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马俊杰,高有华,郑童童,刘 龙,郭庆元
(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乌鲁木齐 830052)
梨木虱(Cacopsylla chinensis)属于昆虫纲,半翅目,木虱科。其主要危害梨树嫩梢、嫩枝、花蕾、叶片及其幼果。梨木虱成虫在产卵时分泌的蜜露会污损梨树叶片,使梨树叶片黏连,该黏性物质还会吸引杂菌侵染并严重影响梨树光合作用,对梨果生产安全及品质造成严重影响。库尔勒香梨以其独具风味,酸甜可口的卓越品质名扬海内外,全国各地顾客对其需求量常年居高不下,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成为了库尔勒及其周边地区的一条闻名遐迩的支柱型产业。
随着香梨种植面积和梨树树龄的增加,梨木虱对梨树的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2021年在长期驻点调查发现,该虫在库尔勒地区一个自然年内活动期长达180 d左右,且由于该虫在库尔勒地区一年发生4~5代,虫口世代重叠较严重,防治困难,而单一的黄板诱杀对其防控效果一般,因此亟需寻找一种优良的化学药剂用以防治梨木虱的继续肆虐。目前,国内外对梨木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种群特征、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人工饲养技术、寄主选择性与综合防治等方面[1],有关联苯菊酯[2]、噻虫胺[3]、苦参碱[4]、阿维菌素[5-7]、噻虫嗪[8]等药剂药效试验报道较多,而对危害库尔勒香梨的梨木虱药剂筛选试验罕有报道。为此,本试验于2021年3月梨木虱出蛰期开始至2021年9月梨果成熟收获初期结束,在新疆库尔勒市英下乡实验梨园对20%联苯·噻虫胺、0.5%苦参碱等6种不同药剂进行田间药效对比试验,以期找出最优化学药剂,为防治梨木虱提供依据和参考。
本试验地点选定在毗邻库尔勒市区的英下乡试验田,试验梨园地处库尔勒的城乡交界处,交通便利。试验地浇灌及排水便捷,光照充足,土质肥沃,兼具市区梨园和郊区梨园的特点。该梨园面积较大,虫害严重程度、耕作条件、管理措施等较为一致,在当地极具代表性。
供试药剂名称、生产厂家、剂型及使用剂量等信息如表1所示。黄色诱虫板,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表1 供试药剂
在2021年3月中旬,即梨树嫩芽后期、花期之前开展药剂安全性测评。在试验温室大棚设置7个处理小区,每个处理小区共9棵梨树,于施药前1 d在东西南北4个方位分别调查统计梨树嫩芽数量,后于第2 d喷施农药,每种浓度在各小区固定选取3棵梨树,分别按照标签推荐浓度的3、4、5倍浓度施药。施药时应保证均匀喷洒,尽量覆盖每棵梨树所有嫩叶、嫩枝,施药后药液能刚好呈水滴状滴下即可。试验大棚处于较封闭环境,试验期间平均温度为26℃,每日平均日照时间在9 h以上,气候条件适宜,试验环境不易受到雨水及大风影响,且试验期间并无恶劣天气情况出现。
在施药后第3、5、7、10、14 d分别统计6种药剂处理区梨树落叶、黄叶、畸形、变色、枯萎芽出现率。此处落叶为梨树叶片受到药害而发生脱落的现象;异形叶则表示梨树受到药害后,叶片未发生脱落,出现上述黄叶、畸形、变色、枯萎芽现象的统称。落叶率、异形叶率及总药害率分别按式(1)、(2)、(3)[1]计算。
本试验药剂使用浓度均参照各种杀虫剂标签推荐的药剂使用浓度(表1)。试验设7组处理,6个药剂组和1个清水对照。试验香梨园共有12行,每两行香梨树对应药剂处理区,空白对照区选定为梨园靠近白杨防护林带的边缘区域,空白对照共有2行,每行5棵,共10棵梨树,试验地四周均有白杨林带防护林,可有效杜绝周边梨园施药对本试验的干扰,并在施药前3 d悬挂黄色诱虫板,用于实时观察记录梨木虱虫口数据在施药前后变化趋势。黄色诱虫板悬挂方式为每种药剂处理区和空白对照区均悬挂5枚,为保证试验取样的随机性,均匀分散悬挂于各处理小区。
将施药时间分为花期后、幼果期、果实成熟期,其中幼果期时间跨度长,需施药3次,其余生长期选定一个晴朗的天气各施药1次。施药前一周在每个处理区悬挂5枚黄色诱虫板,在施药前1 d统计黄板诱集到梨木虱虫口数,作为药前1 d虫口基数,每次施药后于1、3、5、7、10、15 d分别记录黄板虫口数增量,并于每次记录数据后及时更换黄色诱虫板。虫口减退率和防效分别按照式(4)、(5)计算。
本试验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20,邓肯新复极差法(DMRT)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5]。
