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域特点、资源整合与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来自湖南省涟源市的经验

时间:2024-05-24

李明贤,唐文婷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及依靠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乏力的背景下,为提高农民收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及构建现代农业体系,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关键问题,如主要目标、融合方式、融合主体、利益联结和完善产业融合服务等,为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了发展规范和原则指导,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产业融合做了具体部署。由于农业高新技术的使用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实中已出现了农业产业内融合和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现象[1],中央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仅是对“三农”工作的理论创新,也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要求[2]。

从根本上来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属于产业融合的范畴,产业融合始于产业之间的技术关联,最早发生在信息行业,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产业界限[3],然而以往的产业融合研究极少涉及农业部门。基于农业的重要地位,学者们开始关注农业产业的融合,认为农业产业融合是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径[4]、农业多功能化的必然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5],并研究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定义[6]、发展现状[7]、融合模式、增收效应[8]以及日本“六次产业化”等[9-10],对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出相应的建议[11]。然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仍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人们对它的内涵、必要条件和基本形式等问题的认识不一致且有待深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实践不断创新,也需要对其进行总结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理论研究,以更好地指导各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作为农业大省,湖南省2015和2016年被列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试点省份。在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工作中,湖南省结合本省农业特点,锐意进取、大胆创新,三产融合模式不断涌现,带动了农民增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为了解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具体实践,总结典型经验,课题组于2016年12月对试点县涟源市一二三产业融合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分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模式,对其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运行机制进行探讨,为有效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1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模式与案例

涟源市是农业大市,以水稻、蔬菜、经果、畜牧四大特色产业为主,是全国商品粮、蔬菜、生猪生产基地,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自2015年被列为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以来,不断探索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以园区为依托、以企业为载体、以项目为支撑的产园融合发展模式,流转土地达1 267 hm2,重点打造了桥头河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目前,已有肖老爷、忠食、博盛、邬辣妈、飞天麦光光等20余家企业入驻产业园;2016年前11个月,园区总产值达31.1亿元,安置劳动力3 429人,带动农民增收7 941.2万元。涟源市一二三产业融合方式多样、特色鲜明,成效喜人,具体典型如下。

1.1 产业链延伸实现一二三产业纵向融合

蔬菜产业是涟源市的四大特色产业之一,桥头河镇一直都是当地蔬菜种植的主要区域,产品远销香港等地。2009年湖南肖老爷食品有限公司创建桥头河蔬菜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200万元,社员150名,专业技术团队10余人,流转农户土地333 hm2,建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带动村民发展蔬菜产业;合作社雇佣流转土地的当地农民进行蔬菜粗加工,提供了600多个就业岗位,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5 000元;免租提供13.3 hm2土地给贫困户,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和农资,回购其收获作物,再由企业进行加工、销售到国内外。

自从2015年列入涟源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项目后,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利好政策,桥头河蔬菜专业合作社决定延伸蔬菜产业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具有生产、生态、休闲功能为一体的桥头河蔬菜公园,自筹资金1 100万元,申请奖补资金260万元,并整合水利、农业等相关项目,在合作社和生产基地的基础上进行蔬菜公园一期、二期建设,以“蔬菜公园”理念探索休闲农业新模式,将4.5 km的生态河堤和风雨桥改造成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对河道进行了疏浚,建设了防渗河岸等。通过项目建设,基地与周边村落联系更为紧密,特别是沟渠路的配套、绿化、亮化,变蔬菜生产的田园景观为旅游景观,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另外,在原桥头河蔬菜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建立了完备的蔬菜生产、检验和销售体系提升蔬菜生产的品质和现代化水平。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购销、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使蔬菜生产更具观赏性,也充分发挥了农业、农技现代营销体系等的示范、教育功能。蔬菜公园以发展生态、绿色、环保农业为目标,大力发展无公害和绿色蔬菜,种植30个富硒蔬菜品种,其中11个品种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个品种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建立了“农超对接、蔬菜配送、直销设点、合作供港”等4条销售渠道,消除了周边农户种植蔬菜的后顾之忧,同时,基地与湖南农业大学、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生产效率提高28%。2016年基地所在地珠璜村被遴选为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

