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祝华军,刘小伟
(1. 同济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上海 200092;2.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北京 100125)
农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模式比较研究
祝华军1,刘小伟2
(1. 同济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上海 200092;2.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北京 100125)
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发挥着重要作用。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机合作社和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归纳法对农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的基础模式进行分类,分析其特点,探讨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的发展创新。结果表明,农机合作社由单一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向土地经营者和农业服务者双主体转变,其业务也有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从农户现状和期望的土地经营方式对比发现,农户对土地经营权的控制意愿弱化,绝对控制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农户由现状的34.13%大幅下降至期望的13.77%,而采取全托管的农户由现状的14.37%大幅上升至期望的27.54%,流转土地放弃土地经营权的农户由现状的21.56%上升至期望的26.95%。研究表明,单纯农机作业将日渐式微,全托管和土地流转等模式逐步得到农户认同,有望快速发展,农机合作社的经营—服务双主体特征将日益明显。因此,建议政府对农机合作社出现的双主体化和业务多元化模式及时加以政策支持和引导规范。
农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经营主体;服务主体;模式;多元化
按照中央“五化”同步发展的重大部署,需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适度规模经营是大势所趋[1]。而在我国特殊的人地关系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多种实现形式[2-3],不仅仅是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还包括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组织引领型规模经营等,必须培育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4]。农机合作社既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关键一环,也是重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利用其农业装备和作业技术上的优势,提供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6]。
随着农业劳动力由过剩到渐显结构性不足,农业生产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尤其是大宗粮食作物生产,成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的大舞台。2015年全国农机合作社数量已达5.4万个,入社成员达到 190万人户[7]。受制于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我国农机化政策注重发挥农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在提升农机化作业水平和农机利用率方面的作用,学习借鉴国外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经验[8],除了传统的跨区作业服务之外,近几年各地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形式,如“全托管”[9]、“机农一体家庭农场”[10]、“代耕代种”等[11]。
总体而言,国外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研究不多,国内研究虽较丰富但多集中于意义、问题和成本收益分析[12],也有研究者从组织运行[13-14]、经营主体[15]、主要业务和服务模式进行描述性分类[16-17],但少有对农机合作社的农业生产要素组织、服务项目组合以及发展态势等深层次问题进行系统化的研究梳理。尤其是农机合作社的农机和耕地结合方式,关乎农机合作社的法律定位和发展方向,需要进行研究探讨。