本试验中的平均落叶率和平均异形叶率为表1中推荐浓度的3、4和5倍的3种不同浓度农药处理后的平均值。从表2可知,20%联苯·噻虫胺处理后梨树总药害率与清水对照差异不显著;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总药害率与清水对照药害差异显著;0.5%苦参碱处理后的总药害率与清水对照差异不显著;36%联肼·螺虫酯和21%噻虫嗪处理与清水对照处理下的间梨树总药害率差异不显著。5%阿维菌素处理之后,其平均落叶率为0,表明了该种农药对梨树嫩芽的相对安全性较其他杀虫剂高,且5%阿维菌素处理后总药害率与清水对照差异不显著。从本试验结果可以发现,试验选用的6种不同种类农药在过量使用条件下均会对梨树产生不同程度的药害,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造成的药害效果最明显,其造成的落叶率和总药害率为6种农药中最高。就异形叶出现概率而言,21%噻虫嗪为最高。在梨树安全层面,5%阿维菌素安全性最高,其次为20%联苯·噻虫胺,随后为0.5%苦参碱和36%联肼·螺虫酯,这2种杀虫剂对梨树药害程度相仿,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梨树安全性最低。
表2 6 种不同农药安全性测评结果
本试验采用邓肯新复极差法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分别对5次施药后不同农药处理区的虫口减退率求平均值,再计算5次施药平均防效,由方差分析结果可知6种农药在药后不同阶段对梨木虱防效存在差异(表3)。
表3 6 种不同农药处理的防效
施药后第1 d,0.5%苦参碱、36%联肼·螺虫酯、21%噻虫嗪防效较好,与其他3种药剂防效差异显著。其中,0.5%苦参碱和36%联肼·螺虫酯的防效均能达到97%以上,20%联苯·噻虫胺、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防效分别为85.26%和83.09%,5%阿维菌素在此时期防治效果相对最差,为74.85%。
施药后第3 d,36%联肼·螺虫酯防效最好,其防效可达95%以上,其次为0.5%苦参碱及21%噻虫嗪防效,两者均能有92%以上的防效。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药后1~3 d均表现稳定,能达到84%以上防效。20%联苯·噻虫胺此时防效相对药后第1 d有所下降,为78.47%。这个时期防效最差的是5%阿维菌素,为77.51%。
施药后第5 d,防效最好的杀虫剂仍然是0.5%苦参碱,其对梨木虱的防控效果与其他药剂防效呈差异显著性,依然能达到91%以上的卓越防效。其次,防效较好的有20%联苯·噻虫胺、36%联肼·螺虫酯及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3种药剂的防效都有81%以上的防效。21%噻虫嗪的防效表现出明显下滑,仅能达到68.79%,略高于5%阿维菌素。
施药后第7 d,防效最好的药剂为20%联苯·噻虫胺,其防效高达88.05%,与0.5%苦参碱防效差异不显著,0.5%苦参碱防效达86%以上。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也能达到81%以上的良好防控表现,36%联肼·螺虫酯防效有明显下滑,该时期防效最低的是21%噻虫嗪,仅为65.78%。
施药后第10 d,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持效期较长的特点得以展现,该药剂在施药后10 d内表现稳定,始终维持在81%以上的优良防效,与其他几种化学药剂不同的是其防效不降反升,成为药后10 d防效最好的杀虫剂,防效达86.70%,但与20%联苯·噻虫胺和0.5%苦参碱差异不显著,与剩下的其他3种药剂防效差异显著。相对而言,21%噻虫嗪与5%阿维菌素防效最差。
施药后第15 d,6种杀虫剂对梨木虱的防效均呈大幅度下滑,各种药剂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此时0.5%苦参碱防效最好,达67%以上。5%阿维菌素相对防效最差,仅为55.02%。
该试验结果证明6种供试药剂在田间喷施对梨木虱防效均较理想,而0.5%苦参碱与20%联苯·噻虫胺则表现卓越,既能速效杀虫,又能达到持久性防控的目的,且0.5%苦参碱作为一种生物源杀虫剂,其安全性相对较高,故可作为主力药剂在实际生产中使用,再交替使用20%联苯·噻虫胺,则可达到杀虫效率高、抗药性强的效果。鉴于几种药剂在对梨木虱均有良好的防效,其中0.5%苦参碱和20%联苯·噻虫胺在试验中展现出极高的稳定性和超长的持效性,且毒性较低、绿色安全、无交互抗性,在生产上建议交替使用苦参碱与联苯·噻虫胺防治梨木虱,既可延缓抗药性现象发生,又可同时实现对环境友好和高效防控梨木虱危害的目的。此外,在夏季枝叶繁茂期,由于梨木虱产卵分泌的黏液会导致杀虫剂难以被害虫接触,从而影响药剂施用效果,可在每次施药前先在田间喷洒稀释1 000倍的洗洁精溶液溶解虫卵,后喷施不同种类杀虫剂,也可在施药前将不同种杀虫剂与1 000倍洗洁精混配,即可达到更高效防控梨木虱的目的[9-1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