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将蔬菜产业由生产向加工、销售等环节延伸,增强了蔬菜行业从田间到餐桌各环节的联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纵向融合发展,提升了蔬菜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农民收入。

1.2 农业多功能拓展实现一二三产业横向融合

2011年博盛生态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自筹资金2亿多元,流转土地200 hm2,依托桥头河蔬菜公园以及周边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特色美食等自然、文化和传统资源,建设博盛生态体验园,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打造多功能农业,2013年公司被评为湖南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博盛生态园是集珍贵植物观赏、乡村生态旅游和精准扶贫为一体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典型示范点。体验园通过对原有的荒山荒坡进行改造,造林180 hm2,栽种三十余个珍贵苗木品种,打造生态景观园林,带动农业旅游;在林下种植牡丹、珍贵中药材等丰富美化园区景观,开发林业经济价值;建设特色养殖示范园、有机蔬菜种植园、油菜示范园等展示传播农耕文化和先进农业技术;成立藏香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联结800多农户,带动周边10个村600余贫困户入股参与藏香猪养殖,带动园区餐饮业发展;突出休闲体验功能,投资1 000万元打造占地面积133.3 hm2的现代设施休闲观光农业;改造20 km的标准景观道路,建立户外活动体验中心,丰富园区休闲娱乐项目;建成乡村花苑提升游客居住条件;正在打造山地赛车道项目、稻田公园和奇花异果科普教育园,以形成新的休闲娱乐消费增长点。

同时,园区把盈利与普惠群众相结合,安置流出土地的贫困劳动人口110人,并积极开展农业技能培训,每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00人;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改善利益联结机制,将政府拨付给农户的项目资金和扶贫资金,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作为股金入股,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实现产业扶贫。

农业龙头企业利用民间资本进行投资,对荒山荒地进行开发,充分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并创造各涉农行业之间的联系,既美化了乡村环境,改善了农村景观,丰富了居民休憩的选择,也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创造条件,拓展了农业发展的丰富性[12],实现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横向融合。

1.3 社会化服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盛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由市供销社牵头,由盛达种植专业合作社、兴宏泰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和农富农机专业合作社三家法人单位共同出资组建而成,由最初促进闲置、荒芜的土地进行流转到提供全程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了涟源市农业产业化、农产品生产标准化,为园区企业与农户联结提供了组织条件,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公司以盛达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名义在伏口镇流转土地200 hm2种植黄豆、萝卜、莴笋等,与湖南邬辣妈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采用“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运行,企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以“订单农业、保底收购”的契约关系固定下来,既满足了公司对原材料的需求,又使农户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得到了收益。盛达公司已拥有大米加工厂、精炼榨油厂,购买了成套的碾压设备和耕田机、全喂式收割机、插秧机、播种机、运输车、电动喷雾器等各类农业机械设备,对7个村319.1 hm2水田,237.8 hm2油茶林集中托管,开展耕、育、插、防、收、加工、销售等“一条龙”服务,促进了农业规模效益的实现;推行良种繁育,保证农资供应,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统一综合防治,保障农产品质量的可控性,2015年加工销售优质大米2 962 t,茶油16 t,菜油78 t,带动当地农户实现收入1 600万元。

以供销社和农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农业服务企业通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实现了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并将普通农户纳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来,使农户分享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带来的收益增加。

1.4 农产品加工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

湖南邬辣妈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8月,是涟源市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公司占地3.36 hm2,总投资10 200万元,取材当地农产品加工成休闲麻辣熟食,于2016年7月正式开业,预计项目完成后年产值可达15 000万元,可安排就业1 000人。为保证原材料来源,公司向盛达种植专业合作社注资帮助其推动土地流转,与其共同打造“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以保底价格收购农户种植的农产品,保证加工产品的品质和成本。种植基地涉及农户136户,其中合作社社员39户,合作社以外贫困种植示范户97户,预计公司回收黄豆480 t,每户可增收3 000元/年;目前投资建成6 200 m2的生产车间,建设了休闲食品加工厂房和以豆类、蔬菜为原材料的麻辣食品自动化生产线,延伸蔬菜加工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招聘员工250人,人均收入达2 000-5 000元/月,增加了农民收入。