模式的识别,就是研究之所以成为模式的特殊性质。任何称为某种模式的事物,都一定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18]。为了更好地研究总结各类农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的特点,需要进行合适的分类,即进行基础模式识别,从理论上高度概括某社会化服务形式区别于其他形式的特殊性。
1.1 按照农机和耕地的结合方式分类
耕地和农机都是农业生产资料,这两类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可以是紧密的,也可以是松散的(表1),前者表现为农机合作社经营耕地,后者表现为农机合作社不经营耕地。农机合作社一般是以一些农机户为骨干社员组建起来的,而农户购置农机的动机是有显著差别的。仅有极少量农户因为承包经营耕地面积较大而购置大中型农机具——农机是经营自家耕地的工具,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机合作社社员一般将自己的耕地和农机同时加入到合作社,成为双主体的合作社;但大量农户购置农机具是为了通过提供农机化作业服务获得经营收入——农机本身就是盈利的工具,跨区作业的农机合作社成员大多是由这些农机户构成的,这类合作社也往往是单纯作业服务主体的合作社。
表1 按照农机和耕地的结合方式分类的模式及特点Table 1 Mod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corporating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farmland
1.1.1 农机和耕地松散结合型 农机和耕地松散结合型农机合作社的显著特征是不谋求改变农户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农机合作社是单纯的农机作业服务主体,依靠为农户提供农机作业服务获取作业收益,农机是合作社盈利的工具,由于农机作业服务价格早已经过充分竞争,这一类农机合作社普遍以扩大农机作业服务面积为要务。农机和耕地松散结合的一个显著弊端是,农机合作社的作业服务对象和面积均不稳定,不利于统筹安排作业线路,作业成本难以有效控制,进而影响到收益水平。
这类农机合作社基本上是由农机户带机入社组建起来的。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初衷是将农机经营者有效组织起来,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加强农机拥有者和使用者的联结,从而扩大农机作业服务规模,提高机械利用率和农机经营效益,解决农业机械大规模作业与农户小规模生产的矛盾。即农机合作社是联接机手和土地经营者的桥梁,机手获得农机作业服务的收益,土地经营者获得土地经营收益。由于农机合作社并不直接经营耕地,土地经营的收益仍然归农户所有,基本上都可划入这一大类。
本调研发现松散结合型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主要有三种模式(表1)。1)单纯作业模式:这是初始的农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模式,为不特定的农户随机地提供农机作业服务,之后农业主管部门加强组织,引导农机合作社跨区作业。2)代耕代种模式:农机合作社为特定的农户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农户会事先提出部分或全部农机作业项目需求,以口头或书面订单的形式托付给农机合作社作业。3)全托管模式:农户将农业生产的全部耕作环节委托给农机合作社,组织化程度较高,且通过合同对作业服务的项目和质量予以规范,明确农户和农机合作社的责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业部关于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而单纯作业服务型的农机合作社,其服务对象为不特定的农户,这些农户大多并不是农机合作社的社员[19]。正是由于农机和耕地分属于不同的主体,这类农机合作社并不符合“合作社所有者与惠顾者同一”的本质规定[20]。但成员异质性并非农机合作社特有的现象,而是我国各类合作社的普遍现象,与其批判当下合作社的异化现象,不如承认合作社发生了诱致性制度变迁和转型[21],并调整相关法规条款。
1.1.2 农机和耕地紧密结合型 农机和耕地紧密结合型农机合作社的显著特征是通过流转农户的土地经营权,农机合作社既是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又是土地经营主体,农机作业服务是保障土地经营收益的工具,为了保障土地经营收益的最大化,甚至可以牺牲农机作业服务的合理收益。这一类农机合作社,以降低农业生产作业成本为要务。由于农机和耕地紧密结合,农机合作社享受农机作业和土地经营的双重收益,也必须面对双重风险。
农机和耕地紧密结合型农机合作社的社员构成类型多样。既有带机带地入社的,也有单纯带地入社或单纯带机入社的。农机合作社不再是仅仅联接机手和土地使用者的桥梁,而是作为一个共同平台。在利益分配上也比较复杂,从调研情况看,总体而言农机手从农机合作社获得的总收益有所提升,如上海和苏南地区较常见的土地入社、农机与家庭农场一体、农机与龙头企业一体模式等。
