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彭 壮,朱红彬,王明慧
(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042)
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增产提质,与传统农药相比,它具有污染小、高效、低毒、经济等优点,因此具有巨大的研究和发展潜力[1-2]。萘二甲酰亚胺含有独特的双萘环平面结构和较大的共轭体系,具有优良的荧光性能,在医学、染料、生物有机化学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4]。除此之外,萘二甲酰亚胺也用于农业生产,对植物具有解毒和保护作用[5],可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活性基团。CN 106866530 A公开了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萘二甲酰亚胺取代的2,4-二氯肉桂酸乙酯类化合物(结构式1),并报道了其促进小麦生根、发芽活性,以及较高的抑菌活性[6]。咪唑类化合物是农药、医药领域重要的活性物质,在抗菌、抑菌方面被广泛应用[7]。咪鲜胺(结构式2)为高效、低毒、广谱的咪唑类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子囊菌和半知菌,对小麦赤霉病、西瓜炭疽病等防效突出[8]。抑霉唑(结构式3)是内吸性咪唑类杀菌剂,对农作物和观赏植物的许多真菌病害有效。Altieri G等[9]报道了杀菌剂抑霉唑通过薄膜(TF)工艺,在保证柑橘果实品质,控制绿蓝霉菌方面效果明显。
目前,萘二甲酰亚胺和咪唑环结构的单一化合物报道较多,但这2种活性基团拼接的化合物鲜有报道[10]。本文以1,8-萘二甲酸酐、乙醇胺和甲基磺酰氯为原料,引入萘二甲酰亚胺结构,再利用N,N'-羰基二咪唑(CDI)的对称结构引入咪唑环,设计合成了咪唑-1-甲酸(2-萘二甲酰亚胺基)乙酯类化合物(化合物Ⅰ),合成背景见图1。该化合物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CN 106800549 A)。
主要试剂:1,8-萘二甲酸酐、乙醇胺、甲基磺酰氯、N,N'-羰基二咪唑(CDI)、醋酸、三乙胺、乙酸乙酯、二氯甲烷、无水硫酸钠,市售化学品,均为分析纯;胺鲜酯原药(diethylaminoethylhexanoate,DA-6),郑州信联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仪器:X-4型数字熔点仪,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RE-52AA型旋转蒸发仪,上海贤德实验仪器有限公司;BRUKER Avance 500 MHz型核磁共振仪(DMSO-d6为溶剂,TMS为内标),德国布鲁克公司;VARIO ELⅢ型元素分析仪。
1.2.1 合成路线
目标化合物合成路线见图2。
图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1.2.2 中间体Ⅲ的合成
在500 mL四口烧瓶中分别加入39.6 g(0.2 mol)1,8-萘二甲酸酐、12.0 g(0.2 mol)醋酸和150 mL水,搅拌下滴入12.2 g(0.2 mol)乙醇胺,加热回流,反应6 h,TLC跟踪。反应完全后冷却、抽滤,滤饼清水洗涤后干燥,得淡黄色固体(中间体Ⅲ)42.9 g,收率89.1%,熔点173.2~174.6℃。
1.2.3 中间体Ⅳ的合成
在500 mL三口烧瓶中分别加入36.2 g(0.15mol)中间体Ⅲ、150 mL乙酸乙酯、16.2 g(0.16 mol)三乙胺,搅拌,冰水浴条件下缓慢滴加17.3 g(0.15 mol)甲基磺酰氯,滴毕反应4 h,TLC跟踪至反应完全。加入100 mL水,分液萃取,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旋蒸除去乙酸乙酯,得到白色固体(中间体Ⅳ)42.6 g,收率89.0%。
1.2.4 目标化合物Ⅰ的合成
将中间体Ⅳ 31.9 g(0.1 mol)溶于100 mL二氯甲烷中,冰水浴条件下滴加N,N'-羰基二咪唑17.8 g(0.11 mol)与30 mL二氯甲烷的混合溶液,滴毕,搅拌反应3 h。TLC跟踪反应至结束。加入130 mL水,用二氯甲烷(50 mL×3)萃取。合并有机层,并用无水Na2SO4干燥,旋蒸除去二氯甲烷,冷却得到白色固体(目标化合物Ⅰ)27.8 g,收率83.0%,熔点200.8~209.5℃。
分别称取10 g目标化合物Ⅰ、3 g聚羧酸盐分散剂Sokalan CP 5(马来酸-丙烯酸钠盐)、2 g木质素磺酸钠、1 g THIX-108水性硅乳化消泡剂、2 g硅酸镁铝和5 g乙二醇于250 mL烧杯中,加入77 g水,搅拌均匀,砂磨机研磨2 h(转速3 000 r/min)得粒度3~5 μm,白色流动状悬浮剂。