外来工商企业选取本地特色农产品为原材料,突出农产品的深加工,向前带动农产品生产,向后促进农产品流通、销售,改变了农产品的保存形态和生命周期,有利于创建农产品品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1.5 生物科技增添一二三产业融合新内容

湖南忠食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5月,注册资本2 418万元,是一家集食用菌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农业综合开发企业。公司建设了占地134.5 hm2的食用菌生产基地,采用最新生产工艺和生物育种技术,依托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新光源等前沿技术,实现全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立体式生产,改变了食用菌只能季节性栽培的状况,实现了周年化生产,土地利用率比传统模式大幅提高,2015年实现产值5 033万元。公司还自主研发食用菌生育培养器,突破袋栽、瓶栽不能互通的瓶颈,提升了菌菇产业的发展水平。

为了更好地向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延伸,减少流通损耗,公司建立了农产品冷链仓储中心,按照现代冷链物流标准,以冷库为中心,物流配送服务为链条,交易物流中心为终端,在果品、蔬菜主产区新建果品、蔬菜恒温库,在全省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对接全国冷链物流市场,在娄底、桥头河地区与长沙、广州、上海城区之间搭建了一个完善的冷链服务平台。项目建成后,可直接带动200多户农民共同致富,户均年增加收入10 000元。另外,项目的建设也完善了园区功能,既解决了企业自身产品保鲜、冷藏、储运等问题,又能促使桥头河镇农产品大量外销,调控蔬菜水果产销之间淡旺季矛盾,进一步促进区域性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园区企业对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在生产中的运用提高了农产品生产的技术水平;物流网络建设完善了园区功能,扩大了涟源市农产品销售范围,平抑了市场风险,增添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内容。

1.6 农村电商集群服务一二三产业融合

飞天电商园是由涟源市人民政府扶持、飞天麦光光电子商务管理有限公司出资组建运营管理的电子商务集群化项目,于2015年12月正式运营,园区占地1.6 hm2,提供1 000个就业岗位,配套设施完备,功能齐全,能给电商企业和商家免费提供办公场地和后勤服务。公司将自筹资金与涟源市2015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资金结合起来,致力于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

电子商务平台总投资400万元,采取“公司+农户”方式实现农产品与电商“联姻”,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网络经营模式。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为主要服务对象,搭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发挥农业特色产业、产品的优势,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品牌建设;注册“涟水河”、“大河边”等自主品牌商标,为入驻的电商企业提供创业指导、品牌策划、淘宝及APP运营指导等技术支持,量身打造一套商业模式;给予入驻电商企业两年免租金、水电费的优惠,为广大电商创业者提供完善的一站式产业链接管理服务。

推动园区企业“入网”,建设特色农产品如紫薯、紫米的销售网络,减少产品中间流通环节,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比如丰乐园公司除了销售新鲜蔬菜,还生产各式干菜、腌菜,注重农产品包装,拓宽产品销售渠道。鼓励农业企业开展QS认证,购置农产品溯源系统,做到全程跟踪产品,保鲜期、位置信息一品一码。借助淘宝网平台,打造特色中国涟源馆,唯民电子商务、惠农网等将一批本土农产品从涟源推向全国。

注重对电商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带动了100余位热爱电商人士创业就业。飞天电子商务平台的服务领域涉及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加工、销售及农民生活的各个环节,园区已服务中小微企业及初创个体户103家,企业增收800多万元,增加就业185人。

互联网企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新业态的产生,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发布农产品供给信息,反馈农产品需求信息,服务农产品产业链中的各主体,降低了农产品销售成本,实现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即时沟通[13]。

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运行机制

涟源市根据本地农业特点,充分利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的政策优势,通过企业集群发展构建产业链,并整合各种支农项目资金和相关政策优化农业生产经营,健全利益共享机制,促进品牌建设、科技应用等提升产业融合水平,找到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融点。