本次调研中,紧密结合型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主要有三种(表1)。1)土地入社模式:农户将自己承包的耕地加入农机合作社,土地经营权转移到合作社,耕种收作业与土地经营由合作社统筹安排,农户以其入社土地、资金或劳动参与收益分红。2)机农一体模式:以家庭农场为参与主体建立的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主将自己承包经营的土地和农机一起加入合作社,统筹安排农机作业和参与收益分配。3)机农企一体模式:由农业龙头企业联合农机手组建农机合作社,龙头企业控制一定面积的耕地经营权,吸引周围家庭农场和农户作为合作社的紧密跟随者(农户可入社,亦可不入社)。
与农机和耕地松散结合型的农机合作社相比,既提供作业服务又经营耕地的双主体型农机合作社更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二条规定,但在现实中也存在另一个尴尬——合作社的名称中不一定包含“农机”二字,一些地方政府农机主管部门在认定示范社或实行扶持政策时,可能将其排除在外。
1.2 按照服务项目分类
根据农机合作社为广大农业生产者所提供的服务项目来划分,即通过合作社服务项目的性质和多寡来定义农机合作社的基础模式,分为单纯作业服务型、前向多元化型和后向多元化型(表2)。
表2 按照服务内容分类的模式及特点Table 2 Mod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business portfolios
1.2.1 单纯作业服务型 该类农机合作社的服务内容主要是提供耕、种、收等农机作业服务。一些农机合作社成立的初衷,是由于一些农户或机手拥有的农机类型不一样,需要组合在一起才能完成全套的农业机械化作业,社员之间农机作业的互助合作性质突出。在完成社员土地的机械化作业的基础上,合作社也会尝试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大多数小型的农机合作社属于此类。在当前农机数量快速增长的态势下,单纯提供农机作业已经难以获得满意的盈利水平,农机合作社出现了分化,一部分名存实亡乃至解散,一部分向多元化发展求生存。
1.2.2 前向多元化型 农机合作社在提供耕、种、收等农机作业服务的基础上,向农业生产的产前环节延伸服务,诸如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的统一购买,或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农机经销和维修服务。从调研情况看,合作社在提供农机作业的同时,配套销售农资还是比较容易得到周边农户的认同,不少合作社已经或正在尝试前向多元化发展。
1.2.3 后向多元化型 农机合作社在提供耕、种、收等农机作业服务的基础上,向农业生产的产后环节延伸服务,如提供农产品加工增值和销售服务。从调研情况看,由于面对农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仅有少数农机合作社有能力尝试后向多元化发展。
当然,现实中各地的农机合作社,更多的是上述两大分类方式交叉后产生的复合模式,如农机合作社经营耕地且提供多元化服务的模式。
大力推动购机补贴10余年后,常规农机(耕作机械和收获机械)渐渐趋于饱和,单纯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含跨区作业)的合作社,单机业务量呈现下降趋势[22],纷纷寻求新的收益来源,走向业务多元化发展或(和)经营土地。
2.1 江苏常熟“田娘农场”:机农企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
江苏省常熟市“田娘农场”是一个总称,包括田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营有机肥生产销售)、田娘米业专业合作社(主营大米生产销售)、田娘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营农机作业)、田娘家庭农场(流转土地种粮)等,其内部组织关系见图1。
图1 “田娘农场”组织关系示意图Fig. 1 Organizational chart of Tianniang Farm
“田娘农场”看似一个集团公司,但本质上保持了各自的相对独立性。若单从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角度看,田娘农场是“机农企一体+全托管”的复合模式。“田娘农场”无论是自营耕地,还是入社社员耕地,均实施“六统一”的全托管管理:统一种子、统一机械化育秧、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应用、统一标准化生产、统一品牌销售。这既有利于控制生产投入成本,又能保障产品均质性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从形式上看,虽然“田娘农场”是把土地集中到一起安排农业生产活动,但土地经营管理与流转农民土地经营权有着显著的不同:入社的30家农户或家庭农场仍然拥有土地的经营权和收益权,收获的粮食所有权仍归农户所有。这符合土地托管的基本特征:在坚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农民经营主体不变、农民受益主体不变的情况下,农机合作社对农民承包地实行统一生产管理,统一作业服务的模式。合作社规定,社员收获的粮食可以选择销售给米业合作社(比市场价格略高),也可以选择销售给粮站等粮食收购者,而近几年社员都选择将粮食销售给了米业合作社。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田娘农场”的主营业务实际上是有机肥和大米,田娘农机专业合作社只是发挥辅助性作用,在初期是为了示范有机肥的施用效果,在后期是为了保障粮食品质的均质性。田娘农场的这种“机农企一体+全托管”模式,分别发挥各自在农资采购、农机生产作业和农产品加工营销方面的优势,实现总收益的最大化。
