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严 凯 ,何 超 ,胡安龙 ,向 红 ,黄荣茂
(1.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六盘水 553001;2.贵州大学农学院,贵阳 550025;3.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阳 550025)
刺梨(Rosa roxburghiiTratt)为蔷薇科(Rosaceae)蔷薇属植物,是贵州特有的优势资源。其果实肉脆,味酸甜,具有浓郁的特殊香味,被誉为水果中的“Vc之王”,是加工高级饮品的优质原料。研究发现,刺梨还具有防癌、抑癌、增强免疫力、抗衰老、降血脂、解铅毒等保健作用,被誉为我国三大新兴水果之一[1-3]。近年来,贵州刺梨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种植规模也不断扩大,但病虫害的发生危害也逐年上升。刺梨白粉病(Sphaerothecasp.)的发生较普遍,严重影响刺梨产量、品质,及贵州刺梨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针对刺梨白粉病的防治研究较少,果农盲目防治,滥施农药,影响果实品质的同时也危害了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苯醚菌酯属于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其高效、低毒、低残留,具有杀菌谱广,活性高,见效快,持效期长,耐雨水冲刷等特点。陈定花等[4]研究报道,10%苯醚菌酯悬浮剂对黄瓜白粉病、小麦白粉病等防治效果优异。本试验研究了10%苯醚菌酯悬浮剂对刺梨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以期为刺梨白粉病的大田防控提供有效参考。
10%苯醚菌酯SC,浙江禾田化工有限公司;25%腈菌唑EC,南京博士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20%三唑酮EC,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刺梨白粉病菌(Sphaerothecasp.),盘州市刺梨基地植株上选取自然发病的白粉病菌作为供试病原菌备用[5]。
试验地设在贵州省盘州市聚农公司刺梨种植基地,海拔1 620 m。年均气温16℃左右,年日照约1 571.8 h,年均降雨量1 400 mm。土壤类型为黄壤,肥力中等。刺梨品种为贵农5号,常年有白粉病发生。
1.3.1 室内试验设计
用制备好的白粉病菌孢子悬浮液(105个/mL)分别配制质量浓度为200、100、50、25、12.5 mg/L的苯醚菌酯药液,以无菌水配制的孢子悬浮液为空白对照处理。各取1滴分别置于双凹载玻片上,每处理4片,重复3次。将准备好的载玻片凹面朝下,置于垫有吸水滤纸的灭菌培养皿中的三角架上,培养皿直径120 mm,保湿培养,24 h后在显微镜下定时观察白粉病菌孢子萌发情况,并记录。孢子芽管超过孢子直径1/2时即判为萌发孢子,并计算孢子萌发率和萌发抑制率[6-7]。
1.3.2 田间试验设计
试验设6个处理:10%苯醚菌酯SC 66.67 mg/L、50 mg/L、33.33 mg/L;25%腈菌唑EC 250 mg/L;20%三唑酮EC 200 mg/L;清水对照。每处理3次重复。试验选取3年生果树基地,每小区面积100 m2,小区随机排列。2017年4月1日(田间刺梨白粉病发病初期)进行第1次施药,7 d后再施药1次,采用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对叶片正反面均匀喷药,避免漏喷,以叶片不滴水为宜,常规田间管理。
1.3.3 药效调查统计
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于2次喷药后7 d、14 d分别调查各处理区白粉病发病情况。每小区选取5株果树,调查病叶数。刺梨白粉病分级标准参照文献[8-9]方法进行,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采收期摘取试验区标定的刺梨树样品果100个/株,样品果分别从每株树树冠外围的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随机采取,称其重量,并估算产量。
病情分级标准:0级,整个复叶无病班;1级,有1~2片小叶发病,菌丝稀薄;2级,有3~4片小叶发病,菌丝较厚;3级,有5~6片小叶发病,菌丝浓厚;4级,有7片以上小叶发病,菌丝浓厚。