2.1 集群发展增进企业合作,创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条件

企业是产业链的重要主体[14],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涉及到各环节的联结,园区将企业集中起来,统一规划,注重挑选、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关键环节中的企业,既增进发挥其原有优势,也能填补产业链空白。同时,园区企业集群发展促进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功能上的互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每个环节的顺利联结,如由桥头河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的蔬菜,既可提供给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博盛生态园直接用于发展餐饮业,也可提供给邬辣妈等公司用于蔬菜及休闲食品加工的原材料,通过飞天商务园搭建的互联网平台获取、发布农产品市场信息,引导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决策;忠食农业建立的冷链物流中心则将农产品运往全省、全国各地,实现一二三产业在园区内部的链接融合;各企业合作也催生出农村新业态和消费新领域,丰富了产业融合的形式。

2.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可以多种形式并举

涟源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形式多样,既有农业产业链前后的纵向延伸,也有相关涉农行业的横向结合,通过纵向融合和横向整合,实现农产品生产的商品化[15]。

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在于以某一产品的生产为主构建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其他产业对农业带动作用的发挥,实现农业产业的规模效益;以农产品终端消费需求为导向,打造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销售的全产业链,实现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从初级产品到终端消费品的全程无缝对接。产业链纵向融合的主要形式有:以一产业农产品生产为主,二三产业融入(桥头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二产业农产品加工为主,向前融入一产业,向后服务三产业(邬辣妈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湖南忠食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三产业休闲、服务为主,对接一产业农产品原料生产、二产业农产品加工(湖南博盛生态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飞天电商产业园)。完整的农产品产业链实现了特色农产品的深度立体开发,更好的顺应了市场需求,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

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横向融合在于各涉农行业协同互促,并将农业、农村、农民融入相关产业发展中,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16]。如园区把休闲项目开发与种养殖业生产经营、生态环境建设融为一体,把现代农业与休闲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发展“农旅双链”模式,实现“农业产业园区全景产业链”,打造多元化涉农产品,美化了农业生产景观,开发出新型农产品,形成三产的有效联动,如进行河道整理,荒岸、荒地、荒滩变成田园美景,带动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并由此带动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

2.3 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联结各方主体的作用

在企业与农户的连接中,专业合作社发挥了重要的组织联结作用[17]。一方面,合作社直接面对个体农户,将其聚集起来进行有组织的生产,为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另一方面,合作社也是更合适的市场参与主体,与龙头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能有效获取市场信息引导农户进行生产,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涟源市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背后都有专业合作社的支持。

农户、合作社和企业之间的联结基于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18],目前探索了股份合作式、托管服务式、聘用式、订单农业式等联结机制。股份制连接的利益关系具有稳定性,能促使农户以主人翁的身份关注产业融合发展,并从中受益;托管式服务为农户农业生产解决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让农户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也有利于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顺利转化;聘用式联结为农户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直接提高了农户的收入;订单农业建立起农户与专业合作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提高了农户抗风险的能力。

2.4 配套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过程也是资金投入聚集的过程。

1)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广泛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建立以财政、信贷、企业、农户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并进行惠农政策和农村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有效对接和整合,支持产业间联结的重要环节,对产业融合中相对薄弱环节和弱势群体给予政策支持。涟源市桥头河农业产业园建设资金包括企业投资和政府奖补资金,资金总额达6 040万元。政府资金采取先投后补的原则,一二三产业融合扶持资金在农业局设立专用帐户,企业先行对项目进行投资,政府对其验收合格后拔付奖补资金。

2)对现行专项资金进行梳理分类,减少资金重复交叉现象,将不同层面、不同渠道的涉农资金捆绑起来,统筹使用。涟源市整合县域经济发展资金、农业产业化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水利建设基金、就业专项资金、特色县域经济重点专项资金等,对蔬菜公园周边的配套设施、道路等进行建设。

3)采取以奖代投、以奖代补、以物代资、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采取合资、合作、合伙等多种形式直接投资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并带动社会资金投入。2015和2016年涟源市投入财政资金2.1亿元,带动民间投资18亿元,其中,标准化厂房、规模基地、生产线建设等方面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38亿元。