2.2 江苏常熟W农机专业合作社:机农一体+多元化
W农机专业合作社与田娘农机专业合作社同在常熟市古里镇,但W农机合作社创办的起因和运行模式均与田娘农场有所不同。1)农机合作社是W村集体为了解决青壮年劳动力逐步退出农业生产后的农业耕作难题而组建的,主业就是农机作业服务。2)W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往往是既带地又带机入社,机农一体的双主体特征显著,入社耕地约233 hm2,作业项目统筹安排,社员耕地的农机作业按照成本收费。3)W米业合作社自营耕地110 hm2由W农机专业合作社统一耕作。4)积极寻求为周边农民提供单项农机作业服务,力图通过扩大作业面积来增加机手收入。
W农机专业合作社多元化经营意愿强烈。2014年W村村委会、W农地股份合作社、W农机专业合作社、W米业专业合作社和W劳务合作社5个成员单位发起建办W合作农场,实际上也是受到了田娘农场的启发——在农机基本饱和的情况下,单靠农机作业难以持续发展,需要积极拓展业务范畴,才能获得更多增值收益。但不同于田娘农场更注重在农产品加工营销增值服务环境拓展,W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多元化经营是围绕农机开展的,即前向多元化。其一是W农机专业合作社将W合作农场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的这一套成熟做法用于为周边的其他农户提供机械化作业服务,提高机械使用率,增加农机作业服务收益。其二是W农机合作社有一定的农机技术力量、有场库设施,在当地农机基本饱和的情况下,更注重在机具维修、农机存放、培训等环节拓展,为其他农机合作社或农机户开展农机增值服务,充分挖掘既有的农机设备、场库和技术人员的潜在经济效益。
2.3 湖北J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和耕地松散结合+前向多元化
J农机专业合作社由一批机手于2010年组建成立,其发展历程可以说是当前大多数农机合作社的一个缩影,其发展经历和特点可概括为:1)能人牵头创建合作社。合作社的创建者(理事长)曾经是村干部,也是农机大户和家庭农场主,拥有各种农机具达35台(套)。2)政府提供保姆式服务帮助合作社走上正轨,在为社员服务的基础上,为广大农户提供机械化作业服务。3)赶上农机化的黄金时期获得快速发展,2010-2011年度合作社服务面积不足7 000 hm2,此后稳步增长,2013-2014年度农业生产年度合作社作业服务面积一度达到1.9万hm2。4)2014-2015年度是转折点,由于各地农机总量不断增加,J农机专业合作社跨区作业面积骤减,全年作业服务面积减少了1/3,合作社在激烈竞争中寻求转型发展。
J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典型的机手联合组建的合作社,以开展农机化作业服务为主要业务,社员的收益水平也主要取决于单机作业量和服务价格。一方面作业成本增加和作业质量要求提高影响收益。2015年湖北省全省秸秆禁烧,所有收割机必须加装切割装置(费用约8 000元/台),试割作业时燃油量增加约1/4,速度也降低约1/3,这意味着作业成本上升,作业面积下降,但作业服务价格很难同步上涨。另一方面跨区作业空间受到当地农机的挤压,从2014年开始,J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跨区作业的积极性下降,按理事长的说法是各地农机基本饱和,单机作业量受到挤压,跨区作业如同鸡肋。这使得农机作业服务创收难度增大,逼迫多元化转型。
由于J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与土地结合松散,其多元化业务也围绕农机展开,力求降低农机作业成本。一是拓展农机维修及配件供应服务。二是农用柴油供油服务。但这两方面的多元化经营开展得并不顺利,尚未产生经济效益,而且未来也不乐观。
2.4 湖北C粮食专业合作社:农机和耕地紧密结合+后向多元化
C粮食专业合作社是2010年注册成立的一家以小麦和玉米种植技术服务、农机服务、粮食收购、烘干、仓储、销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C粮食专业合作社的名称上找不到“农机”二字,但其主要业务是为社员提供耕种收作业服务,并为周围农户提供机械化作业。1)2014-2015年度合作社流转经营的耕地有115.73 hm2,机手和普通农户入社土地266.81 hm2,这两部分土地按照合作社内部规程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并进行收益分配,确立了C粮食专业合作社是农机作业服务和土地经营的双主体。2)2014-2015年度对外作业服务面积约2 400 hm2,主要是周围几个县市的种粮大户和粮食合作社,C粮食专业合作社与委托管理者签订《粮食生产收购合同》,采取全程托管的方式生产小麦和玉米,并收购所生产的粮食。
