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沈阳市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研究与探索*

时间:2024-05-24

◎崔 莹 葛立群

一、沈阳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农技推广体系是政府对农业进行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我国农业部、中央编办、科技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农技推广工作,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2009年,沈阳市率先在辽宁省展开全面基层农技体系改革,完成了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的重组,建成了涵盖种植、畜牧、农机、水产等在内的专业技术推广网络,通过典型示范和带动引领,加快优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应用,明确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实现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分离,健全了“市—县—乡”三级推广网络推,动农业迈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种植业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59 个,其中市级4 个,区县级9 个,乡镇级区域站46 个,基本实现了主要涉农地区全域覆盖,健全的农技推广体系有利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二、农业人才队伍情况

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是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得以高效运作的必要条件。目前沈阳市共有在岗农技人员725人,涵盖种植业、水产业、农机化、畜牧兽医业和其他专业。其中种植业农技人员294 人,服务范围涵盖113 个乡镇(街道)。具体情况可以见表1-1至表1-4,图1-1至图1-4。

表1-1 沈阳市种植业农技推广人员性别分布情况表

表1-2 沈阳市种植业农技推广人员年龄分布情况表

图1-1 按职称分农技推广人员组成情况图

图1-2 按学历分农技人员组成情况图

从以上图表我们可以看出:

从性别角度看,沈阳市种植业农技人员中男性163 人,占55.44%,女性131 人,占44.56%,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男性相对较多;

从年龄角度,35 岁以下11 人,占3.74%,35-45 岁77 人,占26.19%,45-50 岁80 人,占27.21%,50 岁以上的126 人,占42.86%,45 岁以下的技术人员仅占总数的不到三成,技术人员年龄普遍偏大;

从职称角度看,无职称的人员为43 人,占14.63%,初级职称的26 人,占8.64%,中级职称123 人,占41.84%,副高职称52 人,占17.69%,正高职称50 人,占17.01%,中级以下职称人数占总数的65%以上,技术人员受职称指数制约,晋级较难;

表1-3 沈阳市种植业农技推广人员专业分布情况表

表1-4 沈阳市种植业农技推广人员从事行业分布情况表

图1-3 按从事推广工作的时间分农技推广人员情况图

图1-4 按行政区划分农技推广人员情况图

从学历层次看,初中及以下学历的4 人,占1.36%,中专或高中学历27 人,占9.18%,大专(含在职和全日制)87 人,占29.59%,本科(含在职和全日制)158 人,占53.74%,研究生(含在职和全日制)18 人,占6.12%,九成技术人员学历层次在大专以上;

从所学专业看,仅有20 人为非专业,占总数的6.8%,植物生产类专业245 人,占农技推广人员总数的4/5 以上;

从从事行业看,从事包括植物科学与技术等在内的行业人数达到274 人,占总数的93.2%;

从从事推广工作的时间看,少于5年的16 人,占5.44%,5-10年的13 人,占4.42%,10-20年的44 人,占14.97%,多于20年的221 人,占75.17%,九成农技人员从事推广工作在10年以上;

从行政区划看,省级机构32 人,占10.88%,新民市70人,占23.81%,苏家屯区26 人,占8.84%,沈北新区19 人,占6.46%,东陵区13 人,占4.42%,于洪区5 人,占1.7%,法库县46 人,占15.65%,康平县37 人,占12.59%,辽中县46 人,占15.65%。

三、农技推广的主要模式、渠道和手段

(一)推广模式。沈阳市已完成了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的重组,健全了“市—县—乡”的三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纵一横,纵向为主,横向为辅”的农技推广模式,以加快优新品种和先进使用技术的普及应用。以驻沈涉农科研单位等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通过科技共建、科技引领项目引导,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纵向到底和横向拓展。2015年以来,三级推广机构共同组织实施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16 项,重点示范推广了水稻基质育苗技术、水稻工化育苗技术、雄蜂授粉技术、生态型生产集成技术、设施蔬菜安全生产技术、优质高效蔬菜育苗技术、超级稻新品种及配套技术、农作物高效复种模式及配套技术、沈康现代农业示范带设施农业全域绿色防控技术、设施农业土壤生态改良技术、秸秆腐熟还田技术及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等,年均技术覆盖面积近500 万亩,项目区年均节本增效近2 亿元。