2.5 立足本地特色、强化品牌建设提升产业链综合竞争力

通过强化品牌营销、整合、传播,提高特色农产品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农产品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扶持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引进农产品生产线,提升农产品产业化水平;生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促进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通过建设、维护销售网点和网络平台建立产品与消费者长期互信关系,提升产品信誉度,不断增强“桥头河”、“肖老爷”、“湘山”、“玖久鲜”、“邬辣妈”等品牌的知名度,争创湖南省甚至全国品牌。

2.6 以技术为支撑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

让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技术、资本和管理的提升与有效结合,促进产业融合向更高阶段发展是涟源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主要抓手。园区与大学及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农民科技知识培训等,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通过引进、集成和推广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利用现代农业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供良种繁育、农作物病虫害预测及综合防治等服务;推广应用销售时点系统(POS)、农产品溯源系统,将“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农业生产、经营、服务领域渗透;培育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建立农产品冷链仓储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对接全国冷链物流市场等。技术水平的提升促进了三产融合水平的提高,使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以及各涉农行业的发展,都由传统的、较低水平向现代化的、较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3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政策启示

3.1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应与以乡村为本的乡村建设相结合

乡村不是城市的附属而是有自己运行体系的功能体,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应注重恢复和保留乡村文化和传统,重建乡村文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打造要注重与现有村貌村景的自然衔接、融合,对村庄产业和生活环境进行个性化塑造和特色化提升,避免人为塑造痕迹,打造特色美丽乡村。重视基层意愿表达和乡村治理机制建设,建立生态教育基地,提高村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素养,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19]。对乡村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对生产生活污染进行整治,培养村民环保意识和讲卫生的生活习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20],重拾“乡愁”,让乡村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和归宿,吸引城市资本、农业人才向乡村回流。

3.2 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应改善农业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农业生活生产基础设施落后极大影响了农业产出率和竞争力,应修建道路、平整土地,为农业机械化创造良好条件;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田水利排灌设施水平,改进农机具,降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成本,增强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能力和信心,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活力的恢复。统筹规划建设农村物流设施,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建设,发展仓储物流,做好供水供电供气、停车场、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建设,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和条件支撑。

3.3 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政策的协调配合

相关政策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应注重政策的协调配合,切实发挥相关政策对三产融合的支持作用。

1)推进三产融合的资金整合。实现支农资金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资金合理衔接,合并支农资金项目,统筹、优化使用资金[21],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改变支农资金“撒胡椒面”式的配置方式。

2)政策的细化和具体化提高政策可操作性。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概念定义、识别标准、发展和限制条件以及融合主体利益保障的相关政策要不断明确化,实现政策的相互衔接配合,做好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挥政策在产业间的“牵线搭桥”作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健康发展,保障农户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中的权益。

3)农村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继续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开发农村荒山荒地,为三产融合开拓发展空间;探索农村产权抵押的新形式,推动产权抵押贷款规范开展,推进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开展“财银保”等,为一二三产业融合相关主体融资创造条件,完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和贷款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3.4 发挥农村三产融合的辐射效应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需要构建三次产业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将周边地区相关产业和人员吸纳到三产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其带动效应。应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进行总体规划、统一布局、聚集发展,降低融合成本,各产业既突出特点又协调融合,建立发展利益共同体,带动农户福利水平的提升。

[1]王昕坤. 产业融合——农业产业化的新内涵[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 28(3): 303-306, 321.Wang X K. Industry convergence—New concept of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07,28(3): 303-306, 321.

[2]张勇. 提高认识, 找准定位, 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 宏观经济管理, 2017(2): 4-8.Zhang Y. To raise our understanding, to correctly seek for niche,and to go deep into promoting China’s rural development of the primary industry-the secondary industry-the tertiary industry[J].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2017(2): 4-8.

[3]周振华. 产业融合: 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 中国工业经济, 2003(4): 46-52.Zhou Z H. Industrial convergence: New power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y,2003(4): 46-52.

[4]姜睿清. 基于产业融合的江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 南昌大学, 2013.Jiang R Q. Study on the optimiz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Jiangxi based on industrial convergence[D]. Nanchang University, 2013.

[5]梁伟军. 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2010.Liang W J.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by convergence with related industries[D]. Wuha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0.

