链涵盖养殖户、经销商等就业人数达6万~7万人,全省有超1万户专业养户,全产业链从业者超10万人。

5.牛蛙养殖模式

传统牛蛙养殖以小池浅水的池塘流水养殖模式为主,随着牛蛙禁养的常态化,养殖户开始探索绿色生态养殖模式,养殖模式也呈现多样化,主要以“牛蛙+”模式为主,如稻田养蛙、荷蛙共作、牛蛙芋头共作、鱼塘网箱养蛙、工厂化循环水养蛙、立体层架式养蛙、深水养殖等。

中洋集团探索创新“养水养蛙”立体生态养蛙模式,取代传统“换水养蛙”模式:采用“物理+生物+化学”三大工艺流程的“三池三过滤+生态水廊”尾水生态处理技术,达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优势条件

1.物种性状优良

牛蛙对养殖环境要求低、适应性强,生长发育及繁殖的适宜温度为18℃~33℃,广东年平均气温超过20℃,日照充足,非常有利于水生生物资源整体生产力的增长,全年皆可养殖。优越的气候自然条件为牛蛙养殖奠定良好发展基础。

牛蛙对饵料营养需求低,饲料转化率高,属节粮、高产、资源节约型养殖品种,也是目前单产最高的水产养殖品种,是最适合工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

2.市场需求旺盛

牛蛙具有高蛋白质、低脂肪特点,脂肪比鸡肉更低,符合当下健美饮食潮流,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一是牛蛙餐饮具有普适性,依托延伸的产业链和消费市场,迅速进入直播带货、盒马等新媒体、新零售渠道;二是牛蛙加工形式不断深化,如生鲜食材、休闲食品等,北美、澳洲等出口市场逐步形成;三是牛蛙具有广谱性,餐饮市场行情火爆,形成全国化发展的牛蛙餐饮产业格局。

3.政策环境支持

2020年3月,农业农村部将牛蛙划入“水产新品种”名录,按水生物种管理,不列入禁食名录。2021年,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有关部门多次召开牛蛙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拟研究推出牛蛙产业发展“十条”,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近亲繁育、种质退化严重

牛蛙苗种多年来未进行良种选育。苗种主要为自繁自养,或从苗种厂购买。养殖户选用的种蛙多为商品蛙,雄蛙与雌蛙集中在一个区域,容易造成近亲繁育,导致种质退化,引发生长速度慢、病害严重、抗病力差等负面效应。

2.用药安全、环保问题突出

牛蛙养殖片面追求高产量,投喂量过大造成饲料浪费,污染水质,导致牛蛙易发病,养殖户对发病机理不熟悉,用药不科学,休药不规范,存在食品不安全可能性。

牛蛙属于外来物种,养殖会带来本地两栖类动物面临减少或绝灭风险,波及生物多样性。大部分牛蛙养殖场利用耕地养殖,有些甚至利用基本农田。养殖环境意识淡薄,病死蛙未集中处理,造成的污水排放及恶臭扰民投诉事件经常发生,多数农户未设置尾水处理设施或不达标,尾水不规范排放、水循环使用能力不足。

3.养殖规范程度、科技含量低

牛蛙养殖模式发展到当下的“牛蛙+”模式,养殖规模逐年扩大,但都以提高产量为目的,许多环节仍处在粗放粗养阶段,未形成标准化养殖模式。牛蛙种苗、养殖模式、病害防控、尾水排放、饲料营养、加工等领域基础研究薄弱,科技人才缺乏,没有形成系统的操作规程和科学养殖技术。

4.精深加工开发少、产品单一

目前牛蛙加工仍然处于粗加工阶段,副产品利用度低,资源浪费严重。精深加工领域未得到有效开发。2021年冻蛙行情处于高位,但牛蛙加工量不到5万吨,占养殖总量的8%,产值不足10亿元。

5.缺少监管、政策引导

牛蛙的养殖与流通仍缺少行业协会的监管与协调,同时,缺乏官方的养殖政策行业指导标准,很多区域性养殖未形成绿色、恒定的健康养殖模式。

对策及建议

1.严格监管确保质量安全

加强用药监管力度,对不遵守休药期规定,使用禁用渔药或超量使用限用渔药加大打击惩戒力度;建立健全蛙类产品溯源机制,对建立亲本、苗种、药物等全要素的真实完整生产记录严格要求做好溯源监测;地毯式排查形式开展违法违规用药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兽药残留检测及结果监管,对危害食品安全和环保的违规行为坚决查处;加大利用耕地养殖牛蛙的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使用基本农田;促进行业协会的建成,发挥监管与协调作用,做好水产养殖规范用药宣传和技术服务。

2.打造牛蛙苗种新高地

深入研究牛蛙繁殖特性,在建立优良种群的基础上,确立适合于本地区繁育技术操作规程;反季节苗种生产,解决苗种供应问题;规划建设良种选育和苗种繁育基地,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的亲本选育管理,从养殖生物学、种质提升、良种繁育等遗传育种方面发力。

3.破解病害防控老难题

研发牛蛙病原的快速检测方法和试剂盒,加强对高密度养殖基地的疫病监测,开展病害发生机理研究;控制放养密度、投喂强度,研究牛蛙消化道疾病等主要病害发病机理,优化功能性饲料配方提高营养供给,研发肠道微生态健康调控技术,开发、使用保肝护肠的动保产品及中草药制剂;构建科学的病害生态防控技术,落实病害防控管理措施,杜绝滥用抗生素,合理规范休药期。

4.探索健康养殖模式

养殖户需科学规划养殖场选址,建立因地制宜的养殖模式以及合理控制放养密度,严格控制养殖容量和环境承载力,减少由于高密度养殖造成的病害流行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探索建立亲蛙选育、苗种繁育、饲料开发与推广、动物保健及绿色蛙病防治技术、尾水高效处理的健康养殖模式。

5.引导建设环保设施

鼓励和引导符合规划的规模养殖单位建设环保设施,积极处理污染废水尾水,建立完善制度,切实减少养殖生产活动对于周边水域的污染;督促和引导符合规划的牛蛙养殖单位按照国家无公害水产品产地、产品等相关要求组织生产。建立完善的牛蛙养殖环境管理系统。管理部门要联合科研单位与院校举办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培训班,提高牛蛙养殖从业人员的环境意识与法律意识;开展牛蛙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建立工程化和产业化的技术平台,为解决水产养殖污染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6.加强政策扶持引导

政策方面,建议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打造广东牛蛙强品牌,带动行业健康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养殖、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监控与协调,强化牛蛙养殖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围绕健康养殖、精深加工等方面研究,探求社会资金、资源力量的融合,扶持牛蛙产业发展。

规划方面,建议制定广东牛蛙养殖发展相关规划,从养殖容量的角度出发,实现养殖系统的标准化、规范化,落实“牛蛙十条”措施,完善产业布局和发展措施,促进牛蛙养殖各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安全化、绿色化。

资源配置方面,合理配置遗传育种、健康养殖、病害防治、营养、加工、质量安全、设施设备和产业经济等全产业链的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构建牛蛙产业绿色发展体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