(二)推广渠道和手段。沈阳市充分发挥驻沈涉农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专业技术优势,借助推广机构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契机,依靠新型主体和示范户的典型带动作用,既发挥三级农技推广机构的集群优势,又借助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力量,同时还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层级递进,引导科技资源向生产一线合理流动,挖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动能,促进其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的发挥。通过鼓励主要涉农区县(市)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等开展科技共建,瞄准一线生产技术瓶颈,围绕优势作物高产栽培、设施农业高效种植、生态农业循环种养、农药化肥双减生产、农业生产智能控制等技术领域,累计落实科技共建项目174 个,农技专家参与人数达700 余人次,建设各类技术核心区近9 万亩次,辐射250 万亩次,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700 余个,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780 项次,扶持科技示范户2200 户,累计培训农民8 万余人次,项目核心区农户增收10%以上。

四、农技推广取得的成绩

(一)健全了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促进了科技成果示范转化。沈阳市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实现了主要涉农地区的全域覆盖。2017年通过安排农业科技引领项目资金700 万元;建设综合集成和单项技术示范点20个,示范面积达17000 亩;建设完成了16 个粮食生产类示范点,面积达到10700 亩;扶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24 个。农技推广体系的完善使像陈温福院士北粳和沈农系列水稻、生物炭基肥,李天来院士新型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等一批优秀科技成果得以在当地广泛推广应用。借助基层农技推广改革和建设补助项目的实施,推广先进、科学、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大范围示范推广,促进了农林牧渔的全面增产和增收。

(二)推动了“科教兴农”战略实施,增强了农技服务效能。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明白纸”等多种媒介,采用现场讲授示范、科技宣传栏、技术咨询点等多种方式,将科技送到农民手中。2017年累计现场发放“明白纸”1000 份,各类法规读本和科普图册2000 册,宣传手袋3000 个,共组织315 名基层一线农技人员参加集中培训,人均参训22.5 学时,促进了基层农技人员素质的提升;同时转变技术服务方式,增加进村入户指导频率,全年农技人员现场答疑增至31000 人次,较上年增长5.22 倍,农技服务效能获得显著提升。

(三)加强了农民科技培训,提升了职业农民素养。采用以产业发展为立足点,以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为主线的“一点两线、全程分段”的分层分类推进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先后在康平县、法库县和新民市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农业企业员工、返乡涉农创业者、复转军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为培育对象,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资源信息库。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助推机制。全年累计组织各级各类农民科技培训534 场次,培训一线农民10.7 万人,发放技术资料27.2 万份,受益农民达到22.4 万人。除普惠培训外,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017年新增新型职业农民424 人,使全市新型职业农民总数达到2725 人。

五、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问题。农技推广部门是由政府部门领导的单位,政府制定有关农业推广的各项政策,由农技推广部门负责计划并实施,政府对农技推广部门的人、财、物进行管理,因此农技推广经费依赖于政府财政,往往只能依靠各级项目获得,存在推广经费不足的问题,现有工作经费仅能满足生产技术指导的基本需要,不足以支持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的推广工作;同时农业项目受作物生产周期制约,如果市级专项资金拨付到区县,而区县财政未及时拨付,就容易造成项目无法正常实施,挫伤申请专项资金的项目单位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人才问题。首先,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出规范性较差,没有形成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制度,这导致部分不符合条件的非专业人员进入到农技推广队伍中,拉低了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水平;第二,农技推广人员老化严重,现有技术人员中45岁以下的技术人员仅占总数的三成,技术人员年龄结构普遍偏大;第三,现有考评机制不完善,通常比较注重上级农业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对农技推广人员的评价,而忽视农民对农技推广人员的评价,导致农技推广人员往往局限于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忽略农民真正的增收效果;第四,缺乏有效激励措施,使现有农技推广人员工作业绩与其经济收入、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等挂钩不密切,因此很难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机制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第三章第十九条的规定:“向农业劳动者推广的农业技术,必须在推广地区经过试验证明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因此,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必须要在推广的区域进行试验和示范,而实行土地承包到户后,农技推广部门没有固定试验示范土地,农技部门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和示范,大部分都是租用农民土地或拿物资与农民合作换取试验土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和示范,规模小,地点分散,效果不显著。另外,村级推广制度的缺失,使惠农政策无法发挥最大效能。目前沈阳市仅在新民市的兴隆镇和兴隆堡镇的37 个行政村开展村级农技推广员试点建设,尚未在全市范围内铺开,不利于农技推广向纵深方向发展。由于资金的不足和人员的缺失,导致推广工作的深度和宽度不足,无法做到全面覆盖。

六、结语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结合辽宁农技推广实际,应该构建“一主多元”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即以既有的三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为主体,以农业科研单位为依托,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对象,以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既从农民实际技术需求出发,又有利于科研单位成果转化,更进一步提升农技推广的效率和效益,推动产学研密切互动,鼓励育繁推协同一体,促进线上与线下互相补充,实现公益性与经营性有机结合的广泛参与、分工协作的全新农技推广服务模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