[6]赵霞, 韩一军, 姜楠. 农村三产融合: 内涵界定、现实意义及驱动因素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17(4): 49-57, 111.Zhao X, Han Y J, Jiang N. Integration of three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Connotation definition, realistic meanings and driving factors analysis[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J]. 2017(4):49-57, 111.

[7]苏毅清, 游玉婷, 王志刚.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 中国软科学, 2016(8): 17-28.Su Y Q, You Y T, Wang Z G.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Theoretical discussion,situation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J]. China Soft Science, 2016(8):17-28.

[8]李云新, 戴紫芸, 丁士军.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户增收效应研究——基于对345个农户调查的PSM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4): 37-44.Li Y X, Dai Z Y, Ding S J. Impact of rural industry convergence on rural household income[J].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7(4): 37-44.

[9]姜长云. 日本的“六次产业化”与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5(3): 5-10.Jiang C Y. “The Sixth-industrialization for Agriculture” in Japan and promoting the industrial integration-development among rural fi rst industry, second industry, and the third industry in China[J].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5(3): 5-10.

[10]邱灵.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日本做法及其启示[J].全球化, 2016(10): 99-108.Qiu L.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i rst, second and third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The Japanese approach and its implications[J]. Globalization, 2016(10): 99-108.

[11]姜长云.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和着力点[J]. 中州学刊, 2016(5): 43-49.Jiang C Y. The paths and key points of promoting industri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among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n rural China[J].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2016(5): 43-49.

[12]李俊岭. 我国多功能农业发展研究——基于产业融合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09(3): 4-7, 110.Li J L. Impact of industrial merge on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in China[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09(3): 4-7, 110.

[13]王山, 奉公. 产业互联网模式下农业产业融合及其产业链优化研究[J]. 现代经济探讨, 2016(3): 47-51.Wang S, Feng G.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tegration and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optimization under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mode[J]. Modern Economic Research, 2016(3): 47-51.

[14]许益亮, 靳明, 李明焱. 农产品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研究——以浙江寿仙谷为例[J]. 财经论丛, 2013(1): 88-94.Xu Y L, Jin M, Li M Y.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al mode for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Shouxian Valley in Zhejiang as an example[J]. Collected Essays on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3(1): 88-94.

[15]芦千文, 姜长云. 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分析——基于对湖北省宜昌市的调查[J]. 江淮论坛, 2016(1):12-16, 58.Lu Q W, Jiang C Y.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romoting integ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n rural China: Evidence from Yichang in Hubei Province[J]. Jianghuai Tribune, 2016(1): 12-16, 58.

[16]王兴国.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与政策研究[J].东岳论丛, 2016, 37(2): 30-37.Wang X G. The thinking and policy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fi rst, second and third industries in rural China[J]. Dong Yue Tribune, 2016, 37(2): 30-37.

[17]廖祖君, 郭晓鸣. 中国农业经营组织体系演变的逻辑与方向:一个产业链整合的分析框架[J]. 中国农村经济, 2015(2): 13-21.Liao Z J, Guo X M. The evolutional logic and direction of agricultural operating organization system in China: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with 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5(2): 13-21.

[18]黄祖辉, 米松华, 陈立辉. 农业产业化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与机制创新——“肥西老母鸡”的实践及其启示[J].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1(6): 45-50.Huang Z H, Mi S H, Chen L H. Whole industry chain management mode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Practice and inspiration of “Feixi Old Hens”[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1(6): 45-50.

[19]王文龙.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反思及其政策调整建议——以日韩乡村建设为参照[J]. 农业经济问题, 2016(10): 83-90.Wang W L. Rethinking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and recommendation on policy adjustment: Examples from Japan and Republic of Korea[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6(10):83-90.

[20]邹珊, 李想, 杨敬华. 湖南省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7, 38(1): 111-118.Zou S, Li X, Yang J H. Eval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leisure agriculture in Hunan Province[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7, 38(1): 111-118.

[21]张义博. 农业现代化视野的产业融合互动及其路径找寻[J]. 改革, 2015(2): 98-107.Zhang Y B. Industrial convergence and interaction in the vis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its path[J]. Reform, 2015(2): 98-10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