C合作社是围绕粮食生产拓展多元化服务的。只要粮食生产有切实需求,C合作社就努力新增农机装备,合作社的服务项目也越来越多。1)粮食收获时节偏逢连阴雨,粮食烘干需求大,在大型烘干设备尚未纳入补贴目录的情况下,合作社创始人及核心成员筹集资金,建成投产粮食烘干设备,开展粮食干燥和收储业务。2)2015年湖北省全面推行秸秆禁烧工作,合作社结合几年前秸秆还田试点的情况,决定采取非还田方式实现秸秆禁烧——回收秸秆资源化利用,为此购置了3套秸秆打包系列机械(扫垄机、打捆机、装载机、平板运输车)。正是由于合作社一开始就是农机服务与土地经营的双主体,其经营业务更容易朝后向多元化发展。
课题组在上海市奉贤区开展预调研的问卷直接采用表1所列的农机和耕地结合的6种形式,要求农户和合作社分别作答。但出现了选择困难,一是受访农户不能有效区别“全托管”、“土地入社”、“机农一体”和“机企一体”模式;二是农机合作社的业务构成既有“单纯作业”,又有“土地入社”等。为此,课题组将问卷题目调整为6种类型的土地经营方式,便于农户做出选择。根据调整后的问卷,课题组对湖北省、江苏省和上海市开展了农机合作社访谈和农户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82份,有效问卷167份,问卷有效率91.76%,有关土地经营方式的现状和期望结果见表3。
表3 农户的土地经营方式及其对应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Table 3 Modes of managing land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mmercial agricultural services
从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看,“农户自己经营土地,与合作社签订机械作业订单”和“农户全托管给合作社经营,作物收成归自己”为农户拥有承包权和部分控制土地经营权,而“农户将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年终分红”和“农户流转土地经营权,收取土地流转费”则是农户让渡(放弃)土地经营权。调研样本中有5人选择了“其他”,这5人均来自湖北省,均未加入农机合作社,且都是单干的农机手,其经营模式属于“农户自己经营土地,自己完成农机作业”。
调研样本农户现状的土地经营方式是绝对控制、部分控制和让渡土地经营权各约占1/3。尽管现状“农户自己经营,临时找机手作业”的比例仍然最高,达34.13%,但“农户将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年终分红”和“农户流转土地经营权,收取土地流转费”两种发生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方式加总在一起也约占1/3,显示部分农户已经将土地经营权外转,这为农机合作社转入耕地经营权创造了条件。而样本户期望的土地经营方式,以“农户全托管给合作社,作物收成归自己”的比例最高,达27.54%;紧随其后的是“农户流转土地经营权,收取土地流转费”,占26.95%;而期望绝对控制土地经营权,选项“农户自己经营土地,临时找机手作业”的农户却大幅下降至13.77%。
从“现状”和“期望”的对比发现,农户对土地经营权的控制意愿弱化,助推农机合作社走向双主体和业务多元化。期望选择“农户自己经营土地,临时找机手作业”的农户比例大幅下降,而“农户全托管给合作社经营,作物收成归自己”和“农户流转土地经营权,收取土地流转费”选项的期望值均大幅高于其现状值。“期望”与“现状”的反差,正是不同的农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模式的发展空间,这无疑对农机合作社走向业务多元化和双主体模式是有促进作用的。
农机和耕地松散结合型农机合作社的显著特征是不谋求改变农户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农机合作社是单纯的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农机是合作社盈利的工具,以扩大农机作业服务面积为要务。而农机和耕地紧密结合型农机合作社的显著特征是通过流转农户的土地经营权,农机作业服务是保障土地经营收益的工具,以降低农机作业成本为要务。
从本质上看,农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模式创新,是在拥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户和拥有现代技术装备的合作社之间寻求利益均衡点。农机合作社采取的订单作业、全托管、机农一体等做法,都是尝试着加强在土地经营权方面的影响力。
在各地农机拥有总量逐年增加,单机作业量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农机合作社能否获得一定面积的土地经营权,直接关系到自身的持续经营乃至存续问题。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单纯农机作业将日渐式微,全托管和土地流转等模式逐步得到农户认同,有望快速发展,农机合作社的双主体特征将日益明显,政策需对农机合作社的双主体化和多元化发展加以有效引导和规范。
[1] 何秀荣. 关于我国农业经营规模的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 2016(9): 4-15.