采用纸床发芽法进行小麦种子发芽测定。将10%化合物Ⅰ悬浮剂稀释为质量分数5%的水溶液,胺鲜酯原药制备成质量分数5%的水剂,用蒸馏水将母液稀释成不同浓度的待试溶液。选种,用2%次氯酸水溶液对种子进行处理,再用稀释后的药液浸种培养8 h,每组100粒,3次重复。将处理后的种子均匀放置在铺有双层滤纸的培养皿中,保持均匀间距,在恒温培养箱中保温催芽处理(25℃),于24 h后统计种子发芽率(以胚芽至种子长的1/2为发芽标准)。
从种子发芽试验中选取主根露出2 mm的种子,每组20粒,将其种在凝固的琼脂培养基中,25℃恒温培养,40 h后测量根长和茎高。
以相同浓度的胺鲜酯为药剂对照,以清水为空白对照。
供试病原菌: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苹果轮纹病菌(Physalospora piricola)、小麦纹枯病菌(Rhizotonia cerealis)、玉米小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maydis)、西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inearum)、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采用菌体生长速率测定法[11]进行抑菌活性试验,测试质量浓度为100 mg/L,操作方法参考文献[12] 。
目标化合物Ⅰ浸种对小麦种子发芽及其生根的影响见表1。
表1 小麦种子发芽和生根结果
由表1数据结果可知:目标化合物Ⅰ的不同浓度处理均对小麦种子发芽有促进作用,且优于对照药剂胺鲜酯和清水。随着目标化合物Ⅰ质量浓度的增加,小麦种子发芽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质量浓度为30 mg/L时,小麦种子发芽率最高,化合物Ⅰ对种子发芽的促进效果最佳,促进率达到30.6%。
不同浓度的目标化合物Ⅰ对小麦根和茎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且随着目标化合物质量浓度的增加,小麦根长和茎高促进率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这和发芽试验结果一致。同样,在质量浓度为30 mg/L时,目标化合物Ⅰ对小麦主根生长促进率为16.5%,侧根生长促进率为24.7%,茎高生长促进率为28.5%,促生长效果明显优于胺鲜酯。
在质量浓度为100 mg/L时,化合物Ⅰ对各病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在质量浓度为100 mg/L时,目标化合物Ⅰ对黄瓜枯萎病菌、苹果轮纹病菌、小麦纹枯病菌、玉米小斑病菌、西瓜炭疽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辣椒疫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均表现出生长抑制活性,尤其是对苹果轮纹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其对两者的抑菌率分别为73.2%和72.7%。
表2 抑菌活性试验结果
以1,8-萘二甲酸酐、乙醇胺为起始原料,经由甲基磺酰氯酯化,CDI取代等3步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Ⅰ。其结构经元素分析和1H NMR确证,并对小麦种子进行了发芽、生根试验和抑菌活性试验。在不同浓度下,目标化合物对小麦种子发芽、生根和茎秆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且随着目标化合物浓度的增加,促进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质量浓度为30 mg/L时,其促进效果最佳,发芽促进率为30.6%,主根促进率为16.5%,侧根促进率为24.7%,茎高促进率为28.5%,明显优于对照药剂胺鲜酯和清水。质量浓度为100 mg/L时,目标化合物对苹果轮纹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效果突出,抑菌率分别为73.2%和72.7%。
目标化合物Ⅰ合成方法简单,成本较低,结构和性状稳定,该化合物保留了萘二甲酰亚胺结构,引入了咪唑结构,能促进小麦种子萌发、生根,并兼有抑菌作用,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潜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