利用Excel软件和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Duncan's法进行多组样本间差异显著性分析。
由表1可知,各药剂处理对刺梨白粉病菌的孢子萌发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表1 10%苯醚菌酯SC对刺梨白粉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其中,10%苯醚菌酯SC对刺梨白粉病菌的孢子萌发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200 mg/L和100 mg/L处理的抑制率均为100%,25 mg/L处理的抑制率仍达到96.53%。当质量浓度为12.5~100 mg/L时,10%苯醚菌酯SC对刺梨白粉病菌的抑制率均高于同等质量浓度下的25%腈菌唑EC、20%三唑酮EC处理,表现出了优异的杀菌能力。
由表2可知:10%苯醚菌酯SC 66.67 mg/L处理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药后7 d、14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5.34%、94.25%;10%苯醚菌酯SC 50 mg/L和33.33 mg/L处理药后7 d、14 d的防效分别为82.12%~91.08%和70.39%~75.98%。而25%腈菌唑EC 250 mg/L和20%三唑酮EC 200 mg/L处理药后7 d、14 d的防效分别为82.68%~91.97%和81.98%~91.16%。10%苯醚菌酯SC 50 mg/L处理与25%腈菌唑EC 250 mg/L、20%三唑酮EC 200 mg/L处理的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药后14 d,除10%苯醚菌酯SC 33.33 mg/L处理的防治效果为75.98%外,其他处理的防效均高于91%。
表2 10%苯醚菌酯SC对刺梨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由表3可知:各药剂处理对刺梨均具有良好的增产效果。10%苯醚菌酯SC不同质量浓度处理对刺梨的增产效果不同,其66.67 mg/L处理的增产效果最显著,增产率达到399.78%,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极显著;其50 mg/L处理的增产率达到了331.61%,与其他处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25%腈菌唑EC和20%三唑酮EC的增产率分别为277.14%和141.16%。
表3 10%苯醚菌酯SC对刺梨产量的影响
10%苯醚菌酯SC 66.67 mg/L、50 mg/L和33.33 mg/L处理对刺梨白粉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和良好的增产作用。其中,10%苯醚菌酯SC 66.67 mg/L处理的防治效果最好,药后14 d的防效为94.25%;与清水对照相比,刺梨产量增幅达到399.78%。25%腈菌唑EC 250 mg/L和20%三唑酮EC 200 mg/L处理对白粉病防效与10%苯醚菌酯SC 50 mg/L处理的防效相当,药后14 d的防效为91%左右,但增产效果不及10%苯醚菌酯EC 50 mg/L处理。原因可能是药剂施用后,植物的生理生化发生变化。调查过程中发现,20%三唑酮EC处理的刺梨生长势较弱,叶片较小,抽枝较短,挂果较少且果实较小,这可能与三唑酮抑制植物生长有关。清水对照的刺梨产量仅为1 487 kg/hm2,而10%苯醚菌酯SC 66.67 mg/L处理的刺梨产量达7432kg/hm2,两者产量相差5945kg/hm2,由此可见刺梨白粉病的危害性之大,以及对刺梨白粉病采取防治措施的必要性。通过比较,建议在刺梨白粉病的防治中避免使用三唑酮,优先使用10%苯醚菌酯悬浮剂。其最佳施用质量浓度为66.67 mg/L,在白粉病发病初期用药1次,间隔7 d进行2次喷药,发生较严重的可加喷1次。该措施可有效提高刺梨产量,确保果农经济收入。
刺梨白粉病受贵州温暖潮湿天气的影响,传播速度快,并且该病菌在侵染初期,很难被发现,易错过防治的最佳时期,从而降低了药剂的防治效果。因此,果农应加强田间管理,发病区域于每年4月初开始施药预防[10]。在未发病区域要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当邻近区域出现发病中心时,则应对该种植区域的未发病刺梨进行大规模喷药预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