He X R. Consideration on the scale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in China[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6(9): 4-15.
[2] 蒋和平, 蒋辉.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路径研究[J].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4(1): 5-11.
Jiang H P, Jiang H. Study on realization approach of farming on an optimum scale[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4(1): 5-11
[3] 谭林丽, 孙新华. 当前农业规模经营的三种路径[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40(6): 50-56.
Tan L L, Sun X H. The three path of current large-scale agricultural operation[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4, 40(6): 50-56.
[4] 朱守银. 对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认识与建议[J]. 中国农民合作社, 2014(10): 13-15.
Zhu S Y. A discuss and suggestion on developing appropriate scal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J]. China Farmers’ Cooperatives, 2014(10): 13-15.
[5] 吴天龙, 刘同山, 孔祥智. 农民合作社与农业现代化——基于黑龙江仁发合作社个案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5, 36(3): 355-361.
Wu T L, Liu T S, Kong X Z. Farmer cooperative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Renfa cooperativ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5, 36(3): 355-361.
[6] 李伟国. 在全国农机合作社发展经验座谈会上的讲话[J]. 中国农民合作社, 2015(12): 8-12.
Li W G. Speech at the national forum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operatives[J]. China Farmers’Cooperatives, 2015(12): 8-12.
[7] 龙飞. 农机合作社带动规模经营[N]. 农资导报, 2016-02-26(C03).
Long 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operatives driven optimumscale farm management[N]. Agrigoods Herald, 2016-02-26(C03)
[8]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 国外农机社会化服务[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Department of Farm Mechanizatio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Foraign Farm Machinery Cooperation[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Scientech Press, 2006.
[9] 顾云松, 黄燕飞. 城市郊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状、特点和模式研究[J]. 中国农业信息, 2016(1): 8-10.
Gu Y S, Huang Y F. Study on the status,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mode of agricultural scale operation at suburb[J]. China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2016(1): 8-10.
[10] 赵鲲, 赵海, 杨凯波. 上海市松江区发展家庭农场的实践与启示[J]. 农业经济问题, 2015(2): 9-13.
Zhao K, Zhao H, Yang K B. Practice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farms in songjiang district, Shanghai City[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5(2): 9-13.
[11]王东生, 朱先春. 依托农机力量串接粮食产业链[N]. 农民日报, 2014-05-29(005).
Wang D S, Zhu X C. How to establish grain industry chain relying on agricultural machinery[N]. Farmers Daily, 2014-05-29(005).
[12] 宋海英, 姜长云. 农户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选择研究——基于8省份小麦种植户的问卷调查[J]. 农业技术经济, 2015(9): 27-36.
Song H Y, Jiang C Y. Analysis on the choice of farmers’ social service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8 provinces of wheat farmers[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15(9): 27-36.
[13] 王明武. 北京大兴区农机化社会化服务模式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Wang M W.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ocial service mode, Daxing district, Beijing[D]. Beijing: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3.
[14]乔智俊, 胡艳玲. 浦东新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及情况分析[J]. 上海农业科技, 2015(5): 16, 25.
Qiao Z J, Hu Y L. Study on model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in Pudong, Shanghai[J]. Shanghai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5): 16, 25.
[15] 蒋婷婷. 江苏省农机专业合作社模式研究[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14.
Jiang T T. Study on model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unit in Jiangsu Province[D]. Nanjing: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4.
[16] 徐旭初. 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及其性质分析[J]. 农村经营管理, 2012(9): 25-27.
Xu X C. Study on the nature and operating mode of agricultural mechanical cooperatives[J]. Rural Management, 2012(9): 25-27.
[17] 胡博. 黑龙江省农机专业合作社运营模式的研究[D]. 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2015.
Hu B. Study on the operating mode of agricultural mechanical cooperativ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D]. Harbin: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5.
[18] 白人朴. 关于模式研究的几点思考[N]. 中国农机化导报, 2012-8-27(006).
Bai R P. Considering of mode research[N]. China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Herald, 2012-8-27(006).
[19] 刘小伟, 祝华军. 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级, 加强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J]. 上海农村经济, 2016(7): 9-10.
Liu X W, Zhu H J. Study on upgrading socialized service level and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J]. Shanghai Rural Economy, 2016(7): 9-10.
[20] 邓衡山, 王文烂. 合作社的本质规定与现实检视——中国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农民合作社?[J]. 中国农村经济, 2014(7): 15-26, 38.
Deng H S, Wang W L. The nature of cooperatives: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amination of the reality—Are there authentic farmers’ cooperatives on earth in china? [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4(7): 15-26, 38.
[21] 王图展. 农民合作社议价权、自生能力与成员经济绩效[J]. 中国农村经济, 2016(1): 53-68.
Wang T Z. Bargaining power, viability and member’s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farmer’s cooperative: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questionnaires to 381 farmer’s cooperatives [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6(1): 53-68.
[22] 张宗毅. 2014年我国农机化发展形势分析[J].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4, 35(1): 1-7.
Zhang Z Y. Analysis on the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2014[J]. Journal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2014, 35(1): 1-7.
(责任编辑:童成立)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commercial service mod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operatives
ZHU Hua-jun1, LIU Xiao-wei2
(1. Institue of New Rural Develop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2. Department of Farm Mechanizatio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125, China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operatives played a critical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moderate scale operation. Taking the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and farmer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basins of the Yangtze Rive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pplying the induction method to classify the basic modes of the commercial service of the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operatives. Results show that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operatives changed from a single agricultural service role to a dual subjects of land managers and agricultural service providers and their business showed a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trend. By comparing farmers’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ir expected operating modes of land, this research found that farmers’ desire to control the land management right has weakened. The percentage of farmers who had the absolute control of land contracting rights and management rights changed from 34.13% to 13.77%; the percentage of farmers who hold the whole trustees increased from 14.37% to 27.54%; and the percentage of farmers who gave up the land management rights during the land transfer process increased from 21.56% to 26.59%. This research also found that the mode of pure agricultural machinery operations has been gradually declining and other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like the whole trust and the land circulation modes gradually got accepted by farmers and with an expectation to grow rapidly. To promote the fast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service,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enhance policy support and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n the dual-subjects and diversified mod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operatives.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commercial agricultural services; agricultural operators; agricultural service providers; mode; business diversification
ZHU Hua-jun, E-mail: zhuhj@tongji.edu.cn.
F321.42
A
1000-0275(2017)01-0096-07
10.13872/j.1000-0275.2016.0135
祝华军, 刘小伟. 农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模式比较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7, 38(1): 96-102.
Zhu H J, Liu X W.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commercial service mod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operatives[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7, 38(1): 96-102.
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课题(2015p680)。
祝华军(1974-),男,湖北当阳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E-mail: zhuhj@tongji.edu.cn。
2016-09-18,接受日期:2016-11-26
Foundation item: Project of Department of Farm Mechanizatio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China (2015p680).
Received 18 September, 2016;Accepted 26 November, 201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